•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智庫人工智能議程設置演變與發(fā)展

      2023-07-18 01:22:46周慎湯欣雯于汶生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3年3期
      關鍵詞:議程設置智庫人工智能

      周慎 湯欣雯 于汶生

      摘要:[目的/意義]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廣泛應用,正在引發(fā)全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在有關人工智能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離不開全球智庫對“人工智能”的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方法/過程]構建“全球智庫人工智能出版物數據庫”,對出版物進行“關鍵詞–議題–議程”三階段編碼,深入分析全球智庫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呈現的主體、主題與歷時性特點。[結果/結論]歸納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六大議程聚類及其出現、爆發(fā)與發(fā)展的演進趨勢,以期為增強我國智庫人工智能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國際規(guī)則制定話語權提供支撐。

      關鍵詞:智庫 人工智能 議程設置 智庫報告

      分類號:G32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3.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本文系科技創(chuàng)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人工智能治理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AAA0105300)、中國科協科技智庫青年人才計劃“國際科學傳播智庫運行機制與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0615ZZ07110127)、清華大學自主科研國際合作專項課題“全球治理的國際比較研究:議題、機制與成效——以人工智能為例”(項目編號:2022Z02DKX002)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廣泛應用,正在引發(fā)全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yè)變革。世界各國紛紛部署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以期占領新一輪工業(yè)革命的歷史高點。顯然,這離不開智庫在有關人工智能科技政策上的議程設置與專家參與決策[1]。

      智庫通過其產品(研究報告等)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進而影響政策制定者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以達到影響政府決策和改進政策制定的目標[2]。自1962年最早由美國蘭德公司編寫的《人工智能基準》報告發(fā)布以來,全球智庫圍繞人工智能議題出版了眾多研究報告,這些研究與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yè)發(fā)展及國際格局演變之間相互交織形塑。截至2021年,60年間,全球哪些智庫主要參與了人工智能議程設置,設置了哪些人工智能議程,這些議程如何被討論,又有著怎樣的階段性特征?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構建了“全球智庫人工智能出版物數據庫”,深入分析全球智庫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呈現的主體、主題與歷時性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增強我國智庫人工智能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建議,為我國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規(guī)則制定提供支撐,以提升全球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水平。

      2 數據與研究設計

      2.1 出版物數據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在《全球智庫報告2019》《全球智庫報告2020》上分別發(fā)布“2019最佳人工智能智庫”與“2020年最佳人工智能政策和戰(zhàn)略智庫”榜單,其中2019年49家[3],2020年54家[4]。本文將這兩年的榜單合并去重后,獲取人工智能智庫 54家。借助網絡爬蟲技術,以2021年12月31日為發(fā)布時間節(jié)點,在各大智庫官方網站的出版物①(publications)頁面下共抓取到52家智庫的2,187條出版物數據,并進一步以“AI”或“artificial intelligence”為關鍵詞,最終篩選出有效人工智能報告795條,涉及智庫47家。最終形成具有主體(智庫名稱、智庫所屬國家、智庫類型、智庫成立時間、智庫介紹、智庫網址)和主題(出版物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物內容摘要)類目的“全球智庫人工智能出版物數據庫”,構成了本文智庫人工智能議程設置研究的數據和實證基礎。研究設計與數據獲取見圖1。

      2.2 研究設計

      基于47家智庫的795條人工智能出版物數據,本文通過“關鍵詞–議題–議程”三階段提煉編碼,發(fā)現與分析全球智庫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呈現的特點,具體如下。

      (1)關鍵詞識別。以出版物名稱及執(zhí)行摘要為文本進行詞頻統(tǒng)計,歸納整理高頻詞匯,并以此為依據提取確定有效且貼切的議題標簽。

      (2)標簽提取與議題編碼。對關鍵詞進行篩選、合并處理后,獲得88個議題標簽,再由兩位編碼員對每篇出版物進行人工標注,給每條出版物賦上1~3個標簽。為了對研究可信度進行確認,在正式編碼開始之前,研究者抽取80個樣本進行主題編碼前測。在計算兩位編碼員之間的信度時,以霍斯提(Holsti)公式為基準:霍斯提信度=2M/(m1+m2)。其中,M是指兩位編碼員編碼結果中一致的條目數量;m1與m2是指每個編碼員所編輯的條目數量。結果顯示,兩位編碼者之間信度為0.93,呈現較高的信度,具有可靠性。對出版物條目的標簽化處理后,將其轉化成為定量數據,生成議題共詞網絡以顯現“議程聚類”。出版物議題共詞(標簽)網絡見圖2。

