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孟森傳》撰人問題及史料價值

      2023-07-30 14:25:33劉會文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商務印書館

      劉會文

      [摘?要] 《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卷十所列《孟森傳》,長期被誤認為張惟驤之作。梳理該書撰人及成書過程,并證以《蔣維喬日記》,可知此傳實出蔣維喬的增補。蔣氏為孟森常州同鄉(xiāng)、江陰南菁書院(高等學堂)同窗及上海商務印書館同事,相識甚早,交游直至孟氏暮歲,因而能習知孟氏生平學行,并為之作傳。此傳并無行述、事略、碑傳等完整的孟氏生平材料作為底稿,然而抽繹其文,并推定其所述事實之所本,可知皆來自蔣氏所見、所聞及所親歷之事,大多有直接、可靠的來源。蔣氏《孟森傳》,實為有關(guān)孟森生平最早、最完整的原始史料。唯其并無孟氏行述一類文字作為底稿,方得免溢美之詞,而多紀實之語,其史料價值,應予表彰。

      [關(guān)鍵詞] 蔣維喬;孟森;《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商務印書館

      [中圖分類號] ?K8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4-0032-08

      The Discussion on the Author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Biography of Meng Sen

      LIU Hui-wen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 China)

      Abstract:The Biography of Meng Sen in the volume 10 of the Manuscript of Elites Biographies in Piling in Qing Dynasty has long been mistakenly attributed to Zhang Weixiang. This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uthorship and the process of compilation with ?evidences, including from Jiang Weiqiao Dairy. The biography was actually supplemented by Jiang Weiqiao. Jiang and Meng were both natives from Changzhou, schoolmates in Nanjing Academy and colleagues in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They maintained a close relationship from early to old ages ?and thoroughly understood each other. Therefore, Jiang was able to write a biography for Meng. The biography did not include ?references like personal accounts, concise accounts, or inscriptions as the basis about Mengs life. However, under review, study and inference,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came directly from what Jiang saw, heard and experienced, which is first-hand and reliable. The ?Biography of Meng Sen by Jiang is the earli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material on Mengs life. Although it lacks personal accounts about Mengs life as a reference, it avoids excessive praise and focuses more on facts, which is regrettable but contributes to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deserves recognition.

      Key words: Jiang Weiqiao; Meng Sen; the Manuscript of Elites Biographies in Piling in Qing Dynasty;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孟森(1868—1938),字莼孫,又作莼生,號心史,晚近以來頗著盛譽的學術(shù)大家,在史學界尤其是清史學界影響巨大,其學術(shù)成就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其早年讀書應試,壯年以后治學從政及出處進退的詳情卻鮮有人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孟氏生前雖云著述等身,但并無記述其生平學行大略的自傳、自述文字傳世;而弟子后學為之作傳,或撰為追憶文章,又多側(cè)重于其晚年,而對于孟氏1931年北上任教于北京大學以前的行實,則往往語焉不詳,甚至由于疏于考訂,而訛誤孔多。這對于孟森生平學行的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憾。

      抗戰(zhàn)期間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出版的《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一書,為孟森立傳,其弟孟昭常、孟鑫兩傳附于其后,則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此種缺憾?!芭辍睘槊仙世锍V葜欧Q,此書印行于1944年的淪陷區(qū)上海,時去孟森在北平辭世,不過六七年之久,是迄今所知孟森最早的傳記資料。加之作者為孟森同鄉(xiāng)友人,二人年少相識,而交游直至晚年。所述史實,始自孟氏少時,迄于身故,足以概括其一生事跡,史料價值較高。較諸孟氏師友弟子,若鄭天挺、羅常培、羅庸、吳相湘、商鴻逵、楊向奎諸君,或問學于其門下,或以學問相往還,但都已晚在孟森暮年者,僅據(jù)其所知孟氏晚歲行實及學問之大略,所撰追憶、紀念之文,實不可等量齊觀,而有獨特之價值也。而此傳所載孟森早歲行實,多有絕不見于他處者,則尤為寶貴。

      然而《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所列的這一篇《孟森傳》,自版行問世之日起,即從未受到學者的注意和重視,更不見研討孟氏學行的諸家有所征引,幾致淹沒于天壤,遂成無人問津之勢。迄今所見最早稱引此傳的,并非史學界人士,而是孟森從孫孟蔚彥所寫的有關(guān)孟氏家族史的文章。[1]25直至2007年,孫家紅撰文研討孟氏生平,始發(fā)現(xiàn)、留心其中的相關(guān)資料。[2]29-30次年,適逢孟森誕辰一百四十周年,何齡修(孟氏門人商鴻逵之弟子)匯集歷來探討孟氏學行事跡的文章及相關(guān)資料,編成《孟心史學記:孟森的生平和學術(shù)》一書,終于將此《孟森傳》收入,而以“孟森小傳稿”為題,此時上距《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問世,已逾六十年之久。從此以后,傳中材料始得以重見天日,而漸為世人所習知。這一有關(guān)孟森生平重要材料的發(fā)現(xiàn),何先生可謂慧眼獨具,功不可沒。

