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謝慶立
【摘要】《字林西報》自創(chuàng)刊起,聚焦中國人的群體特征,生產了一套蘊含西方訴求和文化情感因素的中國國民性話語?;?9世紀原始報刊史料,研究《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對華讀者傳播的基本路徑,考察《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及其所蘊含的西方對華的欲望。研究發(fā)現,《字林西報》的中國國民性話語在某種程度上也為近代中國文化自覺提供了“鏡子”,同時為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文化思潮提供了一些思想資源。
【關鍵詞】《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新聞話語
《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曾是歐美國家在東方總的言論機關,其影響力遠在同期的在華英文報刊之上?!蹲至治鲌髣?chuàng)刊百年特刊》寫道,西方人對中國的首要興趣是商業(yè),其次是人性。[1]《字林西報》針對中國人的報道構成了一套蘊含西方政治、經濟訴求和文化情感因素的中國國民性話語。目前學界鮮少涉及《字林西報》對華讀者傳播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原始報刊資料,研究《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對華傳播的內容與路徑,并探究這種話語對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文化思潮的影響。
一、對華傳播路徑
(一)《字林西報》的中國讀者
《字林西報》編輯發(fā)現:“中國人熱愛閱讀,他們對報刊非常感興趣?!保?]報館鼓勵中國讀者向報館提供新聞資訊。1870年天津教案后,該報駐天津的中國通訊員發(fā)來《天津教案之中國版本》一文,詳細介紹教案的起因,讓讀者及時了解事發(fā)現場的具體情況。[3]1882年,編輯稱收到數不盡的中國專職和兼職通訊員的信件,表明《字林西報》的中國通訊員已達到一定規(guī)模,他們通過穩(wěn)定的渠道獲取報紙,并向其供稿。
一些游歷海外的中國人成為《字林西報》的讀者和撰稿人。1883年,辜鴻銘在一場題為“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的演講中,譴責外國人“騎在了中國人頭上”?!蹲至治鲌蟆肪庉嬚J為,辜鴻銘的言論頗具新聞價值,應登報刊發(fā)。辜鴻銘欣然同意。是年底,《字林西報》連載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系列文章,介紹大家庭制度對中國人精神的影響。[4]康有為與《字林西報》交往密切。維新運動失敗,流亡到加拿大的康有為接受了《字林西報》駐加拿大通訊員的專訪。[5]
一些關注西學的中國官員、知識分子曾閱讀《字林西報》。中法戰(zhàn)爭期間,李鴻章將《字林西報》作為了解世界形勢和制定對外政策的參考,其奏議、函電中曾明確提到“字林報”。[6]20世紀初,一些出身名門、受過中西方雙重教育的中國名流也是《字林西報》的讀者。丁文江、宋美齡、顏惠慶、伍連德、王正廷、唐紹儀、郭泰祺、周毛錦、晏陽初、伍朝樞、胡適、蔣夢麟等曾應編輯之約,經常在《字林西報》上發(fā)表文章。[7]
(二)中文報刊的間接傳播
《字林西報》擁有廣泛的通訊員網絡,獨享路透社電訊消息,擁有發(fā)布官方公告的專權,所刊消息豐富、權威,注重時效。
字林洋行發(fā)行的中文報紙通過《字林西報》既有的通訊網獲得消息,與《字林西報》共享編輯和作者隊伍?!渡虾P聢蟆返谝蝗沃鞴P詹美生(R.Alexander Jamieson)是《字林西報》的編輯。繼任主筆英國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也是《字林西報》的撰稿人。19世紀六七十年代,《字林西報》抨擊上海租界里的人力車夫橫沖直撞[8],骯臟的中國人每晚睡在法租界的露天座位上[9]?!渡虾P聢蟆凡捎门c《字林西報》相似的視角,報道中國人乘馬車撞人的案件。[10]《上海新報》抨擊中國人不講衛(wèi)生,導致租界瘟疫橫行。[11]
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字林西報》呼吁通過戰(zhàn)爭改造中國人,指責“中國人的腐敗、無知和驕傲如此猖獗”[12]。字林洋行發(fā)行的《字林滬報》轉載《字林西報》的戰(zhàn)事報道,認為這場戰(zhàn)爭暴露了中國人的劣根性?!墩撝袊≡跓o愛國之心》文中批評中國人缺乏愛國精神,官員“徒以殃民,不知為官以益民,徒知剝民以益官”[13]?!墩搰肆暁狻肺闹信険糁袊擞廾翢o知,缺乏對待西方文明的正確態(tài)度,“以西法為非者則深惡痛絕,器具物玩,則視若眼中之刺”[14]。英商創(chuàng)辦、中國人主執(zhí)筆政的《申報》轉載《字林西報》有關清政府購買西方軍備的報道,將國民性塑造為影響中國國力的根本因素?!渡陥蟆忿D載《字林西報》有關中國人印送匿名揭帖的報道,抨擊中國人生性愚鈍,散布匿名揭帖,蠱惑民心。[15]
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中文報刊與《字林西報》關系密切。林樂知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將《字林西報》作為主要的轉載媒體。1877年,中國華北發(fā)生饑荒,《字林西報》多次全文刊載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發(fā)自災區(qū)的信件,報道中國人賣掉田地、妻女,以樹根、腐肉和孩童尸體為生。[16]《萬國公報》轉載《字林西報》消息,報道災民們的悲慘遭遇和西方傳教士的賑災工作。19世紀末20世紀初,《字林西報》多次刊登美國傳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的中國國民性論說。李佳白的文章亦在《萬國公報》發(fā)表,他說“西人事事翻新,華人事事習舊”,中國人“因循茍且,泥于古法而不知變通”,中國人因循守舊、不知變通,是導致中國落后、貧弱的根本因素。[17]
