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虎患”不僅指老虎襲擊人類造成人身財產(chǎn)傷害,其核心意味著老虎離開了固有的生存環(huán)境而侵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空間。明代浙江由于人地關系緊張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虎患”頻發(fā)?!盎⒒肌敝饕l(fā)生在明代中后期,且集中爆發(fā)于秋冬之際,發(fā)生地從野外一直蔓延到市鎮(zhèn)。時人面對老虎主要采取“避虎”與“驅(qū)虎”兩種方式,官府則更加重視“虎患”帶來的“精神侵入”,通過神靈“走虎”“息虎”遠比“殺虎”更符合地方治理的邏輯。對于明人來說,老虎并不是純粹自然的“外物”,“虎患”發(fā)生與否及其處理方式,都體現(xiàn)了一種與虎“共生”的思維。
關鍵詞:明代 浙江 虎患 生態(tài)環(huán)境 社會應對
秦漢時期,“虎患”已成為一種地方社會問題,隨著北方森林面積的減少,遲至宋代,老虎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已經(jīng)被限制在南方。環(huán)境史家把老虎作為一種標志性的動物,觀察古代中國的人地關系:一方是經(jīng)濟中心南移背景下的人類開發(fā)活動,另一方則是不斷縮小甚至失去生存空間的老虎。目前對于該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明清南方省份,生態(tài)環(huán)境、官府應對與文化解讀三個視角是學界關注的焦點。“虎患”的地域性研究已涉及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廣西、貴州等省份,對明代經(jīng)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浙江仍未有專論?!盎⒒肌笔且环N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反映,更是一種社會公共事件,因此有必要從整體的、縱向的角度重審“虎患”的發(fā)生、過程及其結(jié)束。本文將梳理有明一代尤其是中后期浙江地區(qū)的“虎患”記載,著重思考彼時“虎患”的概念生成、時空分布與社會應對。
一、何謂“虎患”?
老虎(別名大蟲、山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教生活乃至權(quán)力符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與象征意義。明代浙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多樣,老虎仍然生活在時人的周圍,“人—虎”交流隨之發(fā)生。老虎對人類的侵襲與人類對老虎的驅(qū)捕,即為“虎患”(或稱“虎災”、“虎暴”)。然而,用“虎患”概括老虎襲人事件之時,卻較少對這一概念進行反思。
細讀記載老虎襲人事件的主要文獻——方志——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史料錄于“災祥”或“災異”目類下,如嘉靖《象山縣志》卷十三《災祥》載:“弘治十八年,虎亂,俗傳虎尾短,取人于大眾中而噬之?!敝緯娜宋飩饔浺矔涗?,且可分為兩種:其一,記載地方官員的傳記往往直稱“虎患”,如萬歷《杭州府志》卷六十三《名宦傳》載:“張僖,……知余杭,邑有水怪虎患,僖為文告神即寧息?!逼涠?,各種關于孝子、貞女的傳記,記載老虎襲人的情況,卻幾乎沒有用“虎患”一詞,略舉二例說明:“姚氏,……居山谷間,……母何氏往汲于澗,久不至,出視則虎銜其母。姚氏倉促往逐之,以手毆虎脅,鄰人竟執(zhí)器以從,虎置之去?!薄爸苄⑴好橹鳎咏?,父元綱浴于舍后,有虎躍入,銜元綱去,碎主呼號奔救,攘臂擊虎,力抱父足,虎置其父而噬碎主,遂與父具死。”
未被冠之以“虎患”的老虎襲人事件,廣泛存在于非官員的人物傳記中?;蛟S這些故事中有宣揚教化而虛構(gòu)的成分,但是也凸顯了一個事實,即不能簡單地將“虎患”視作老虎襲人,或者說,老虎襲人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轉(zhuǎn)化為“虎患”。
