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芬
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是作者構建美學意境的重要元素。古代文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則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解讀意象、理解意象是發(fā)掘意象所寓之意、體會作者思緒情感、感受詩詞意境之美的必要步驟。
在我國古典詩詞文化中,對“柳”的描寫十分常見,并且“柳”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在上千年的文化演變中,“柳”已經超出了自然物的含義,形成了富含象征意義、富有審美價值的意象,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柳抒情,表達思緒慨嘆
(一)抒發(fā)依依別情
“柳”者,“留”也,“柳”與“留”諧音,由“留”而引發(fā)人們留別、留戀之意,因此,“柳”這一意象自然也染上了離愁別緒,成為文人離別之情的載體和寄托。
早在《詩經》中就有了借“柳”表達離愁別緒的例子?!缎⊙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里以出征前家鄉(xiāng)“楊柳依依”的風光,對比如今“雨雪霏霏”之景,離愁別緒油然而生。這首詩是以柳抒情開始,也成為后代詩歌中“柳”這一意象的重要出處。例如南齊蕭子顯的“浮云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隋煬帝的“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等詩句都是對《詩經》中“柳”這一意象的化用。
漢代,“折柳送別”發(fā)展成為一種風俗,樂府《折楊柳》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也讓“柳”與離愁別緒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強化。此后,歷代詩人凡寫離情,多以“柳”寄之。
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沿用傳統(tǒng),以“柳”表達送別之情。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其情誼之深不言可知。詩人省去了送別場面,避開了令人傷感的離別情緒,將視角對準了初春時節(jié)渭城雨后的風光——一場春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也染綠了旅店旁的棵棵楊柳,分手在即,詩人又勸友人一杯酒,借著這柳色,道出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嘆,也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和關切。
宋代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將離愁別緒的欲說還休表達得淋漓盡致。詞人沒有按照傳統(tǒng),用折柳表達離情,而是描繪了自己酒醒后的所見風光——岸邊楊柳依依,天上殘星點點,江面微風拂動。酒醒后的空虛讓他一時不知如何訴說,經年所見良辰好景不過是一場虛幻。詞人之所以產生這種如夢似幻的虛無感,是因為“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已讓能夠聽他訴說的人離去,只剩自己面對這熱鬧過后的安靜,心理上的落差讓離別之情更加傷人。
(二)抒發(fā)思鄉(xiāng)愁緒
“柳”既可以表達離別之情,也可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意?!八监l(xiāng)”是古典詩詞的重要主題,羈旅漂泊的文人在看到柳絲飄動、柳絮紛飛時,會不自覺地想起家鄉(xiāng)的景色、故人,這時把“柳”這一意象融入到詩詞中也就順理成章了。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經典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正是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詩中“折柳”指的是《折楊柳》這支曲子,隱含了送別折柳、盼親歸來之意,接下來便順理成章地寫到自己聽到曲子時產生的客愁鄉(xiāng)思。他并未直接表達自己的愁緒,而是由己推人——“何人不起故園情”,雖不言“我”,卻更見“我”對《折楊柳》的感觸之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切。王之渙《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將“柳”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意顯露出來。黃河波浪滔天,奔騰向前,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著,戍邊將士駐守孤城。在沒有戰(zhàn)事的閑暇時,營帳中傳來《折楊柳》的羌笛聲,笛聲不禁勾起他們遠離故鄉(xiāng)親人的愁緒,讓人滿心酸楚。這樣的故園之情、思鄉(xiāng)之意也在“柳”這一意象中發(fā)展為集體情緒。
(三)抒發(fā)人生感慨
初春,柳芽萌生,生機盎然;春盡,柳絮飛舞,漂泊無依。古代文人在柳的榮枯變換中仿佛看到了個人的命運跌宕,如此,又怎能不心生感慨呢?