      令人遺憾的是,何先生在編輯《孟心史學記:孟森的生平和學術(shù)》之際,未能詳審《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成書之經(jīng)過,乃將此傳撰人誤題為張惟驤[3]142,致使讀者皆不能真知作者何人,與孟森關(guān)系如何;不僅如此,此傳材料之來源,所載事實之可信與否,也因之無法考辨而明了。此后諸家研討孟氏生平學術(shù)之文,雖能引及傳文,但對于作者一事,則以訛傳訛;而此傳之史料價值,論者于取用之際,也每形隔膜,不能得其要領(lǐng)。由此可見,《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孟森傳》歷經(jīng)波折,雖在問世六十余年以后終于為學界所發(fā)現(xiàn)和利用,得以告別無人問津的尷尬,但該傳撰者何人,所載信否,則迄今不能得到落實和確認,而仍有待發(fā)之覆。

      一?撰人問題

      《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所立《孟森傳》,其作者實為孟氏生前友人蔣維喬,而絕非張惟驤。據(jù)書前孫雄序,此書原名“清代毗陵獻征”,后改“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凡十卷,武進張惟驤所撰。孫序作于丁卯(1927年)四月[4]3,則張氏成書,至遲不得晚于是年,但書成以后并未付梓。及至癸未(1943年)冬,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倡議續(xù)修《武進縣志》,因時局不靖,未易著手,轉(zhuǎn)而于鄉(xiāng)邦文獻,先行采輯。輾轉(zhuǎn)搜訪,得張惟驤所著《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等三種,皆系稿本,同鄉(xiāng)會乃定議為之刊行。此時張氏遠在四川,遂由武進蔣維喬任??敝隆JY氏不負會中所托,是正文字、劃一體例而外,更為張氏《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原稿增撰傳記百余家,因得以加增一卷,定其名為“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終使此書越年即問世于滬上。書末有蔣氏跋文,述此事曰:

      余以鄉(xiāng)邦文獻所關(guān),未敢謙讓,并將原稿中所未詳者,為之補輯。各方面聞會中有此舉,送稿來者,絡繹不絕。因為之整理筆削,使文字前后一律……原書十卷,末卷為“閨秀”。今新增者,約百數(shù)十家,除以時代關(guān)系,有數(shù)人插入前卷外,特添輯為第十卷,而以“閨秀”移作第十一卷。至新增及重撰各家,名氏上皆加三角符號,以為記別。[5]1

      據(jù)此,則今日所見《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十一卷本,實有蔣氏增補之篇,并非張惟驤著書之原貌。其第十卷所立傳記,多為晚近人物,凡六十余家,皆出蔣維喬手筆。孟森及所附孟昭常、孟鑫傳記即列在此卷,而書前目錄及該傳標題“孟森”二字之上,皆赫然有一“△”符號,可知《孟森傳》一篇,及所附二傳,其作者實為蔣維喬,而非張氏。

      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所印《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其扉頁書名雖由蔣氏署簽,但書中各卷大題之下,則僅署“邑后學張惟驤季易纂”;即卷十所立傳記六十余篇,全出蔣氏補撰者,亦復如此,而絕不見蔣維喬之名,遂使后來讀者,誤以全書傳記數(shù)百篇,俱系張氏所作,而維喬賡續(xù)原稿之功,反而不易窺見。1985年,臺北明文書局影印此書,于內(nèi)封面書名之下,署曰“張惟驤撰、蔣維喬等補”,則于該書實際情形,較為接近,此則影印者注意于書前孫序、書后蔣跋,詳審成書經(jīng)過之故也。然而何齡修先生于2008年編成《孟心史學記:孟森的生平和學術(shù)》,收錄此書孟氏本傳,仍誤題張惟驤之名,蓋并未留心蔣氏跋文,遂于張氏原稿與蔣氏增補本之異同及卷目分合演變之故,不能一探其究竟,又不明書中小題之上,所標三角符號之用意,有以致之也。

      自2014年《蔣維喬日記》由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問世以后,維喬生平志業(yè),事無巨細,皆可據(jù)以考見,而蔣氏在滬校訂、整理及增補張氏《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為包括孟森在內(nèi)的諸多常州人物撰寫傳記的事實,也可得其最直接的證據(jù)。1944年5月8日,蔣氏日記留下了他親筆撰寫《孟森傳》的寶貴記載:

      午后草擬《孟森小傳》畢。[6]282

      此處所謂“孟森小傳”,當包括附于其后的《孟昭常傳》《孟鑫傳》兩篇。據(jù)此,則《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第十卷所列《孟森傳》出自蔣氏之手,不僅有蔣氏跋文為憑,而且還有更直接、更確鑿的證據(jù),所以今日征引此篇,絕不能再淆其撰人為張惟驤了。