綜合史料來看,“虎患”之外的老虎襲人事件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受害者主動進入老虎生活的“深山老林”中,前面列舉二例均是如此。明代浙江山林廣泛存在老虎,嘉興士人馮夢楨時常在日記中記載“遇虎”的經(jīng)歷:“自至德清,頗聞山中多虎,前驅(qū)執(zhí)燈童子,見一物急馳去,為虎無疑?!钡诙酁閱伟l(fā)性、偶發(fā)性事件,并未造成持續(xù)的老虎襲人情況;第三,正是由于以上兩點原因,這些老虎襲人事件,官府均未參與后續(xù)的救援或捕殺,甚至很長時間都不知道這些細事,如前引第一條“姚氏”的資料,官府在二十余年后才得知此事,“奉養(yǎng)二十余年卒,有司以聞旌表其門”。
反之,被明確定義為“虎患”或者記錄在志書“災祥”中的情況則與上述所言相反。
首先,“虎患”的背后一定有官府試圖平息禍患的行動,所以這一事件才會大量記載于“名宦”與“災祥”之下,如“天啟甲子,春,陳山忽出三虎為民害,兵憲檄千戶所督兵捕之”。其次,“虎患”是群發(fā)性且具有持續(xù)性的老虎襲擊人類事件,與“孝子”、“孝女”的記載不同,“災祥”之下的“虎患”多造成較大的社會傷害,甚至經(jīng)年累月得不到有效解決,如萬歷年間溫州府樂清縣:“自十九都至二十八都,虎傷人至百數(shù)。”又如隆慶年間衢州府開化縣:“猛虎至開化六七八都,咬傷百數(shù)人,延季方殺之?!?/p>
最為重要的是,從空間上來說,“虎患”并非是指發(fā)生在老虎棲息地的傷人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老虎侵入人類生活空間造成的“患”。胡司德在考察中國古代動物的“異?!眴栴}時發(fā)現(xiàn):“某些動物之所以給人看成靈異,就因為這些動物逾越了地域界線。”那么,“虎患”之為“異”與“災”,其核心正是老虎離開了其應當生存的空間,出現(xiàn)在它本不該出現(xiàn)的地方。天啟《平湖縣志》記載了一則“虎患”便是如上思路:“當湖俱平原水窟,惟乍浦有九山,然山淺而卑,不產(chǎn)一獸,萬歷丁未秋,忽聞虎吼聲,城中民不寧者旬日,竟不知從何飛渡?!蓖瑯拥倪壿嬕渤霈F(xiàn)在正德《桐鄉(xiāng)縣志》中:“冬十月,虎入縣境。本邑無山林藪澤,野獸不到之地,是時,驀有虎在梧桐鄉(xiāng),見喜橋村居民驚怖。”在志書“災異”所載“虎患”中則有大量不直接傷人的情況,而僅僅只是老虎進入到人類生活空間,如嘉靖年間諸暨縣“虎暴入諸暨城”、常山縣“虎夜數(shù)入市”、萬歷年間慶元縣“秋,虎入城市”、江山縣“虎至郭外”,等等。因此,與其說“虎患”的焦點在于“人身傷害”,不如說在于“空間侵入”。
總之,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的視角確實解釋了“虎患”的頻發(fā),但是卻未能進一步區(qū)分“虎患”和一般的老虎襲人事件,也未能把握“虎患”的核心(即“空間侵入”)。筆者認為,單純的老虎襲擊人類未必能上升到“虎患”的高度,因為明人面臨的自然環(huán)境和我們已大不相同,老虎是他們生活中常見之物。只有持續(xù)廣泛的發(fā)生,且老虎襲人已從野外深入到人類生活空間之時,官府才會出面治理,“虎患”隨之發(fā)生。
二、老虎來了:“虎患”的時空分布
明代浙江“領府十一,屬州一,縣七十五”,省域面積基本等同于現(xiàn)今浙江省。大體地理樣貌可以概括為東北以平原為主,西南則以丘陵為主。前者一般也稱作“浙北平原區(qū)”(包括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后者又可進一步分為“山地丘陵區(qū)”(包括嚴州府、衢州府、金華府、處州府)與“沿海丘陵平原區(qū)”(包括溫州府、臺州府)。顧祖禹稱之為“東濱海、南極閩、西接重山,北限五湖”。彼時浙江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主要表現(xiàn)為森林覆蓋率較高,明人文集筆記多形容浙江“兩山蒼郁”“林樾蒼潤”,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當?shù)匚锓N的多樣性,也使老虎遍布浙江全境。浙江之“虎”屬于華南虎的亞種,體型較東北虎略小,四肢粗壯有力,身體矯健靈活,一般生活在山區(qū)近水的密林中,多水、多丘陵、多森林的明代浙江地區(qū),很適合華南虎生存?!毒劳ㄑ浴返囊粍t故事曾記載錢塘江兩岸“南北兩山,多生虎豹,名為虎林”。不過,隨著有明一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與發(fā)展,浙江森林資源也在部分地區(qū)(主要是浙北)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隨之而來的便是老虎棲息地的縮小以及其與人類沖突的增加(即“虎患”的發(fā)生),筆者下文將從時間、空間兩個層面討論明代浙江“虎患”的具體分布情況。
