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舒耘華
【摘要】蘇軾歷經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了不少詞篇佳作,其中不乏對荊楚景觀的觀照。本文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出發(fā),運用文學統計的量化方法直觀反映蘇軾黃州詞中荊楚地景意象的呈現情況。同時,本文亦著力于探討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與荊楚文化之互動關系,發(fā)掘蘇軾寓居黃州期間詞篇創(chuàng)作、地景意象使用同荊楚文化區(qū)地貌、宗教、民風與士風的聯系。
【關鍵詞】蘇軾黃州詞;荊楚地景意象;荊楚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9-003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11
蘇軾于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在寓居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時間里,東坡勤懇耕種、廣泛交游、修身養(yǎng)性并讀書寫作??梢哉f,文學創(chuàng)作已然融入了東坡在黃州時期的日常生活里,而其中,自然不乏詞篇創(chuàng)作。
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出發(fā),荊楚地區(qū)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①。荊楚文化就是孕育于荊楚地區(qū)之上,并具有繼承性、普遍性的文化。同時,根據學者曾大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中的論述,地景意象是實體性地理意象中的文學景觀。因此,荊楚地景意象即指荊楚地區(qū)的文學景觀。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同屬于一個總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之間會發(fā)生相互作用。作家文學與區(qū)域文化是同屬于文化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因此,作家文學和區(qū)域文化二者間必然會發(fā)生相應的互動。進一步將其與實際相聯系,則蘇軾寓居黃州期間的詞篇創(chuàng)作免不了與荊楚地區(qū)的文化產生互動、發(fā)生關聯。如此,現將從文學地理學視域出發(fā),運用文本分析與計量統計相結合的方法,來探究蘇軾黃州詞中荊楚地景意象的呈現,以及蘇軾黃州詞的荊楚地景意象與荊楚文化之聯系。
一、蘇軾黃州詞中荊楚地景意象的呈現
本文以譚新紅編著的《蘇軾詞全集》為底本,運用文學統計方法對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進行了定量分析。其中,根據荊楚地景意象的不同特點,又將荊楚地景意象具體細分為荊楚山水意象、荊楚田園意象與荊楚樓閣意象。通過統計,得出蘇軾黃州詞中荊楚地景意象的呈現情況如下。
通過上述統計可知,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蘇軾黃州詞一共49首。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共有126個,其中包括86個荊楚山水意象,19個荊楚田園意象和21個荊楚樓閣意象。
荊楚地景意象在詞作中的呈現自然同荊楚地區(qū)的地理和人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下面將從荊楚地貌、宗教、民風與士風四個維度入手,探究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與荊楚文化的互動關系。
二、“山下蘭芽短浸溪”——荊楚地貌之密水多山
荊楚地貌向來具有山巒眾多、水源充沛的特點。根據曾大興學者的調查研究顯示,荊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水網密、名山多、氣候潮濕等特點。荊楚地區(qū)著名的大山有武當山、神農架、九宮山、天堂寨、龜峰山、大洪山、蓮花山、雙峰山、薄刀峰、木蘭山、鳳凰山、黃袍山等;知名的水網則有長江、漢江、清江、后河、漳河、徐家河、道觀河、索子長河、東湖、洪湖、梁子湖、木蘭湖、湯遜湖、陸水湖、漲渡湖、莫愁湖等等。
荊楚地區(qū)山水眾多的地貌特征,推動了蘇軾黃州詞中對荊楚山水的表現。