      (3)議程聚類。對這88個議題的共詞網絡和聚類進行分析,研究提煉出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AI ethics and governance)、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AI peace and security)、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AI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AI policy and strategy)、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AI supre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和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AI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application)六大聚類議程。

      人工智能出版物議程與議題類目表見表1。

      3 主體分析

      為把握全球智庫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整體情況,本文對開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智庫所在國與類型及智庫發(fā)布的出版物數量進行了分析。

      3.1 智庫所在國與類型

      本文涉及的智庫可溯源于17個國家,主要是歐美國家以及部分亞洲國家。具體包括:美國28家,英國5家,德國3家,巴西、韓國、加拿大和印度各2家,比利時、俄羅斯、法國、南非、葡萄牙、日本、瑞士、以色列、意大利和中國各1家。其中,中國上榜的人工智能智庫是海國圖智研究院。人工智能智庫所在國與類型見表2。

      在智庫所屬類型方面,46.3%為社會智庫,25.9%為高校智庫,12.96%為企業(yè)智庫,11.1%為官方智庫,3.7%為黨派/軍隊及其他類型的智庫。社會智庫有布魯金斯學會、加拿大國際治理創(chuàng)新中心、生命未來研究所等;高校智庫有哈佛大學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長期網絡安全中心、喬治城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下設的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等;企業(yè)智庫,有谷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三星智能研究中心、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等國際知名企業(yè)下設的智庫;官方智庫有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等;黨派/軍隊智庫有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等。

      3.2 智庫出版物數量

      在人工智能研究出版物數量上,排名前五的智庫的人工智能議題出版物數量分別是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140份)、斯坦福人類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117份)、生命未來研究所(88份)、蘭德公司(78份)與布魯金斯學會(49份)。研究發(fā)現,人工智能出版物數量長尾效應明顯,排名前五的智庫出版物數量總和占所有人工智能議題出版物數量的近60%。雖然高校智庫僅占到所有智庫類型的25.9%,但產出了49%的人工智能議題出版物。41%出版物來自社會智庫,來自企業(yè)智庫和官方智庫的出版物篇數相當,各占比5%。人工智能議題出版物數量排名前五的智庫見圖3。

      就人工智能出版物數量排名前五的智庫而言,其對人工智能議程設置的傾向與各自傳統(tǒng)特色與人們對其普遍認知較為相符。除均關注“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外,蘭德公司與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對“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的重視帶有較強的軍事政治“零和博弈”思維;斯坦福人類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強技術性和強價值性,使其更關注人工智能作為一項使能技術的賦能效應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用;生命未來研究所關心本地化的各國人工智能政策與產業(yè)發(fā)展對全球的影響;而與蘭德公司相比,同為傳統(tǒng)老牌智庫的布魯金斯學會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顯得更全面與更柔和,在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感知與認識的議程上設置比重更高,這與其全球戰(zhàn)略布局不無關聯。

      4 主題分析

      將人工智能智庫議程按出版物數量及議程設置側重排序,如表3所示。

      4.1 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聚焦危害與安全 探析偏見與替代

      “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是全球智庫討論最多的人工智能議程。隱私侵犯、就業(yè)威脅、深度偽造等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風險和倫理挑戰(zhàn),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一級標簽下,被探討最多的二級議題是“人工智能危害(大類)”,其次是“人工智能偏見”和“就業(yè)替代”。其中,“人工智能危害(大類)”主要是關于智庫機構的人工智能總體報告,例如,紐約大學現代人工智能研究院(AI Now Institute),以年為單位,對人工智能治理現狀進行總結,并發(fā)布現代人工智能報告,在對“人工智能偏見”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呈現偏見角度和偏見場景的多樣性。在就業(yè)替代方面,出版物主要討論了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中工作類型、招聘方式、工資收入和職業(yè)技能的影響。“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4。

      4.2 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結合賦能與轉型 優(yōu)化產業(yè)與決策