(一)時間分布:王朝·季節(jié)·晝夜
閔宗殿的論文初步統(tǒng)計了明代浙江的“虎患”約有49次。筆者統(tǒng)計則約有90次:洪武年6次,永樂年2次,宣德年2次,正統(tǒng)年2次,天順年1次,成化年6次,弘治年8次,正德年5次,嘉靖年25次,隆慶年3次,萬歷年20次,天啟年2次,崇禎年8次。在明代276年的歷史中,浙江平均每3年發(fā)生一次“虎患”。其中明前期97年有13次“虎患”,約7年一次;明中期101年發(fā)生了44次“虎患”,2.3年即有一次;明后期77年有33次“虎患”,同樣2.3年一次。由此可見,“虎患”在明中期以后有顯著的增長。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史料記載的“遠少近多”之外,還有以下兩點:其一,人地關系緊張造成“人—虎”關系緊張。浙江由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空間格局,可耕地本來就少,人均耕地面積較低,于是造成“與山爭地”“與林爭地”的現(xiàn)象,如此一來,老虎的生存空間與食物都大為減少,自然加劇沖突,一旦人類徹底消滅森林,“虎患”問題減少了,同時老虎也會滅絕了。其二,小冰期災害頻發(fā)加劇了“虎患”發(fā)生。有學者發(fā)現(xiàn):“氣候變冷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使動植物大量死亡,老虎無食可覓,只好闖入人類活動區(qū)?!泵髑捌谡憬転哪攴輧H有6年,受災縣僅有14個,而明中期則增長到34年、42個,明后期也有20年、43個。志書中很多“虎患”的記載錄在其他災害之后:“旱,疫,群虎晝行?!?/p>
至于“虎患”在一年之中的發(fā)生情況,僅見一篇論文有過討論:“從僅有的有明確時間的虎災州縣來看,顯然發(fā)生在干旱的秋季、寒冷的冬季的虎患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惫P者基本贊成這一觀點,明代浙江“虎患”也主要發(fā)生在秋季與冬季。就筆者的統(tǒng)計,約有26次“虎患”明確記載了發(fā)生季節(jié)或月份,其中秋季最多有12次,冬季則有7次,春季有5次,夏季僅有2次。具體月份,八月、九月、十月是高峰,分別有3次、7次、4次。至于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一方面,夏秋之際易發(fā)水災、干旱,進一步造成“虎患”次生,比如弘治四年(1491)夏,錢塘縣大水沖毀了城墻(“沖決云居山城垣”),隨后老虎便入城為害;另一方面,老虎的發(fā)情期在秋冬之時,這時的老虎往往多躁易怒,且為了交配順利更需要食物、能量的補充,因此更易攻擊人類。
最后,筆者還想談談“虎患”在一天之中的發(fā)生情況。根據(jù)老虎習性,其多在黃昏與晚間活動,“武松打虎”前,酒家勸武松莫上景陽岡時,說:“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只吊睛白額大蟲,晚了出來傷人?!敝緯幸泊_有老虎夜間襲人的記載,嘉靖四十四年(1565)常山縣“虎夜數(shù)入市”。不過,筆者統(tǒng)計明確記載“虎患”發(fā)生具體時間的案例,發(fā)現(xiàn)大部分發(fā)生在白天(共有11條),而夜晚(包括黃昏、清晨在內(nèi))僅有5條。這里略舉數(shù)例白日“虎患”:洪武年間寧海“邑多虎,白日橫行”,弘治年間德清“是歲虎晝行縣市”,嘉靖年間慈溪“四鄉(xiāng)多虎白晝嚙人”。其實,明人也知道老虎晝伏夜出的習性,《醒世恒言》的一則故事便載紹興府一婦人,惡人以其丈夫遇虎而亡欺騙她,但是婦人卻道:“聞得虎遇夜出山,不信白日里就出來傷人?!庇纱丝梢姡匣⒅讜儌四耸亲鳛橐环N異?,F(xiàn)象被記載,這也應和了前文所言“虎患”的成立:一方面是老虎的空間“越軌”,進入了人類生活城市與鄉(xiāng)村,另一方面是老虎的時間“越軌”,在白天而非黑夜出來傷人。這再一次印證“虎患”之“患”并不在于害人,而在于“異”。
