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莎
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坐過綠皮慢火車,那是上世紀90年代火車大提速前,我國最主流的交通工具之一。
如今,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時代,而湖南仍保留著4趟時速不超過60公里的“綠皮慢火車”。它們沒有空調(diào)、軟座,逢站必停,它們穿行在大山深處,成為了沿線村莊菜農(nóng)、果農(nóng)走出大山,走出貧困的專線。2019年3到6月,我走進懷化,坐上了這4輛慢火車,記錄下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山里故事。
有位懷化麻陽錦和鎮(zhèn)的70歲果農(nóng),名叫田昌儀。他是我們在7272次列車上遇到的第一個采訪對象。麻陽一直有著水果之鄉(xiāng)的美稱,錦和鎮(zhèn)更是高山連綿,溪河交錯,千百年來這里的百姓日復一日辛勤耕作,卻始終難以走出小鎮(zhèn)。正是因為交通的不便,一直遏制了“湘黔咽喉”錦和鎮(zhèn)的發(fā)展。
跟車采訪的那天,火車還沒到站,我就看到站臺上挑著枇杷的田老,兩籮筐百余斤重的果子將他壓得微微有些躬身,但黝黑精瘦的臉上洋溢的笑容卻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走過去問田老為什么不在家門口的集市賣水果,他說,火車沒開通前確實只能在本地賣,但價格不好,運氣好的時候一天也才賺二三十元錢。鄉(xiāng)親們都知道,臨近的貴州銅仁很喜歡麻陽的水果,但如果去那里,幾經(jīng)周折的單程就要花4個小時,不僅折騰,那些車還不一定能讓挑著擔子的果農(nóng)上去。
慢火車叫醒了沉睡千年的錦和鎮(zhèn),現(xiàn)在田老與鄉(xiāng)親們一起,都成了火車站里的“籮筐大軍”。他們會隨身帶著干糧,餓了就啃幾口饅頭,數(shù)著掙來的一元一元的鈔票,樂呵呵地笑。慢火車給田老壯了膽,現(xiàn)在他不僅種了枇杷,還種了柑子、李子、桃子,一天少說也能收入200多元錢。13年里,田老緊緊依靠著7272次列車,供5個子女上了學,家里還蓋上了三層樓的新樓房。
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面對我們的鏡頭時,這位70歲的老農(nóng)緊張得雙腿直哆嗦,但從他顫抖的嘴唇里卻說出了最深刻的一句話:“沒有這列車,我們要窮一輩子?!笔锹疖嚨膱允亟o了村民信心,轉(zhuǎn)變了他們的思想和觀念,讓他們主動脫貧的意識越來越強,辦法也越來越多。
13年里,與慢火車并行的生命之旅,還有很多很多。27歲的列車員楊波第一次踏進慢火車車廂,老、舊、土是給她的第一印象,夏天是“高壓鍋”,冬天是“寒窯”,一度讓這位年輕姑娘很是排斥。而在同年,上海已經(jīng)開通了區(qū)間運營的動車,楊波的很多同學都去了上海,這一切更讓她覺得這里根本盛不下她的夢想。
可有一天清晨的經(jīng)歷改變了她的想法。那天,一位在漾頭站上車的菜農(nóng),被籮筐劃傷了手流著血,楊波本能地轉(zhuǎn)身到工作間取了消毒水與紗布給他包扎。雖只是舉手之勞,沒想到菜農(nóng)卻放在了心上,每次上車都會捎上幾把自家種的小菜給她。冰災那一年,菜農(nóng)連著幾天沒有搭車,有一天特意跑到車站等著楊波下班,把蘿卜和白菜送到她手上,菜農(nóng)說的一句話楊波現(xiàn)在都沒辦法忘記,他說:“冰災嚴重,小菜難買,你拿點回去給家里人吃?!?/p>
那一刻,楊波突然明白了,原來最美的風景、最大的人生價值就在車廂里!現(xiàn)在,她喜歡看著農(nóng)民挑著滿滿的貨物上車,然后兜里裝得鼓鼓的回家;她喜歡看家家戶戶蓋起的小樓房,門前新鋪的水泥路,還有新買的小轎車,她肯定自己的夢想就在這輛綠皮火車上。
如果說高鐵是中國高速發(fā)展的速度,那么綠皮慢火車傳遞的就是不讓大山里任何一個人掉隊的溫度。旅途中我們遇到的他們,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正是這份樸實,感動著我們系列報道背后2億多的讀者。眾多網(wǎng)友留言說:“看哭了!”而作為記者的我,看到網(wǎng)友的話,我哭了!
細細想來,果農(nóng)滿滿的籮筐里有初心,他們靠著勤勞雙手脫貧致富;列車員日復一日的堅守里也有初心,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無怨無悔地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錚錚諾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