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超
國務院印發(fā)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要求“激發(fā)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河南、山東、安徽、廣東、浙江等省份在基礎教育階段陸續(xù)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與人工智能課程,并將分層教學模式應用其中。在本文中,我們結合實際案例對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展開探討。
一、人工智能編程課程現(xiàn)狀與分層教學
1. 人工智能編程課程教學現(xiàn)狀
國務院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近年來,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重點借助智能設備進行課堂指導;在人工智能編程課程教學活動中,學校逐漸引導學生參加不同等級的編程比賽、機器人大賽、人工智能競賽等。
2. 分層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很多學生盡管對計算機、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名詞并不陌生,但因為城鄉(xiāng)教育主體之間在發(fā)展水平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差距,所以,實施分層教學是解決當前我國城鄉(xiāng)教育差異問題的一個最佳策略。
二、小學人工智能編程課程分層教學案例探索
筆者將全班學生劃分成3個小組,然后以3個小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制作成品等為切入點,對教學內容、課程教學目標、分層教學計劃、教學活動評價、教學策略反思等進行逐一探究,思考在“智能臺燈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際成效。
1. 明確教學內容
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傳感器特性、LED燈工作原理、“假若……執(zhí)行……”的功能切換。教師的教學職責是指導學生對相關概念及定義進行理解,逐步了解LED的內部結構與運行原理,為下一步進行實踐操作做準備。
2. 設置課程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具體包括:①指導學生掌握傳感器特性,認識LED燈的運行原理;②了解主控模板的具體應用功能及特點,能夠靈活應用“假若……執(zhí)行……”功能模塊;③熟練設計智能臺燈的內部結構,然后對其進行組裝、搭建、連線、程序設計、功能調試、結果驗證等;④確保產品設計形態(tài)與結構科學、完整,能夠確保用戶獲得理想的體驗;⑤對整個程序參數(shù)進行驗證,確保其設置正確、合理。
3. 設計分層教學計劃
在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分層教學計劃,教師需要考慮三個重要主體:學生、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
(1)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分層
A組是小學4年級學生,他們在3年級的時候接觸過編程類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并且還參加過社團實踐活動(6個月左右),但是都沒有參加過任何人工智能編程類、機器人類的競賽活動;B組是小學5年級學生,學習編程課程的時間超過2年,基礎相對穩(wěn)固,參加社團實踐活動約有1年,其中有2名學生參加過市級計算機編程大賽、省級機器人競賽;C組是小學6年級學生,接觸編程課程已有4年左右,并且參加社團實踐活動超過3年,每一名學生都參加過不同等級的編程類、機器人類競賽。
(2)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個性化分層
A組:①掌握傳感器的基本特性,并進行組內討論與研究;②逐步設計智能臺燈,并嘗試進行成品搭建;③逐步掌握“假若……執(zhí)行……”功能模塊。B組:前3條與A組相同,另外,要編寫程序,并自主調試與反饋,確保操作成功。C組:前3條與A組相同,另外,要對制作好的成品進行介紹,確保其不少于兩個典型特征。
(3)需要對教學策略實施分層設計
A組: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安排學生組內合作學習,大家一起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3D圖紙等,然后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確保學生在現(xiàn)有教學資料的基礎上挖掘一些新線索,整理一些新信息,確定最新的設計思路與研究方向。
B組: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認知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應的實踐設計活動,然后從中整理出相關問題,并力爭能夠自主解決,教師需要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與輔助。
C組: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來說,需要向學生介紹設計原則、傳授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對整個設計過程進行探索,然后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鼓勵學生自主發(fā)揮與操作,教師在旁給予指點,逐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4. 展示教學效果
(1)A組學生作品介紹