(二)空間分布:省域·府縣·城野
一般認為,老虎多出現(xiàn)在山林比較密集的地區(qū),而相對低洼的平原、湖澤則少有“虎患”。明代浙江“虎患”發(fā)生的具體府縣,請看表1。
上表可見,明代浙江下轄11府皆有“虎患”,以縣計算,有44個縣發(fā)生過“虎患”,接近全部75縣的6成。“虎患”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兩個特點:第一,北部平原“虎患”較多,而西南丘陵的“虎患”較少,前者合杭、嘉、湖、紹、寧五府共計發(fā)生57次,后者則合嚴、臺、金、衢、處、溫六府僅有33次;第二,無論南北,沿海地區(qū)“虎患”發(fā)生的次數(shù)明顯多于內(nèi)陸,以“虎患”數(shù)量分府排序,依次為杭州、寧波、紹興,處州、湖州、嘉興、溫州,而除了處州府之外,其余皆瀕海。明代浙江“虎患”分布并未如設想的發(fā)生在山地、丘陵地區(qū),而主要發(fā)生在平原、瀕海地區(qū)。這恰恰說明“虎患”的實質(zhì)不在于老虎,而在于人類。明代浙江沿海地區(qū),尤其是北部平原,經(jīng)濟發(fā)展遠勝內(nèi)陸,農(nóng)業(yè)的開發(fā)帶來的便是森林面積也就是老虎棲息地的縮小。一旦自然環(huán)境無法提供足夠的食物,老虎便會侵入人類生活的空間。相反,內(nèi)陸山區(qū)的開發(fā)有限,這并不是說沒有老虎襲人事件,只是沒有那么多可以上升到“虎患”的程度,甚至有大量老虎與人和諧相處的記載,如嘉靖年間衢州西安縣,有士人樂惠,“及父母相繼亡,一遵古制,廬墓三載,朝夕奠祭衰绖,頃刻不離身,偶昏雨夜遇虎,卒保無傷”。再比如衢州松陽縣,有生詹朝宣,“孝友性成,父南野公卒,居喪廬墓,有賦詩退虎之異”。雖然志書試圖通過“以孝退虎”表達某種“靈異”,但事實背后或許和浙江內(nèi)陸相對較為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老虎在此時此處尚有足夠的森林面積供給食物。
閔宗殿從一個較長時段觀察明清東南地區(qū)“虎患”空間變化時發(fā)現(xiàn):“明以前,虎患只出現(xiàn)在浙江杭州、蕭山,安徽祁門,福建福州等少數(shù)幾個縣市,而到明清時期,幾乎遍及東南各省許多縣?!睋Q言之,“虎患”的發(fā)生有一個由點及面的變化:明前期“虎患”發(fā)生13次,涉及6府10縣;明中期“虎患”44次,涉及10府29縣;明后期“虎患”33次,涉及11府22縣。
從可考的記載來看,明代前期“虎患”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第一,發(fā)生地相對較少,不僅未涵蓋整個浙江,而且在杭州這樣的大府(轄九縣),也僅有三縣存在“虎患”;第二,發(fā)生地比較分散,如杭州府在這一時期共發(fā)生4次“虎患”,但是與其接壤的湖州、嘉興、嚴州、紹興諸府皆無記載;第三,發(fā)生地遠離府城,基本不在附郭縣,而在相對邊緣的縣,同樣以杭州府為例,這一時期“虎患”發(fā)生在富陽、余杭、新城三縣,而不在附郭的錢塘和仁和。反之,明代中后期的“虎患”則呈現(xiàn)出另外三個特點:第一,發(fā)生地明顯增多,無論是中期還是后期幾乎均覆蓋整個浙江,而杭州9個縣,至少6個縣在這一時期都出現(xiàn)過“虎患”;第二,“虎患”開始呈現(xiàn)“面”上的爆發(fā),即其影響開始超過單個的縣域,而是走向多個縣域的聯(lián)動,比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杭州屬縣多虎患”,不僅府志有載,錢塘、仁和、余杭、臨安等縣的志書均有記錄;第三,“虎患”開始從府之“邊緣”向府之“中心”移動,各個府治所在附郭縣均出現(xiàn)了“虎患”,比如湖州附郭烏程縣“萬歷初年,有虎入市”,紹興附郭會稽縣“崇禎甲戌,會稽山中多虎暴”,等等。
