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2年初北京冬奧會后,2023年先后舉辦的成都大運會和杭州亞運會,讓又一個體育大年悄然而至。
全民健身、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熱潮持續(xù)回歸,各大品牌通過體育賽事營銷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同時也強化了人們對體育賽事以及品牌的關(guān)注。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的比拼很精彩,各大品牌的奧運營銷大戰(zhàn)同樣精彩。
1990年,中國首次舉辦亞運會時,體育營銷在國內(nèi)還是一個罕有人知的名詞,比起品牌的曝光,贊助商更多的是履行一種民族品牌的責任;2010年廣州亞運會則成為了中國體育營銷史上的里程碑,共簽約49家贊助商,通過市場化運作募集了30多億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寧品牌掌門人李寧短短幾分鐘的“飛天點火”,“燒”出了1.44億元的財富,向全世界詮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理念;2022年冬奧會上,諸多品牌將自身形象與國家形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小見大,在細微之處潛移默化地傳遞民族自信與奧運精神……
即將開幕的杭州亞運會,175家贊助企業(yè)赫然在列,其中包括11個官方合作伙伴、4個官方贊助商和16個官方獨家供應商,以及超過100個官方非獨家贊助商。贊助品牌集聚了中外龍頭企業(yè),如通信巨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提供數(shù)據(jù)移動服務的阿里巴巴、支付寶以及保險、運動裝備、銀行、航空、體育科技公司等。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再到正在或即將舉辦的成都大運會和杭州亞運會,每場體育賽事的背后,總能看到中外品牌的身影。無論是贊助商還是技術(shù)服務提供商,每個品牌都力爭展示自身的實力與影響。體育賽事已成為品牌營銷的無聲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