      二?撰人與傳主之關(guān)系

      此傳撰人既已明了,茲欲定其史料來源及可以征信與否,則應夷考其人與孟森之關(guān)系若何,否則不足以語此。今案蔣維喬,字竹莊,別號因是子,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生,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與孟森為同鄉(xiāng),而少孟四歲。孟氏籍陽湖縣,而清代陽湖本自武進縣分出,兩縣實共一常州府城。孟森早歲居家,即與蔣氏兄弟相識,而孟氏文章,尤為維喬所重。1915年,蔣維喬長兄維瀚(字克莊)病故,維喬特囑孟森為之作傳,此傳后以“蔣君克莊小傳”為題發(fā)表,實為今日考見孟、蔣二氏交誼之重要材料。孟氏《蔣君克莊小傳》述蔣、孟二氏同里之誼曰:“吾于蔣君同里闬,習知其為人”,孟氏又自言僅“就所知著于篇”,可知孟氏作成此傳,并無維瀚行狀、墓表等材料可以依據(jù),而全以孟、蔣維瀚二人相與交游之際,所見所聞與所親歷之事,筆之于書。則孟森與蔣維瀚,不僅相識頗早,且相知甚深也。孟氏篇中又歷述蔣氏四兄弟行實,于維喬則曰:

      叔維喬,以全力治教育書籍,有功學子甚偉……余與叔尤稔,屬為君傳。[7]2

      蔣維喬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稱叔。據(jù)此,孟森與蔣維喬交游之篤,較諸孟氏所“習知”之維瀚,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日后蔣維喬補撰《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亦為維瀚立傳,附于卷十蔣父樹德傳之后。篇中語句,頗與孟氏《蔣君克莊小傳》相類[8]14-15,則維喬取用孟氏傳文之故也。且禮尚往來,孟氏應維喬之請,為其亡兄作傳;則孟森故后,維喬為孟氏兄弟立傳,亦在事理之中。

      (一)同鄉(xiāng)之誼

      孟、蔣二氏昆仲以同鄉(xiāng)之誼,交游極稔,不僅載于孟森《蔣君克莊小傳》之空言而已。今檢《蔣維喬日記》,則尤可據(jù)以考見其具體事實。以下試為列舉之。

      常州地近滬濱,而清季常州人士寓上海者尤多。孟森、蔣維喬年長以后,也都常年居滬,相見不難。最早見之蔣氏日記所載的,為1906年3月21日,沈同芳設(shè)宴于江蘇教育總會,孟氏與維喬皆赴(日記將“孟莼蓀”誤為“孟潤蓀”) [9]154,在座多為常州同鄉(xiāng)。此后蔣、孟與諸同鄉(xiāng)之間,聚談、宴飲、雅集時時而有。

      不僅如此,孟森過訪蔣氏,維喬也做客孟家,在當日都為常事,如維喬三十八歲生日,乃邀孟森等至其家聚餐,自正午暢飲至午后三時方散。[11]146-147在座多為常州人。此外,孟家喪葬之禮,維喬也未曾缺席。1916年6月,孟母張夫人在滬辭世,入殮之日,維喬不忘來送;8月初,孟氏兄弟設(shè)靈堂,蔣氏又來吊唁。[13]241-242,268此尤可見蔣、孟二氏之交誼。

      舊時文人學士,離家在外,常重同鄉(xiāng)之誼。以上征引《蔣維喬日記》,以見當日常州人士在滬往還之事實,而孟森與維喬以同里之人,看重鄉(xiāng)誼,亦可據(jù)以窺其大概。蔣氏之所以能為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一書,任校訂補撰之責,實彼常年居滬,與武進、陽湖二縣同鄉(xiāng)之士廣相交結(jié),目見之人既夥,耳聞之事亦博,而能嫻諳鄉(xiāng)邦掌故及晚近人物之故也。

      (二)同窗之雅

      孟森與蔣維喬,實以同鄉(xiāng)而兼有同窗之雅。孟森以光緒辛丑(1901年)入江陰南菁書院肄業(yè),時丁立鈞為山長。次年壬寅,南菁依清廷新頒學制,改為高等學堂,丁氏仍任總教習。而蔣維喬已求學于南菁書院數(shù)年之久[14]390-391,遂得與孟森為同窗。事詳后文。

      (三)商務印書館同事友之契

      孟蔣二人,都曾供職于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以同鄉(xiāng)、同窗以外,尚兼同事友之契。1903年,商務印書館始設(shè)編譯所。同年,蘇報案發(fā),張元濟接替蔡元培,擔任所長,聘蔣維喬為常任編輯員,始編輯小學用《最新教科書》。[15]1401907年5月,孟森甫自日本留學返國,即憑借張元濟及該館股東鄭孝胥的舉薦,于18日進入編譯所法政部,編譯法政書籍,同時入國文部[16]227,遂與維喬同為編譯所國文部職員。據(jù)蔣氏《鷦居日記》,次日晨八時,孟森即過訪維喬。九時,維喬又攜孟森同訪商務印書館經(jīng)理人高鳳謙[9]375,時鳳謙為編譯所國文部部長[17]11-12,可知孟氏入商務印書館任職之初,系蔣維喬以編譯所舊員居間接洽。而后孟森即常年在館供職。