最后,筆者還想討論一下“虎患”實際發(fā)生的位置。從明前期的資料來看,彼時“虎患”多發(fā)生在近山之處,比如宣德六年(1431)臺州黃巖縣“西鄉(xiāng)山多虎,捕之不獲”,又如正統(tǒng)年間金華義烏縣“時有告五虎出山為害,其家傷三人”。而明中后期的“虎患”雖有部分也發(fā)生在近山之處,但是大部分“虎患”已經(jīng)深入到鄉(xiāng)里,如嘉興崇德縣“虎入一都十圖,食男婦三人”,甚至堂而皇之地進入城墻之中,如紹興余姚縣“正德六年秋八月,虎入治城”,若干年后,“萬歷十五年,春,有虎從水門入城”。進而,老虎也開始侵入人類最為私密的住所,比如嘉靖年間海寧縣“冬,有四虎入石墩民家,口銜稻桿草束,穴于其家場上”,象征權(quán)力的府縣治所,如德清縣“嘉靖十七年,虎入縣治,越廨墻以北逸去”。由此可見,明代“虎患”的空間拓展不僅僅是行政地理空間的彌漫,也是“虎患”接近人類生活空間的過程。
三、面對老虎:從個人到官府
在“虎患”頻發(fā)的明清時期,似乎“驅(qū)虎、捕(殺)虎成為一種必然”。其實無論民間個人還是官府組織,以消滅老虎的方式解決“虎患”并不是比較理想的手段,一方面老虎不那么容易捕殺,另一方面“虎患”帶來的“精神侵入”,遠非捕殺能夠解決的。
(一)個人
明代的小說中塑造了多種“殺虎英雄”的形象,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人面對老虎時更多是“退虎”、“避虎”,主動“擊虎”的情況較少。
1. 退虎。在佛教文化中,“高僧伏虎”是較為常見的故事母題,陳懷宇論述道:“猛虎的形象與僧人的形象分不開,猛虎在僧傳中的出現(xiàn)乃是創(chuàng)作者為了塑造僧人形象而引入的。”而在佛教浸潤下的明代社會,老虎同樣扮演著塑造高僧的工具,并進一步扮演塑造“孝子”、“貞女”的工具。在志書的記載中,明代浙江存在三種不通過武力便能“退虎”現(xiàn)象:第一,“佛法退虎”,如湖州長興縣:“秀巖寺,……明天啟間,有僧心燭結(jié)趺獨坐,虎時過,僧不為動,居人異之。”第二,“孝感退虎”,如嚴州淳安縣有民“方貫”,性至孝,在野外守墓,“虎常經(jīng)其處,貫不以為意,或猝相遇,虎亦竟不傷”。第三,“貞節(jié)退虎”,如處州府縉云縣民婦“楊氏”,夫早死而守節(jié)教子,“正統(tǒng)間寇亂,楊攜奎避山中,遇虎不咥,奎仕涇府長史,人謂守節(jié)之報”。
2.避虎。無論是否守孝、守貞,常人遇到老虎時,不可能真的相信道德品質(zhì)可以感化野獸。討論個人遇到老虎時的反應,最為常見的就是試圖躲避?!氨芑ⅰ钡淖罴堰x擇就是盡量遠離老虎的生活空間?!吧街斜臼腔⒀ǖ兀阂古叵巫惝悺?,因此遷居平原、城市或其他無虎之地,便是一種未遇虎之“避虎”。寺廟多居山林,一旦“虎患”頻繁,也只有遷徙,如平陽縣“普照道場”,在原址屢遭老虎騷擾,不得已“其徒避虎害遷莒溪”。
如何避免在行入老虎“地盤”時躲避呢?如同《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情節(jié),官府會特別在多虎的山道前掛上告示提醒游人。前面行人的警告也能促使后來者更改路線,比如袁宏道游覽浦江縣“五泄”,在山中“遇一白須人云,前山有虎,同行者皆心動,尋舊路而歸”,徐霞客游臺州梁遑山時,亦“聞此地於菟夾道,月傷數(shù)十人,遂止宿焉”?;⒃谏搅稚钭匀粫粝乱恍盎⑦z”,或者人雖未見虎,但是亦可通過虎咆而知山林有虎,如前袁宏道雖未遇虎,但是夜間休息時卻分明聽到“魈呼虎號之聲如在床邊”,而方應祥游覽龍游縣“白石山”時,雖未見虎,但是“地有虎遺,從者不禁色動,遂止”。
明人遇到老虎時,“避虎”或者說逃跑是最常見的選項。不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很少有在野外遇虎能夠順利逃脫的記載,一方面遇虎的驚嚇延緩了人們的行動力,另一方面山林野外幾無遮擋,很難有效躲避老虎的追擊。《玉光劍氣集》中記載了一則官員野外遇虎的故事:“嘉靖中,天臺多虎患。一縣官自郡城歸,暫憩林莽間。有虎突出逼輿,輿人驚散。一門豎亟取輿盞,反置地,坐其上,虎遂噬之而去?!碑敗盎⒒肌甭拥匠擎?zhèn)后,居屋與街巷的復雜結(jié)構(gòu)反而使逃跑變得更為順利。如海寧縣有四虎入民家,“家人恐怖,皆逾墻從后而出”。又如德清縣有虎進入寺中,“虎晝?nèi)氪认嗨?,……有行跡聲,回顧則虎也,僧急越窗而逃,虎即追躍誤墜醬缸中,僧得免”。
3.擊虎。當人們不得不直接面對老虎時,筆者用“擊虎”而非“殺虎”概括,是為了強調(diào)明人更多時候是試圖利用各種方法“擊打”老虎,迫使它們離開,并非真正試圖殺死老虎,比如利用火與聲音。前者自為人類所掌握后,便成為對抗野獸的利器,王士性在游太和山時,見山中多有“虎跡”,便立刻“束炬”以待。又《甲行日注》載:“可生自祖家浜來,云湖南夜聞虎聲,舉火逐之?!蓖瑫r,老虎也懼怕聲音,《拍案驚奇》中記載一則眾人驅(qū)虎的故事:“其虎看看至近,眾人一齊敲著板屋吶喊,也有把馬鞭子打在板上,振得一片價響。那虎到板屋側(cè)邊,放下背上的東西,抖抖身子,聽得眾人叫喊,像似也有些懼怕,大吼一聲,飛奔入山去了?!?/p>
