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岳飛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將領(lǐng)有很多,而岳飛之所以能家喻戶曉,除了他忠君愛國、才能出眾之外,還因為他死得太冤枉。
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2 年),他被權(quán)臣秦檜以“莫須有”之罪名殺害,年僅三十九歲?!端问贰肪砣逵袀鳌?/p>
岳飛被殺后,史官忌憚秦檜權(quán)勢,不敢書其功績。至寧宗,岳飛孫岳珂為辨其冤,撰《鄂國金佗稡編》二十八卷《續(xù)編》三十卷。惜書成后版片散佚,宋刻完本已無,而后刻者爛版脫頁頗多。
《宋史·岳飛傳》記載: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乐以唬骸氂腥趾我苑煜拢俊?/p>
秦檜是南宋朝宰相,韓世忠是宋軍元帥。岳飛被俘下獄后,韓世忠為岳飛鳴不平,找到宰相秦檜質(zhì)疑,秦檜回答“岳飛兒子岳云給張憲的遭反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
“莫須”本是宋人常用的口頭語,“須”表示肯定,“莫”是疑問,莫須二字連用,表示不太確定之意?,F(xiàn)代漢語中沒有完全相應(yīng)的語句,“莫須有”勉強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大約相當于“莫不是有吧???”,“大概有吧!?”
岳飛為什么會被誣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fēng)波亭?這似乎不應(yīng)成為一個問題。古往今來,且不說歷史學(xué)者們對此已經(jīng)多有論說,就是市井小童,也早已從評書故事里、口口相傳中略知一二。簡言之,岳飛之死,完全是高宗趙構(gòu)與宰相秦檜一手操辦的,高宗怕篡權(quán),秦檜害忠臣。然而這樣的解釋又難免過于籠統(tǒng)與符號化,不經(jīng)意間就容易落入忠奸善惡二元兩分的思維窠臼。
岳飛死時年僅39 歲,正值壯年,如果沒有趙構(gòu)秦檜拖后腿,以他的能力“唾手燕云,復(fù)仇報國”并不是一句空談。正因如此,南宋百姓對岳飛之死十分痛惜,為岳飛平反的宋孝宗雖然不肯承認是養(yǎng)父高宗制造了千古奇冤,但在看到岳飛死后留下的財產(chǎn)清單時,他還是忍不住心有觸動,“惻然嘆其貧”。
關(guān)于岳飛是誰殺的,在史學(xué)界,一直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高宗趙構(gòu)要殺岳飛,暗中指使秦檜干的;另一種說法是秦檜改了詔書害死岳飛。
說趙構(gòu)要殺岳飛,原因是:
1.岳飛主張“北伐、迎請二帝還朝”,威脅到高宗的地位,是他被殺的主因。
2.岳飛在立儲問題上,越職言事,犯了皇家大忌,令高宗視其野心太大,遂起殺心。
3.岳飛率全國大半兵力,個性耿直粗莽,鋒芒畢露,不諳韜晦,自恃掌有兵權(quán),難以駕馭,是故收繳兵權(quán),殺一儆百。
4.秦檜死后,高宗曾為一些人平反,不少大臣上書,要求為岳飛恢復(fù)名譽,但高宗始終不予理會,可見其對該案持肯定態(tài)度。
另有觀點認為,在岳飛等武將之死上,秦檜是主要推動者。比如宋史學(xué)者鄧廣銘先生在《論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一文中提出以下觀點:
1.秦檜在南宋是金國勢力的代理人,其漢奸身份不容辯駁。
2.南宋是在北宋被金人所滅的情況下建立的,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金國對南宋的軍事外交等國策有重大影響。而秦檜在南宋朝廷經(jīng)過一系列的政治斗爭,以宰相身份大權(quán)獨攬,已經(jīng)達到了“挾虜勢以要君”(出自同樣生活于南宋時期的朱熹的評述)的程度了。
3.有人說趙構(gòu)是因為岳飛的請立皇太子而想殺他的。但其實岳飛當時提出的立皇太子,是為了應(yīng)對金國要立宋欽宗的兒子來爭奪正統(tǒng)而提出來的,并未涉及皇家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問題。當時朝廷提出這個來的人非常多,宋高宗并未在這個事情上有過任何記恨岳飛的記載。
4.宋高宗本人雖然因為見識過金國的殘暴而恐懼,對抵抗沒信心,始終傾向于投降路線。但是他的投降路線的目標,始終是希望能在南邊做個茍安的皇帝,只要還保留這個希望,他沒必要非殺岳飛。
5.恰恰是秦檜本人受到了來自金國方面的壓力而必須趕快促成殺岳飛以求和的目的,金兀術(shù)直接寫信給秦檜,說“必殺岳飛而可和”。
6.秦檜在大權(quán)獨攬,“挾虜勢以要君”時,干了很多假傳詔書制造冤獄的事情。在《宋史·刑法志二》中,更是明確地記載,岳飛、岳云、張憲、舜陟等實際上就是秦檜矯詔設(shè)冤獄殺害的。
岳飛之死,從兩封高宗給岳飛的親筆信中我們也能參透一點玄機。高宗與岳飛書信往來頻繁,其中有兩幅幸存于世,一幅是《賜岳飛書》,另一幅是《賜岳飛批剳卷》。
《賜岳飛書》寫于1137 年左右,這一年高宗27 歲,但其書法已臻于完美,此時的信中君臣之誼可謂親厚無間。信首即向岳飛噓寒問暖,一句“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可以看出宋高宗對岳飛的信任和優(yōu)待。岳飛的北伐勝利對趙構(gòu)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他對岳飛的倚重和信任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個階段君臣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最好的。
然而到了1141 年,這對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有點微妙了。此時距離岳飛被賜死不到一年時間,《賜岳飛批剳卷》比前面一封長得多,章法嚴整精湛瀟灑,內(nèi)容主要是在部署軍事行動,讓岳飛配合其他將領(lǐng)合圍兀術(shù)。
信的末尾高宗說:“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濟國事。付此親札,卿須體悉?!北砻嫔鲜翘嵝言里w保重身體,但其實在高宗眼里國事高于一切,自古功高震主者不得善終,況且趙宋世世代代都對武將提防,加上屢有軍隊叛變朝廷主張議和者眾,此時的高宗已對岳飛起了殺心??蓱z岳飛一腔熱血最終只能仰天長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留下千古悲憤。
趙構(gòu) 《賜岳飛批剳卷》紙本 手卷 墨書 1141 年33.8×72cm臺北蘭千山館藏
釋文:
得卿九日奏,已擇定十一日起發(fā)往靳黃舒州界。聞卿見苦寒嗽,乃能勉為朕行,國爾忘身,誰如卿者。覽奏再三,嘉嘆無斁。以卿素志殄虜,??嘀T軍難合,今兀術(shù)與諸頭領(lǐng)盡在廬州,接連南侵,張浚、楊沂中、劉锜等,共力破其營,退卻百里之外。韓世忠已至濠上,出銳師要其歸路,劉光世悉其兵力,委李顯忠、吳錫、張琦等,奪回老小孳蓄。若得卿出自舒州,與韓世忠、張浚等相應(yīng),可望如卿素志。惟貴神速,恐彼已為遁計,一失機會,徒有后時之悔。江西漕臣至江州,與王良存應(yīng)付錢糧,已如所請委趙伯牛,以伯牛舊嘗守湖外,與卿一軍相諳也。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濟國事。付此親札,卿須體悉。十九日二更 付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