      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廣泛交叉和前沿的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高速且準確地發(fā)揮著作用。國際智庫對人工智能在具體領域的業(yè)態(tài)賦能與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深入探討,交通、金融、農業(yè)、教育及零售等幾乎所有行業(yè)均有涉及。有報告提出了人工智能對智庫自身轉型和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轉型的影響。在應用方面,可歸納為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三個維度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用,特別是人工智能在賦能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上的作用。健康與衛(wèi)生話題是在該議程下最具智庫關注度的議題,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抗疫成為熱點話題。在決策優(yōu)化相關議題中,報告主要聚焦經濟決策、法律決策和外交決策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實例。“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5。

      4.3 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關注研究與人才熱議中美科技博弈

      該議程主要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科技博弈、科學與產業(yè)中心的形成與遷移。其中的關鍵詞有人工智能教育與人才,人工智能研發(fā)、專利、投資、產業(yè)、出口管制等。在人工智能人才議題的討論中,高頻提到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移民政策、人才招聘和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學位授予。美國智庫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對美國的移民政策以及人才需求給予了更多關注,在人才移民政策途徑、人才職業(yè)偏好等議題上進行了多次討論,在18份人工智能人才相關的出版物中,12份來自該智庫。智庫專家普遍認為,在人工智能研發(fā)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將決定該技術的未來,并大大地提高其經濟地位,人工智能將改變世界格局,賦予領先者以權力,其也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驅動力。中美人工智能博弈成為熱點議題,相關報告多達32份,占據該議程出版物總數的17.5%?!叭斯ぶ悄馨詸嗯c國際政治”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6。

      4.4 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制定政策與戰(zhàn)略尋求優(yōu)勢與合作

      “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議程主要探討了中國、美國、日本、法國,以及歐盟等36個不同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qū)關于繁榮人工智能產業(yè)的科技政策與戰(zhàn)略部署,例如,新美國安全中心發(fā)布的《美國人工智能世紀:行動藍圖》,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yè)聯盟》《俄羅斯人工智能研究2010—2018》等。生命未來研究所的人工智能國別研究最為全面,還包括塞爾維亞、烏拉圭、肯尼亞、愛沙尼亞等國家的科技情報。除了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外,也有報告研究歐盟等地區(qū)的數字立法。在塑造本國人工智能競爭力基礎上,全球大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叭斯ぶ悄苷吲c國家戰(zhàn)略”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7。

      4.5 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提升認知與素養(yǎng) 夯實治理的社會基礎

      “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議程包括有關人工智能哲學、敘事、感知以及發(fā)展等的主題。例如,女權主義對算法公平性的批判、人工智能的修辭框架、對人工智能的最大誤解等。研究認為,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感知與認識是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的基礎,不同世界觀、價值觀和敘事方式引發(fā)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態(tài)度,這關系到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社會應用的接納程度和創(chuàng)新擴散。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識將極大地影響人工智能發(fā)展,因此,如何彌合利益相關方的人工智能知識差距,也是該議程的重點關注內容。提升人們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科學素養(yǎng),需要政府、企業(yè)、社會共同參與科學傳播與教育,以確保每人都有機會幫助建立一個人工智能增強型社會并參與其中,并使人人獲益。此外,在人工智能國際治理中,文化差異作為不可忽視的變量,越來越受到智庫的關注。“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8。

      4.6 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規(guī)避戰(zhàn)爭與災難 維護和平與安全

      “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在議程討論中占比較少,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覷。該議程的主要觀點是人工智能推動新一輪的武器裝備變革,可能導致新的軍備競賽,需要規(guī)制自主武器技術研發(fā),警惕人工智能的非和平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安全挑戰(zhàn)是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32],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約束以避免其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蘭德公司討論了人工智能與核穩(wěn)定的問題,其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侵蝕地緣政治穩(wěn)定,并危害核武器作為一種威懾手段的地位。英國查塔姆研究院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可用于預防恐怖襲擊,但也有可能擴大人工智能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進行監(jiān)視的能力?!叭斯ぶ悄芎推脚c安全”議程典型智庫出版物見表9。

      5 歷時分析

      下文對出版物年份分布及六大議程的出現、爆發(fā)與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5.1 出版物年份分布