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西國近事匯編》將《字林西報》作為固定的消息源。1880年,《字林西報》透過中日留美幼童觀察中日國民性的差異,對比中日學生的穿著、學習能力和禮儀規(guī)范。[18]《西國近事匯編》亦關注中日國民性的差異,“日本人性情與華人相反。日人好新,華人愛舊;日人輕躁,華人持重;日人求新棄舊往往自悔更張,華人守舊用新每每出以審慎”[19]。
梁啟超任主筆的《時務報》轉載《字林西報》文章,呼吁“中國宜亟開民智”。[20]20世紀初,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綜合性文化期刊《東方雜志》以“啟導國民、聯絡東亞”為宗旨,十分關注國民性議題。該刊從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50余種海內外報刊上選刊文章?!蹲至治鲌蟆分袊鴩裥栽捳Z以中文報刊為載體,廣泛傳播給中國商人、基督教徒、知識分子、官員和百姓。“每一個訂閱者的背后有一百個閱讀者。報紙發(fā)行時,報紙成了上海商店里最引人注意的商品,買辦的辦公室成了閱讀室。中國各大省會城市和所有的沿??诎抖际侨绱??!保?1]經過中文報刊將《字林西報》的編輯加工,中國國民性話語成符合中國讀者閱讀心理的文本,使更多的中國讀者感知中國國民性話語。
二、對華傳播內容形態(tài)
中國讀者閱讀《字林西報》時,看到的是一篇篇零散的中國國民性相關新聞報道和評論。這些若無章法的豆腐塊文章,經過《字林西報》編輯和撰稿人的加工處理,呈現出多元化的內容形態(tài),蘊含著西方欲望掌控下的報道框架。
(一)新聞的速覽
報紙的基本職能是新聞的載體。創(chuàng)刊初期《字林西報》多次報道中國人盜竊、詐騙、溺殺女嬰等新聞,塑造中國人野蠻落后、善于犯罪和欺騙的國民性特征。這些新聞多關注中國人的行為習慣、道德觀念,構成了中國國民性的新聞速覽。19世紀70年代,外國讀者多次致信《字林西報》,要求整治上海租界的人力車和衛(wèi)生環(huán)境。《上海新報》《申報》多次轉載《字林西報》的報道,促使更多的中國讀者思考人力車暗含的深層的國民性問題,相關討論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20年代,人力車一度成為中國文學作品的熱點議題。[22]
(二)觀點的集合
19世紀八九十年代,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基于在華傳教經歷,在《字林西報》上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國民性的觀察報告和學術文章。英國在華圣公會主教包爾騰(John Burdon)認為中國人有許多值得關注、尊重和同情的特征,呼吁通過基督教改造中國國民性。[23]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Macgowan)認為,貞潔觀念限制了中國人追求自由和獨立的主動性。[24]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發(fā)表了“中國國民性”系列文章,論及中國人體面、節(jié)儉、力行、禮儀、不珍惜時間等特征,勾勒出中國國民性的基本面貌。李提摩太認為,中國人已體察到人心渙散阻礙社會進步,一批受過西式教育的維新派年輕人正在改變中國。[25]李佳白提出中國需要道德改革和自上而下的復興,呼吁西方人從改造中國國民性入手,消除中國人內在的罪惡。[26]英國循道會傳教士高葆真(William Cornaby)主張通過西方教育改造中國人的劣根性。[27]
(三)欲望的載體
《字林西報》在華運營,受到西方商人、政客、傳教士等多個社群的共同培育和扶助。西方人帶著不同的目的來到中國,期待《字林西報》為其個人或群體在華活動提供助力,呈現出《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西方欲望掌控下的價值與情感底色。外商讀者致信報館,建議西方人在華成立啟蒙中國人的文化機構,引導中國人與外國保持和諧關系,使所有國家得以利用中國的豐富資源。[28]
《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文本透露出西方國家企圖征服中國的政治欲望。該報關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亡國危機,多次為中國的未來指路,認為西方國家“全面清掃中國的時機已經到來”[29]?!蹲至治鲌蟆返膫鹘淌孔迦税凑栈浇痰慕套诮塘x評價中國國民性,相關內容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李提摩太說,傳教士采用教堂講道、開辦學校和醫(yī)院等方式傳教,約可影響千百人,而文字出版能夠百萬計地感化中國人。[30]
三、對華傳播效果
《字林西報》中國國民性話語刺激了中文報刊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甲午戰(zhàn)爭后,天津《直報》連載嚴復撰寫的《論事變之亟》《原強》等文章,提出“民智、民力、民德”是強國之本,其中民智尤為重要。[31]《申報》刊載了800余篇中國國民性相關文章,將中國國民性視為中國落后的根本因素:“國家之興亡,視乎政治,政治之得失,原于風俗,風俗之良莠,本于性質。是故國民性質者興,國家有密切關系者也?!保?2]1911年前后出現的主要中文報紙雜志,無論是進步的還是保守的,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有關國民性的討論。
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不斷討論與提出改造中國國民性問題。梁啟超的《新民議》《論中國國民之品格》將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缺乏獨立自由意志以及公共精神,視為中國向現代國家過渡的阻礙。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孔乙己》等小說深層地開掘著中國人的靈魂。陳獨秀將國民性視為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罪惡源泉,蔡元培等教育家呼吁通過啟蒙教育喚醒中國人,梁漱溟、胡適等重視“人的發(fā)現”的文學呈現,力圖借助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去觀察與思考生活。社會學領域出現了王桐齡著《中國史》、傅紹曾著《中國民族性之研究》、潘光旦著《民族性格與民族衛(wèi)生》等專著?!蹲至治鲌蟆分袊鴩裥栽捳Z刺激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文化自覺,他們從梁啟超倡導“新民”,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改造民族的靈魂”文學,與此相關的中國知識界不斷生長的新觀念、新思想,大抵指向通過“人心”改變“世道”,進而完成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其中,不僅折射出知識界的思想軌跡,也可見出在華外報中國國民性話語的一些投影。
