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人日記》是魯迅反封建禮教開創(chuàng)性與典型性的作品,其展現(xiàn)出來的反封建禮教思想是復(fù)雜的,道路是曲折的,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的“眾人”“家人”和“狂人”這三要素中。學(xué)界對《狂人日記》的研究雖細且廣,對反封建禮教的理解也相當深入,卻鮮少有人細致地就文章的“眾人”“家人”“狂人”三個要素探討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性與艱難度。故筆者將基于《狂人日記》文本,從“眾人”“家人”“狂人”三個要素出發(fā),分析“狂人”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情況及自我成長過程,從而探尋其中的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性與艱難性,以促進人們對《狂人日記》的理解,做一個意識獨立的“真人”。
【關(guān)鍵詞】《狂人日記》;反封建禮教;狂人;真人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7-004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16
《狂人日記》是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他反封建禮教的開創(chuàng)性與典型性的作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1],也就是反封建禮教。文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復(fù)雜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眾人”“家人”和“狂人”這三個要素中就有深重的體現(xiàn)。然而,雖然學(xué)界對《狂人日記》的研究細而廣,對反封建禮教的理解也相當深入,但是卻鮮少有人細致就文章的“眾人”“家人”“狂人”三個要素探討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性與艱難性。因此,筆者基于《狂人日記》文本,從“眾人”“家人”“狂人”三個要素出發(fā),主要運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狂人”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情況以及自我成長過程,探尋其中暗含的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與艱難,以促進人們對《狂人日記》的學(xué)習(xí)與理解,從而做一個意識獨立的“真人”。
一、眾人:成人的麻木與孩子的絕望籠罩社會面
在《狂人日記》中,有八節(jié)都較詳細地描寫了“眾人”對待“我”,也就是“眾人”對待“狂人”的情形。此處的“眾人”主要包括兩類人:一是包括趙貴翁在內(nèi)的周圍成人群眾;二是孩子。由這兩類人組成的周圍眾人,代表著當時狂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
(一)成人的麻木與從眾
在《狂人日記》中,大多數(shù)成人都表現(xiàn)得麻木而從眾,他們沒有自我意識與思考能力,害怕打破寧靜的表象。正如文中寫到的那樣,因“我”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趙貴翁為代表的“眾人”雖不認識古久先生,卻聽了風(fēng)聲便同“我”作對,時常議論編排“我”。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人無端損壞物件而惹眾怒的簡單情況,“眾人”只是為打抱不平、為仁義道德而議論編排“我”。但實際并非如此簡單,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有著歷史書及撰寫人的意味,進一步來說,其實也指代了當時“眾人”的價值觀與立場,即所謂“仁義道德”。而在眾人都崇尚維護“仁義道德”的表象之時,“我”卻打破了這個相對和平的表象,揭露出“吃人”的本質(zhì),因此才會受到眾人的議論編排。為何“我”揭露了真相卻要遭到“眾人”的排斥?因為“眾人”的麻木與害怕,也因為他們喪失了自我?!俺匀恕钡默F(xiàn)實是殘酷的,一如當時那個被封建禮教所撕咬掩蓋的血淋淋的社會現(xiàn)實。當時的他們處于一個迷茫的狀態(tài),甚至難以分辨是非黑白,大多數(shù)的人都在被統(tǒng)治下喪失了自我,他們聽話成了習(xí)慣,將統(tǒng)治者灌輸于他們的想法當作自己的判斷依據(jù),這似乎成了當時的一個“社會秩序”。因此,當有人試圖打破這個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時,他們會覺得陌生,會感到害怕,所以會排斥,從而造就了“我”的被議論與被編排,也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反封建禮教的害怕與排斥。因此,在這種眾人皆醉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反封建禮教的任務(wù)無疑是復(fù)雜又困難的。
