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晃
春季雨水綿綿、空氣潮濕,院落的臺階處、磚縫里便長滿了青苔。
早晨,在朝暉的照耀下,青苔像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兩只小麻雀在磚上蹦蹦跳跳,跳得人心里一陣欣喜,不禁想到一句詩: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真是有聲有色的好詩啊。
舊時的青苔是慣于入詩的,尤其喜歡劉禹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極有意境。如此綠意盎然的陋室,是苔痕濾去了塵世浮躁,是草色遮蔽了外界喧囂,清靜之所正宜聽風(fēng)聽雨,觀云觀月,品茗讀書,焚香操琴。
只是如此青苔小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是難得。小城里有一處建于清代的私家園林,與之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園子不大,卻飛檐翹脊,極為精致。園內(nèi)滿地的籮底方磚,種植著上百年的參天古木,樹身與地面皆溢出點點蒼苔,亭臺軒榭上面的魚鱗瓦,也披了青紗般的碧苔。黃昏,斜陽,有笛聲自墻那邊傳來,卻見不到人影,瓣瓣飛花飄零在瓦上、地上、苔痕上,那蕭瑟又古舊的氣息與濕潤苔蘚營造出來的滄桑和寧靜,真讓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只覺得心里空空的,又滿滿的,人一下子就定住了。
又或是走進(jìn)青石板的古巷深處,不經(jīng)意間看到攀爬在斑駁的墻角,漫鋪在老瓦面上,長在石階縫隙里、古井臺上、古樹干上的柔軟的青苔,浮出古巷清幽的心事,透著空寂與滄桑。倘若沒有充滿綠色生機的青苔,古巷的光陰必定會蒼涼、寂寞很多。
在小巷行走,眼睛隨處可碰觸到鮮綠的青苔,掛在瓦檐或者墻垣之上、堆疊的石頭之間,在雕窗之下,或者井欄之角。在這些綠色下,螻蟻在上面翻滾跌爬,小蟲子發(fā)出張揚隨意的吱溜溜的聲音,它們與世無爭,自由自在。青苔是古巷里不可或缺的,離開了青苔,古巷的古就顯得蒼白,失卻了光陰的厚度,歲月的滄桑。青苔與古巷相得益彰,青苔因古巷滋生了幾分寂寥與惆悵,古巷因青苔平添幾分盎然生機與詩情畫意。泛著幽幽的光、潤潤的綠,柔柔軟軟地鋪開,靜享一份“白日不到處,也學(xué)牡丹開”的自在與安然。
水中也有苔痕,如云似幔輕輕搖曳,小魚兒在那里游來游去,多輕快。井壁也有苔痕,井底之蛙跳上去,雖寂寞,卻有生機。石上都能爬滿苔痕,“白石巖扉碧蘚滋”,冷硬的東西也有了溫潤之感。秋千架下,那人又沒來,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當(dāng)時年少春衫薄,秋千索上笑語頻,如今卻是葉紅苔郁碧,深院斷無人。
觀照內(nèi)心,風(fēng)過樹影動,苔滑水無聲,那爬上心房的綠綠苔痕,是否已讓你感到清涼與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