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連玉
羊馬墻是筑于城垣外側、城壕內岸,一道單獨加筑的矮墻,用以拒敵并對城垣起屏蔽作用。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羊馬墻起源于中原北方地區(qū),因戰(zhàn)時可容納避難平民所攜帶的豬羊馬牛等牲畜而得名。早在先秦時期,文獻就記載在主城墻與城壕之間有名為“雉堞”或“女墻”的小隔墻,所處位置和性質與后世的羊馬墻類似,一般被學界認為是羊馬墻的雛形。唐代以后,羊馬墻被廣泛應用并形成制度,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有了“羊馬墻”的專名。這種在古代城市防御中常見的城防設施,至今在甘肅安西縣鎖陽城址、高臺縣駱駝城址、安西縣巴州古城址等中仍保存部分遺跡,基本能夠分辨其大致位置與形制特點。如經調查鎖陽城東、南垣外25米處各殘存一段羊馬墻,夯土版筑,殘高1—1.5米,整體低于主城墻,墻外還有部分城壕遺跡殘存。(李并成《古代城防設施—羊馬城考》)
唐末五代,羊馬墻從北方傳播到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并由于宋金戰(zhàn)爭等的膠著,在江南等地流行。南宋建康作為東南重鎮(zhèn),肩負著護衛(wèi)京師的重任,正如時任中書舍人的季陵所言,“國家之根本在東南,東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為城,長江為池,舟車漕運,數路輻輳,正今日之關中河內也”(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由于建康城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屢有定都之議,南宋一朝多次開展修筑活動,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當屬景定年間時任建康知府的馬光祖主持的城池修筑:“以開壕之土培厚城身,創(chuàng)硬樓四所一百七十八間。又于柵寨門創(chuàng)甕城,及硬樓七間,閃門六扇,皆裹以鐵,圈門一座,址以石,武臺二座,鐵水窗二扇,繞城浚壕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五丈、闊三十丈為率。城之外壕之里皆筑羊馬墻,其長如壕之數”(馬光祖修、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此外,《武經總要》也記載,這一時期的建康城已具備了城樓、角樓、弩臺、城壕及羊馬墻等完備的城防設施。
南唐至南宋時期建康城的城垣與城壕遺跡,在近年考古工作中屢有發(fā)現。不過,從近期考古材料來看,部分城垣與城壕之間距離較近,似乎難以設置羊馬墻等防御工事。那么,建康城是否如文獻所言設有羊馬墻?其樣式是否與北方流行的一致?羊馬墻從北向南流行的過程中是否有所變化?本文擬結合考古、文獻及圖像材料,對南宋建康城羊馬墻設置情況以及形制變化進行初步討論。
羊馬墻的基本位置與距離
一般而言,羊馬墻常和城墻、城壕配套而建,是位于城墻外、城壕內的一道低矮圍墻。如《墨子·旗幟》篇中,曾收錄有一段城防守御的文獻,內含羊馬墻與城垣、護城河的相對位置,“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到水中周,鼓四,舉二幟。到藩,鼓五,舉三幟。到馮垣,鼓六,舉四幟。到女垣,鼓七,舉五幟。到大城,鼓八,舉六幟。乘大城半以上,鼓無休”。其防御效用,如南宋陳規(guī)所言,“大凡攻城,須填平壕,方可到羊馬墻下。使其攻破羊馬墻,亦難為入,入亦不能駐足。攻者止能于所填壕上一路直進,守者可于羊馬墻內兩下夾擊,又大城上磚石如雨下?lián)簦瑒t是一面攻城,三面受敵”(《守城錄》)。因此,從整個城防體系來看,羊馬墻作為護城河內增筑的一道墻式防護工事,既有阻止攻城敵軍沖過護城河的作用,又有減殺護城河敵軍的作用。
羊馬墻作為設于主城城墻與護城溝壕之間的防御工事,與主城、護城溝壕之間的大致距離在唐宋時期文獻中也有明確記載。如《嘉泰會稽志》記載“壕之內岸筑羊馬城,去大城五步”,南宋陳規(guī)《〈靖康朝野僉言〉后序》言,“又羊馬墻腳去大城腳止于二丈,不令太遠者,慮大城上拋擲磚石,難過墻外,反害墻內人;又不令太近者,慮其太窄,難以回轉長槍”等。因此,晚唐北宋時期大城距羊馬墻多為十步,南宋以后多為四五步。按唐宋時期丈尺,一尺合今0.31米,四五步相當于6.2—7.75米。并且,唐宋時期羊馬墻的厚度應該在六尺左右,即1.86米,南宋時期又多在羊馬墻內側加筑鵲臺,使得羊馬墻(含鵲臺)下部寬度在十尺左右,即3.1米。因此,結合羊馬墻與大城的距離,及羊馬墻下部本身厚度,如果南宋時期需要在大城城墻外建造一座羊馬墻,至少需要直線距離在8.06—10.8米的空間。
南宋建康城垣與護城溝壕基本距離
南宋建康城基本延續(xù)南唐金陵城城墻與城壕,城垣“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闊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護城溝壕繞城“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景定建康志》)。護城溝壕利用臺城北塹、五龍?zhí)?、清溪、長江等天然河流與人工河流共同組成,其范圍“自北門橋東南至于大中橋,截于通濟城內,旁入秦淮,又自通濟城外與秦淮分流,繞南經長干橋,至于三山水門外,與秦淮復合者,楊吳城壕也”(《金陵古今圖考》之《境內諸水圖考》)。建康府城城墻因距護城溝壕較近,位置較為明確,一般認為沿今南京城墻通濟門、武定門、中華門至西水關,水西門向北至漢中門東北折,沿五龍?zhí)吨翉V州路,再經廣州路到珠江路南側北門橋、太平橋至竺橋南折,再經逸仙橋、復成橋至東水關一線,不過部分地段較明代城墻內縮。如1991年在拓寬集慶路時,曾拆除明代城墻西側一段長約48米的墻體,經考古發(fā)掘表明這段墻體自上而下墻基、墻身構筑渾然一體,地層清晰明確,均為明代地層,未見利用南唐、宋元舊城的跡象。并且,隨著城西干道的修筑,以及1995年中華門東缺口因拓寬道路拆除一段明代城墻,其結構均與集慶門段城墻相似,結合考古發(fā)現,基本可推測南唐都城西側城墻應較明代城墻東縮。