      1962—2021年出版物出版時間與數量統(tǒng)計見圖4。

      通過對出版物的出版年份進行梳理,研究發(fā)現最早的與人工智能議題有關的出版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均由蘭德公司發(fā)布。1962年發(fā)布的《人工智能的基準》是關于當時一系列由人類正在執(zhí)行的任務清單的,其推測其最終可能由計算機成功處理,而這些任務是否能由人工智能來完成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里程碑[38]。除此之外,還有1963年發(fā)布的探討人工智能語言機制的《人工智能與大腦機制》,以及1965年發(fā)布的探討在計算機上模擬認知過程的困難的《煉金術與人工智能》。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出現智庫人工智能報告,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相關報告間歇性發(fā)布。值得注意的是,從2011年起,智庫中的人工智能議題出版物開始呈現每年皆有產出的現象;從2016年起人工智能議題相關的出版物發(fā)表量呈現近乎指數級的增長態(tài)勢;2020年是出版物發(fā)表數量變化的轉折點,智庫報告總數達到峰值243篇;2021年降為199篇,這可能意味著人工智能相關研究轉入發(fā)展平臺期。

      5.2 議程變遷情況

      統(tǒng)計與觀察智庫人工智能出版物在六個議程上的歷時變化,有助于掌握議程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趨勢,并進一步洞悉變化背后的原因。出版物各類議程設置歷時變化見圖5。

      從整體上來看,“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議程最先出現,21世紀之前,零星伴有“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的討論。從2017年起,六個議程開始同時大量出現,并持續(xù)增長。2021年,除“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議程維持上升趨勢之外,其他議程熱度略顯下降。智庫議程設置與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發(fā)展浪潮緊密聯系。

      5.2.1 出現 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概念于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被提出,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被稱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萌芽時期。20世紀60年代,蘭德公司敏感地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社會影響,于1962年、1963年、1965年發(fā)布了人工智能研究報告,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原理與可能的社會影響。

      以專家系統(tǒng)和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第二次浪潮發(fā)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該階段仍只有蘭德公司發(fā)布了相關出版物,明確提出其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觀點[39],且在討論維度上更加多元,涉及“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和“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3個一級議程,8個二級議題。該時期著重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如討論人工智能用于系統(tǒng)管理、戰(zhàn)略層面的博弈和模擬、教育行業(yè)等。特別是1984年,蘭德公司介紹了其戰(zhàn)略評估中心(RAND Strategy Assessment Center)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戰(zhàn)略層面的政治–軍事演習[40]。

      21世紀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正在經歷的第三次發(fā)展浪潮。該時期關于“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的議程開始出現,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受到了人們的關注。2012—2016年,人類未來研究所和生命未來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和“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兩個議程設置上的表現較為突出。此時,“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主題下的討論逐漸從對感知、敘事方面的當下問題延伸到了對技術發(fā)展的未來思考?!叭斯ぶ悄軅惱砗椭卫怼弊h程設置極具爆發(fā)力,相關出版物從2012年開始被智庫相繼發(fā)布,2012—2016年僅四年時間就已經成為所有議程中被討論最多的議程,這也顯示出智庫開始從對人工智能認知的研究轉移到對人工智能安全性的研究?!叭斯ぶ悄芎推脚c安全”及“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相關出版物于2017年前后才首次出現。

      5.2.2 爆發(fā) 2016年3月,谷歌阿爾法狗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戰(zhàn),阿爾法狗以4比1的總比分獲勝,成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里程碑事件。這使2017年前后成為人工智能智庫研究的爆發(fā)點,六個議程開始同時大量出現并持續(xù)增長,討論層次和視角異常豐富多元。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經濟社會影響,著手部署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以期占領新一輪工業(yè)革命的歷史高點。智庫人工智能出版物數據來看也能證實2017年是人工智能產業(yè)化元年,“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相關出版物于2017年后數量陡增。僅生命未來研究所就對29個國家或國際組織進行了人工智能政策方面的報告總結。

      2017—2020年發(fā)布的人工智能出版物數量占到1962—2021年60年所有出版物數量的67.6%。六大議程中“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出版物數量增幅最大,人工智能作為一項使能技術對各個領域的賦能都被寄予厚望,處于技術“期望膨脹期”。技術樂觀伴隨著謹慎的審視,“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依舊是這段時間內積累出版物數量最多的議程,對倫理的討論從系統(tǒng)安全性轉移到人工智能存在的系統(tǒng)性偏見與歧視問題上。例如,2017年,蘭德公司在《我們想象中的智能:人工智能中的偏見和錯誤的風險》[41]中確定了圍繞算法錯誤和偏差問題的關鍵主題,并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風險與治理挑戰(zhàn)被較全面系統(tǒng)地討論,包括人工智能系統(tǒng)自身的安全性及算法黑箱、隱私侵犯、就業(yè)替代等各種問題。更多的對人工智能治理的討論也上升到全球治理的維度。

