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是文化多元發(fā)展的時代,新聞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fā)展大潮當中,新聞工作的開展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承擔著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這也對新時代新聞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新聞編輯工作者作為提高新聞質量的關鍵要素,只有在進行新聞編輯內容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充分把握時代的脈搏,認識新聞的作用,需要意識到新聞工作的開展擔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才能更好地提高新聞編輯質量?;诖?,本文就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質量的提升策略展開了討論,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聞編輯;采訪報道;質量;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2.039
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形式,旨在更好地做好采訪工作,而采訪報道的最終質量,將會直接影響到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新聞采訪報道質量不高,對于社會正能量、新風氣的引導便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在進行新聞編輯工作中,需要將采訪報道工作作為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做好調查研究活動、掌握新聞事實,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的公信力,提高大眾對新聞報道內容的認可度,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新聞正確輿論的導向作用。對此,新聞編輯記者需要不斷優(yōu)化采訪報道的形式、內容,并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等,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質量。
1. 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原則分析
新聞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需要新聞編輯采訪報道需要遵循真實性、全面性、客觀性原則,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傳播的效力。
其中真實性原則是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核心原則,在進行新聞相關內容采訪的過程中,需要保持信息的真實性,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保障新聞的公信力,增強大眾對新聞內容的認同度;與此同時,還需要始終遵循全面性的原則,作為引導社會輿論風向的主要媒體,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新聞事件的全面性,盡可能地避免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情況,能夠更好地將新聞事件全面報道出來,而現(xiàn)在部分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博人眼球,對于新聞事件的采訪報道,經(jīng)常會存在斷章取義、掐頭去尾的情況,導致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受到影響;最后是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客觀性原則,作為新聞編輯記者,在進行相關事件的采訪、信息收集和報道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對新聞事件持有客觀的態(tài)度,避免加入自我情緒,給群眾造成輿論誤導,通過客觀評價和報道,能夠在社會上形成正確的輿論風向,更好地提高新聞的公信力度,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認可度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新聞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2. 新聞編輯采訪報道存在的問題
分析現(xiàn)階段我國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發(fā)展現(xiàn)狀情況,普遍存在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以及采訪提問環(huán)節(jié)時間把控不到位的情況,導致采訪報道的質量大打折扣。
2.1 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
在進行新聞編輯采訪的過程中,前期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新聞編輯記者采訪主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yè),整個采訪過程并不是單靠記者單向輸出就能夠完成,而是需要和民眾以及企業(yè)之間形成相互配合,對此,在進行新聞編輯記者采訪過程中,便會存在較大的突發(fā)性,如果記者在采訪前并未做足充分的準備,便會導致采訪報道的新聞價值下降,而部分新聞記者采訪人員未曾意識到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導致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不論是相關問題的設計,還是與民眾、企業(yè)之間的互動都會突發(fā)尷尬局面,導致新聞采訪工作難以高效進行,而最終在采訪中所獲取的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將難以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部分記者采訪時為了能夠節(jié)省工作量,在未了解到新聞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就妄下結論,導致新聞采訪內容的發(fā)展趨勢嚴重跑偏,新聞報道的質量也將大打折扣,是當前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2 采訪提問環(huán)節(jié)時間把控不準
