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高考逐步在全國鋪開,“能背能答”傳統(tǒng)高考主流意識已經蕩然無存,“能力立意”成為政治高考試題重點考查內容,突出考查考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考查學生“記憶、閱讀、分析、運用”四個方面的能力,分別是基礎知識掌握能力;閱讀材料獲取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探究事物論證結果能力。而高考考查的知識點來源于現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四個必修模塊,但考試材料往往是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以及一年來的重大國際國內時事,通過分析時政熱點考查對課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得出當下高考政治主流是考查學生的“能力立意”。時政熱點已經不再是游離學校之外的信息,已經和學習生活密不可分,成為高中政治學習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扭轉學生對高中政治“讀背出高分”的刻板印象,還能增加政治知識的有趣性,提高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材知識的滯后性。時政熱點學習將會是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要求。通過探究近幾年的高考題我們發(fā)現,時政熱點是材料分析題的主要信息來源。為適應高考和新課改的要求,適應考綱對學生考查的要求,政治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努力轉變傳統(tǒng)教學和舊高考思維,積極收集整理時政熱點,主動將時政熱點運用到教學實際中。因此,我們可以從高一年級開始,將時政熱點引入政治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對時政熱點的分析,并結合課本知識論證,逐步形成“記憶、閱讀、分析、運用”的能力。
一、教學案例
這是高一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的一堂新授課“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難點——國家的職能以及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同時也進一步落實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備課時我決定選用根據“也門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影視素材《紅海行動》,讓學生感受到擁有強大祖國庇佑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運。對于這個設計構思,我心中頗為滿意,這一幕幕令人熱血澎湃的影視情節(jié),定能燃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信心十足的我走進了課堂,在講到“國家的對外職能主要是防御外來侵略,保衛(wèi)國家安全”時,我適時播放《紅海行動》影片中最驚心動魄的片段,并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心想著當這些畫面映入學生眼簾時,他們一定會屏氣凝神,而后又歡呼雀躍。然而,直到影片片段播放結束,學生竟然都無動于衷,毫無共情能力。他們好似對這個視頻素材根本不感興趣,臉上面無表情,東張西望,甚至有些同學還表現出非常不屑的樣子,嘴里小聲嘀咕著“反正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何必操心這些與我們無關的事”。學生的觀后表現超出了我的課前預想,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在引出問題以及聯結新知識上有些力不從心,導致知識點的傳播較為松散,學生課堂接受知識點效果不佳,課堂教學沒有達到備課時的預期目標。
二、原因分析
回望這堂課,我陷入沉思,這么振奮人心的“紅色”題材愛國影片怎么會讓他們一點兒也不觸動、冷漠異常呢?我課后進行了很多的思考,也和不同層次、不同科目的教師探討過這個問題,自己也查閱觀看了很多資料。尋根究底,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學生知識經驗不足,家國情懷淡薄
當代學生身處在和平年代,未能體會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悲慟,所以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還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再者,多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多時候都是對學生采用指令式教學,未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并積極在社會實踐中探尋國家的重要意義以及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的能力,致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經驗的淺薄和情感體驗的匱乏,因而難以讓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有所觸動。
2. 教師未對影視素材作必要解說,難以引發(fā)共鳴
《紅海行動》這一影視素材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又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但這一頗具震撼的事件突然出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對這一熱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背景和意義又不甚了解,很可能會讓他們的思緒混亂,茫然無措。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處理影視資源的方式僅是簡單播放,缺少必要的解說和剖析,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客觀歷史原因的回顧,幫助學生解開疑惑,理清思緒,導致學生觀看紅色題材影片《紅海行動》僅僅只是視覺觀看,未帶有感情色彩。所以就情感升華上來說,學生自然是不為所動,表現得冷漠無情。
3. 教師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實際操作流于形式
影視素材的使用可以為政治課教學增添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提高素材分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但另一方面,視頻素材快速切換的畫面和鮮亮的元素往往很難讓學生捕捉到關鍵信息,學生新奇感一過,很難留下什么印象深刻又意義深遠的內容,因而觀后難以提煉出影視作品所要傳遞的價值情感。而教師僅通過多媒體呈現出視頻素材,未運用好其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融入濃郁的課堂氛圍中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緒情感體驗。
三、實踐與探索
教師怎樣才能在政治教學中挖掘出時政熱點案例背后的價值呢?為此,筆者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1. 了解學情,強化價值引領
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了解高一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儲備、學習經歷、成長經驗,在此基礎上,抓住該年齡段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備課前,教師應準備好與課本知識點相匹配的影視、音頻、圖片等教學素材,教師也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引用與課本知識點相匹配的時政熱點事件,并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學生能調動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在循循善誘的過程中涵養(yǎng)出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
2. 預先鋪墊,增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面對突然出現的影視素材、熱點事件、圖片素材,如果課堂上教師不做任何鋪墊引導,學生難免會表現得無所適從或者一笑而過。此時教師就需要以影視作品、熱點事件的背景為著手點,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和經過以及影響多個方面來進行解說和剖析,幫助學生解開迷惑。這么一來,學生在觀看影視素材時有思維帶入,自然能想到老師的用意,自覺地把熱點時政與教材知識聯系起來,心領神會影視素材所要傳達的價值情感,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政治課堂素材使用的效果。
3. 教學方法多樣化,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授課時,教師只是單純地播放視頻,單一地運用多媒體演繹手法,致使教學手段運用流于形式,未發(fā)揮出影視素材、熱點事件、圖片素材的真正效用。那么,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課堂主人翁的角色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暢談對這一影視素材的認知,分享觀影后的感想體會,如此一來就可烘托出熱烈、激昂的課堂氛圍,以便于之后教師的點撥總結、價值情感的升華。
4. 始終貫穿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紅色基因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時期學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tài),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師自然就要擔當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大責任。因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無意識地滲透進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善于了解家國大事,勤于學習紅色經典,樂于傳遞民族精神,厚植學生的紅色基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成長為一個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高中思政課承載著引導青年學生“系好第一??圩印钡闹厝?,身為思政課教師,只有平時加強對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主動關注時政要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與公益性活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為新時代青年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從而讓鮮活的社會要聞、家國大事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成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身體力行,使今后的思政課在鑄人育魂上收效甚佳。
責任編輯 茍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