      5.2.3 趨勢 在1962—2021年60年時間里,智庫人工智能研究于2020年達到峰值,僅1年發(fā)布的出版物數量占所有年份出版物數量的30.6%。2021年,除“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議程維持上升趨勢,及“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議程討論處于平臺期之外,其他議程熱度均呈現下降趨勢。

      在“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中人工智能研發(fā)、人工智能人才、專利與投資等仍然受到關注。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是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將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作為塑造未來國家競爭力的優(yōu)先事項,在《美國人工智能夏令營》報告中,研究發(fā)現2021年5月到8月,在美國48個州,大約有450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夏令營項目,該報告建議加大在美國K-12青少年中的人工智能教育可及性,以保持美國勞動力競爭優(yōu)勢[42]。在“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議程上,有研究關注中東和北非地區(qū)可能成為自主武器的試驗場。

      據研究在數據清洗階段的初步發(fā)現,2021年有關“Web3.0”及“元宇宙”的人工智能延伸領域研究開始出現,部分稀釋了人工智能議題的熱度。預計未來智庫人工智能議程設置將持續(xù)在上述六大議程上發(fā)力,總體將逐漸進入研究平臺期,部分議程將隨國際格局及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呈現起伏與波動。

      6 結語

      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球智庫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呈現的主體、主題與歷時性特點,但在數據篩選上的直接性標準難免遺漏間接性關鍵信息,且尚未深入研究主題與主體的交互關系,未來可以根據已有六大議程在不同主體分類上有何特征等進一步開展數據分析,并獲得新知?;谝延醒芯?,本文提出關于提升我國智庫人工智能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5點建議,為我國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規(guī)則制定提供支撐,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水平。

      6.1 主動設置人工智能議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發(fā)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20)》“最佳人工智能智庫”中僅只有一家中國智庫,即海國圖智研究院上榜,這反映我國智庫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國際影響力不足。智庫海國圖智研究院官網支持日語、西語等多種語言瀏覽,創(chuàng)建中英文刊物《人工智能資訊周報》定期發(fā)布成果,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其國際傳播意識與國際議程設置能力較強。建議我國智庫更加主動地向全球發(fā)聲,當然,議程設置離不開在研究議題上的深耕細作,以及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6.2 打造高端人工智能智庫

      我國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并開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對高端智庫提出“國家亟須、特色鮮明、制度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的要求。目前共有兩批29家高端智庫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名單。國內專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智庫偏少,高端智庫建設尚有努力空間,但打造人工智能專門領域研究的高端智庫應當成為努力方向。當前,我國一些智庫,如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有著較好的基礎,通過舉辦“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等活動,匯集了各地思想領袖,共同探討構建適合人工智能健康發(fā)展的治理體系。

      6.3 增強議程協同設置效應

      國內已有的三十余所高校智能研究院,雖然倚靠大學多學科、寬領域的文化基礎以及高端人才和雄厚的理論積淀,能夠快速發(fā)展,但目前仍存在國際顯示度較低、調研報告和著作質量不高等問題[43]。國內人工智能智庫建設起步快速,研究主題多元,但在傳播渠道方面依舊存在短板[44]。我國各人工智能智庫應在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嘗試通過建立人工智能智庫聯盟等方式打通交流渠道,匯聚各家優(yōu)勢資源,發(fā)揮協同作用,增強人工智能國際議程設置效應。

      6.4 議程突顯中國價值導向

      在涉及的六大議程中,人工智能霸權與國際政治、人工智能政策與國家戰(zhàn)略可被感知為對抗性的“硬”議程,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人工智能和平與安全、人工智能感知與認識、人工智能轉型與可持續(xù)應用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軟”議程。中國智庫應在人工智能議程設置上突顯中國價值觀,不在“硬”議程上助推人工智能方面的冷戰(zhàn)思維與零和博弈觀念,而是打造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與合作的良善生態(tài),與國際伙伴共同朝向公平正義的方向發(fā)展。