(二)孩子的希望與絕望
常言道: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希望。在《狂人日記》中,就多處寫到了孩子,《狂人日記》中的孩子與上面這句話相應(yīng),孩子是當時社會的花朵,是希望,具體而言,是反封建禮教的花朵與希望??墒?,這些花朵卻是漸趨枯萎的花朵,與絕望同行的希望。文中,描寫孩子的地方不少,但主要都是寫孩子的言行讓“我”害怕,讓“我”更加不解,直到最后“我”發(fā)出“救救孩子”[2]21的吶喊。最初,“我”出門時知道不妙,但“我”仍然勇敢出門,堅持向前走,因為我沒這么怕,也不能怕那些成年人的議論。然而,當我見到“孩子”也這樣時,“我”崩潰了,害怕了。孩子本該是純潔無瑕的,“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2]10,或許是在歷史書上學(xué)的,或許是成人教的。當本該燦爛的花朵被過期的肥料養(yǎng)得漸趨枯萎時,當希望的曙光被絕望的黑暗漸趨掩蓋時,在坎坷路上摸黑行走的“我”就崩潰了??梢?,身為希望的孩子們也漸趨墜入假象的深淵,反封建禮教的道路逐漸失去希望。
“眾人”,代表著狂人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在當時的社會,成人群眾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喪失自我意識,逐漸淪為統(tǒng)治者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麻木工具,并被所謂的“仁義道德”表象迷惑。更可怕的是,作為新鮮血液的孩子,在成人群眾的教導(dǎo)中或者在他們言行舉止的影響下,潛移默化中逐漸陷入這個假象深淵。因此,在當時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反封建禮教不僅被麻木的成人群眾排斥,而且也被身為希望的孩子無意識放棄,使得本就黑暗的反封建禮教道路更添一層迷霧。
二、家人:大哥的傳承與母妹的沉默構(gòu)成家庭線
在《狂人日記》中,除了描寫了社會里“眾人”對“我”的態(tài)度,展現(xiàn)了“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之外,其實還刻畫了我的“家人”,其中主要包括了“我”的大哥、母親和妹妹,而“我”的這三位家人,就是家庭環(huán)境的縮影。
(一)大哥:封建禮教的傳承者
“我”與大哥的關(guān)系非常復(fù)雜,他似乎關(guān)心我,會給“我”看醫(yī)生,給“我”講孝道小故事,但是他卻總在“我”要揭露“吃人”真相甚至試圖勸解他時變得冷淡而陌生,甚至也同外面的“眾人”一般議論“我”,想吃“我”。其實,大哥在文中更像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傳承者,他作為一身“仁義道德”的一家之長,又想將所謂“仁義道德”傳授給“我”。作為傳承者的他,是不能理解“我”的新奇想法的,甚至可能會認為“我”離經(jīng)叛道。例如,文中寫到的大哥認為“兒女割肉救爹娘才是好人”,以及給“我”講書時提到的“易牙食子”和“不好之人該食肉寢皮”等,都體現(xiàn)出了“我”的大哥作為一家之長,不僅是封建禮教的絕對擁護者,而且也是忠實的傳承者。在當時社會,并非“我”一人有大哥,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這樣的家長,因此反封建禮教的阻力是巨大的。
(二)母妹:封建禮教的默認者
在《狂人日記》中,對母親和妹妹著墨不多,但是卻將“默認者”這個角色刻畫得形象深入。妹妹直接是以死者的身份呈現(xiàn)在文中的,文中并未交代妹妹是如何去世的,或許是因病,或許真的被“吃”了,我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而死去的妹妹定然是再也無法說出這個真相,只能默認這個結(jié)果。而“我”的母親也只是在妹妹去世后抱著她哭,雖不知母親是否知道妹妹去世的真相,但無論知道與否她都只是哭個不停。另外,母親在大哥講“兒女割肉救爹娘才是好人”時,也沒有反對。這些都能看出“我”的母親和妹妹是封建禮教的默認者,她們要么是遭受了迫害無法反抗,要么是已經(jīng)沉默地接受這個規(guī)則。這其實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和妹妹的情況,或許是當時社會的上千千萬萬母親和妹妹也是這樣的。