在進行新聞編輯采訪過程中,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因素還包括對提問時間的把控,在進行采訪過程中,如果提問環(huán)節(jié)被打亂或出現(xiàn)差錯,就會導致整個采訪流程受到影響。而且,新聞事件的采訪本就具備突發(fā)性的特征,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面對突發(fā)事件如果不能作出積極有效的處理,那么將會使整個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往后推遲,難以獲得準確的信息數(shù)據(jù)。而導致提問環(huán)節(jié)受影響的原因,一是因為新聞編輯記者本身臨場經(jīng)驗和應變能力的缺失,導致在出現(xiàn)了突發(fā)事件的情況下,不能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而且還由于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硬,提出的問題過于表面化,新聞價值難以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進行新聞編輯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還存在提問方式不正確的問題,由于新聞編輯記者在進行提問時不能抓住要害,導致整個提問環(huán)節(jié)無效信息的獲取過于冗長,使得整個采訪受阻,不僅延長了采訪時間,還導致資源過度損害,并未獲取到有效信息數(shù)據(jù)。最后,新聞編輯采訪過程中,還易出現(xiàn)編輯記者控場能力過差的問題,在進行采訪時遇到一些訴求欲過強的新聞當事人,難以插進話題,從而出現(xiàn)無效信息占用采訪時間過長,最終導致采訪的場面難以有效控制,不能準確把控采訪時間的同時,導致整個采訪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和效率急劇下降,影響到新聞報道的質量,也是當前我國新聞編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而為了能夠提高采訪質量,更需要從以上問題著手,才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質量。
3. 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質量的提升策略
3.1 提高新聞靈敏度
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始終走在新聞事件的第一線,通過加強自身的新聞靈敏度,要善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通過積極走訪、尋找生活中的新聞,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使得新聞報道能夠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此同時,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民眾了解社會事件的渠道逐漸增多,而通過在網(wǎng)絡輿論中發(fā)現(xiàn)和挖掘新聞事件,能夠更好地拓寬采訪報道的途徑,能夠為新聞編輯記者的采訪報道工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對此,新聞編輯記者人員需要時刻保持新聞靈敏度,通過第一時間就新聞事件做出準確、全面、客觀的報道,從而能夠將網(wǎng)絡輿論在正確導向下盛行。除此之外,在網(wǎng)絡信息化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時代,網(wǎng)絡上存在鋪天蓋地的信息,有積極的,也有消極、負面的信息,而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在一眾的輿論信息中提煉出群眾的輿論導向,并根據(jù)群眾的輿論風向發(fā)現(xiàn)其中的新聞事件,使得新聞采訪報道的內容能夠契合大眾對新聞了解和關注的需求。對此,增強自身的新聞靈敏度便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在提高新聞編輯采訪報道質量的同時,增強民眾對新聞的關注度,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媒體在各大媒體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新聞媒體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
3.2 充分掌握采訪技巧
對于新聞編輯記者而言,為了能夠提高采訪工作的質量,便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掌握全面的采訪技巧,能夠更好地提高采訪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采訪技巧主要包含前期準備工作、提問技巧、學會傾聽并做好記錄,能夠更好地提高采訪質量。其中在前期準備工作中,為了能夠保證采訪工作高效進行,便需要在采訪前盡可能地掌握精準的信息資料,通過充分了解采訪事件的相關信息內容,能夠更好地為后續(xù)采訪工作做好準備。尤其是被采訪對象的個人信息,越是詳盡的資料,越能夠提高采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而通過掌握被采訪者的基本信息,也能夠使得采訪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拉近和被采訪之間的友好關系,使得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另外,針對采訪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問環(huán)節(jié),在進行相關新聞事件的提問過程中,主要采用閉合式和開放式兩種提問方式。其中,閉合式的提問涉及面相對較窄,大多是對相關新聞信息的追問和核實,被用于對真實新聞事件的挖掘采訪當中,在進行閉合式的提問過程中,新聞編輯記者需要注意采訪提問和追問的語氣,避免讓被采訪者感到厭煩而不配合采訪工作的開展。而開放式的提問方式涉及范圍相對較廣,在整個采訪環(huán)節(jié)氛圍較為輕松,能夠拉近被采訪者和記者的情感距離,從而獲取到更多的采訪信息;最后,新聞編輯記者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還需要學會傾聽和記錄,根據(jù)采訪者的聲音進行實時的插話提問,引導被采訪者對整個新聞事件提出看法和意見,從而更為準確、真實地獲取新聞信息,通過傾聽聲音及時做好引導,避免被采訪者扭曲事實、編造新聞,導致采訪的方向發(fā)生偏離。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錄音、影像等方式,將整個采訪環(huán)節(jié)記錄下來,能夠為后續(xù)編輯工作的開展提供準確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記錄的手段不能影響到整個采訪環(huán)節(jié)。而新聞編輯記者通過運用合理的采訪技巧,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采訪報道的質量。
3.3 優(yōu)化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形式