部分南唐城墻遺跡在南京城市考古工作中也有發(fā)現,如2001年在武定門至雨花臺之間的明城墻東南轉角內側土崗上發(fā)現一處建筑遺跡。該遺跡為向上略有收分的建筑臺基,砌筑考究,通體鋪設城磚,城磚與南唐二陵及南京地區(qū)發(fā)現的南唐墓磚相似。發(fā)掘者根據遺跡位置及磚構墩臺的建筑特征,推測為南唐都城城垣附屬建筑的伏龜樓基址。雖其具體性質有待討論,但根據其走向推測該建筑遺跡屬于南唐東墻南側一段城墻遺址,距外秦淮河護城溝壕距離較近。此外,2022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玄武區(qū)雞鵝巷發(fā)現一處南唐北城墻遺址,該遺址位于北門橋以南,北臨護城河5—10米。
據《景定建康志》所載,建康府城“繞城浚壕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五丈、闊三十丈為率。城之外壕之里皆筑羊馬墻,其長如壕之數”,表明建康府羊馬墻筑于城壕之里,長度和城壕一致,基本環(huán)繞府城城墻一周。同書所繪《府城之圖》中,除繪制有城內行宮、官府、軍營等重要建筑,也繪有城垣、護城溝壕、城門及甕城等重要城防設施,但并未標明羊馬墻的位置與基本形制。從目前考古發(fā)現看,南宋建康城部分城墻與城壕之間距離較窄,如《南京城墻志》所言,在城墻之外城壕之內皆筑有寬四丈一尺,即寬12.75米的低矮羊馬墻,恐不準確。
建康城羊馬墻的設置與形制變化推測
長江中下游自然環(huán)境與北方中原地區(qū)差別較大,水網稠密,部分墻體鄰水較近,如北方般在城墻以外10米范圍全線設置羊馬墻恐難實現,因此南宋陳規(guī)《守城錄》中對羊馬墻也有“去城遠近,各不相同”的描述。如揚州城地理環(huán)境與南京相似,嘉靖《惟揚志》中所附“宋三城圖”中,在宋代寶祐城城墻與城壕之間繪有一周防御設施,有學者推測為揚州城羊馬墻,這段羊馬墻緊鄰城壕所建,符合寶祐城水系縱橫的防御特點。此外,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應詔繪制仿宋院本《金陵圖》,描繪了宋代金陵城鄉(xiāng)的地理風貌和風土民情。其中,在所繪東城門外,城壕內外兩側還繪設有兩道矮墻,根據羊馬墻位于城墻外、溝壕內的特點,內側矮墻或許為文獻中所記的羊馬墻。但這段低矮的墻體距離城壕接近,并且較為低矮、簡陋,與位于北方中原寬廣地區(qū)的羊馬墻已大不相同。
聯(lián)系上述考古、文獻及圖像資料,并結合南京自然環(huán)境特點,推測這一起源于北方地區(qū)的城防設施,在長江以南區(qū)域流行時因地制宜地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逐漸成為適合本地防御特色的城防要素。此外,至正二十六(1366)年朱元璋在政權逐漸穩(wěn)定后,改建應天府城,對原城墻、城壕都做了擴建,如洪武元(1368)年開始疏浚原護城壕,洪武六年(1373)開始加高增筑城墻,部分距離城壕較近的羊馬墻或許在這一系列城防擴建過程中,被挖掉廢棄,因而在考古工作中未發(fā)現羊馬墻相關遺跡。
羊馬墻起源于中原北方,是冷兵器時代城壕防御體系的組成部分,唐末五代后在南方地區(qū)逐漸流行。但鑒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羊馬墻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流行時產生了一定變化,部分區(qū)域羊馬墻距離護城溝壕較近,且不再似北方一般寬廣、高大,逐漸從城垣與城壕之間獨立的墻體演變?yōu)槌呛緝鹊暮喡珘?,為城壕的防御提供一定屏障。南宋建康城地處宋金邊防,多借鑒北方中原地區(qū)防御元素增強城防守御。不過,聯(lián)系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地區(qū)水網密布的環(huán)境特點,并結合目前考古發(fā)現及圖像資料,建康城外環(huán)繞護城溝壕,但部分溝壕距離城垣較近,難以提供足夠空間設置寬大的羊馬墻,推測羊馬墻的設置與文獻中記載有部分出入,可能并非全線設置,或如《金陵圖》所描繪,緊鄰城壕內沿而設,墻體也演變?yōu)楹喡陌珘Γ涑欠老到y(tǒng)仍然以高大堅深的城墻與城壕為主。
元末以后隨著火炮、火銃等熱兵器的興起與廣泛使用,羊馬墻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作用,逐漸被廢棄,新筑的城池也不再修筑羊馬墻。元末明初,朱元璋在原集慶路基礎上改建應天府城防系統(tǒng),推測原本離護城壕較近且并不高大的羊馬墻徹底被挖掉廢棄,明代南京城以規(guī)模宏大的四重城垣配以堅深的護城溝壕作為城防系統(tǒng),不設羊馬墻,羊馬墻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至明代以后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