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肩周炎即肩關節(jié)周圍炎,俗謂“五十肩”。發(fā)病年齡通常為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稍高于男性。在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尤其要進行以運動療法為主的康復治療。
1.急性期這一階段為肩周炎發(fā)病初期,時間約1個月,個別會延長到3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一般包括肩周部疼痛,如刺痛、鈍痛、酸痛、冷痛,夜間變重,嚴重時會干擾睡眠,肩關節(jié)功能輕度受限或可以正?;顒印?/p>
2.粘連期也叫凍結期。肩痛與前期相比有所緩解,但依然疼痛不適,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到極大限制,縮小了所有方向的活動范圍,諸如外旋、外展、后伸、前屈等方面有明顯的運動障礙。嚴重時還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穿衣、吃飯、梳頭、系腰帶等日常動作均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障礙。這一階段無菌性炎癥有所緩解,粘連較重,最嚴重的就是活動受限。
3.緩解期是此病的恢復階段,需6~18個月。肩痛癥狀得到極大緩解,有時僅有酸楚不適感,肩關節(jié)活動度慢慢加大,患者開始有自愈傾向。無菌性炎癥消失了,肩周粘連也慢慢緩解,疼痛漸漸改善,病情好轉。
1.牽伸訓練
(1)肩前部肌肉牽伸面向門口或柱子直立,伸直患背,與肩平行。將手放在門框或墻上,拇指向上,全身前傾。每日2組,1組3次,1次連續(xù)5~10秒。
(2)肩外部肌肉牽伸面向門口或柱子站立,右肩和門框處于相同直線上,腳尖向前。右臂由身前繞到左肩,以肘部頂住柱子,朝外側轉體,直至右后肩產(chǎn)生牽伸感。每日2組,1組15次,每次連續(xù)5~10秒。
(3)肩后部肌肉牽伸面向柱子或門口站立,右肩和門框處于一條直線上,右手抓住門框內(nèi)側。伸直右手臂,兩腳站穩(wěn),將臀部高度降低,往下蹲。每日2組,1組15次,每次連續(xù)5~10秒。
2.活動度訓練
(1)肩外展站立,兩肩與墻為90度,分開兩腳,與肩等寬。單手拿球撐于墻上,球與胸部同高。維持脊柱豎直,順墻盡量朝上推球,確保手臂始終在體側。維持幾秒后回歸原始姿勢。換另外一只手重復做這個動作。每日2組,1組15次。此動作可以伸展肩部肌群,增加肩關節(jié)活動度。
(2)肩前屈面朝墻站立,分開兩腳,與肩等寬。拿球撐于墻上,球在胸部高度。維持脊柱豎直,朝上推球直至手貼近兩耳。維持幾秒時間后回歸原始姿勢。切勿弓背。換另外一只手反復做這個動作。每日2組,1組15次。此動作可輕微拉伸胸肌、伸展肩關節(jié),可增強肌張力,同時亦有助于日常活動。
(3)肩旋轉右手握住雨傘或者棍子的一端,以左手握住另一端。用右上臂緊貼身體,不要分開。左手慢慢朝前推,讓右臂呈外旋位,然后緩緩地朝回拉,讓右臂呈內(nèi)旋位。右上臂應始終緊貼在體側。1組5次,每日2組。
3.肌力訓練
(1)肩前屈肌群將彈力帶一端固定于地面抑或踩于腳底,以患手抓住彈力帶另一端,朝上拉彈力帶。每日2組,1組15次。
(2)肩伸展肌群將彈力帶一端固定于和手平行的地方,以患手抓住彈力帶另一端,向后伸。每日2組,1組15次。
(3)肩外轉肌群兩手抓住彈力帶,維持肘關節(jié)貼于身側,前臂平行于地面,伸直背部與手腕。左手慢慢外旋,并且肩部用力朝體側擠壓。慢慢收回。反復做這個動作。每日2組,1組15次。
(4)肩內(nèi)轉肌群把彈力帶一端固定于和肘關節(jié)同高的地方,另一端握于手中,內(nèi)收肘部,緩緩拉動彈力帶。多次做這個動作。每日2組,1組15次。
(5)肩穩(wěn)定肌群站位,肩關節(jié)前屈,和身體保持90度,單手或雙手撐于瑞士球上。肩部朝前用力,用手逐步擠壓瑞士球,接著肩部朝后用力,逐步收回手來。一直維持肘關節(jié)伸直,讓身體、瑞士球保持靜止。反復做這個動作。每日2組,1組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