      孟森在館任事之詳細情形,限于材料,今已不得確知。唯其離館時間,則有《張元濟日記》可供稽考。據(jù)日記,張氏于1916年6月末停發(fā)孟森月薪[18]110,而是月孟氏丁母憂居喪,此后又離滬北上,參加國會常會,不復在館。據(jù)此,孟森離館,當在1916年6月前后。則其供職館中,前后共九年,惟其間因辦理江蘇諮議局、參加滬上政黨與北京國會諸務,屢屢不能在館,可謂有斷有續(xù)。蔣維喬自1903年入館,至民元始受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出任教育部秘書長,而不復任館職。后隨政府北遷,至1913年,辭職南歸,仍回商務印書館。1916年教育總長范源濂邀維喬至部任事,維喬最終離館。[14]393由此看來,孟、蔣離館,都在1916年,其間二人同在館中,可以共談笑研討之樂,歷時可謂甚久。

      1916年以后,孟森、蔣維喬皆已他去,不復供職于商務印書館,但二人交往,仍未中絕。其可以征諸記載者,則有共同發(fā)起影印大藏經(jīng)之事。1931年10月,朱慶瀾、葉恭綽等人在滬發(fā)起影印新見之宋磧砂版大藏經(jīng),孟森與蔣維喬、歐陽漸、釋太虛、呂澂等同為發(fā)起人。[20]時孟森已受聘于北京大學史學系,而維喬則執(zhí)教于上海光華大學,二人皆篤信佛教,而維喬于佛理鉆研尤深。10月9日,成立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孟森缺席當選為理事,維喬則任常務理事。[19]64此后,該會即著手編印等事,及至1935年末,遂將全藏印行問世,歷時四年之久。其間孟森雖遠在北平,仍以理事身份參與其事,1933年4月,與尹炎武、林志鈞向該會提議,自《影印宋磧砂藏經(jīng)》中選出史傳部典籍,別印《史傳匯刊》,使之單行流傳。經(jīng)開會議定,“俟全藏印竣,酌量本會經(jīng)濟情形定之”[21]33-34,41,事見維喬所撰《影印宋磧砂藏經(jīng)始末記》。

      要之,蔣維喬與孟森相往還,始自童稚同里之日,迄乎孟氏暮歲,可謂終身相契。此尤可見前引孟森所云“余與叔尤稔”,誠非虛語。

      三?《孟森傳》史料來源

      蔣、孟二人之關(guān)系既明,則此一篇《孟森傳》,極可寶貴,可以無待煩言。今欲知此傳史料價值,則應先推定其材料之來源。前引蔣撰《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跋》有“各方面聞會中有此舉,送稿來者,絡繹不絕。因為之整理筆削,使文字前后一律”一語,則維喬所補諸傳,或有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所得傳主之行述、事略、碑傳等文字,可以作為依據(jù)。茲舉一例。該書卷十有《錢以振傳》一篇,出自維喬手筆,而實系維喬根據(jù)錢氏子萱壽等所作《先考琳叔府君行述》[22],加以刪削潤色而成,并非全出己意,另起爐灶,從新撰寫者。讀者茍能取此二篇對讀,自可知維喬受旅滬同鄉(xiāng)會之托,得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本,所以能為之補輯傳記數(shù)十篇之多者,實會中多得傳主行述等文字,可以依據(jù),有以致之也。

      雖然如此,此書卷十所列《孟森傳》的撰寫卻完全不同,蔣維喬當時并無傳主行述等材料作為底本。鄭天挺于1939年作《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紀念孟心史先生》一文,篇末原有作者所記數(shù)行(不見于《治史雜志》所載鄭氏此文),曰:

      余初意為心史先生作傳,繼欲改作遺事狀。后與錢賓四先生商,專述晚年著作,遂成此篇。原有短序錄存于此:“孟心史教授卒經(jīng)年。北京大學師生將集文紀念,索傳于余。余求先生行述久而未獲,因用龔定盦《杭大宗逸事》例,條舉所知于次。載筆之士,或有取焉。”[23]534

      據(jù)此知鄭天挺當日久覓孟氏行述而不獲,導致他為孟氏作傳和遺事狀的計劃未能實現(xiàn),最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撰文介紹其晚年著述。而孟森從曾孫孟蔚彥撰寫《孟家的故事》[10],歷述孟家自孟森三兄弟以下一族四代舊事,間亦引及《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孟森傳》,但并未提及孟森戚友有行述、事略或碑傳之作;及孟氏后學為之作傳或撰寫追憶、紀念之文,也從未言及,更不見征引此類文字。由此可見,孟氏自1938年初在北平身故以后,并無行述、事略或碑傳傳世,而蔣維喬在滬為之作傳,一如在滇的鄭天挺,并無完整的孟氏生平資料可供參考。

      不僅如此,茲檢《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孟森傳》,開篇列舉孟氏放浪不羈,并以八股文自負,繼而在江南鄉(xiāng)試考場作弊的事實,其下又述孟森進入南洋公學、南菁書院,則兩言“頑固自負”,并有“陰結(jié)年長學生多人反對上課”等語,凡此斷非孟氏后人或師友弟子,采輯孟氏生平事實,撰為行述一類文字,留以俟來者之刪削,所忍言者。

      據(jù)此而論,蔣維喬《孟森傳》所述傳主事跡,一如孟森生前為蔣維瀚作傳,并無行狀、墓表等材料可以依據(jù),維喬僅“就所知著于篇”,其材料當來自蔣、孟交游之際所見所聞與所親歷之事,而蔣氏《孟森傳》,由此成為孟氏辭世以后記載其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原始傳記資料。