參考文獻:
[1]What was it all like a century ago.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 Ltd.Centenary Supplement,August 3rd,1950.
[2]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August 23rd,1875.
[3]Chinese Version of the Tientsin Massacre.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July 5th,1870.
[4]Chinese Domestic Life.To the Edito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December 25th,1883.
[5]Kang Yü-wei:An Interview with the Chief of the Reformers.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September 19th,1899.
[6]朱曉凱.李鴻章與近代報業(yè)關系探析[J].安徽史學,2019(4):143-150.
[7]汪幼海.《字林西報》與近代上海新聞事業(yè)[J].史林,2006(1):78-82.
[8]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August 11th,1874.
[9]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August 11th,1879.
[10]華人不善乘馬車[N].上海新報,1870-3-26(002).
[11]上海新報,1868年9月12日,第2版.
[12]Let China Awake.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November 30th,1894.
[13]論中國之病在無愛國之心[N].字林滬報,1895-9-5.
[14]論國人習氣[N].字林滬報,1895-6-3.
[15]論字林西報印送匿名揭帖[N].申報,1891-9-30(6625).
[16]The Famine in the North.To the Edito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January 26th,1878.
[17]李天綱.萬國公報文選[M].上海:中西書局,2012.
[18]Japanese and Chinese in America.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September 16th,1880.
[19]西國近事匯編,癸未夏季卷,第63頁.
[20]潘光哲.創(chuàng)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1]Our Chinese Newspaper.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March 3rd,1868.部分譯文引自李小青,駱世查.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中西之間的《上海新報》(1861-1872)[J].新聞知識,2021(8):18-27.
[22]馬陵合.人力車:近代城市化的一個標尺——以上海公共租界為考察點[J].學術月刊,2003(11):55-61.
[23]Bishop Burdon on the Religion of China.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September 15th,1880.
[24]Dr.Macgowan on Chinese Notions of Celibacy.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November 15th,1882.
[25]Reform in China.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April 13th,1899.
[26]Methods of Reform in China and Their Net Results.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June 29th,1903.
[27]The Chinese Crisis:Its Causes,and How to Remove Them.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December 4th,1900.
[28]Foreign Relations with China.To the Edito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January 27th,1869.
[29]China Unmasked.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December 29th,1894.
[30]江文漢.廣學會是怎樣的一個機構:上[J].出版史料,1988(2).
[31]孫強.國民性概念與理論的歷史性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99-103.
[32]論中國國民之性質[N].申報,1906-11-15.
(王璇為山東濱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謝慶立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