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婷
1795年6月,一位36歲的英國女子懷抱13個月大的女嬰乘船從英國北上,開始為期百天的北歐之旅。她此行一為受托于人,追討失物,二為寫本游記,探究她愛好的風俗道德與文明演進的話題,以便交付倫敦書商出版。因此,她是母親、商務代理和作家。此人就是英國女子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18世紀的英國,家庭出身不高的職業(yè)女性出路極少,或是給有錢的太太小姐當陪伴,或是進不多的女校教書,或是在貴族和中產人家里當家庭教師。這些沃氏全都干過,全都不滿意,最后轉向文字,靠寫作賣文為生。她懂法語、德語、荷蘭語,翻譯過這些語言的宗教和道德類著作,又因為給雜志《分析性評論》寫書評,熟讀了文學和哲學。
她的第二個女兒也叫瑪麗。她為生這個女兒送了命,產后11天即死于產褥熱,死時年僅38歲。二代瑪麗長大后嫁給了浪漫派詩人雪萊,她也是才女,擅寫小說,21歲即寫出英國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主題是科學家模仿上帝造人,結果造出了一個強過自己的怪物,造成局面失控,反噬自身。這一主題為后世流行文化中的大量此類小說電影開了先河。
從題目上看,《北歐書簡》是書信集。這是18世紀歐洲人喜好的一種文學形式,不少小說以此為框架敘事。從內容上看,《北歐書簡》是游記。游記作為文學體裁同樣古已有之。如果說寫信、寫游記,都不新鮮,《北歐書簡》的最大價值又在何處?我認為是寫情。憂郁感傷原本就不是什么負面詞匯,追溯起來的話,它是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憂郁王子,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一上場就說自己既不為買賣,也不為愛情,可就是莫名所以地憂郁煩亂。和莎士比亞同為17世紀作家的羅伯特·伯頓著有《憂郁的解剖》一書,將憂郁分為愛的憂郁和宗教憂郁兩種,他還分析憂郁的成因、癥狀和療法。到了18世紀,文學怪才勞倫斯·斯特恩的《感傷之旅》以一個敏感青年為主人公,融自傳、小說與游記于一體,同時專門寫情,成為18世紀感傷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也為《北歐書簡》樹立了一個范式。然而《北歐書簡》寫“情”又有不同,它并非只是模仿先例,而是寫出了自己的獨一無二。
《北歐書簡》中的第一人
稱敘述者(就當她是沃氏本人吧)常常說自己極度憂郁,心情激蕩,頭腦混亂,這是沃氏自己在游歷時心境的真實寫照。沃氏在戀愛上一向我行我素、飛蛾撲火。她先是愛上畫家亨利·福賽特,熱戀上頭,登門找到畫家妻子,正妻驚駭大怒,將她逐出門外。沃氏因此前往法國,借口為寫專著而親睹法國革命,實則也是為避緋聞糾纏,不承想在法國邂逅了美國男子吉爾伯特·伊姆利,造成了她更為深遠持久的感情痛苦。伊姆利就是她此行北歐的委托人,是作家兼商人,是她懷里所抱女嬰的父親,曾參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有上尉頭銜,相貌英俊卻對她始亂終棄。此人政治上激進,同情法國革命,同時又有著精明的商業(yè)頭腦,甚至也干投資販賣黑奴船只的骯臟勾當。
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英國和普魯士、奧地利結成歐洲聯盟,對法開戰(zhàn),聲討其斬殺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大逆不道,北歐國家則保持中立?!侗睔W書簡》中提到的丹麥名相伯恩斯多夫主張對法保持外交關系,允許出口大量谷物至剛剛成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北歐商人因此從對法貿易中掙了大錢。伊姆利在此形勢下也雇了一名北歐商人做代理,找了艘法國船,計劃先裝法國銀幣,運到瑞典哥德堡,用銀幣買糧,再運糧到法國賺錢。不承想船沒在哥德堡靠岸,挪威船長攜銀棄船逃跑,將船留給了大副。伊姆利聽聞后,自然要追討欠款,收回船只,因此才有了他委托沃氏的此次北歐之行?!侗睔W書簡》中,沃氏對此語焉不詳,只說有公事在身,但其在北歐海岸和內陸的行走線路,包括覲見丹麥首相,所為都是此事。后來,挪威船長被捕,其家人付了好大一筆保釋金才讓他獲釋。是庭外和解,還是打官司追討損失,伊姆利讓沃氏見機行事;賠償金要多少合適,伊姆利也授權沃氏自行決定。這至少說明,女作家同時還是個熟練精明的辦事人。
可是兩人關系卻早在沃氏去北歐前就破裂了,男的已經厭倦,女的卻還在糾纏,甚至不惜吞鴉片酊自殺。即使來了北歐散心,從本書附錄中沃氏寫給伊姆利的私信里,也可見女方的動蕩心情哪怕是在面對斯堪的納維亞的奇山秀水時,也沒能減弱幾分。每封信都在訴說自己失戀的痛苦,聲討對方的冷酷無情,埋怨對方為何不寫信來。不難想象這些怨怒在收信人那里所激起的反感。她遭遇的無非是古往今來男女之間的老套情節(jié),那就是愛過之后又不愛了。而情愛一旦不再,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放手。
《北歐書簡》中揮之不去的痛苦煩悶,已經是非常克制的表達了。本書中還收錄了一些沃氏的私信,將私信與公信并列,更能還原一個真實的沃氏。中國人談情,所謂“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還有“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前者相當于當時及后世的英國人,常以沃氏為激情的犧牲品而替她惋惜地感嘆,可是沃氏自己或許會慶幸自己有鐘情的能力。失戀于她,等于情操養(yǎng)成,等于用想象和天才升華感性??傊瑢Α扒椤钡谋硎?,以及對“情”、理性和想象之間關系的辨析,是我認為此書的最大價值所在。
不管是公信還是私信,沃氏的第二任丈夫、思想者葛德文都對其激賞不已。“如果有一本書是故意想叫人愛上那作者的,我覺得這本書就是。”這是他評論《北歐書簡》的話。沃氏死后,由葛德文編輯出版了沃氏通信集,即其私人通信的合集,也就是本書所譯私信取自之處。在通信集序言里,葛德文認為:“這些信和著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是熾熱想象力的產物,是一顆充滿激情并且想要描繪這些激情的心的產物?!?/p>
(源自《文匯報》)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