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不焦慮》
孫傳勇 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23.4/45.00元
孫傳勇
畢業(yè)于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內蒙古自治區(qū)心理學會會員、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理事,呼和浩特市重點青少年幫扶項目特聘心理咨詢師。一束陽光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專職咨詢師、案例督導和主要負責人,咨詢案例累計超過5000小時。曾在多所高校教授心理健康課程,擔任多所中小學兼職心理老師。參與編寫內蒙古中職院?!缎睦斫】怠方滩模l(fā)表多篇學術文章。
本書針對嬰幼兒到青春期各個階段孩子常見的不良行為,如尋求過度關注、報復、自暴自棄等,從這些不良行為背后常見的錯誤目的入手,詳細討論了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表現(xiàn)以及觀念,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并給出詳細有效的應對原則及方法,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做溫和的隊友
家長如何定位與孩子的關系?控制與被控制者?服務與被服務者?還是面對困難時的合作者?你對自己的定位實際上潛移默化地決定了你是怎樣的父母。
當你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控制者”時,你很可能會強行讓孩子接受你制訂的各種“為他好”的規(guī)則,會設法剔除他個人的東西。孩子為了達到你的目標,有時不得不戴著厚厚的面具,隱藏真實的自己。
當你把自己定位為“服務者”時,你可能會包辦一切,以為孩子做好各種“服務”為己任,但很快你就會為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過分依賴、缺乏規(guī)矩感到苦惱。
而把自己定位為“隊友”,意味著你需要鼓勵孩子承擔責任,勇敢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努力學習各項技能,并在此過程中和他一起成長。如果“隊友”過于嚴厲或者挑剔,會讓合作變得困難重重。因此,態(tài)度溫和是有效合作、避免摩擦的重要前提。
今天媽媽帶回了一個大盒子,是一個拼裝船模型。9歲的小北馬上湊了過來。
“這個難度很大哦,我們一起合作完成吧?!眿寢屨f。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努力,兩個人終于把船模組裝好了。媽媽和小北坐在地上,看著嶄新的小船,心里都很開心。
“雖然我的腰和背有點疼,眼睛也酸了,但我們堅持下來了,這是我們一起合作的結果?!眿寢尳又f,“你這幾天一直說作業(yè)很多,媽媽覺得我們也可以選擇合作完成。”
“好?。 毙”笨粗P痛?,興奮地點頭說。
“那你晚上做作業(yè)的時候,媽媽就在一旁,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隨時問媽媽,我們一起克服它!”媽媽說。
當很多家庭因為輔導孩子作業(yè)鬧得雞飛狗跳時,小北媽媽用行動告訴我們,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教育方式能夠起效的前提。媽媽不用費盡心機壓制孩子的反抗和不滿,她通過和小北合作,不僅拉近了親子關系,也讓雙方成了克服作業(yè)難題的隊友。
做溫和的隊友,贏得孩子的信賴,你們才有機會一起成長并享受生活的樂趣。
不要迷信獎賞和懲罰
獎賞和懲罰是不少家長推崇的育兒方法,它們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起效快”,家長操作起來簡單。然而常識提醒我們:過分追求短期回報往往會帶來長期的不良后果。
獎賞和懲罰帶來的長期不良后果是什么呢?
獎賞會導致動力外化,喜歡用獎勵激發(fā)孩子積極性的家長會奇怪,為什么孩子做事情越來越被動拖延呢?為什么孩子遇到困難后無法堅持?他的內在動力去哪兒了?
因為孩子內心的想法可能是:我的獎賞在哪里?我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就這,我才懶得替你去做呢!
10歲的樂樂正在上四年級,媽媽平時為了鼓勵她學習,經常用她喜歡的東西來獎勵她。
剛上一年級時,樂樂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很激動,送給她一個很大的毛絨玩具作為獎勵。二年級樂樂加入少先隊時,媽媽覺得這是重要時刻,送給她一個平板電腦。三年級時樂樂開始追星,媽媽為了鼓勵她,給她買了好幾本明星自傳,但樂樂吵著要明星“周邊”產品。后來只要樂樂表現(xiàn)好,印著明星的臺歷、抱枕、雨傘等東西媽媽也一一滿足了。結果樂樂在家上網課時,媽媽發(fā)現(xiàn)她變得越來越散漫,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幾乎不怎么做,還找理由說自己“不會,想不出來”,拒絕動手。
“樂樂,你要是表現(xiàn)好,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媽媽周末帶你出去玩哦?!眿寢尀榱俗寴窐穭悠饋?,絞盡腦汁。
“哼,你又想誘惑我!”樂樂撅著嘴說。
媽媽“成功”地通過獎勵(賄賂)剝奪了樂樂的內在學習動力,學習逐步變成了媽媽的責任,樂樂更像“幫忙者”。在這種情況下,樂樂用拒絕學習來表達對媽媽的不滿甚至懲罰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的道理,懲罰可能會讓孩子因為恐懼而動起來。然而,孩子壓抑著恐懼和憤怒,內心并不平衡,他滿腦子想的是下一次怎么做才能躲過懲罰。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會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力量。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向父母證明:“你無法擊敗我!”而受挫后,他滿腦子想的可能是:“我怎么才能報復他們?”
父母則可能會發(fā)愁:如果不用獎賞和懲罰那該怎么辦?不要急,我們還有規(guī)則、慣例和責任。
使用規(guī)則和慣例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由規(guī)則和慣例主導的,誰會在刷牙前做一番思想斗爭呢?規(guī)則和慣例會為我們節(jié)省很多精力,對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它們不僅能大幅減少親子摩擦,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
9歲的國國每天睡前都特別興奮,爸爸媽媽要經歷一場艱苦的“戰(zhàn)斗”,才能讓國國上床并冷靜下來。爸爸在親子教育課程上了解到了使用慣例的重要性,決定試一試。
這天吃晚餐時,爸爸提議大家一起規(guī)劃一下晚上的時間,做完作業(yè)后怎樣才能在睡前玩得更愉快。國國聽后興奮地表示同意。
“如果我們要在九點半前上床睡覺,你的作業(yè)應該什么時間完成呢?”爸爸問。
“我要在8點前完成,這樣就能玩一個半小時了。”國國說。
“那就意味著你要在7點左右開始寫作業(yè),睡前15分鐘故事時間需要保留嗎?”媽媽問。
“當然要,這是我最喜歡的?!?/p>
“那我們9點15分上床,媽媽開始給你講故事好嗎?”“好!”
“那我們把這些商量好的事情列在一個時鐘上,這樣我們就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了!”爸爸說。
自從家里掛上了慣例時鐘,媽媽經常問的是:“國國,我們現(xiàn)在該干什么啦?”
國國會看看慣例時鐘:“該刷牙啦,馬上就到聽故事的時間啦。”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家長“無所作為”,讓規(guī)則和慣例發(fā)揮作用,但很多家長不愿意使用規(guī)則和慣例,原因是制訂規(guī)則和督促孩子遵守規(guī)則實在“太麻煩”了。但試想一下,和孩子不守規(guī)則和慣例帶來的麻煩相比,哪一種方式的工作量更少呢?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制訂規(guī)則的重要前提是與孩子平等協(xié)商并經雙方同意。而真正讓規(guī)則落地并成為行為慣例,還少不了另一個前提:穩(wěn)定地堅持(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