即便直接與老虎發(fā)生沖突,也多為驅(qū)趕老虎,而不是把它殺死。敢于毆打老虎的人多是其親人被老虎攫去,自身氣憤難當才去追趕。如平陽縣:“章友善,其父成高在海塘,虎攫之,友善疾馳而前摩拳毆虎,手筋骨皆露,虎遂棄去,父得全活。”即便不是個人,而是多人面對老虎,其實也很難將老虎殺死,受傷的往往還是人。正德六年(1511)德清縣:“虎至新市鎮(zhèn),鎮(zhèn)民聚觀,有持械搏之者,被傷四人,其一人死?!币虼耍詈玫霓k法仍然是將老虎趕走。同樣德清縣民在弘治六年(1493)面對老虎侵入時就相對理性了:“是歲虎晝行縣市,時市亭山有牧豎據(jù)地而奕,虎忽出其傍,眾以瓦礫擲之,旋逐旋行,迤邐至阜安橋之左市,人集眾驅(qū)之?!?/p>
(二)官府
官府面對“虎患”是將其作為社會公共事件。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為政者“往往采取捕殺和對神明進行祈禱相結(jié)合的方法”,因為老虎的出現(xiàn),或者說在其不應該出現(xiàn)的地方出現(xiàn),正暗示地方官的“苛政”與地方治理的不協(xié)調(diào),仁和縣“虎患”發(fā)生后,志書中曾記載:“市虎成于三人,以明市無虎也。然則市無虎,理之常也。茲乃有之,理之大變也。厥后凌之家漸至破敗,乃蕩跡無存?;⑾扔幸詾橹滓病W铀荚唬簢覍⑼?,必有妖孽。觀于此事益信?!睋Q言之,“虎患”的發(fā)生不僅僅是一種“空間侵入”之“傷”,也是一種“精神侵入”之“兆”。因此,官府首要解決的問題并非“虎患”所造成的人身財產(chǎn)傷害,而是如何解決其帶來的合法性危機。
1. 走虎。官府最理想的狀態(tài)便是沒有“虎患”。孫正軍認為:“伴隨災異祥瑞論而生的‘猛虎渡河和‘飛蝗出境模式似應隨著災異祥瑞思想的式微、消沉而終止?!未院蟆突⒍珊雍汀w蝗出境模式已經(jīng)很難成立?!睂嶋H上,這種歷史書寫仍然普遍存在于明代官員的事跡中。浙江“虎患”分為三種書寫模式:第一,“境內(nèi)無虎”,即強調(diào)某一官員所在地區(qū)內(nèi)幾無“虎跡”。嘉靖年間杭州新城縣知縣范永齡,志書形容為:“又聞范君令邑中有三異事,……臨境猛虎噬人遍,君境中無一虎跡?!钡诙?,“有虎出境”,即記載某一官員于某地任職后,老虎便離開縣境。崇禎年間溫州樂清知縣袁俊年,志書中的傳記收錄了一首贊美他的小詩,其中寫道:“昔時猛虎滿中路,自侯之東虎北渡。”第三,“自省驅(qū)虎”,即地方官員通過自我批評的方法成功將當?shù)乩匣ⅰ八汀背鼍惩?。正德年間嘉興桐鄉(xiāng)縣有“虎患”,時任知縣張紘便在城隍“痛自責省”,結(jié)果“即日虎不復見,其來與去絕無蹤跡尋覓,人頗為異焉”。
2. 息虎。以上的理想狀態(tài)往往被認為是“虛構(gòu)的書寫模式”,官府在面對“虎患”發(fā)生之時不能奢望通過“神秘”力量“走虎”。他們開始通過建廟、祭祀的方式,希冀通過地方神靈的力量來達到“息虎”的目的。有資料記載,通過建廟“息虎”多是民間自行建設,官府予以一定的保護與確認,而且這些廟宇供奉的也是較為專業(yè)的針對“虎患”的神靈,比如嚴州府桐廬縣的“虎善王廟”,史載:“相傳有人煉丹于此山,時鄉(xiāng)多虎患,能驅(qū)伏之。虎患復作,里人立廟祀之,遂息?!惫俑ㄟ^“祭祀”方式“息虎”,其場所廟宇基本都在城隍。祭祀的過程比較簡單,主要由地方長官寫一篇“驅(qū)虎文”,燒與神靈,求其將老虎驅(qū)趕境外,或者使其在深林中安息,一言以蔽之,使老虎空間歸位。嘉靖年間淳安知縣姚鸞所撰的《驅(qū)猛虎文》:“嗚呼!盈天地間皆物也,凡物之生皆以養(yǎng)人也。云何淳邑之中,山川土地生物以害人者不一而足?!d以來,虎狼之暴,橫行山野之間,吞噬生民,強食膏肉,無亦貪官污吏之應然歟?!┥裼徐`,尚其告播虎狼之暴,驅(qū)而出之境外,窮山深谷之中,虎狼其安息,于是朝發(fā)夕至,幸無復出為生民患?!?/p>
在借助神靈的力量之后,“虎患”會發(fā)生三種走向:其一,“息虎”目標達成,老虎返回山林,或消失不見,例如杭州昌化縣嘉靖初年“邑中虎為民害”,知縣黃升“惻然禱于神,虎不為害”;其二,造成“虎患”的老虎主動“投案”,甚至“就戮”,例如金華府東陽縣,永樂間“有虎傷人”,知縣黃仲芳“為文禱神”,三天之后,“二虎來伏南門城外,仲芳經(jīng)訓之曰:若噬人者,當伏罪,否則馳去,虎伏不動,殺之”。其三,神靈未能阻止“虎患”的繼續(xù),這時官府開始考慮通過世俗的力量來解決,也就是“殺虎”。
