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宜
新課程標準對古代詩文閱讀能力的要求是:熟悉掌握常見文言文實詞、虛詞及古漢語詞類活用的一般規(guī)律和常見的特殊句式,能準確理解文意,正確標點古代詩文,并能將古代詩文準確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在這里,我們看到“常見”“一般”這樣的字眼,這意味著文言文的考查并不會很難,而高考一直以來都是考查淺易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學習的現(xiàn)狀卻是耗時最多,收效最低。究其原因是文言文知識點既陌生又繁雜,雖然我們逐字逐句翻譯了,但沒能形成系統(tǒng)知識網(wǎng)絡,最終不能學以致用。其實,文言文的學習,首先還是要不斷地朗讀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就是要遵循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考銜接。近幾年的高考題對新課標的要求落實得非常到位,文言文考查的內(nèi)容,均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因此,扎實學好課本知識,然后把掌握的課本知識準確靈活地運用到測練中,再通過測練把課本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如此將更容易突破文言高分。
一、回歸教材,整理知識點
高中語文教材選擇的經(jīng)典文章,必修上冊:《勸學》《師說》《赤壁賦》《登泰山記》;必修下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贰稜T之武退秦師》《鴻門宴》《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選擇性必修上冊:《〈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愛》;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蘇武傳》《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選擇性必修下冊:《陳情表》《項脊軒志》《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并序》《種樹郭橐駝傳》《石鐘山記》。這些文章內(nèi)容經(jīng)典,文體多樣,涉及范圍廣泛,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許多同學不重視教材,不重視朗讀,對課文很不熟練,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實,文言學習貴在日積月累,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表格,分解任務(每天朗讀一篇文章數(shù)遍或者每天朗讀數(shù)篇文章),堅持打卡,落實到位;還可以選擇一個朗讀小伙伴,互相檢查背誦和挖空練習,文言語感就在反復的朗讀和檢測中逐漸提高。
另外,教材在選擇文章時,除了考慮經(jīng)典性外,還特別注意其知識性,這非常有助于我們掌握文言知識點。文言知識點包括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實詞主要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虛詞有18個;句式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我們先把這些內(nèi)容用思維導圖畫出來,配上相應的例句,形成簡單的知識網(wǎng)絡。然后根據(jù)教材中的“學習提示”或“單元任務”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歸納。具體如下:
必修上冊:
(1)第87頁“學習提示”:“而”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遞進、轉(zhuǎn)折、修飾等多種語義關系。這兩篇文章中的許多語句用了“而”,誦讀時注意體會這些“而”字表現(xiàn)的語義關系。
(2)第122頁“學習提示”:我們讀古代詩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包括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拿紀年來說,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是最常見的兩種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紀日,除了常見的干支紀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還有特殊的名稱,如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晦”。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從這兩篇文章或此前學過的課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3)第125頁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其中學習活動二是“把握古今詞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一是探究一詞多義,其中要求從你所學的古詩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詞多義的例子,理解它們在具體語句中的含義。一詞多義看似紛繁復雜,其實也有規(guī)律可循。多義詞的各個義項并不是孤立的,其間存在著各種聯(lián)系。分析義項間的相互關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義詞的“線索”。比如,兵,本義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戰(zhàn)士,由此義引申指軍隊,又引申指戰(zhàn)爭、軍事。參考后面的“學習資源”,梳理一詞多義的例子,撰寫學習筆記,說明詞義的引申關系。二是把握古今詞義的不同。三是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義。
必修下冊:
(4)第9頁“學習提示”:語氣助詞是漢語的一個詞類,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達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本課三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語氣助詞有“也”“乎”“矣”“哉”“焉”等。閱讀文章時,注意體會這些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不同語氣,作一點歸納梳理。
(5)第17頁“學習提示”:文中涉及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閱讀時也應加以關注,如人物互相間的稱呼、鴻門宴會的座次安排等。這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也有助于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6)第18頁“單元學習任務”:學習文言文,需要多誦讀,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詞語和語法知識,逐步形成文言語感。如文言文中一些常見的實詞,義項較多,可用卡片記錄下來,梳理總結(jié)不同義項及相關例句,并根據(jù)學習情況隨時增補新的內(nèi)容。仿照示例,為本單元的一些義項較多的實詞制作卡片。
(7)第147頁“學習提示”:古漢語很多實詞的義項往往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或其他詞匯中,比如“永保無疆之休”的“休”,與“休戚”的“休”同義;“能克終者蓋寡”之“克”,其義項仍保存在成語“克勤克儉”中。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應詞語,有時可以幫助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
(8)第151頁“學習提示”:課文中有一些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意義不同,比如“直走咸陽”“函谷舉”“率賂秦耶”“始速禍焉”等語句中加點的詞。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文言文的語義。
選擇性必修上冊:
(9)第41頁“單元研習任務”:古代漢語的虛詞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見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廣泛,有著豐富的意義和用法。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常見虛詞,有助于培養(yǎng)文言語感,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找到上面列舉的虛詞在本單元課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選擇性必修中冊:
(10)第85頁“學習提示”: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形式上與現(xiàn)代漢語合成詞相同,意義卻不同,如“明年”“詭辯”“顏色”“形容”等。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類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避免以今義理解古義。
(11)第91頁“學習提示”:文中存在一些詞類活用現(xiàn)象:如意動用法,像“單于壯其節(jié)”,“壯”意為“以(其節(jié))為壯”;再如使動用法,像“反欲斗兩主”,“斗”意為“使(兩主)相斗”。從課文中再找出一些例子,體會它們在語境中的意義。
(12)第96頁“學習提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作狀語,但在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云”“響”“景”,均為名詞作狀語,意為“像云一樣(集合)”“像回聲一樣(回應)”“像影子一樣(跟隨)”。從課文中再找一些例子,體會這種用法的特點。
(13)第97頁“單元研習任務”: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漢語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這就需要單獨梳理和積累。以下是本單元出現(xiàn)的一些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嘗試翻譯這些句子。從課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歸納每種句式的基本特點。
選擇性必修下冊:
(14)第74頁“學習提示”:作為一篇向皇帝進呈的表文,《陳情表》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這得益于作者恰當?shù)厥褂靡恍┍磉_敬意和自謙的詞語,如以“伏惟”“蒙”“謹”等詞語表達“恭敬”之意。從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謙敬的詞語,體會“表”這一文體的語言特點。
(15)第80頁“學習提示”:古代詩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對偶句,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句中處于相同位置上的詞語,語義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觀”與“察”,“諫”與“追”,“大”與“盛”,兩兩相對,意思相近。借助這一特點,在閱讀陌生文本時,我們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諫”的可能含義,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確定某個詞語的準確含義。找出這兩篇文章中的對偶句,認真體會。
(16)第82頁“學習提示”: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較為豐富。第一人稱常用“吾”“我”“余”“予”,第二人稱常用“女(汝)”“爾”“而”“若”“乃”,第三人稱常用“其”“彼”“之”。從課文或之前學過的文章中找出一些實例,對古代的人稱代詞做一些歸納和總結(jié)。
(17)第85頁“單元研習任務”: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些文言詞語可以臨時改變意義或用法,我們稱為“詞類活用”。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標出文中活用的詞語,做一點分類積累,這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參考下列示例,對本單元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進行梳理總結(jié)。
