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解構與建構

      2023-08-03 11:58:02彭美佳曾卓寒
      西部學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東方主義后殖民福斯特

      彭美佳 曾卓寒

      摘要:愛德華·摩根·福斯特一生中共完成了六部小說,其中《印度之行》被譽為其代表作。以該部作品為研究文本,通過分析作者對“東方主義”的有意識解構與無意識建構,進而探究其思想嬗變過程中對印度及印度人民所持的矛盾心理。盡管福斯特的作品中存在著“躲閃”和一些“難以捉摸”的東西,但其特有的跨文化經(jīng)歷賦予了他更為廣闊的視角,使其嘗試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束縛,勇于對“東方主義”的敘事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

      關鍵詞:《印度之行》;福斯特;東方主義;解構;后殖民

      中圖分類號:I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4-0169-04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Reinterpretation of Orienta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

      Peng Meijia1Zeng Zhuohan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Edward Morgan Foster completed six novels in his lifetime, the most famous of which is A Passage to India. Using this work as a study text, we analyze the authors conscious deconstruction and unconscious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ism, as well as hi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 India and its people. Despite the “evasiveness” and some “elusiveness” of his writing, his unique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had broadened his horizon, allowing him to break free from the limits of Western centrism and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pattern of Orientalism.

      Keywords:A Passage to India;E.M.Foster;Orientalism;deconstruction;post-colonialism

      后殖民理論家愛德華·薩義德從文化權力的視角提出了“東方主義”的觀點,他指出:“東方主義”通過強調東西方空間地理差異、歷史發(fā)展進程以及文明衍生體系,建構起一套基于二元對立框架下的殖民話語系統(tǒng)。通過上述系統(tǒng),西方國家實現(xiàn)了自身文化影響力的形塑,建立起西方—東方、自我—他者、文明—蒙昧的等級結構,并由此強化了對東方的霸權統(tǒng)治與殖民壓迫。因此,“東方主義”的產生同帝國殖民事業(yè)密切相關,正是西方霸權主義在文化意識層面的滲透賦予了“東方主義”權力與生命力[1]。

      印度憑借其特殊的地緣位置與豐富的自然資源,長期以來都是西方殖民視野中的關注焦點。薩義德曾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指出:“至十九世紀末,印度已經(jīng)成為英國、也許是歐洲全部殖民地中獲利最多的地域……在英國文學中,涉及和寫作印度題材的作家數(shù)目多得驚人。”[2]盡管在當代英語概念中,“東方”(The Oriental)一詞狹義上主要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區(qū)域,不包括印度、西亞等地區(qū),但在“東方主義”的闡釋框架下,薩義德對“東方”指涉的范圍重新做了界定。在他看來,“東方”是歐洲話語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層面構建出來的“他者”,本質上是殖民者對東方進行類型化、妖魔化的結果。在此闡釋體系下,印度隸屬于“東方”架構之中,并且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小說《印度之行》以英帝國殖民下的印度為背景,講述了女主人公阿德拉在馬拉巴山洞中所經(jīng)歷的“混亂”風波以及此次風波引發(fā)的一系列后果。作者在呈現(xiàn)宗主國來客在印度殖民地的經(jīng)歷與反思時,有意識地對“東方主義”視域下的殖民者形象進行了解構。然而,在具體描述“印度之行”的過程中,福斯特內心深處的殖民無意識使他再次建構起了“東方化”的殖民圖景。通過分析文本中“東方主義”的解構與建構歷程,福斯特對殖民體系的質疑以及對異質文化“聯(lián)結”可能性的探索也躍然紙上。

      一、“殖民者”形象的有意識解構

      在其后殖民理論的發(fā)軔時期,薩義德就曾援引過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思想。結合后殖民文化理論的歷史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東方主義”自誕生之日起便同西方對東方的霸權統(tǒng)治與文化抨擊密不可分。在《東方學》一書中,薩義德開篇便將“東方主義”概括為“通過做出關乎東方的陳述,對有關東方的觀點進行權威裁斷,同時對東方進行描述、教授、殖民、統(tǒng)治的一種機制”[3]4。在這種機制下,殖民者從思想上建構起西方優(yōu)于東方的等級秩序,且前者在典型的“東方主義”文學作品中始終以征服、統(tǒng)領、控制后者的形象出現(xiàn)。

      與彼時的西方主流敘事者不同,福斯特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與逐步建立起的人文主義思想使他在《印度之行》中呈現(xiàn)出對東西方文明的深入思考,并由此展開了對宗主國殖民者形象發(fā)起解構的嘗試。小說中,福斯特筆下的英印人與處于支配地位的西方殖民者差異甚遠,通過塑造菲爾丁、阿德拉小姐以及莫爾夫人等人物形象,福斯特強調了殖民體系內部的主體差異,同時也引導西方讀者重新反思自身在殖民世界中的形象與處境。