3. 殺虎?!厄?qū)猛虎文》還有一段:“若虎狼冥頑不寧,驅(qū)之不去,……其必盡殺之乃止?!睖@祖在任處州府遂昌縣知縣時,遇“虎患”,告之城隍:“吾與神共典斯土,人之食人者吾能定之,而不能止于虎。民曰有神。夫虎亦天生,貴不如人。神無縱虎,吾將殺之?!庇纱丝梢?,當官府通過祭祀“息虎”的同時,也做好了“殺虎”的準備。不過,這并不是說“殺虎”處于神靈完全失效之時。從各種記載來看,反而官府是在神靈的幫助下才有效捕殺到老虎的,如成化年間,湖州武康知縣歐陽復,“境內(nèi)有虎患,復禱于神,日獵五虎,民患以除”。如果神靈不提供“幫助”,官府甚至會采取威脅,宣德年間臺州黃巖知縣周旭,“西鄉(xiāng)山多虎,捕之不獲,過一祠因與神約,厥明虎不獲,且焚祠。是夜夢神告虎所在,如其言往,虎就戮”?!队魇烂餮浴穭t記載了一條某城隍治虎不利而接受懲罰的故事:“上手枷著一個紫袍金帶的人,稱是某州城隍,因境內(nèi)虎狼傷人,有失檢舉?!鄙耢`是不可能親自動手的,具體工作仍然是在官府組織下進行。官府依賴三種人群進行“殺虎”。其一為官兵,湯顯祖在“驅(qū)虎文”祭祀城隍之后,便“呼吾民任兵者”,前往葉塢“殺虎”,又萬歷年間,老虎進入寧波定??h城為亂,“官兵逐之,斃于劉十戶家”。二是獵戶,成化間仁和縣城突發(fā)“虎患”,地方有司便“隨喚獵戶二十余人擒剿”。官兵和獵戶“殺虎”的方式當然不會如普通民眾,他們有相對鋒利的武器。近戰(zhàn)用長槍,遠戰(zhàn)用弓箭,即便如此,老虎也不是那么容易除掉的。近戰(zhàn)一人使槍并非老虎的對手,必須“齊手交刺”方能致勝;遠戰(zhàn)的弓矢亦很難“殺虎”,必須在箭頭涂上“虎藥”,嘉靖《瑞安縣志》中載該縣“預備器械”,其中便有“虎藥一十斤”,并進一步解釋道:“此藥乃射虎所用,虎雖猛烈而一中藥矢亦跳躍逾嶺而斃矣?!笨偟膩碚f,官兵和獵戶的“殺虎”一般進行的不是特別順利。湯顯祖曾形容本地軍士:“尉率歲閱兵壯,兩肆,余月課補盜賊,射虎尚不中程?!币虼?,即便官府出面,“殺虎”仍然是有很大風險:“天啟甲子,春,陳山忽出三虎為民害,兵憲檄千戶所督兵捕之,兵為虎殺者二,傷者五、六,而僅獲其一?!?/p>
官府還有第三類可以依靠的“殺虎”者,可以稱之為“殺虎專業(yè)戶”。筆者在浙江志書中檢得兩例:一例見于金華府蘭溪縣,當?shù)亍伴{塘”有“蔣姓者”,是遠近聞名的“善殺虎”,當?shù)厥咳肃嵀徳ゲ稍L,蔣氏自信地說:“百獸惟虎易殺?!蓖瑫r介紹了具體方法:“吾年幾半百,殺四十余虎,每遇虎,吾執(zhí)鐵乂對虎,乂接其項而中之,二槍左右刺齊,折而撲之,甚無難者。”第二例則見于臺州黃巖,當?shù)芈c時多“虎患”,知縣便邀請了溫州樂清縣的“殺虎專業(yè)戶”趙捉虎前來處理:“趙捉虎,逸其名,以善搏虎,故名。黃巖嘗多虎,設法張捕不能得,乃遣迎趙捉虎。甫至,縣官具酒禮之三爵青請行,遂不脫衣冠而往,連斃三虎而歸,黃巖令贈以文?!?/p>
四、余論:老虎走了……
綜上所述,無論是民間個人還是官府組織,面對“虎患”選擇消滅老虎都并非首選。對于個人來說,盡量避免陷入老虎的“地盤”才是最好的思路。而對于官府來說,“殺虎”不僅有難度,而且也不能解決“虎患”所帶來的“精神侵入”。在前諸種“驅(qū)虎文”中可以看到,官府的目的是“秩序恢復”,如果老虎在神靈的“警告”下不再為亂,“殺虎”便不會發(fā)生,如隆慶年間景寧知縣陳嚴之所作:“況令尹即日將辭縉事,專牧治邑,虎不引類遠遁,令尹將廣募善射、多置藥矢,使四鄉(xiāng)之人各赭其山,為民復仇,必盡爾族而后已?!标愂线@篇《禱神驅(qū)虎文》還強調(diào)三點:其一,“虎患”的發(fā)生與為政者失德密切相關,“世必有人虎,而后虎乃至,人政不苛,獸不至?!逼涠?,老虎也無法逃脫因果報應的律法,“虎愛其子,人皆父母所生,而虎食之,禍必不遠。”其三,老虎與人均是天地所生,因此亦不當盡除,故其云:“先王之治,止驅(qū)之?!庇纱丝梢?,明人沒有很強的“人—虎”對立關系,反而認為虎也內(nèi)在于地方生活之中。因此,人與動物、植物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遞進的關系:“人順生,草木倒生,禽獸橫生。大抵草木之性情不如禽獸之性情,禽獸之性情不如人之性情?!?/p>
