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友
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我,從小就愛看《林海雪原》《誰是最可愛的人》,羨慕軍人,向往參軍。1974年,我終于有幸應征入伍,在邊防某部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zhàn)士。
也許是身處邊防軍營,最容易與邊塞詩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吧,從新兵集訓時起,我就如癡如醉地愛上了邊塞詩。在我們部隊里,喜歡邊塞詩的戰(zhàn)友一般都千方百計地借閱有關書籍,將邊塞詩摘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閑暇時,再拿出來看一看,品一品。我這個資歷尚淺的“后來者”當然也不例外,四處借書摘抄,有時還借別人的摘抄本來再轉抄。
有一個星期天,在摘抄了兩首詩歌及注釋后,余興未了的我用毛筆蘸著墨水,在一張16開的白紙上用楷書抄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闭斘矣锰籼薜哪抗獯蛄孔约簩懙淖煮w時,我們連指導員張樹新正好來班里串門,他仔細地看了看我抄錄的詩篇,贊嘆道:“詩好,字也好?!?/p>
在聊天中我發(fā)現(xiàn),張指導員其實是一個“段位”特高的邊塞詩粉絲,值得我學習。更為出人意料的是,過了幾天,張指導員竟然來到我們班,將一本紙張發(fā)黃、封面封底用信封紙打了好幾塊“補釘”的《唐詩300首》借給我看。這讓我喜出望外。
有了《唐詩300首》,在業(yè)余時間閱讀和摘抄就方便多了,學習效果也相應提高。通過深度閱讀,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唐代邊塞詩人特別擅長描寫邊塞的征戰(zhàn)生活,他們從大漠、烽煙、鞍馬、弓刀等著手,抒寫了大量反映邊塞將士精神風貌的佳作,意境高遠,格調悲壯,猶如雄渾的鼙鼓,一聲聲擂得歷史都熱血沸騰了: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p>
盧綸在《塞下曲》中寫道:“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p>
上述詩作氣勢磅礴,充滿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歌頌從軍報國和建功立業(yè),抒發(fā)豪情壯志。因此,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的強烈共鳴。
自然,在邊塞詩中,既有雄奇壯美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有英勇無畏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同時還有悲壯惋傷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以及委婉清麗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等。
盡管在邊塞詩篇中交織著慷慨從戎與久戎思鄉(xiāng)的矛盾、衛(wèi)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矛盾以及痛恨庸將與獻身精神的矛盾等,而且藝術風格也很不相同。但是,雄渾激昂,飽含正氣、血氣和豪氣的戰(zhàn)斗精神始終是邊塞詩派的主旋律,令人百讀不厭!
在我當兵的第四年炎熱夏天里的某一天,天氣驟變,大雪鋪天蓋地狂飛,將部隊駐地的千山萬壑鋪上了厚厚的“棉絮”,千樹萬樹的林木盛開了潔白的“梨花”,好一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特景觀!
可是,突如其來的“夏雪”使部隊個別設施受損,使當?shù)乩习傩盏纳钌a(chǎn)遭遇了嚴重困難。部隊立即組織全體官兵積極投入到搶修有關設施,幫助當?shù)厝罕娍篂木葹模謴驼I钌a(chǎn)秩序的工作中去,涌現(xiàn)出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好人好事。當時作為部隊新聞報道員的我,立即采訪和寫出了《在“萬樹梨花”盛開的時候》的通訊,發(fā)出后,很快被報刊采用,受到好評。
令人愛不釋手的邊塞詩豐富了我的業(yè)余生活,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激勵我積極投入到部隊組織的軍訓、執(zhí)勤和搶險救災等各項任務中去,因表現(xiàn)出色,多次受到部隊嘉獎。我還積極從事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我創(chuàng)作的小說、詩歌、散文散見于報刊。即使是在退伍以后,在地方單位工作的數(shù)十年里,我都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陽剛正氣地工作生活。2013年退休以后,我繼續(xù)堅持創(chuàng)作,先后發(fā)表了《李苦樂的軍旅生涯》等六十多篇小說散文,有的作品還被評為優(yōu)秀作品。
總之,膾炙人口的邊塞詩,不僅能讓讀者在輕松愉悅的品讀中咀嚼到濃郁的尚武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穿越千年的邊塞將士的優(yōu)秀品質,并且還將轉化為扣人心弦,催人奮進,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強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