      6.5 設置AIGC+Web3.0議程

      我國智庫對國外議程設置的觀察與跟蹤尚待加強。應了解國外動態(tài),實現博采眾長,同時加大對前沿議題的議程設置。譬如,在本文的數據收集中發(fā)現部分人工智能智庫已經開始發(fā)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Web3.0”相關的研究報告。我國智庫在人工智能產業(yè)的延長鏈及前沿發(fā)展上,可加大對“AIGC+Web3.0”的感知、倫理、政策、產業(yè)、轉型、應用等維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魏麗. 政策過程理論框架下國際知名智庫參與全球治理的機制研究: 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為例[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2, 7(3): 116-124. WEI 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think tanks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governa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olicy process theory: Taking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s an example[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3): 116-124.

      [2] 柏必成. 智庫如何介入政策制定過程: 可能的路徑[J].理論與改革, 2020(6): 119-131. BAI B C. How think tanks involve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Possible paths[J]. Theory and Reform, 2020(6): 119-131.

      [3] MCGANN J G.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 Philadelphia: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20.

      [4] MCGANN J G. 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 Philadelphia: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21: 358-361.

      [5] Osoba O A, Welser IV W. An intelligence in our image: The risks of bias and erro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Santa Monica:Rand Corporation, 2017.

      [6] Campolo A, Sanfilippo M R, Whittaker M, et al. AI now 2017 report[M]. New York: AI Now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 2017.

      [7] Whittaker M, Crawford K, Dobbe R, et al. AI now report 2018[M]. New York: AI Now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 2018.

      [8] Crawford K, Dobbe R, Dryer T, et al. AI now 2019 report[M]. New York: AI Now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 2019.

      [9] Brundage M, Avin S, Clark J, et al. The malicious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ecasting,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J]. 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2018.

      [10] Lawrence C, Cordey S, Zabierek L, et al. The case for increased transatlantic coopera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Kennedy School, 2020.

      [11] Yeung L A.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I risk and impact assessments[M]. Center for Long-Term Cybersecur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21.

      [12] McArthur D, Lewis M W, Bishay M. The Ro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R].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3.

      [13] Tomer 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mericas digital city[J].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20.

      [14] K. Maher. Environment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of AI to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EB/OL]. [2022-09-01]. https://hai.stanford.edu/ news/environmental-intelligence-applications-ai-climatechange-sustainability-and-environmental.

      [15] Kunihiko MIYAKE.In the age of AI, think tanks must evolve[EB/OL]. [2022-08-30] https://cigs.canon/en/ article/20190305_5616.html.

      [16] Weinstein E. Chinas Use of AI in its COVID-19 Response[M].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ency Technology, 2020.

      [17] Aiken C, Dunham J, Zwetsloot R. Immigration pathways and plans of AI talent[J].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2020.

      [18] Hass R, Balin Z.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9.

      [19] Stanton C, Lung V, Zhang N, et al. What the Machine Learning Value Chain Means for Geopolitics[J]. Training, 2019.

      [20] Dewey Murdick, Patrick Thomas. Paten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Primer[R].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2020.

      [21] Flynn C. Recommendations on export control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Centre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2020.

      [22] Ding J. Deciphering Chinas AI dream[R]. 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 2018.

      [23] Heumann S, Zahn N. Benchmarking national AI strategies: Why and how indicators and monitoring can support agile implementation[J]. Available at SSRN 3502283, 2018.

      [24] Rasser M. The American AI century: A blueprint for action[M].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New American Media, 2019.

      [25] Konaev M, Dunham J. Russian AI Research 2010 to 2018[M].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2020.

      [26] Luong N, Arnold Z.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Alli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AI Strategy Through Industry Alliances[J].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2021.

      [27] Dreyfus H L. Alchem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 RAND,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65.

      [28] Müller V C.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I (Minds and Machines, 22/2-Special volume)[J]. 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2012.

      [29] Horowitz M C, Kahn L. The AI literacy gap hobbling American officialdom[J]. War on the Rocks, 2020.

      [30] McKee K, Bai X, Fiske S. Understanding human impress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PsyArXiv, 2021.

      [31] West S M. Redistribution and Rekognitio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Algorithmic Fairness[J]. Catalyst: Feminism, Theory, Technoscience, 2020, 6(2).

      [32] 傅瑩. 人工智能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初析[J]. 國際政治科學, 2019, 4(1): 1-18. FU Y.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9, 4(1): 1-18.