《世說新語》中曾記,大將軍桓溫在北征時“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戎馬一生的將軍看見昔日所種柳樹,依然感慨萬千,潸然淚下,何況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呢?宋代詩人蘇軾、陸游都曾用“柳絮”來表達時光飛逝、人生易老的慨嘆。其中蘇軾的“簾前柳絮驚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展現(xiàn)出時光倏忽而過,不經意間柳絮已漫天紛飛,春日已去;陸游的“落絮飛花又滿城,年光大半付春酲”也表達了年復一年“落絮飛花”,不斷提醒人們春天已過。時光飛逝更顯出人生短暫,讓人無限唏噓。
二、以柳喻人,展現(xiàn)世情百態(tài)
(一)以柳比喻女子
柳條垂掛、姿態(tài)婀娜,常讓人聯(lián)想到裊娜溫婉的女子,因此,在古典詩詞中“柳”的意象常與女子相連。
杜甫在《絕句漫興九首》中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將楊柳隨風飄蕩的姿態(tài)比喻為“十五女兒腰”,不僅讓柳枝的姿態(tài)更加生動,也讓少女的形象更加鮮活。
當然,“柳”也可用來比喻女子漂泊的命運。唐代女詩人魚玄機在《賦得江邊柳》中用“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等句描繪江邊柳的變化,暗喻自己的一生,抒發(fā)了對身世飄零的慨嘆之情。
(二)以柳比喻高潔之士
東晉陶淵明辭官歸隱,以“五柳先生”為號,以詩書耕種為樂,為后人稱道。自此,“柳”在后世詩人眼中也成了隱士的象征。
王維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化用陶詩中的意象,表達對這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仰慕,隨后用“五柳先生”之典(“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描繪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表達自己的隱逸之情。唐代劉眘虛在《闕題》中不寫自己山居的閑適,而寫友人山中隱居的幽趣。其中“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兩句也是化用陶詩之典,將讀書場所掩藏在深幽濃密的垂柳之中,展現(xiàn)出主人的隱逸之心以及不為世俗羈絆的高潔之情。
(三)以柳比喻隨波逐流的小人
在有的詩人眼中,柳隨風起舞,婀娜多姿;而有的詩人認為,柳因風起舞的姿態(tài)如此諂媚,令人唾棄。正是因為這樣不同的情感投射,我們在詩中看到了復雜而多樣的“柳”的形象。
杜甫雖然曾將“柳”的柔美姿態(tài)比作少女的腰肢,但是,他也曾對“柳絮”的隨風飄動表達了厭惡之情——“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這里的“柳絮”“桃花”都是那些道德敗壞、耍奸弄權的小人的化身。南唐詩人孫魴不滿柳條隨風擺動的姿態(tài)和對春天的過度依賴,諷刺到“搖蕩和風恃賴春”;他也討厭柳絮隨風飛舞、撲面而來的冒犯,于是發(fā)出“顛狂絮落還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的聲討。此外,曾鞏也曾寫下“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以“柳”比喻得志猖狂的小人。
“柳”這一意象在古詩中的差異是作者情感差異的體現(xiàn)和內心情感的投射。同學們在鑒賞古典詩詞時,既要讀懂作者描寫的意象,也應體會其內心的豐富情感。
三、以柳構景,呈現(xiàn)無限春光
諺語云,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五九、六九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河邊柳樹最先得了河水的滋潤,最先染上綠色,柳條上的一團團新綠讓春天的消息得以傳開,也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在古典詩詞中描寫春的作品十分豐富,而“柳”也成了文人描寫春景時不可忽視的意象。
膾炙人口的有賀知章的《詠柳》。全詩沒有出現(xiàn)一個“柳”字,卻把春時柳條初發(fā)的形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先用“碧玉妝成一樹高”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用比喻“萬條垂下綠絲絳”表現(xiàn)其垂落、飄動的輕盈姿態(tài),接下來用“不知細葉誰裁出”的問句描寫柳葉,進而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贊美她裁出了春天的美妙,也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當然杜甫的《絕句》也不遑多讓。作者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圖切入,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尤其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句,用鮮活的顏色對比突出春天的色彩之美。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翠柳是報春使者,兩只黃鸝穿梭其中,婉轉歌唱,直飛青天的白鷺擴展了視角,也在靜中孕育了動的生機。
總之,“柳”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它代表的意蘊也十分豐富。古代文人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或以柳抒情,表達思緒慨嘆;或以柳喻人,展現(xiàn)世情百態(tài);或以柳構景,呈現(xiàn)無限春光。這些豐富的情感以及創(chuàng)作出的經典詩詞,讓后人不斷品味、感悟詩詞文化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