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和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證新聞內容的時效性,便需要不斷優(yōu)化編輯采訪報道的形式,通過借助新媒體技術,打破一直以來采訪工作的空間限制和時間限制,能夠更好地提高采訪的質量。而在進行采訪報道形式的優(yōu)化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新采訪報道的思維,對于身邊突發(fā)事件,可以借助智能手機、錄音筆等簡單設備將其記錄下來,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證新聞采訪報道的實效性,而通過這一方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突發(fā)事件中發(fā)現(xiàn)和挖掘新聞事件,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進程中,新聞編輯采訪人員都需要具備新媒體運用能力,能夠及時獲取到網(wǎng)絡信息當中的新聞事件,拓寬了新聞編輯采訪人員獲取信息的渠道,通過應用自身專業(yè)的素質水平和技能,能夠更好地確保新聞內容的準確性、時效性。
3.4 加強與觀眾互動
新媒體網(wǎng)絡平臺的構建,拉近了新聞媒體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通過借助網(wǎng)絡平臺,能夠更好地為采訪報道工作等的開展提供互動平臺。像新媒體發(fā)展中常見的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媒體通過建立官方賬號,能夠更好地為人們了解實時政事和社會熱點信息提供平臺,更好地為新聞媒體和民眾的互動提供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而在進行互動交流的同時,新聞編輯記者能夠正確引導觀眾的輿論風向,還能夠增強相關新聞事件的網(wǎng)絡熱度,讓更多的群體了解到相關事件,并且參與到和新聞媒體的互動和討論當中,有助于不斷增強新聞編輯采訪報道工作的效果,能夠更好地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互動的作用,而新聞編輯人員便可以根據(jù)互動風向和內容及時補充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能夠確保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新聞編輯采訪人員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好輿論導向,還可以根據(jù)民眾在平臺上的留言信息進行整理,能夠及時掌握民眾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心理,從而更好地在輿論中提煉新聞事件,需要新聞編輯人員具備較強的新聞靈敏度。與此同時,通過借助平臺回復民眾的留言,實現(xiàn)良性互動,也能夠直接進行在線采訪,通過了解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和想法,能夠根據(jù)民眾的意見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拉近新聞媒體和民眾之間的距離。而且,在雙方進行互動的同時,能夠增強民眾對該事件的關注度,從而讓更多的民眾在持續(xù)關注新聞事件走向的同時,能夠為新聞傳播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助于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工作的高效開展。
4. 結束語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大數(shù)據(jù)技術、新媒體技術以及移動通信網(wǎng)絡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全面普及和廣泛應用,受眾和媒體用戶已經(jīng)充分感受到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海量化”“個性化”“多元化”信息所產(chǎn)生的巨大沖擊與影響。而新聞媒體想要在一眾媒體中脫穎而出,便需要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工作高效開展,從新聞采訪報道工作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客觀性的角度著手,提高新聞編輯人員的新聞靈敏度、充分掌握采訪技巧,像前期準備工作、提問技巧、學會傾聽并做好記錄等,并不斷優(yōu)化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形式,加強與觀眾的有效互動,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編輯采訪報道的質量。始終和黨的事業(yè)站在同一立場,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傳播的實效性、真實性,始終秉承新聞采訪報道“內容為王”的原則,不斷適應融媒體時代全新的新聞采訪報道節(jié)奏與工作模式,旨在更好地為受眾和媒體用戶推送更加高質量、高效率、高關注度的優(yōu)質新聞報道,確保自身媒體能夠在融媒體時代激烈的新聞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立于不敗之地,助力于推動我國新聞媒體行業(yè)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耿輝耀.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做好采訪報道的策略分析[J].聲屏世界,2020(13):16-17.
[2]阿得列提.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如何做好采訪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209-210.
[3]胡春梅.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質量提升的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30):103.
[4]吳娟.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做好采訪報道的策略探究[J].視界觀,2019(17):39.
[5]沈心雅.探析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策略[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2):51-52.
[6]柴紅絨.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109.
[7]周琴.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如何做好采訪報道[J].傳媒論壇,2019(13):67-68.
[8]周昕,薛曾蕙.新媒體時代下提升新聞編輯記者采訪報道質量的策略[J].記者觀察,2019(18):156.
[9]張昀.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廣播新聞報道質量——以武漢綜合廣播《十年禁漁,何止是"為魚請命"》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22(14):42-43.
作者簡介:王朝輝,河南太康人,周口日報社記者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