雖然《狂人日記》中對“我”的家庭環(huán)境著墨不多,但是細致刻畫了身為封建禮教傳承者的大哥和作為封建禮教默認者的母親和妹妹。身為傳承者的大哥是封建禮教的推崇者,壓迫和傷害他人;母親和妹妹或許是遭受了封建禮教的壓迫與傷害,卻也只能沉默地接受結(jié)果,無法出聲,也不敢出聲,只是默認和哭泣。這種“兄弟之間不相親,兄妹之間不相愛,母子之間不親密”的病態(tài)家庭狀態(tài),表明“我”的家庭環(huán)境也“吃人”,容不得反封建禮教。這是狂人的家庭環(huán)境,也是當時千千萬萬人的家庭縮影。因此,反封建禮教是復(fù)雜而艱難的,因為它沒有家庭作為后盾。
三、狂人:思想的覺醒與掙扎的無力禁錮立身點
《狂人日記》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tài)變化的全過程,狂人最初的覺醒,中期的成長,到最后的無力,是狂人對反封建禮教的努力到無力的狀態(tài),而他最后自我放棄的結(jié)局更是體現(xiàn)出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與艱辛。
(一)“狂人”的覺醒
《狂人日記》中,“狂人”其實在很早之前就覺醒了,但是那會兒還沒完全覺醒,在他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時或許就察覺了歷史的不對,但是那時的他還在“發(fā)昏”。直到三十多歲的“今天”,才清醒過來,“精神分外爽快”[2]9,并在歷盡磨難后,即周圍人議論編排不解后,才知“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2]10,才看破那“仁義道德”后面的“吃人”表象。長達二十多年三十年的覺醒期,眾人與親人橫眉冷對的覺醒狀態(tài),都在不停地提醒“狂人”,告訴我們,這條反封建禮教道路的漫長與坎坷。
(二)“狂人”的成長與無力
在“狂人”清醒之后,他是有努力嘗試去改變的,是有在成長的。無論是一步步明白眾人排斥的原因,認識到孩子“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教育與傳承現(xiàn)狀,逐漸看清“吃人”的本質(zhì),還是一步步從慢慢規(guī)勸到歇斯底里地吶喊試圖喚醒大哥和眾人的狀態(tài)變化,都布滿狂人思想意識覺醒后在行動上的努力,刻畫著他思想的成長痕跡。但是,狂人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卻不足以打破幾千年來的“仁義道德”表象,不足以動搖封建禮教的根基,因為一個人的聲音是渺小的,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即使他覺醒了、成長了、行動了,也沒能拯救這個社會,因為周圍的人都還在沉睡,因此他只能絕望地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這不僅是救救狂人自己,還有救救孩子們,救救這個被封建禮殘害的社會和國家。
(三)“狂人”的自我放棄
“狂人”覺醒后努力的結(jié)果,也就是他反封建禮教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在小序中得到答案,是失敗的。在小序提到“狂人”最終的結(jié)局是“已病愈,赴某地候補矣”[2]9。所謂“病愈”,指的是“狂人”不再“狂”,而是接受現(xiàn)狀,讓自己也從眾,不再標新立異,即不再反封建禮教。而“赴某地候補”更是代表著“狂人”不僅不再反封建禮教,甚至成了封建禮教的統(tǒng)治者及宣揚者。這短短的一句話,交代了“狂人”自我放棄的結(jié)局,也暗示了反封建禮教的艱難不僅在外部,更在于自身,艱難的環(huán)境讓反封建斗士難以生存,復(fù)雜的情況讓反封建斗士迷失自我,反封建禮教道阻且長。
在那個迷?;杷臅r代,“狂人”是清醒過的,并努力喚醒過其他人,但社會和家庭的阻力讓狂人的覺醒與成長變得無力,甚至被定義為“狂事”,社會的麻木排斥與家庭的冷漠不解,外內(nèi)聯(lián)合擊垮了孤立無援的“狂人”,導(dǎo)致“狂人”自我放棄?!翱袢恕钡淖晕曳艞?,也預(yù)示著作為反封建禮教新人的狂人以失敗告終??梢?,反封建禮教,不僅要與黑暗的社會與家庭斗,還要與自身斗,內(nèi)憂外患,不可謂不難。
四、點線面形成堅實的封建禮教囚籠
魯迅曾說:“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盵3]家是國的基礎(chǔ),即社會的基礎(chǔ),個人是家的組成部分。個人與社會以家為關(guān)聯(lián)線,幾人為家,數(shù)家為社會。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單位是核心,國是家庭的延伸,由家及國,因此社會體制濃縮在家庭里,定格于個人之中。《狂人日記》中,“狂人”“家人”和“眾人”三者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的“點”“線”“面”關(guān)系,這三者形成一個巨大網(wǎng)絡(luò)牢牢地把人們禁錮在反封建禮教的深淵中。
