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番茄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番茄紅素和胡蘿卜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以快速修復已損傷細胞,并降低細胞再次受損的概率。目前,番茄種植已十分廣泛,我國南方地區(qū)多為露地種植,北方地區(qū)則是保護地種植。近年,番茄育種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
一、番茄育種情況
(一)品質育種
首先,番茄果實中的含酸量、含糖量會影響番茄風味。提高含糖濃度,可使番茄風味、口感得到明顯改善。其次,番茄要有耐儲運性能。成熟抑制基因、不成熟基因均能夠影響番茄的耐儲運性。目前,國內已培育出多種耐儲運番茄,如遼粉1號、華番1號等。最后,番茄紅素濃度要高。增加番茄紅素濃度,可以改善番茄口感。研究證實,共有兩種方法能夠增加番茄內番茄紅素的濃度,一是對MEP途徑、代謝途徑進行調整,可使番茄紅素濃度達到3.50 g·L-1;二是篩選并組合相關基因,配合替換、發(fā)酵等技術,可使番茄紅素濃度達到2.75 g·L-1。
(二)抗性育種
1. 抗蟲害。國內對番茄抗蟲育種研究的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研究表明,野生番茄普遍含有大量抗蟲基因,在既有基因中,僅有Mi-1被成功轉育到了栽培番茄上。
2. 抗晚疫病。番茄抗晚疫病育種的種質資源以野生番茄為主,2007年培育出的番茄品種晚霞,便是由野生番茄、感病材料雜交所得。現階段,有關人員已掌握數個抗病基因和分子標記,發(fā)現番茄抗病性主要取決于基因數量、質量性狀,在已發(fā)現的3個基因中,僅有Ph1是完全顯性基因。另外,生長環(huán)境及動態(tài)同樣會影響番茄抗病性。
3. 抗除草劑。實踐表明,番茄轉基因法、雜交法和誘變育種等方法都能夠培育出對除草劑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種。
4. 抗青枯病。早在20世紀中旬,我國就已經開始著手培育對青枯病具有良好抗性的番茄,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現已成功培育出包括抗青1號和豐順在內的多種番茄。
5. 抗TYLCVD。TYLCVD具有波及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科研人員利用傳統育種、分子標記等方法,對可抵抗該病的品種進行培育。在已培育出的品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大櫻粉1號,研究人員以抗病櫻桃番茄作父本、具有良好口感及形狀的番茄作母本,成功培育出了兼具良好口感及抗病性的新品種。
(三)抗逆性育種
抗逆性育種方面,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旱、耐鹽和抗冷層面。首先,常規(guī)育種往往要通過大規(guī)?;亟坏姆绞?,得到良好性狀的品種,引入分子標記、基因工程等技術,配合定點敲除法,增強番茄對環(huán)境干旱所具有的敏感度。其次,以野生耐鹽番茄為基礎,將其與鹽敏感番茄相結合,可以培育出擁有良好耐鹽性的品種。最后,抗冷鑒定結果表明,在海拔較高的地區(qū)種植的多毛番茄,通常能夠忍受0℃左右的溫度,且確保自身不受到低溫侵害,鑒于此,有關人員決定將抗冷番茄作為供體,將所栽培番茄作為輪回的樣本,通過連續(xù)回交,獲得更加抗冷的全新品種,使既有種質資源得到創(chuàng)新與升級。
二、育種發(fā)展趨勢
(一)確定培育目標
確定培育目標,協調各學科以番茄種類為依據,選擇相應的育種方式,確保其抗病育種、品質育種和生態(tài)育種等工作,均能夠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育種方式構建指標體系,保證上述方式可以得到大范圍推廣。
(二)注重資源評價
眾所周知,種質資源往往能夠決定育種的成效,因此,有關人員應對國內外涉及番茄育種方面的資料進行收集,準確把握現有種質資源,以野生資源為抓手,有序開展以突破性選育、拓寬遺傳多樣性為主題的工作。隨后,基于同源轉基因完成資源育種的任務,確保育種工作能夠取得預期成效。
(三)重視品質育種
新時期,保證番茄品質成了育種的關鍵,有關人員應對品質育種工作引起重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選育鮮食及加工品種進行選擇,充分利用我國在育種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勢,對擁有良好性狀的番茄進行培育,增強番茄所具有的競爭力。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單一抗性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應重點培育擁有復合抗性的番茄,其中,種植在保護地的番茄,應擁有3~4種抗性;露地種植的番茄,則應擁有2~3種抗性。二是做到因地制宜,優(yōu)先培育耐熱及耐低溫的品種。
(四)創(chuàng)新育種方法
種子作為農業(yè)生產不可或缺的材料,種子質量決定了農作物生長的質量及產量。要以番茄的特點為依據,將生物技術與常規(guī)技術充分結合。在保證育種質量的前提下,精簡育種步驟,加快育種速度,實現穩(wěn)產、高產,為番茄行業(yè)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