      《印度之行》中的英印人并非都是東方航運公司一船又一船送來、對那套公認規(guī)矩堅守不渝、并用這種方式冷落他人的殖民者,在一波又一波的宗主國來客中蘊藏著一股對抗殖民主義的暗流。以預科學校校長菲爾丁為代表的英國人渴望摒棄偏見,在遙遠的東方土地上對抗自身那顆“發(fā)育不良的心”(Undeveloped Heart)[4]。菲爾丁代表著邊緣化的英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也承載著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義思想,他們雖然是被勸誡的對象、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卻是實現(xiàn)差異主體聯(lián)結的重要力量。菲爾丁對待當?shù)鼐用駸崆橛押?,深受印度人的愛戴,本土醫(yī)生阿齊茲甚至將其視為“兄弟”。馬拉巴山洞事件之后,菲爾丁展現(xiàn)了他與阿齊茲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在阿齊茲蒙受不白之冤時,他為阿齊茲奔走求證、直面本國同胞的指責與詰難。正如福斯特所言:如果我非得在背叛祖國與背叛朋友之間二者擇一的話,我希望我有勇氣背叛祖國。小說中菲爾丁的思想與福斯特本人的思想如出一轍,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福斯特展現(xiàn)出了自身對東西方等級秩序的質疑以及如何展開跨文化對話的思考[5]。

      除此之外,《印度之行》中的宗主國女性形象也和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固步自封的女性殖民者形象不甚相同。女主人公阿德拉小姐的姓氏是奎斯蒂德(Quested),意為探索、找尋。受英國中產階級教育的影響,她秉持著超我意識中的理想人格,渴望看到一個真正的印度。阿德拉與未婚夫的母親莫爾夫人之所以踏上印度之行,既是為了尋求自身的婚姻歸宿,也是為了能夠認識印度、了解當?shù)厝恕H欢?,到達印度后不久,她卻成為了同胞們逗樂的核心對象,俱樂部里的夫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她的“怪異之處”,市長夫人特頓太太甚至認為:從行為舉止來看,阿德拉和菲爾丁都不是上等人,阿德拉不應該嫁給朗尼先生,而應該嫁給同樣不屬于上等人的菲爾丁。

      當阿德拉見到阿齊茲和戈德博爾教授時,她對印度文化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興趣,并向阿齊茲問道:“那么請你把所有知道的都告訴我吧,不然我永遠也不會了解印度?!保?]79后者的簡單回答明顯滿足不了她的好奇心,于是阿德拉繼續(xù)向戈德博爾教授發(fā)問,以求能夠揭開東方的神秘面紗。也因為如此,阿齊茲才向她和莫爾太太發(fā)出前往馬拉巴山洞參觀的邀約。在攀爬山洞的過程中,阿德拉開始考慮自己與朗尼的婚姻,茫然思索之際,阿齊茲向她伸出了手,帶領她一同前往那個有著很多山洞的大凹區(qū)。此時的她意識到了眼前這個東方男人的魅力,并感嘆道:“他是一位多么漂亮的東方人??!毫無疑問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一定長得很美”[6]169,她猜想他可能由于相貌和職位吸引了很多女性,同時也懊喪自己和朗尼的外表并無迷人之處[6]169。

      二、“東方化”圖景的無意識建構

      薩義德曾言:“我相信沒有哪個書寫、思考或實際影響東方的人可以不考慮東方學對其思想和行動的制約。”[3]5在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的推進過程中,以話語形式存在的“東方主義”在文本敘事內部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它承擔著塑造西方視角中的東方、迫使東方接受西方形塑的重要任務?!皷|方主義”不僅在文本中建構出了有關“東方化”的知識,而且也在殖民行徑中創(chuàng)造出了文本中描述的現(xiàn)實。

      對于生長在第一世界、長久以來接受西方系統(tǒng)性教育以及文化熏陶的敘述者來說,即使有意識地克服西方主體偏見,也很難徹底擺脫“東方主義”的視角,不加偏見地還原真實的東方[7]。作為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代表的福斯特也是如此。盡管他試圖突破西方中心主義思想的桎梏,想要講述一個異質文化相互聯(lián)結、共同追求永恒家園的故事,但在其敘事過程中,讀者依然能夠發(fā)現(xiàn)他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作為西方人的優(yōu)越感。通過分析《印度之行》中的東方景觀,可以發(fā)現(xiàn),福斯特在書寫印度故事時仍然受其潛意識里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不自覺地朝著“東方化”傾向偏移。