(一)點線面形成堅實囚籠
魯迅從“個人”“家庭”“社會”切入與展開,點面線結(jié)合,對封建禮教的“點”“線”“面”進行解構(gòu),塑造了覺醒卻無力改變社會的“狂人”,建構(gòu)了封建禮教傳承者與受害者并存的“兄弟之間不相親,兄妹之間不相愛,母子之間不親密”的病態(tài)卻普遍存在的家庭狀態(tài),編織了成人昏聵孩子效仿的社會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絡(luò)中,“狂人”只是其中一個節(jié)點,并牢牢被家庭這條“關(guān)聯(lián)線”鎖在寫滿“吃人”與“封建禮教”的社會網(wǎng)絡(luò)中,這一個小“點”能夠掙扎,卻無力對抗,甚至難以截斷一根網(wǎng)絲。無論是“狂人”還是“家人”和“眾人”中的每個人,都被這張編織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網(wǎng)絡(luò)牢牢牽扯著,他們互相作用,被“眾人”網(wǎng)住的“家人”緊緊拉著“狂人”,使得“狂人”近乎瘋狂的掙扎也變得無力,無法動彈的他最后只能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渴望能夠喚醒其他沉睡的人。總而言之,“點線面”堅固網(wǎng)絡(luò)關(guān)系的塑造,極寫當時個人之艱難、家庭之罪惡與社會之黑暗,形成了堅實的封建禮教囚籠,深刻展現(xiàn)了當時反封建禮教的復(fù)雜與艱辛。
(二)眾“真人”沖破禮教束縛
一個“狂人”無法影響這張堅固網(wǎng)絡(luò),但成千上萬個“狂人”,卻足以動搖整張網(wǎng)絡(luò),甚至沖破這個封建禮教的囚籠。而當“狂人”們沖破禮教束縛時,他們將不再是當時社會認定的“狂人”,而成了一個真的人,即《狂人日記》中似乎尚未出場的“真人”。雖然《狂人日記》通篇講“狂人”,只有少數(shù)筆墨提及“真人”,但是“狂人”其實就是“眾人”向“真人”進化的一個“中間物”,而由“狂人”過渡到“真人”,進化的是人性,它不僅是體現(xiàn)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更是他在畢生奮斗中要改造國民性的目標所在?!罢嫒恕眴栴}一旦解決,小說中所涉及的反封建禮教的問題自會迎刃而解。所以,“真人”正是《狂人日記》吁求的,也是《狂人日記》“救救孩子”的答案。但是正如“狂人”說的“難見真的人”[2]15,何謂難見的“真人”?這個形象來源于老莊,不過又有所區(qū)別,正如《莊子》所說:“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盵4]所以,老莊“真人”是指人格自由、道德完善的人。但是,《狂人日記》 中的“真人”除了人格自由以外,更多的是這個人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脫離獸性,成為與人自身的屬性相匹配的完美的人。故而,點線面形成的堅固封建禮教牢籠并非毫無破綻,當社會上出現(xiàn)眾多“真人”時,自會迎刃而解。如今的我們,也應(yīng)當引以為戒,做一個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的“真人”,這樣才能沖破隱形的封建禮教枷鎖,做一個真的人。
在《狂人日記》的時代,反封建禮教是個復(fù)雜而艱難的任務(wù),它受到“眾人”“家人”“狂人”三者互相作用的影響。迷信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狂人沒有家庭的支持,而來自家庭與社會的重重壓力又導(dǎo)致狂人自身的絕望與放棄,從而使清醒過來的狂人重回反封建禮教的囚籠。由此可見,反封建禮教復(fù)雜而艱巨,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上海:上海三民書屋, 1937.
[2]魯迅.狂人日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3]魯迅.魯迅選集 第3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
[4]蕭無陂導(dǎo)讀注譯.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8.
作者簡介:
吳璇,女,廣東韶關(guān)人,淮北師范大學(xué)2022級學(xué)科教學(xué)(語文)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