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懂靈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九江中學)
地理高考試題歷來重視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考查與評價(見表1和表2),同時由于地理過程類試題具有時空尺度變化大、整體性思想與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要求高的特點,因而往往成為學生眼中的“難題”。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動態(tài)思維和過程意識、強化對地理過程的理解應作為高考備考的重要內容與目標。
表1 2019—2022年全國卷地理試題評析要點(來源:中國考試)
表2 高考“地理過程類”試題統(tǒng)計(以全國卷和廣東省選考為例)
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內容關于對各模塊的“學業(yè)要求”里分別指出,要求學生學習地理1模塊之后,能夠運用地球科學的基礎知識,說明一些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要求學生學習地理2模塊之后,能夠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間現(xiàn)象及其變化,解釋不同地方的人們對產(chǎn)業(yè)活動進行區(qū)位選擇的依據(jù);要求學生學習選擇性必修1模塊之后,學生能夠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或其他地理工具,結合地球運動,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以及自然地理基本過程,分析現(xiàn)實世界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此外,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關于地理學科內容的構成要素與范圍的敘述中,更加具體地指出了涉及地理過程與變化的知識內容(表3),同時強調了對“地理過程與變化”一類內容的考查,要突出對地理空間動態(tài)過程的觀察、規(guī)律概況與趨勢預測等學科思維模式、探究方法與技能的運用。例如,2022年廣東省選考第17(2)題“結合河流侵蝕的知識,分析圖中虛線框所示區(qū)域水系演化過程與趨勢”和第17(3)題“從全球變暖的角度考慮,說明未來納木錯能夠與仁錯貫通的理由”,又如2019年全國卷 Ⅰ 第37(4)題“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都突出考查了地理獨特的“預測未來”的學科特點。筆者根據(jù)袁孝亭提出的常見地理過程的類別,列舉了相關的典型試題(表4)。
表3 地理過程與變化
表4 常見的地理過程及試題列舉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節(jié)“立足驅動力,探究沙運動”專題的復習課,以期提高學生的地理過程推理能力。課例的主要設計環(huán)節(jié)包括有“驅動力的歸納”“知識導圖的構建”“典型試題的探究”和“基本原理的總結”四方面。
環(huán)節(jié)一:驅動力的歸納——師生一起歸納與地理過程相關的驅動力。
表5 地理過程及其驅動力總結表(不完全列舉)
環(huán)節(jié)二:知識導圖的構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導圖、完善知識體系,梳理明晰沙的運移過程及其機理,這是作為學生落實必備知識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圖1 “沙的運移”知識導圖
環(huán)節(jié)三:典型試題的探究——選取典型試題進行解題指導,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在備考過程中,應該選擇經(jīng)典且有代表性的試題,以達到“訓練一題,復習一片”的效果,避免讓學生陷入題海、盲目低效的刷題誤區(qū)。
【例1】(2010年廣東卷,7題)三峽大壩下游附近河床某測點,沉積物粒徑的平均值比建壩前大(圖2),其成因是
( )
圖2
A.侵蝕—搬運作用
B.搬運—堆積作用
C.風化—侵蝕作用
D.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答案】A
【解析】驅動力為河水。大壩的建設→水流落差加大→大壩下游附近水流速度加快(驅動力增強)→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原來河床的沉積物中細小顆粒被侵蝕搬運到下游→較大顆粒留在原地。
【例2】(2021年廣東省選考,15題)邊灘是由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與河岸相連的泥沙質堆積體。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tài)勢。研究表明,長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動流速在0.25~0.50 m/s之間。圖3示意該段河道某斷面在不同流量時的流速與水深情況。
圖3
15.由圖可知,當流量從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時,該河段
( )
A.侵蝕主要發(fā)生在深槽區(qū),邊灘體擴大
B.侵蝕主要發(fā)生在邊灘體,深槽區(qū)縮小
C.侵蝕主要發(fā)生在邊灘體,深槽區(qū)擴大
D.侵蝕主要發(fā)生在深槽區(qū),邊灘體縮小
【答案】A
【解析】驅動力為河水。流量從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后,邊灘體處的流速大幅減少,邊灘體處主要以沉積作用為主,邊灘體會擴大;深槽區(qū)流速減少較少,侵蝕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深槽區(qū)。
【例3】(2016年全國卷Ⅲ,36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游客從馬瑙斯出發(fā),乘船沿內格羅河(圖略)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答案】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
【解析】驅動力為河水,并且由于地形地勢原因而導致流速慢。
【例4】(2021年全國甲卷,37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4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 367米)監(jiān)測的年平均氣溫為-2.6 ℃,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圖4
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
【答案】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啟動。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挾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
【解析】驅動力為風力,并且粉沙爬升過程中,風力的搬運作用減弱。
【例5】(2023年佛山一模,18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距今1.6-1萬年間,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響,在白玉溝出口附近形成堰塞體,一個古湖在河谷出現(xiàn),6000年后該湖潰決??疾彀l(fā)現(xiàn),古湖段河床的沉積物粒徑呈現(xiàn)“上大下小”的垂直分異。圖5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區(qū)域地貌。
圖5
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積物粒徑呈現(xiàn)“上大下小”垂直分異的原因。
【答案】古湖潰決前,湖水平靜,水流速度較慢,搬運作用弱,粒徑較小的沉積物可堆積湖底;古湖潰決后,河流流速快,搬運作用強,粒徑較大的沉積物可堆積河床,并覆蓋到粒徑較小的沉積物之上。
【解析】驅動力由湖水轉變?yōu)楹铀?流速由慢轉快;堆積物質的上下分層反映沉積時間的先后。
環(huán)節(jié)四:基本原理的總結——總結本課例中運用的基本原理,使學生形成大概念認識。
(1)如果某地物質變多,說明以堆積為主;物質變少,說明以侵蝕為主。
(2)能量轉換過程中引起的物質遷移,進而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tài);搬運的過程是典型的物質遷移和能量流動過程;能量強時侵蝕能力強,能量弱時堆積作用明顯。
(3)沉積(堆積)物質的分選性問題:①粒徑越大的物質需要更大的動力啟動侵蝕與搬運;②粒徑越大的物質越先接受沉積;③動力由強轉弱,由搬運變沉積。
在高考備考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地理過程的教學,還要對考查哪些地理過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對地理過程的相關原理機制要有更加上位的理解和概括,以及選取更加有代表性的典型試題提供給學生進行訓練和指導。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不但能提高學生解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升區(qū)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