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同 張 爽 朱洪坤 趙麗娜
(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草莓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水果皇后”之稱,果實色澤艷麗,口感獨特,因此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13 年世界草莓總量達到73.96×105t[1]。近年來,吉林、遼寧兩省草莓種植面積為11.67 萬hm2,栽培規(guī)模空前擴大。草莓在種植的過程中易發(fā)生各種病蟲害,本文簡述了4 種草莓病害的癥狀、病原菌與發(fā)病規(guī)律,并就防治措施進行了綜述,以期為草莓種植者提供幫助。
草莓黑斑病可侵染葉片、葉柄、莖和果實,是生產(chǎn)中常見的一種病害。侵染葉片時產(chǎn)生不規(guī)則的灰褐色病斑,病斑外圍有黃色的暈圈;侵染果實時,產(chǎn)生黑色的病斑,在病斑處有黑灰色的霉層,黑灰色霉層會污染果實,從而影響果實的商品價值。
草莓黑斑病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在顯微鏡下觀察,菌絲無色無隔膜,分生孢子深褐色,倒梨形、卵形或倒棍棒形,棕褐色,有3 ~8 個橫隔,1 ~4 個縱隔,分隔處略隘縮,有短喙。病原菌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種苗等,菌絲體在患病植株或病殘體上越冬,其中病菌孢子也可以直接侵染發(fā)病。
草莓灰霉病可侵染草莓的葉片、葉柄、花器、果柄、果實等各個器官,其中果實受害最重。
灰葡萄孢一直被認為是唯一引起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2]。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能夠引起草莓灰霉病的還有葡萄孢屬的其它4 個種。其中草莓葡萄孢是新種;其余3 個是草莓上的新記錄種,分別為卡羅萊納葡萄孢[3]、中華葡萄生葡萄孢[4]、蘋果葡萄孢[5]。
分生孢子是草莓灰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花器是病原菌侵染果實的主要途徑,分生孢子主要通過雨水和風等方式進行傳播[2]。
近年來草莓苗期主要病害為草莓炭疽病[6~7]。在草莓連作地,該病害可使產(chǎn)量降低25%~30%,甚至造成全部死苗。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報道主要源于國外。MASS[8]的研究認為,草莓炭疽菌、尖孢炭疽菌、黑線炭疽菌和膠孢炭疽菌是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主要經(jīng)由雨水、病葉、病果及帶菌工具等傳播,在病殘體或患病的莖葉越冬。病原菌喜高溫高濕的條件,12 ℃~35 ℃為適宜溫度,相對濕度達90%以上。
草莓根腐病貫穿草莓的各個生長季節(jié),屬于常發(fā)的土傳病害。癥狀為矮化萎縮,下部葉片的葉緣變?yōu)樽虾稚蜃霞t色,向上擴大直至整株萎蔫或枯死。目前已知的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有20 多種。我國報道的病原菌主要為草莓疫霉、終極腐霉、尖孢鐮刀菌、炭疽菌屬、立枯絲核菌和擬盤多毛孢屬等。此外還有土赤殼屬大雙孢土赤殼和雙核絲核菌。病原菌經(jīng)由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在土壤中越冬,通過根部侵染植株。病原菌喜溫暖潮濕的條件,發(fā)病溫度為5 ℃~30 ℃,苗期與開花坐果期是易感病階段。植株長勢衰弱時容易引起草莓根腐病。
5.1 農(nóng)業(yè)栽培管理。首先在種植前通過熏蒸處理對草莓棚室徹底消毒,減少侵染源;其次提倡輪作,但不要與易發(fā)生灰霉病的蔬菜進行輪作;最后要增施鉀肥和磷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及時摘除病葉等徹底銷毀以降低菌源。
5.2 生態(tài)防控。高壟栽培,用黑色地膜或銀黑地膜覆蓋壟面,膜下鋪設滴灌管,防止土壤中的病菌直接接觸和侵染草莓。合理的定植密度,防止草莓病害的發(fā)生。
5.3 生物防治。生防制劑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拮抗微生物,另一方面是用微生物產(chǎn)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5.4 化學防治。目前,草莓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化學防治,合理使用化學殺菌劑防控病害是十分必要的,但要選擇高效低毒的殺菌劑,同時要注意安全間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