對于A組學生來說,其作品設計結構包括聲音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光感傳感器、開關按鈕、LED燈、主控線路等。在作品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兩個功能:①聲控燈。如果光線變暗,且聲音達到特定數(shù)值的話,LED燈會自動開啟。②根據(jù)氣溫變化調整LED燈的色調。假若溫度偏低,不足30℃,LED燈調整成暖色調;假若溫度偏高,不低于30℃,LED燈則調整成冷色調。通過功能測試能夠發(fā)現(xiàn),A組學生在設計聲控燈的過程中,各項任務基本完成,但是對于調整LED燈色調的功能,因沒有測試條件,未進行評判。
(2)B組學生作品介紹
對于B組學生來說,其作品設計結構包括聲音傳感器、紅外傳感器、開關按鈕、LED燈、舵機、主控線路等。在作品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兩個功能:①提示噪聲。如果周圍環(huán)境出現(xiàn)噪聲,且音量不低于80dB,LED燈會出現(xiàn)七彩跑馬燈的變化。②用平板電腦靈活地控制LED燈的方向或停止等。如果平板電腦朝著左(右)傾斜,那么LED燈柱則會朝著左(右)旋轉;如果平板電腦朝上傾斜,那么LED燈柱則會停止運行。通過功能測試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小組的所有功能設計目標都順利實現(xiàn)。
(3)C組學生作品介紹
對于C組學生來說,其作品設計結構包括超聲波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開關按鈕、LED燈、舵機、輪子、主控線路等。在作品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三個功能:①折疊便攜。作品最初是黃燈,在觸碰壓力傳感器的時候,LED燈會熄滅,燈柱會隨之倒下折疊,確保能夠靈活攜帶;在長按鍵的情況下,燈柱則會立刻恢復原位。②通過平板電腦能夠靈活地控制智能臺燈的前進或后退,使其抵達目的地。因為并未配置輪子等相關組件,這一組需要安裝萬向輪,確保LED燈能夠自由轉動。③障礙物提示。如果發(fā)現(xiàn)周圍出現(xiàn)障礙物,且距離不超過8m,LED燈會變成紅色,說明有障礙物出現(xiàn)。通過功能測試,該小組的所有功能設計目標都順利實現(xiàn)。
5. 完成教學評價
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時,教師必須注意參考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編程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綜合性要求。A組學生存在很多奇思妙想,不過這些想法可行性不足,想要完全實現(xiàn)非常困難,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更多的專業(yè)知識,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B組學生缺乏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代碼的簡化設計方面。C組學生零件數(shù)量比較多,造成其發(fā)揮空間受限。整體來看,3組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都存在一些短板,但是他們基本上都能夠掌握這一章節(jié)的基本知識點,順利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
6. 進行課堂反思
第一,3組學生在進行作品設計的過程中,都選擇了2種及以上傳感器,同時還包括1個LED燈、主控線路等。除了A組學生有一個設計功能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對其進行評測以外,其他兩組學生的功能設計目標基本上都順利實現(xiàn),而且通過調試都能夠成功運行,這說明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際成效是不錯的,整體能夠滿足預期教學要求。
第二,按照以上3組學生的整個設計活動的操作,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A組學生比較看重結構搭建,注重用戶體驗,但是在周圍環(huán)境測試方面缺乏豐富的經(jīng)驗。這一組學生有一項功能測試并未完成,不過通過后續(xù)的代碼驗證,發(fā)現(xiàn)其代碼編寫正確。B組學生在結構搭建的過程中增加了一個零件—舵機,確保其與第三方工具的銜接更加緊密,整個操作過程是相對順利的。這一小組學生代碼設計與編程相對簡潔,不過邏輯思維比較混亂,整體來看,存在操作秩序不清等問題。C組學生不但增加了其他零件,而且增加了一個功能,代碼設計相對簡潔,整個過程的完成順暢度非常高,邏輯思維非常清晰。該組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也非常完整、清晰,在表達方面非常順暢,作品功能良好。
第三,通過分層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相應的教學方法與各小組學生的基本學情相吻合,能夠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熱情,幫助學生順利實現(xiàn)學習目標。教師的預期教學計劃也能夠順利完成。
第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經(jīng)驗積累,再加上鼓勵學生參加比賽鍛煉等,我們發(fā)現(xiàn),C組學生的思維相對開闊一些。這一組學生不管是在作品的外觀設計,還是在編程測試、功能設計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在團隊合作方面,C組配合得當,學習效率高,整體表現(xiàn)比較突出。
現(xiàn)今,我國小學人工智能編程課程教學工作并未廣泛推行,實施分層教學是一個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本學情與實際情況進行精準分析與定位,然后分層次指導,并靈活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設計一系列與學生發(fā)展相吻合的編程活動,循序漸進地開展人工智能編程課程,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