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維佳
癸卯兔年正月初四,我到訪漢中南鄭羅賬嶺村一戶農家。圍爐拉話中,聽主人說:“今年返鄉(xiāng)過年的人特別多,大約有三四百人,讓沉寂了三年的小村子又一下子熱鬧起來。”連日來,風塵仆仆的行人,相見時喜極而泣的淚水,分別時千言萬語的囑托,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合家團聚的煙火氣,成了今年春節(jié)無數鄉(xiāng)村的主旋律。
吃罷晚飯,當我們乘車離開羅賬嶺村時,看到各地牌照的小車里已塞滿了大包小裹,似乎預示著這里短暫而熱烈的春節(jié)樂章還未到高潮就即將結束。村支書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深思:本來村里今年想趁過年人都回來了,耍耍社火,熱鬧熱鬧,可鎮(zhèn)上已很多年不組織了,村上幾位有手藝的人都年事已高,而青壯年也大多要外出務工,原來的鑼鼓早都入庫了。過兩天,他們一走,村里又重回老樣子,這社火恐怕是耍不起來了。
其實,我記憶中的正月十五耍社火也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關中。那時我在涇陽縣、三原縣工作,記得每年春節(jié)假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忙活每年一屆的元宵節(jié)焰火晚會暨社火大賽,而且是縣領導掛帥,各鄉(xiāng)鎮(zhèn)、各部門參與。縣里負責確定路線、焰火燃放、游園猜謎、維持秩序和評比、獎勵。鄉(xiāng)鎮(zhèn)的任務是組織社火隊伍、編排社火節(jié)目、置辦道具服裝。村里則張羅著拿出各具特色的社火在村里耍社火,由鄉(xiāng)鎮(zhèn)選送其中的佼佼者到縣上參加斗社火,最后在元宵節(jié)社火大賽中評比本屆最佳表演獎和組織獎,獎金也不多,但大家熱情非常高。
據說,社火起源于火,發(fā)展壯大于社,是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方式。元宵節(jié)鬧社火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之一,鬧的是冬去春來,萬物復蘇,萬象更新,圖的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過了初七八,社火頭往出拉。一時間村村戶戶,有錢出錢、有人出人,在村委會和“火頭們”帶領下,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婦孺老幼,耍社火、鬧社火、看社火,是農村過年最熱鬧開心的時刻。但真正的斗社火卻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當天。從四面八方、十里八鄉(xiāng)趕來的社火隊伍使小小的縣城人聲鼎沸。
在涇陽縣的涇干大道,各鄉(xiāng)鎮(zhèn)的社火隊一眼望不到頭。門旗、彩旗、戰(zhàn)旗獵獵;鑼鼓、戰(zhàn)鼓、鼓聲陣陣;舞獅、舞龍、龍鱗閃閃。表演開始時只見三眼銃開路,炮聲震天。緊接著幾十面牛拉鼓上場,料峭寒風中的鼓手赤膊上陣,真是鼓聲震撼山河動、鑼聲沖霄白云遏。
來自太平鎮(zhèn)棗坪的涇河竹馬,據傳是源自百姓稱頌藥王孫思邈懸壺濟世的歷史故事。人們以竹枝騎于胯下作跨馬狀,你追我趕,妙趣橫生。
而王橋鎮(zhèn)社樹村的抬芯子(也叫桌亭子),用桌子腿綁木桿做成樹型,上面站立男女孩童,裝扮成《包公賠情》《斷橋》《楊門女將》等人物,高懸虛空,驚險奇巧。至于各鄉(xiāng)鎮(zhèn)跑旱船、扭秧歌、大頭娃和雜耍、頂燈等形式多樣的社火更是令人捧腹、場面熱鬧。
同樣在三原縣的政府街上,城關鎮(zhèn)的“西關老龍”社火(又稱筒子龍)取自李世民點睛畫中龍為民聚云施雨,舞者七人一組,輪番上陣,魚龍起舞、惟妙惟肖。
西陽鎮(zhèn)的東寨十八羅漢,則是由筑城壘墻的民工組成的,為的是祈福平安。在鏗鏘鑼鼓聲中,九名壯漢肩扛九名少年,變換各種隊形,給人以懸、險、美的視覺沖擊。
渠岸鎮(zhèn)的大村王高蹺,以柳木為腿,將《八仙過?!贰稐罴覍ⅰ返热宋镅b扮出場,重在扮相的“文蹺”和重在技巧的“武蹺”,伴隨鼓點,踩蹺行進,好不威風。
陵前鎮(zhèn)的“云里顯圣”社火則來自《三國演義》關公走麥城的故事。只見木輪大車上豎一根特制木軸,木軸上安裝一個水平車輪,輪下彩布做幔,輪上立三個少年裝扮的關公、周倉和關平,行進中飛輪旋轉、馬燈飛舞,關公忽隱忽現,好似騰云駕霧、栩栩如生,故曰“云里顯圣”。
最為壯觀的是由數百人組成的三原縣地方打擊樂——西秦戰(zhàn)鼓。其始創(chuàng)于清朝嘉慶年間,以行進鼓、重陽鑼按三六九折,節(jié)奏明快、威震八方。
夜幕降臨,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涌入焰火晚會主會場,看大戲、觀煙花、猜燈謎、鬧元宵。當隆隆的禮炮煙花綻放天穹時,那是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最開心的時刻,也將整個過年的熱鬧氛圍推向了高潮……
沉思中,羅賬嶺村已漸漸地隱入大巴山的山巒叢林中,前方已是漢中市的萬家燈火。我突然覺得,山村與鬧市、沉寂與繁華、落寞與發(fā)達,其實就距離幾十分鐘的路程,而傳統(tǒng)文化中民間社火的古老與現代、傳承與堅守卻經歷了數百年。
也許社火藝術注定是民間的狂歡,但愿它不會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