      在小說開篇的環(huán)境描寫中,作者本意是為了突出昌德拉普爾城的風光、馬拉巴山洞的神秘以及兩百多年前莫臥兒帝國時期的昌盛,但跟隨其敘事視角,讀者再次看到了熟悉的“東方化”場景。在那里,被譽為圣地的恒河流域堆積著大量的垃圾,恒河洪水泛濫后房屋倒塌,溺亡的尸體遍野,整座昌德拉普爾城就像一種“低等而無法毀滅”的生物體[6]4。與之相比,此時的城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橢圓形的廣場、長方形的醫(yī)院、火車站附近的高地,以及英國行政官署,這里是一座花園之城、一個由恒河水浸潤澆灌的熱帶樂園。在作者敘述視角由城外轉向城內推移的過程中,其語調由沉重轉為輕快。福斯特繼而也將關注點延伸至頭頂上的蒼穹和光芒四射的太陽,同時借旁白之口感慨著天地接壤處的藍白色風景以及太陽落山后天際線那一抹柔和的橘黃色與淺紫色。由此可見,在勾勒東方景觀的過程中,作者表現(xiàn)出了自身對殖民化圖景的認同。與城外印度人居住區(qū)的骯臟混亂相比,城內的井然有序顯然更加符合其審美意識,不自覺地讓他感受到舒適愜意。

      作者筆下幽深可怖的馬拉巴山洞象征著神秘莫測的東方文化,它奇譎多變、并無規(guī)律可言,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那里的每個山洞看似無異卻又難以名狀,一處處的洞穴象征著東方女性的肌體空間,它們是西方殖民者渴望侵入?yún)s難以攻破的禁地。在這里,西方的“自我”與東方的“他者”進行了當面對峙,曾經(jīng)懷有聯(lián)結想法的英印人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喪失了理智,最終陷入對異域文化的審視與抗拒之中。

      《印度之行》中兩位對馬拉巴山洞興趣頗深、想要一探究竟的英國女性——莫爾夫人和阿德拉小姐都在山洞內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歇斯底里”癥狀。在莫爾夫人眼中,“馬拉巴山洞是很可怕的”[6]162,它擁擠嘈雜、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氣味,幾乎令她昏厥。當她與阿齊茲和阿德拉在黑暗中走散時,“不知是誰觸及了她一下,她感到透不過氣來,一種赤裸裸的令人厭惡的東西,像動物的肉趾,打了她的臉又堵在了她的嘴上?!保?]163最令莫爾夫人感到害怕的便是洞內的“回聲”,那種回聲不斷生發(fā)出新的回聲,循環(huán)往復,“就像一只大蛇占據(jù)了這個山洞,這大蛇由許多小蛇組成,小蛇都在任意地翻滾。”[6]163同樣聲稱要了解印度的阿德拉也有著類似的遭遇,在攀爬山洞的過程中,她忽然意識到自己和朗尼之間并不相愛,他們的婚姻缺乏一個有力的支撐點,“這個發(fā)現(xiàn)來得如此突然,她感覺像登山運動員斷了手中的繩子一樣?!保?]168盡管阿德拉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當她再次走進山洞時,那種席卷了莫爾太太的窒息感同樣裹挾著她,她本人也并發(fā)了“歇斯底里”的癥狀,腦海中全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回聲”,并且誤認為阿齊茲對她實施了侵犯。

      由此可見,福斯特筆下的印度以及象征著異域文化的馬拉巴山洞依舊是典型的“東方化”圖景,作者內心深處的殖民無意識給這里強加上了骯臟可怕、詭秘奇異的標簽。此外,在“東方主義”建構下的印度,西方固有的知識經(jīng)驗并不足以概括眼前紛繁復雜的未知現(xiàn)象。當?shù)蹏鴣砜椭黧w地位遭到質疑與挑戰(zhàn)時,暗藏于他們心中的征服欲望再次被點燃,在殖民欲望出現(xiàn)卻又無處宣泄之際,聯(lián)結雙方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三、“解構”與“建構”——反殖民意識與殖民無意識

      小說《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的題目取自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中《通向印度之路》一詩?;萏芈谠娭袨樯鷻C蓬勃的美利堅而歌唱,也為加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而吶喊?!靶麓箨憽鄙系蔫F軌、蘇伊士運河、大西洋海底電纜使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碰撞交融,東方的寓言之謎也被逐步解開。通過小說的題目可以看出:福斯特在經(jīng)歷兩次“印度之行”后開始重新思考《通向印度之路》的合法性,并且嘗試構想西方國家應該以何種方式“通向印度”。