但是,官府層面的“虎患”未必以“老虎走了”為標志,“虎患”還有一層“精神侵入”,即老虎出現(xiàn)在其不當存在的空間中是一種“惡兆”。大體看來,虎之“兆”多與兵事有關:一方面虎的出現(xiàn)被理解為軍隊統(tǒng)帥的死亡預兆,比如弘治年間錢塘縣的“虎患”,六月老虎被“獵人斃之”,但是“占曰當損大將”,直到秋天“都指揮崔胤卒”,“兆”得以實現(xiàn);另一方面“虎患”被認為是戰(zhàn)亂的前兆,嘉靖年間海寧縣有“虎患”,志書的解釋是“蓋兵兆也”,萬歷年間定??h的“虎患”后,真的發(fā)生了“次年有兵亂之變”。因此,官府在老虎離去之時便不能簡單地認為“虎患”已經(jīng)結(jié)束,官員們還需要在精神層面“驅(qū)虎”。湯顯祖在遂昌縣祭祀“殺虎”后,一度忘記還愿,結(jié)果“虎患”復發(fā),湯氏寫道:“然以公出郡中,月余歸,忘立祠也,復報有虎,余嘆曰:神其罪余?!碑斃匣⒆吡酥螅賳T往往還要前往城隍,另寫謝文,將“虎患”消除的功績歸之于神靈,如景寧知縣蕭汝馨所撰《謝獲虎文》載:“……山城猛虎四出,成群負隅咆哮……予驅(qū)無術,惟自反無苛政,……以告神,果慰余之所祝,弩人張機旋爾犯觸,始獲一豹、一剪雄虎,繼獲二虎。”而“殺虎”之后,官府自身的合法性便得以恢復。
明代浙人沒有意識到的是,老虎的離去可能并不僅僅是從其日常生活空間與精神空間中退出。換言之,如果站在老虎的角度來看,浙人對本地山林的開發(fā)、利用其實也是對于老虎生活空間的侵入。而當山林逐漸變成農(nóng)田之時,失去家園的老虎固然有可能襲擊人類,造成“虎患”,但是更多的卻是選擇進一步離去,如嚴州分水縣志書載:“明時邑有虎患,邑令黃象乾捐俸捕虎,……今天林巒草莽漸次辟出,虎遁跡矣?!贝送?,不僅僅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明人一般的社會活動也在向山林擴展,迫使老虎離開棲息地。隆慶年間,紹興本地豪強“郭爺”于山中宴客,致使“銅鼓振地火照天”,而畏火的老虎不得不“避火下山”。同時,好游的明代士人,也想盡辦法將名山名勝中的老虎驅(qū)離,方鵬《游南雁蕩山記》記載:“癸未之晨,煙靄四塞,勉而升車,鼓吹前引,予曰,將安用此?左右曰,以卻虎也。”前文提到的“殺虎專業(yè)戶”也會在老虎身上尋找著“價值”,“虎骨”“虎膽”“虎腎”都有一定的藥用成分,虎皮更是廣受歡迎的“虎產(chǎn)品”。筆者粗略統(tǒng)計了現(xiàn)存約一百種明代浙江府州縣志,有近60種志書在“物產(chǎn)”條下錄有“虎”,其分類或在“獸之屬”,或在“毛之屬”。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老虎亦被時人納入如同稻谷、蔬果一般可供人類食用、利用之“物”,自然也是可以捕殺的?!赌洗寰Y耕錄》里便記載了元末明初的一位“殺虎專業(yè)戶”,此人便是聽說老虎的胡須可“別齒疾”而“射虎數(shù)十”,浙人則稱其為“殺虎張”。
老虎可能遠去,但是當個人和官府都從某一次的“虎患”中逐漸恢復過來之時,之前的一切又都會成為歷史記憶,通過地名、詩歌、故事的形式進一步在地方流傳。明代浙人或許會認為,老虎會和他們的子孫一起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那么,關于老虎的歷史記憶便能成為某種“失德”的警示,或某種“有德”的證明。因此,“虎患”之發(fā)生并未造成了地方秩序的混亂,恰恰是地方秩序的混亂(即“失德”)造成了“虎患”的發(fā)生。那么,老虎的出現(xiàn)反而成了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政治隱喻,人與虎便不僅在自然環(huán)境上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在政治環(huán)境中又可以相得益彰。人與動物的關系是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治理與文化精神三個方面將官府與民間、神圣與世俗、人類與老虎三組關系糾纏在一起。如果返回到歷史現(xiàn)場,作為一種現(xiàn)實與隱喻的災異——“虎患”——明人并不試圖將“虎”消滅,他們更希望能夠與“虎”各安其位,“共生”在這個世界之中。
本文作者葛小寒,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北京? 100875
(責任編輯? ?王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