5冊教材中的“學習提示”和“單元任務”共有17項,內(nèi)容豐富得令人驚訝,涉及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及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們可以依此方法來歸納梳理知識點。然后又通過其他文章來補充更多的知識點,這樣文言知識就越來越豐富扎實。例第一項學習提示——《勸學》中的“而”: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zhuǎn)折)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遞進)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連詞,表修飾)
(5)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連詞,表修飾)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
(7)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連詞,表轉(zhuǎn)折)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連詞,表轉(zhuǎn)折)
(10)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連詞,表承接)
(1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連詞,表假設)(連詞,表假設)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連詞,表并列)
“而”的意義和用法,有以下幾個方面:連詞,代詞,語氣詞及固定詞組,其中連詞最重要?!秳駥W》中的“而”,全部是連詞,表各種關系?!稁熣f》中的“而”除“如是而已”是固定詞組外,其他都是連詞。由此可見,通過兩篇文章就可以掌握“而”的重要義項。至于“而”的其他義項,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文章來補充,例《項脊軒志》中的“某所,而母立于茲”(代詞,你的),這樣就非常全面了。所以在高三一輪復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好好回歸教材,落實好5本教材中“學習提示”和“單元任務”的內(nèi)容,扎實文言知識,奠定文言基礎。
二、研究高考真題,把握命題規(guī)律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但近幾年稍有變化,值得關注。
(一)選文的變化。2020年選了《明史·左光斗傳》《明史·海瑞傳》《宋史·蘇軾傳》《宋史·王安中傳》《晉書·王彪之傳》;2021年選了《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2022年選了《戰(zhàn)國策·魏策三》《戰(zhàn)國策·秦策二》《東觀漢記》《說苑·貴德》。2021年及之前,選的都是人物傳記,而2021年和2022年則不再限于人物傳記,而是選了紀事本末體和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別史、雜史、諸子等經(jīng)典文章,這些選文跟國家治理、領導藝術等等有關,具有現(xiàn)實意義,符合“立德樹人”的標準。選文由以人為主變?yōu)橐允聻橹鳎@就帶來閱讀方式的改變。之前讀人物傳記時在主要人物下劃橫線即可清楚文章內(nèi)容,現(xiàn)在我們可以根據(jù)命題者對高考文段的裁剪來調(diào)整閱讀方法。例2021年新高考Ⅰ卷選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如何做君王”,主要人物是:唐太宗和封德彝;唐太宗和有人;唐太宗和張玄素;唐太宗和裴矩。文段的這四項內(nèi)容被命題者設置為選擇題第3題的四個選項。因此,我們做文言文閱讀時,可以先看選擇題第3題的四個選項,心中了然四件事;然后閱讀文本時,把涉及的重要人名劃上橫線,并在一件事的結(jié)尾劃上斜線,這樣就能把一篇文言文化繁為簡,快速讀懂,準確做題,節(jié)約時間。
(2021·新高考Ⅰ卷)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yǎng)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yǎng)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選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鄙显唬骸叭弧k逓樘熳?,所以養(yǎng)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shù)人不降。/(A)上與群臣論止盜?;蛘堉胤ㄒ越线又唬骸懊裰詾楸I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B)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C)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鄙蠍?,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迸峋刎谒宥矣谔?,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D)
(二)題目的變化。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的題型沒有變化,保持3道選擇題(斷句、常識、概述題)+2道主觀題(翻譯8分、簡答題3分)或1道主觀題(翻譯10分),一共20分或19分,但是題目有變化。下面就逐題來分析,把握變化規(guī)律,科學從容備考。
1.斷句題
初看斷句題,會覺得好難,斷的地方太多了,2020年有8~10處;2021年有7~10處;2022年比較少,有5~6處,不過全國乙卷較多,有9~10處。但無論多少,基本都只有2處不同,13套卷子中有9套2處不同,3套3處不同,1套1處不同。那么做斷句題時,只要找到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判斷,運用排除法,就可以輕松選出正確答案。例:
(2022·全國乙卷)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這題AB項9處,CD項10處。做題時,我們可以忽略相同的,找到不同的地方進行比較判斷。第一處不同在于:“使各居其宅田其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根據(jù)文意,“居其宅”“田其田”是兩個并列的動賓結(jié)構(gòu),意思是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宅地,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排除A項和B項。第二處不同在于:“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根據(jù)文意,“士”“君子”是并列成分,再聯(lián)系“所以……者”“……者……也”這些常見的句式,可排除C項,正確選項為D項。所以,雖然斷句的句子比較長,斷的地方也比較多,但是只要認真比對,根據(jù)不同之處,用自己掌握的斷句方法進行判斷,就能選出正確答案。一直到2022年,高考的斷句題都是選擇題,但是2023年3月的四省適應性題目卻把斷句題改為主觀題。試題如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恥H之I今J魯K父L母M之N邦O也(正確答案是F I K,正確的斷句是“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
因為是主觀題,所選的句子會比較短,所以難度并沒有加大。方法依舊是尋找標志詞和關注句式特點。不過主觀題更加考查句讀的能力,就是對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們更應重視朗讀,培養(yǎng)語感,以應對斷句主觀題。
2.文化常識題
文化常識題常見的考查角度有:古代政府機構(gòu),官職的升遷,古代的禮法習俗,古代的時間與地理方位,古人的稱謂,文學典故與常識等。本考點一般隨文設題,沒有規(guī)律性,涉及面較廣,讓人感覺無從下手,有些同學甚至放棄這道題,考試時全憑運氣,這樣的考查其實是低效的??上驳氖?,現(xiàn)在高考試題的命制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正不斷完善?,F(xiàn)把近兩年的高考題進行比較分析,直觀感受其中的變化及明確備考的方向。
(2021·新高考Ⅰ卷)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 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 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D. 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2022·新高考Ⅰ卷)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2021年4套全國卷考查的詞語是: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京口、遺民、部曲、傳檄、釁鼓、廟社、閏月、輜重、犯顏、抵極刑、減膳、大理丞。這些文化常識有許多并未在教材中出現(xiàn),讓人感覺很陌生;而且與文段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16個詞語只有4個考查“文中”的含義,即要回到文中去判斷,其他的都要死記硬背。2022年4套全國卷考查的詞語有:寡人、百乘、蔽、國門、銜枚、差強人意、尊重、車駕、約車、宣言、孤國、陰合、食、放、靡、悲。與2021年比較,2022年有以下變化:(1)這些詞語大多數(shù)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2)不再單純考查文化常識,而是常識和實詞一起考查,甚至考查了成語,實詞和常識各占一半;(3)更強調(diào)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測常識或?qū)嵲~的含義;(4)特別強調(diào)跟教材進行比較分析,16個詞語有9個直接跟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有4個與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5)題干設置有變化,2022年之前的題干是“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2022年的題干是“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細微的改動有其玄機,多了一個“及”字,意味著既考查文中加點詞語,又考查其他相關內(nèi)容,考查的范圍更大了。
根據(jù)這題的變化,我們可以轉(zhuǎn)變一下復習思路,即可以把高考真題文段中的重要實詞一一關聯(lián)教材中的實詞,一周一兩個語段,定計劃把三年或五年高考真題都練習一遍。然后按照這個方法,再把高考文段中的18個虛詞和特殊句式、文化常識圈出來,跟教材進行關聯(lián)學習。這樣就對文言知識點非常熟悉,而且能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理解記憶,文言語感就大大增強了,文言文就容易得高分,甚至滿分。
3.概述題
2021年之前的概括分析題的每個選項均由“概括+分析”兩部分構(gòu)成,但是2021年和2022年則只有分析,沒有概括。例:
(2020·全國卷Ⅰ)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自幼聰穎,深受時賢賞識。母親親自為他授課,他往往能說出要點。歐陽修十分看重他,曾對梅圣俞表示,應當避開此人讓他出人頭地。
B.蘇軾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當時王安石創(chuàng)行新法,他上書論其不便;新政下達,他常常設法使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寧。
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D.蘇軾天賦異稟,為文得心應手。他從父習文,又極具才華,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最終成為一代文宗。
(2022·新高考Ⅰ卷)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nèi)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只?,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這個變化影響并不大,因為之前的概括分析題,并不會在概括處設置錯誤,而是全都在分析處設置錯誤,所以我們依舊可以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進行做題,把四個選項按照行文順序?qū)ふ蚁鄳獏^(qū)間進行比對,四個選項只有一項錯誤,且該項并非全錯,只有某一處錯,我們可以通過練習總結(jié)其設誤點。