      此傳史源問題既已大抵明了,則傳中所載事實,也可以一一推測其來源。蔣氏《孟森傳》載:

      森字莼生,別號心史,陽湖人。自幼負大才,拓弛不羈,有清狂之名。累應有司,不得志。其所制舉文,逼近天、崇,嘗言:“海外擅此藝、能名家者,如康有為、鄭孝胥、張謇、劉可毅輩,不滿十人,而我則未遑多讓?!盵24]32

      蔣、孟二人少時皆曾沉溺于八股文,屢應江南鄉(xiāng)試而不售,功名止于生員。此述孟氏少時所得鄉(xiāng)人品評,蔣氏當?shù)弥卩l(xiāng)里舊聞。而蔣氏所載孟森自負之語,當親聞于孟氏之口。

      蔣氏《孟森傳》又載:

      中年始補博士弟子員。光緒辛卯鄉(xiāng)試,森自謂其文必能中式,以其弟昭常初次入闈,森戒之云:“汝之制藝脫稿后,須由我過目,當為修改?!闭殉R榔溲?,及號門開,森來,則袖其稿而去,以其自撰之稿易之。昭常怏怏,不得已互易其文。榜發(fā),昭常中式,而森則落第。及甲午鄉(xiāng)試,森又率其弟鑫入闈,又預戒鑫:“文稿必先由我過目?!宾窝鹬Z之,屬草畢,急譽清于卷。及森又來易稿,則已無及。森含怒而去。及榜發(fā),鑫中副車,而森仍不第。[24]32

      此傳所附《孟鑫傳》亦述及此事,可以與之參證。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蔣維喬《竹翁自訂年譜》手稿,蔣氏曾參加光緒癸巳(1893年)、甲午(1894年)兩科江南鄉(xiāng)試。其赴南京,皆系“結(jié)伴”而行。[25]20-23而癸巳一科,孟森很可能也曾赴考,甲午科則攜其弟孟鑫同往。蔣、孟為常州同鄉(xiāng),相識甚早,又皆赴此兩科鄉(xiāng)闈,則孟、蔣結(jié)伴同行,也并非絕無可能。則《傳》中所載孟森在辛卯鄉(xiāng)試考場作弊之事,蔣氏可以得諸科場傳聞,而甲午一科之事,則不僅可以耳聞,而且甚至有可能以親歷之人,目睹其事。

      蔣氏《孟森傳》又載:

      戊戌,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森受何嗣焜之聘,為教員。然以頑固自負,對校中課程多所訾議,教務長見之不悅,嗣焜不得已,調(diào)森至譯學館主持譯務,有日人為助手,因此得略通日文。辛丑,進南菁書院肄業(yè)。及壬寅,南菁改為高等學堂,森仍以頑固自負,陰結(jié)年長學生多人反對上課,丁叔衡山長為之不悅,意欲去之。森聞之,先辭職而出。[24]32-33

      此處所述略有不確。孟森考入南洋公學師范班,系學生身份,并非教員。所謂譯學館,實為附設(shè)于南洋公學的譯書院。而孟氏在校期間開罪教務長、翻譯日文書籍諸事,蔣維喬完全有可能在數(shù)年之后聞諸當事人孟森;而當時譯書院的主持人,則是后來長期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并與蔣氏共事的張元濟,則此事顛末,維喬也可以得之張元濟之口。至于孟氏肄業(yè)南菁書院,聚眾反對上課,蔣維喬則為親歷之人。此事起于壬寅(1902年)南菁書院改為江蘇全省高等學堂以后,所定課程,不以經(jīng)史子集為主,而代之以理化、測繪等五門,因皆系新式學問,遂致守舊學生不滿,群起反對上課,而孟森為其首;而趨新學生,則以蔣維喬、丁祖蔭等人為首,與之針鋒相對,主張上課。據(jù)蔣氏《竹翁自訂年譜》手稿所載:

      堂中肄業(yè)諸生,皆是秀才或舉人,年最少者,亦在二十以上,故多反對上堂聽講者,遂分新舊兩派。新派以余及常熟丁芝孫 (原注,下同:祖陰),無錫顧述之(倬)、黃芝年(以仁)為首領(lǐng)。舊派以武進孟莼孫(森)、梅今裴(調(diào)鼎)為首領(lǐng)。新派主張上課,舊派不主張上課。丁總教習(舊稱山長,現(xiàn)改今稱)則左袒新派,卒至孟、梅二人,無形中取消學籍,中途出堂。[25]41

      此事亦載蔣氏《因是先生自傳》,只不過未將孟森之名揭出[14]390-391。丁文及承紅磊皆曾引及《竹翁自訂年譜》此條,而文字頗與原文不同。承紅磊且指出丁文所引,“文字稍有差別”,實則承紅磊引文,亦有訛誤。如丁祖陰之名,丁文及承紅磊俱引作“祖蔭”;黃氏之名,丁文及承紅磊皆誤為“少仁”;梅氏之名,丁文訛為“絧昂”,承紅磊訛為“綢昂”;“現(xiàn)改今稱”四字,丁文及承紅磊皆誤作“現(xiàn)今改稱”[27]130,[26]372。案丁芝孫之名,應以“祖蔭”為正,蔣氏記以音近之字,但學者征引原文,仍應照錄,而不宜擅改。承紅磊對于孟氏早歲生平,訂正尤多,但所引《孟森傳》出自何齡修編《孟心史學記:孟森的生平和學術(shù)》,遂為所誤,乃以《孟森傳》為張惟驤所作,而不知此傳與《因是先生自傳》《竹翁自訂年譜》,實出同一人之手,因此所論仍有未浹。

