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晴
公元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他的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與妻兒同聚一處,重獲天倫之樂。詩人滿懷欣喜,環(huán)村而游,為景而動,為人而喜,揮筆成詩,一首《江村》道盡人間吁嘆。
初夏時節(jié)的村莊,一條曲折的江水環(huán)繞著村子,靜靜地流淌。水色清澈,魚兒戲水,蓮葉青翠。一曲清江,多像慈母的懷抱,將江村攬入懷中,為這小小的村落帶來了溫暖和安寧。詩人繞村而游,整個江村一片寂靜,只有那樹上的蟬鳴替他把這美景歌頌。
詩人又立足于剛剛落成的草堂之前。那茅草還散發(fā)著陣陣清香。自由的小燕子輕快地飛進飛出,像活潑的孩童一樣。詩人信步走到江邊,看到有兩只白鷗在浮游,它們或前或后,不時交頸而鳴,想必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吧。
此時,老伴正坐在門前的樹下,在紙上畫著什么。詩人步履輕挪,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棋局——重拾那久違的愛好吧。耳畔,“叮叮當(dāng)當(dāng)”的聲音傳來,是小兒子在埋頭認真地敲著一根針,他想做個魚鉤,好去江邊釣魚玩。孩子的快樂是多么難得,這不禁令他心頭一暖——這樣溫馨的時刻,以前曾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在夢里。
詩人走累了,坐在窗前,為眼前和樂安寧的生活場景發(fā)出感嘆:“有老朋友贈送我糧食和他的俸祿,我這個平凡卑微的人還有什么可求的呢?”他也曾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濟世之志,可世事難料啊。如今人到晚年,想要的僅是與家人的一日三餐、一蔬一飯而已。
【河南民權(quán)縣人和鎮(zhèn)第二中學(xué)】
◆點評
品讀的最高境界是共鳴。小作者穿越千年,與杜甫同游美麗的“江村”,共賞浣花溪之美,分享一代“詩圣”內(nèi)心的欣喜與滿足。習(xí)作語言生動優(yōu)美,細膩感人,對美景的刻畫讓人如臨其境,對家事溫馨的敘寫入心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