      在完成《印度之行》時,福斯特已經(jīng)意識到了殖民主義給殖民者本身以及殖民地人民帶來的災難,因而,在作品中對“東方主義”進行了解構,但其筆下描述的東方圖景依舊無法避免宗主國殖民者潛意識里的“東方化”傾向。所謂“通向印度之路”,實際上是強大的西方殖民機器向東方開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福斯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雖然努力避免“東方主義”偏見,卻依舊難以擺脫自身文明的眼界局限。當殖民者高傲而自大的本體意識卷土重來時,“聯(lián)結”構想的脆弱外殼被無情擊碎,而沖破種種障礙、實現(xiàn)異質文化往來的目標依舊無法實現(xiàn)。小說結尾處接連著的兩個否定——“不,你們現(xiàn)在還不能成為朋友”[6]369以及“不,你們在這兒還不能成為朋友”[6]369也給福斯特“通向印度之路”的思考畫上了一串省略號……[8]

      即便如此,福斯特對殖民主義的質疑以及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值得肯定?;厮萜渖硖幍臅r代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兩次工業(yè)革命給英國人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英國國內工業(yè)文明也同鄉(xiāng)村文化不斷交織碰撞。此時,福斯特將筆鋒轉向遠離英國本土的印度,在開啟“印度之行”探索的同時,他也試圖為醫(yī)治英國社會弊病、實現(xiàn)東西方跨文化溝通開具良方,這種領先時代的反思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突破。

      除此之外,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將記述視角重點投射到了邊緣化殖民主體以及宗主國女性身上,他(她)們的“印度之行”以及所見所聞成為了貫穿小說的脈絡與線索。通過對“東方主義”視域下的殖民者形象進行解構,福斯特向西方讀者呈現(xiàn)出了別開生面的英印人形象。這部分英印人在殖民地的經(jīng)歷、對殖民主義的思考為西方了解真實的東方打開了一個缺口,同時也帶領著讀者重新考量帝國殖民者建構的二元對立秩序。福斯特借《印度之行》告訴世人:一旦相互對立的等級結構肆意延伸,各環(huán)節(jié)上的雙方都將變得痛苦而麻木,彼此間的鴻溝也會越來越深,最終再無彌合的可能。

      四、結論

      通過分析福斯特在小說《印度之行》中對“東方主義”的有意識解構和無意識建構,發(fā)現(xiàn)在西方殖民統(tǒng)治后期,帝國主體內部日益生發(fā)出對殖民主義的質疑。在作者看來,殖民體系中的邊緣化人物身上暗藏著強烈的人文主義力量,并且具有消解殖民中心的重要潛能。不過,究竟應該如何實現(xiàn)差異主體間的聯(lián)結、開展異質文化間的對話?對彼時的福斯特而言,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福斯特在文本中通過陌生化的敘事筆觸和跌宕變幻的情節(jié)發(fā)展對“東方主義”進行了有意識解構,并試圖揭示出西方殖民主義的癥結所在。然而,作者卻未能徹底擺脫“東方化”東方的西方自我中心意識,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烙著殖民主義的印跡。即便如此,福斯特領先時代的殖民反思以及嘗試聯(lián)結宗主國與殖民地的反殖民構想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因此,《印度之行》也被譽為一部閃耀著后殖民思想的佳作。

      參考文獻:

      [1]劉海靜.抵抗與批判:薩義德后殖民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95.

      [2]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188.

      [3]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4]徐翔,梁海晶,石姝.福斯特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思想及寫作技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180.

      [5]焦玲玲.E.M.福斯特的邊緣寫作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7:69.

      [6]E.M.福斯特.印度之行[M].楊自儉,邵翠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7]陳家晃.《印度之行》再解讀:后殖民世界主義視角[J].外文研究,2018(3):67-75,108-109.

      [8]MOHAMMAD SHAHEEN.E.M.Forster and The Politics of Imperialism[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112.

      作者簡介:彭美佳(199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單位為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及跨文化交際。

      曾卓寒(1996—),女,漢族,四川安岳人,博士研究生,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為西方現(xiàn)代戲劇。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東方主義后殖民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全球化之下的少數(shù)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淺探
      后殖民解讀與性別研究的有機結合
      ——評《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閾中的馬琳·諾比斯·菲利普詩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tài)解讀
      好萊塢動畫電影中的東方主義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2:31
      后殖民語境下的歐美魯迅研究與誤讀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58:35
      從賢哲會飲到饕餮盛宴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46:16
      《麥田》的問題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1
      吴旗县| 望谟县| 奉贤区| 花垣县| 拉萨市| 巴楚县| 平顶山市| 贵州省| 和田市| 禄劝| 榆林市| 马尔康县| 屏南县| 巴马| 通化县| 合作市| 石狮市| 通城县| 湘潭县| 黄梅县| 吉首市| 宁陵县| 福建省| 龙海市| 高邮市| 鸡西市| 原平市| 望都县| 彭阳县| 那曲县| 巴林右旗| 军事| 盐池县| 夏津县| 肃宁县| 通江县| 东阳市| 文化| 德庆县| 高阳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