      要之,堂中新舊兩派,互起沖突,而孟、蔣各為其首領(lǐng)。此為迄今所知孟、蔣相與往還,最早見之文字記載之事實,在當日轟動一時,不僅足以載入南菁學堂史冊,亦為二氏交游之大節(jié)目。由此看來,南菁學潮兩派之首領(lǐng),一為日后《孟森傳》之撰人,一為《孟森傳》之傳主,而維喬以當事親歷之人,為孟森作傳,述其負笈南菁,獨詳此事,良有以也。學潮之沖突,在當時或致蔣孟搆釁,然參以后來滬上宴游雅集諸事實,則知二人并未由此交惡。

      蔣氏《孟森傳》又載:

      后鄭孝胥任廣西邊防督辦,聘森為記室,待以上客,森感激知遇,為撰《廣西邊事旁記》,于孝胥之成績,極力推崇。孝胥罷官時,資送森及昭常赴日本留學速成法政。森自此即留意政治,不若以前之頑固矣。留學歸后,適值清廷已下詔預備立憲。森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政法書,兼主持《東方雜志》。未及數(shù)載,又出而主持《時事新報》。[24]33

      孟森在龍州鄭孝胥幕府著成《廣西邊事旁記》,書稿即寄至滬上,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而此時蔣維喬任職于該館編譯所,已有兩年之久。孟氏此書問世以后,風行一時,在當日學士大夫之間影響頗著,其出版事宜,雖未必由蔣氏負責,但蔣氏當能知悉。至于孟氏留學日本前夕,即1906年3月,孟、蔣即有宴飲之事;孟森于次年四五月間歸國,5月下旬,即獲鄭孝胥、張元濟推薦而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而由蔣維喬居間接洽,俱見前文所述。又孟森在館主編《東方雜志》,在1908年8月,而此前主編,恰為蔣氏[28]195-197,則孟森為蔣維喬之繼任者。孟森主持《時事新報》,已在入民國以后,該報為當時上海重要的刊物,蔣氏自能得知其主編為何人。總之,孟森南下入鄭氏幕府,留學日本,蔣氏以交游之故,皆可以獲知其大略;而孟氏供職商務印書館,編譯書籍、辦理雜志諸事, 蔣維喬則為共事親歷之人,必能提挈其本末。

      而孟森編譯法政書籍,其事實已先載于蔣氏日記。據(jù)蔣氏《退庵日記》,孟氏在商務印書館所編《地方自治淺說》(出版于光緒三十四年二月),維喬曾研讀,且深知此書出版,“時尚在《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未頒布以前,故所引證多與現(xiàn)制不合”,致維喬不能卒卷。[11]263-266要之,二人久為商務印書館同事,一則究心乎法政書籍及雜志,不遺余力;一則肆力于小學教科書,日不暇給。此孟森為蔣維瀚作傳,所以能稱維喬“以全力治教育書籍,有功學子甚偉”,亦維喬補撰《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為孟森立傳,所以能述其入館始末,與編輯書報之犖犖大端之故。

      蔣氏《孟森傳》又載:

      辛亥革命風潮起于武漢,波及長江下游。上海一埠,為全國所注目。蘇浙名流張謇、湯壽潛為物望所歸,同盟會中人亦注意兩人之舉動。有趙鳳昌者,與張、湯素相結(jié)納,乘機慫恿兩人電請清廷,勸令退位,并介紹孫文、黃興與張、湯握手,而森實往來奔走其間。后被推為臨時參議院之江蘇代表,是為森涉足政治之始,然森不善辭令,其見解又往往與人不合,與政客相處稍久,漸漸厭之。臨時參議院解散,后即不復出,而從事著述。[24]33

      此孟森親歷辛亥鼎革,并身預民國肇建諸事,文僅數(shù)行,而不見于他處,為《孟森傳》最有價值之記載,讀之驚心動魄。今考諸蔣氏日記,孟森于是年七月二十二日自滬啟程,前往東北,時在武昌起義之前一月,而維喬在前一日設(shè)宴為之餞行;及孟氏聞辛亥革命之訊,隨即南返,九月抵滬。二十二日,孟、蔣及錢以振等又聚談于平安茶居[12]225,270,其后蔣、孟過從頗密,俱見蔣氏日記所載。而此時正是張謇、趙鳳昌、湯壽潛等人緊鑼密鼓地聯(lián)絡南方的革命黨,籌備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并通過北方的袁世凱勸告清帝退位的關(guān)鍵時期,蔣氏所載史實,完全有機會得自奔走于其間的孟森之口,當非臆測無根之談。當然傳文也略有訛誤,將國會眾議院誤為臨時參議院,但并不影響其史料價值。

      蔣氏《孟森傳》又載:

      民國十六年,國民軍北伐,平定蘇浙,蘇省主席鈕永建聘森為秘書。不一年,又因某事離職。晚年北京大學聘為講師,專教明清間歷史。森得以其暇,縱覽北京各圖書館藏書及明清間之檔案,尤以日人所著《清朝實錄》足資依據(jù),寢饋其中。年近七旬,猶終日伏案,孜孜不倦。偶有所得,欣然忘餐,對于滿清在關(guān)外之事跡,尤考證詳博。擬自明嘉靖年間起,至順治入關(guān)止,撰成長編,著筆未久,因病而輟,以民國二十六年冬患胃癌,卒于北平,壽六十有九。其著作已刊行者,有《清史前紀》,此外如《心史叢刊》、《清初史料》四種、《漢書古今人表通檢》、《霜猨集校訂補注》、《八旗制度考實》、《清太祖起兵為父祖復仇事詳考》、《閑閑錄案》,皆散見于《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集刊》及《東方雜志》、《故宮年刊》中。[24]33-34

      當北伐軍挺近南京之時,蔣氏方任東南大學校長;此后即常居上海。[14]397-398當鈕永建先后任江蘇省民政廳長、省主席之際,孟森則任省民政廳秘書主任、省政府秘書長,為省內(nèi)要職,且此時“孟心史”之名,常見于報端,蔣氏以同鄉(xiāng)友好,不能不知。及孟森北上任教,二人雖南北暌隔,但聯(lián)絡不難,已見前文所述。孟氏在北的大概情形,蔣氏縱不能得之二人通信,也可以聞諸朋輩之口。而孟氏晚歲包括《明元清系通紀》在內(nèi)的各種著述,皆流布海內(nèi),蔣氏自能列舉其重要者。

      唯傳文尚須訂正,“日人所著《清朝實錄》”,當系“日人所印行之《朝鮮實錄》”之訛,而孟氏“著筆未久,因病而輟”之書,則指《明元清系通紀》十六卷,其紀事始于洪武,并非嘉靖;《清史前紀》應作《清朝前紀》;而《清初史料》四種,則系謝國楨所輯,并非孟氏著述,蔣氏考訂不暇,致闌入《孟森傳》中;又孟氏《閑閑錄案》一文已收入《心史叢刊》三集,傳文既列舉《心史叢刊》,即不應再列此文;《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集刊》當作《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傳文列舉孟氏《心史叢刊》,此書凡三集,自1916年6月至1917年11月得以在商務印書館陸續(xù)版行,則系蔣維喬、惲樹玨主持之力。1936年,此書再版,孟森自序述初版時事曰:

      予以當初版時,由同鄉(xiāng)蔣竹莊、惲鐵樵請以實其所辦之《東方雜志》者,既登《雜志》,又出專冊,皆蔣、惲二君主之,于商務并無報酬,亦無契約。[29]1

      鐵樵為惲樹玨之字,武進人,亦孟氏同鄉(xiāng)。則不僅《心史叢刊》凡三集之出版專冊,蔣、惲與有力焉;即書中諸文之先載雜志,亦頗賴二人主持其間。唯此《再版序》之作,去《心史叢刊》之初版,已有二十年之久,孟氏所言,容有誤記。今案1916、1917年,蔣維喬、惲樹玨在商務印書館,并無主編《東方雜志》之事?!缎氖穮部匪浿T文先登《東方雜志》者,僅第三集中《字貫案》及《閑閑錄案》二文;其余各篇,則先后刊布于《時事新報》《小說月報》。而惲樹玨在館主編《小說月報》,恰在此時,則《再版序》云蔣、惲所辦“東方雜志”,當系“小說月報”之誤也。唯《小說月報》卷五至卷八各期,主編皆只署惲樹玨,無蔣維喬之名,則蔣氏或為該報協(xié)助編輯之人,不負主編之責,故不署名也。

      孟森以考證清史之文,登于《小說月報》等報刊,繼而又輯成專冊,由商務印書館印行,館無寸利之入,而書竟得以風行海內(nèi)。凡此,皆蔣維喬、惲樹玨以同鄉(xiāng)、同事友,居間主持,有以致之也。此不僅可見蔣、孟二人交誼之篤,即孟氏文章,與其治史之卓識,俱為維喬所推重,亦可據(jù)以窺其一斑。1916年6月,商務印書館所辦《東方雜志》刊出孟氏《閑閑錄案》;8月,該館又出版其《霜猨集校訂補注》一書,皆為維喬在館所可親見。要之,蔣氏習知孟森為人,又能深悉其學長于明清之際史事,是以日后撰為《孟森傳》,亦能列舉孟氏《心史叢刊》《霜猨集校訂補注》及《閑閑錄案》等著述,洵非細故也。

      綜上所述,蔣維喬為孟森作傳,雖無孟氏行述、事略、碑傳作為底稿,但其所載孟氏生平事跡、著述,或得之鄉(xiāng)里舊聞(如孟氏幼時,有清狂之名),或采自科場傳說、得諸親眼所見(如孟氏為弟作弊),或與孟森同為當事之人,而深知其情實(如南菁學潮),或平日與孟森交游,徑得諸其口(如辛亥年居間聯(lián)絡孫、黃與張、湯),或以文字相與往還,而略知孟氏之學(如傳末所列孟氏著述),等等。要之,皆有可靠來源,可以征信,而絕非委巷傳聞、道聽途說之可比。至于此傳敘述,可以與他人所記相互佐證;及篇中訛誤,可以據(jù)當時文獻加以考訂者,皆系專門問題,茲不能詳為論證。

