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中(安徽肥東縣第二中學(xué))
久久凝視著一幅畫,卻不敢輕易地動筆。我怕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到我的娘親們。
這幅著名畫家米勒的經(jīng)典作品,一直與我一茬一茬的小麥珍藏在一起,是我永恒的精神食糧。
因?yàn)椴欢卯嫾迹晕覠o法詮釋畫家畫作的主旨。午夜,順手打開畫頁,燈下的那片麥地突然灼疼我的眼睛,淚眼撲簌。
面對三位專心拾穗的婦人,我想喚一聲:“我的娘親們——”
好似電影特寫的鏡頭,人物全被定格了??墒乔镪柊褘D人們的頭巾——紅、藍(lán)、黃全面映照,讓我一個勁地目眩。從畫面的左側(cè)射來的光線,亦使婦人顯得愈發(fā)結(jié)實(shí)和有忍耐力。而那高低不一的拾穗姿勢,直叫人心疼。鐫刻在臉上的歲月痕跡,雖然沒有“透視”,但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卻寫滿了苦難。
一根卑微的麥穗遺落在麥地,卻讓一只謙卑的手給小心地拾起。感謝土地的恩賜,給她們的生活滋養(yǎng)出一種敬畏的魂靈。
遼闊的麥地,與蒼茫的天邊連接,色彩多么的統(tǒng)一。然而,卻有一種無限的荒蕪感。
遠(yuǎn)處,金黃的麥垛又是那么扎眼。更遠(yuǎn)處,勞作的人影若有似無。
收回目光,再度審讀。佝僂著脊背,以膜拜土地的姿勢,將艱辛的生活進(jìn)行到底。誰還在乎如我娘親的三位婦人?
端詳著米勒這幅傳世的經(jīng)典畫作,我寧愿自己是個色盲,不識人間煙火??墒?,黑夜賜予我一雙火眼金睛,怎能讓我熟視無睹,背叛生我養(yǎng)我的娘親?
麥地不大,但可以讓一個家住進(jìn)去,與小麥為鄰。布谷鳥,是一個人村莊的信使。
父親說,這塊地不能丟啦,我最后的落腳就是這兒了。
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將雞蛋攤面皮作為父親最后在世日子的主食。父親在戰(zhàn)勝了胃病19 年后,終于挺不住了。小麥地,終究成為父親的歸宿之地。
生前,父親最喜歡被小麥們環(huán)繞著,小麥?zhǔn)撬娗榈那f稼之一。他深信,種下小麥,就有饅頭和搟面條,甚至面疙瘩。
與小麥為伴,父親知道就能每天見到他的親人們。從麥粒入土到小麥成熟收獲,麥地總能見到親人勞作的身影。其實(shí),父親安眠于麥地,也是親人們的精神家園。誰還不會惦念著他的好,并汲取他魂靈中的財富?
麥地里,有著這么一個家。孩子們就會多一份對家的牽掛。節(jié)假日就有了一個回鄉(xiāng)的理由。
偏隅于麥地,父親愛與小麥捉迷藏。父親曾有交代,別浪費(fèi)一寸土地,撒一層麥粒,讓麥苗化作我的衣衫。只當(dāng)麥子熟稔了,才凸顯父親的家高大。
獨(dú)處著,父親的家并不清冷。四季有花祭,四時有鳥唱。
而今,麥地的家已經(jīng)成為我們溫暖的精神之園。我們深諳:家在,麥子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