4.翻譯題
翻譯題由之前的10分減到近兩年的8分,分值少了,但賦分點依舊主要體現(xiàn)在實詞、虛詞、句式。稍有變化就是所選的句子更短了,并且考查的重點跟教材聯(lián)系更加緊密了。例:
(2020·全國卷Ⅰ)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2)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2021·新高考Ⅰ卷)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2022·新高考Ⅰ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賦分點為“歲、且、奈何、折節(jié)、去”等,這些均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歲”見《寡人之于國也》“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年景”的意思;“且”見《愚公移山》“年且九十”,“將要”的意思;“奈何”見《鴻門宴》“且為之奈何”,“怎么辦”的意思;“折節(jié)”見《方山子傳》“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改變志節(jié)、改變平日的志向行為”的意思;“去”見《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離開”的意思。
5.簡答題
從2021年開始,全國新高考Ⅰ卷開始有簡答題。簡答題的出現(xiàn)其實跟新教材新課標有很大關系,充分體現(xiàn)教考結(jié)合。例(2022·新高考Ⅰ卷)第14題,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而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第12頁的學習提示: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燭之武游說秦穆公的外交辭令。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說服秦國撤軍,瓦解了秦、晉對鄭國的圍困。前人說“燭之武一言,賢于十萬師”(謝有輝《古文賞音》),并非過譽。要反復誦讀,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態(tài),體會對話語氣,把握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
學習提示中要求“把握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通過課堂學習,我們掌握了此方面的能力,就可以輕松解答14題的“游說策略”了??梢姡呖妓疾榈哪芰唇滩囊蟮哪芰?。所以我們要多回歸教材,培養(yǎng)能力。
三、學好文言文,關系其他題
關注教材和高考真題,并進行有機關聯(lián),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抓手。而學好文言文,關系可不小:(1)文言基礎扎實,對讀懂詩歌和做對情境默寫有很大幫助;(2)文言文曾出現(xiàn)在信息類文本閱讀中,例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jié)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語句內(nèi)涵的基礎上,運用文本觀點分析社會問題現(xiàn)象的能力。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教材《〈論語〉十二章》。(3)文言文曾關聯(lián)高考作文。例:(2020·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yè),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yè)。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jié)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道作文題源自選擇性必修中冊第97頁的單元研習任務一:展開厚重的歷史長卷,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紛至沓來。讀他們的故事,我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也會對人物作出評價。深入閱讀本單元課文,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平經(jīng)歷,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敗得失,與同學一起,組織一次主題為“歷史人物縱橫談”的專題討論會。從課文涉及的主要歷史人物中選擇一位,談談你對他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從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獲得的經(jīng)驗教訓。先整理一份發(fā)言提綱,然后在討論會上發(fā)言。比較可見,兩者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高度一致。還有,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學習之道”,所選文章均與“學習”有關,其第103頁單元學習任務三: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而2022年北京卷的作文題是以“學習今說”為題寫一篇文章。這兩者何其相似。可見,高考考查的能力跟教材中所要求學生掌握的能力是無縫對接的,通過學習教材而掌握的能力在高考中是無往而不勝的。所以在復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多回歸教材,認真落實好教材中的“學習提示”和“單元任務”,這樣的復習才是高效的。
總之,文言文的復習關鍵是要用對方法,并堅持不懈。我們要多誦讀經(jīng)典課文,多研習學習任務,多研究高考真題,把握教考銜接,扎實學練結(jié)合,以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責任編輯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