      以上考證《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撰人與成書經(jīng)過,以及此書所列《孟森傳》史料之來源,可知蔣維喬補撰張氏此書,并無孟森生平之文字材料可作根據(jù),而之所以能為之立傳者,則二人私交之篤,往還之久,又兼同里、同窗與商務印書館同事友之誼,維喬因得以習知孟氏一生行實,與為學之大概,有以致之也。唯其并非先有行述一類文字為底稿,乃得以免溢美之詞,而多紀實之語。數(shù)十年而后讀之,猶若孟森其人,近在目前耳畔,而能栩栩如生者,良有以也。蔣維喬《孟森傳》為有關(guān)孟氏生平學行最早、最完整之原始資料,淹沒可惜,其史料價值,應予表彰。

      [參?考?文?獻]

      [1]?孟蔚彥.孟氏南北滄桑錄(一)[J].上海灘,2002(9):24-27.

      [2] 孫家紅.師之大者:史學家孟森的生平和著述[J].書品,2007(2):28-48.

      [3] 何齡修.孟心史學記:孟森的生平和學術(shù)[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4] 孫雄.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序[M]//張惟驤,蔣維喬.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上海: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1944:1-3.

      [5] 蔣維喬.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跋[M]//張惟驤,蔣維喬.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上海: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1944:1-2.

      [6] 蔣維喬.因是齋日記[M]//蔣維喬日記:第2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7] 孟森.蔣君克莊小傳[J].小說月報,1916(4):1-2.

      [8] 蔣維喬.蔣維瀚傳[M]// 張惟驤,蔣維喬.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第10卷.上海: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1944:14-15.

      [9] 蔣維喬.鷦居日記[M]//蔣維喬日記: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孟蔚彥.孟家的故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蔣維喬.退庵日記[M]//蔣維喬日記: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12]蔣維喬.退庵日記[M]//蔣維喬日記: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蔣維喬.退庵日記[M]//蔣維喬日記: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14]蔣維喬.因是先生自傳[M]//卞孝萱,唐文權(quán).民國人物碑傳集:第5卷.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5:390-399.

      [15]蔣維喬.編輯小學教科書之回憶——一八九七年—一九〇五年[M]//張靜廬.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史料: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6]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人員名冊[M]//張人鳳,柳和城.張元濟年譜長編:上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7]蔣維喬.高君夢旦傳[J].東方雜志,1936(18):11-14.

      [18]張元濟.張元濟日記:上卷[M].張人鳳,整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9]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職員表一[M]//影印宋磧砂藏經(jīng):首冊之二.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1936.

      [20]影印宋板大藏經(jīng)緣起[N].申報,1931-11-03(11).

      [21]蔣維喬.影印宋磧砂藏經(jīng)始末記[M]//影印宋磧砂藏經(jīng):首冊之二. 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1936.

      [22]錢萱壽,錢湘壽,錢松壽,等.先考琳叔府君行述[M]//卞孝萱,唐文權(quán).民國人物碑傳集:第4卷.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5:295-302.

      [23]鄭嗣仁.鄭天挺教授大事記[M]//封越健,孫衛(wèi)國.鄭天挺先生學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529-544.

      [24]蔣維喬.孟森傳[M]//張惟驤,蔣維喬.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第10卷.上海: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1944:32-34.

      [25]蔣維喬.竹翁自訂年譜:第1冊[M].上海圖書館藏手稿.

      [26]丁文.“選報”時期《東方雜志》研究:1904—1908[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7]承紅磊.孟森早期史事考略[J].史林,2012(5):124-134.

      [28]周新順.《東方雜志》早期編輯者考辨[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12):188-199.

      [29]孟森.心史叢刊再版序[M]//心史叢刊:一集.上海:大東書局,1936:1.

      猜你喜歡
      商務印書館
      最有思想的句子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最有思想的句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建國前商務印書館股東決策與監(jiān)督權(quán)利分析
      商務印書館120年
      全國新書目(2017年3期)2017-04-17 01:49:08
      商務印書館喜迎120年大慶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50:46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chǎn)權(quán)分析
      制度比人更長久——《商務印書館企業(yè)制度研究(1897-1949)》序
      商務印書館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5:59
      云安县| 陵川县| 富平县| 丽水市| 东台市| 旅游| 乡城县| 云霄县| 南漳县| 韶山市| 田东县| 定西市| 中江县| 黄浦区| 潜江市| 犍为县| 藁城市| 嘉定区| 龙山县| 哈尔滨市| 惠州市| 荔浦县| 涿鹿县| 当涂县| 涿州市| 万源市| 朝阳区| 米脂县| 山西省| 新乡县| 洮南市| 大安市| 通山县| 长汀县| 永康市| 丰城市| 仲巴县| 泸定县| 阜南县| 河间市|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