      [33] Firchow P, Martin-Shields C, Omer A, et al. PeaceTech: The liminal spac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eacebuilding[J].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2017, 18(1): 4-42.

      [34] Michael E, OHanlon. The role of AI in future warfare[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8.

      [35] Irving D.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nuclear war[J]. The RAND, 2018.

      [36] Gronlund K. State of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Military and Increasingly Autonomous Weapons[J]. Narberth: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2019.

      [37] McKendrick 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ediction and counterterrorism[J].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Chatham House, 2019.

      [38] Benchmar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 Santa Monica:RAND Corporation, 1962.

      [39] KLAHR P, WATERMAN D 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and perspective[J]. AI Magazine, 1986, 7(2): 54-64.

      [40] DAVIS P K. RANDs Experience in Appl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to Strategic-Level MilitaryPolitical War Gaming[EB/OL]. [2022-07-22]. https:// www.rand.org/pubs/papers/P6977.html.

      [41] OSOBA O A, WELSER IV W. An intelligence in our image: The risks of bias and erro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OL]. [2022-07-24]. https://www.rand.org/ pubs/research_reports/RR1744.html.

      [42] PERKINS C, GOODE K. U.S. AI summer camps[EB/ OL]. [2022-07-25]. https://cset.georgetown.edu/ publication/u-s-ai-summer-camps/.

      [43] 歐陽劍, 周裕浩, 張鵬. 中國智庫的國際社交媒體影響力及其提升路徑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6): 28-38. OUYANG J, ZHOU Y H, ZHANG P.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media influence of China think tank and its promotion path[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6): 28-38.

      [44] 袁嘉蓮, 徐峰, 李芳. 國內人工智能智庫發(fā)展現狀研究[J]. 情報工程, 2021, 7(6): 101-111. YUAN J L, XU F, LI F.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AI think tanks[J].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2021, 7(6): 101-111.

      作者貢獻說明:

      周 慎:選確立題,提綱編寫,觀點提煉,論文撰寫、修改及審定;

      湯欣雯:數據爬取,內容編碼,圖表制作,初稿撰寫;

      于汶生:數據爬取,內容編碼,初稿撰寫。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enda Setting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Global Think Tanks

      ——Based on 60 Years (1962-2021) of Think Tank Publication Data

      Zhou Shen1,2 Tang Xinwen1 Yu Wensheng1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2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2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triggering a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policies on AI technology, the agenda setting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global think tanks on AI are indispensable. [Method/process] By constructing the “Global Think Tanks AI Publications Database” and coding the publications in three stages of keyword-issue-agenda, we analyze in depth the main, thematic and ephem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I agenda setting by global think tanks. [Result/conclusion] The six agendas of AI ethics and governance, AI peace and security, AI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 AI policy and national strategy, AI Supre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AI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applic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ary trends of emergence, outbreak and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 support for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setting ability of AI in Chinas think tanks and better mastering the discourse of AI international rule-making.

      Keywords: think tan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nda setting think tank report

      ①智庫出版物數據收集的主要依據:第一,大部分智庫主頁目錄索引中出版物(publication)子頁面內包含的出版物數據;第二,部分主頁無目錄索引功能,則以關鍵詞搜索功能獲得人工智能相關信息,剔除分類為簡報(newsletter)、博客(blog)、訪談(interview)、問答(Q&A)等的內容,提取分類為文章(article)、論文(paper)、報告(report)等的內容。

      猜你喜歡
      議程設置智庫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互聯網+”時代傳媒對媒介域“私有化”的應對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8:49
      從“趙薇事件”再議傳播學經典理論
      論奇觀電影中的期待快感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43:14
      微智庫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微智庫
      如何講好南海人文故事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4:06
      永登县| 梅河口市| 张家界市| 商丘市| 吉木乃县| 乌恰县| 永丰县| 奉节县| 册亨县| 万山特区| 呼伦贝尔市| 平和县| 文登市| 比如县| 清水河县| 普陀区| 东山县| 缙云县| 郓城县| 东乡县| 饶河县| 霍邱县| 新闻| 会东县| 凭祥市| 高要市| 竹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靖江市| 高邑县| 卓尼县| 重庆市| 怀化市| 德化县| 云阳县| 大荔县| 横峰县| 蕲春县| 连山| 绿春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