據統計,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一共126個,其中荊楚山水意象就占了86個之多,即蘇軾黃州詞中絕大多數的荊楚地景意象呈現為荊楚山水意象。同時,蘇軾黃州詞中出現荊楚山水意象的詞篇有39首,占蘇軾黃州詞總數的48%,可以說有將近半數的蘇軾黃州詞呈現了荊楚山水意象。譬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一詞中呈現了“沙洲”這一荊楚山水意象,《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中表現了“山下”“短浸溪”“門前流水”等三個荊楚山水意象,《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中則有“大江”“浪淘盡”“赤壁”“驚濤”“千堆雪”“江山”“江月”“亂石”等荊楚山水意象,《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詞中亦有“小溝”“長江”等荊楚山水意象。由此,蘇軾黃州詞喜于表現荊楚山水。
故而,蘇軾黃州詞中喜于呈現荊楚山水意象的表征與荊楚地區(qū)山巒眾多、水源充沛的獨特地貌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三、“一蓑煙雨任平生”——荊楚宗教之佛道盛行
佛老思想的主要內容即有清虛守靜、隨緣自適、超曠平靜等要旨。而唐宋時期,荊楚地區(qū)的宗教文化中,佛教與道教是十分繁盛的。根據學者喻斌的論述②,唐宋時期是道教發(fā)展的高潮,亦是荊楚境內道教活動的大發(fā)展時期。在唐代,許多著名道教學者,如劉元靖、羅公遠、杜光庭等,或成長于荊楚或曾來荊楚交游、活動;同時,荊楚境內道觀大盛,如荊州的大崇福觀、開元觀、玄妙觀等均建立于唐朝。宋代,荊楚道教繼續(xù)蓬勃發(fā)展,武當山道教基地初具規(guī)模,九宮山道場建立。學者郝舒暢指出,荊楚地區(qū)素來盛行佛教,是中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禪宗一派正式形成于初唐的鄂東地區(qū),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皆著經于黃州,六祖惠能得法于黃梅東山五祖寺。
唐宋時期荊楚宗教文化中佛教與道教的繁盛,和蘇軾黃州詞多表現荊楚地景且蘇軾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黃州詞多表達寄寓山水的超曠心境之特點是相通的。
首先,蘇軾于黃州時期的詞作中多有表現荊楚地景的內容。根據計量統計,蘇軾黃州詞共81篇,其中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黃州詞就有49首之多,即蘇軾黃州詞中超過半數的詞作皆出現了荊楚地景意象。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江神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哨遍》(為米折腰)、《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蘇軾黃州詞中均含有1至9個荊楚地景意象。
當一個人局限于內心悲慨之中,往往便沉淪于自我情緒的抒發(fā),而忽視了周遭美景,也更無心游覽自然山水。如在蘇軾稍后的詞人秦觀,同樣是歷經波折、仕途坎坷之人。在公元1094年哲宗親政,公開支持新黨后,秦觀便屢遭貶謫,從杭州一連被貶至雷州。由于少游具有銳敏多感的心性,故在面對人生挫折時,經常陷入無盡悲傷之中,甚至絕望、難以自拔,也正是這樣的心態(tài),使得秦觀無暇顧及沿途的山川景色,進而詞作便往往陷入離愁別怨的憂傷意緒抒發(fā)之中,堂蕪未免狹深,對自然山水的關照也難免忽視。即如其代表作《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雖然登臨高樓,卻全詞無一語言及山川景色,并且詞篇彌漫著少游自己深悲、凄涼與憂傷的意緒,多見“恨”“凄涼”“斷”“困”“愁”等悲傷字眼。再像《踏莎行》(霧失樓臺),詞中雖有“郴江”“郴山”等自然景色,但此些景觀的描摹還是為了詞人內心深悲情緒的抒發(fā),并非實際對景色之關懷,“砌成此恨無重數”之語更是將少游志意幻滅、被貶失意的深切悲慨乃至絕望之恨傾瀉脫出,真不愧“古之傷心人”,也難怪蘇軾讀到此詞亦淚流不止。
因此,能更多地注意到自然山水,必是人心境恢復平靜、釋然之時。蘇軾黃州詞中喜于呈現荊楚地景,這便說明蘇軾于黃州時期,不乏對自然山水的熱愛,鐘情于廣泛交游、留心于山川秀景。能暫時擺脫內心深悲而將注意力移向更為廣闊的天地自然,這就體現了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心境有恢復平靜、恬然自釋的趨向。恬然、寧靜、釋懷的心境,與佛道思想中清虛守靜、平靜恬淡的要旨是一脈相承的,故而,蘇軾黃州詞多呈現荊楚地景的特點與黃州地區(qū)于唐宋時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之趨向是相一致的。
其次,這些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蘇軾黃州詞,往往會通過對荊楚山水的關照、寄寓荊楚地景的情懷,來表現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曠、釋然、隨緣委命之意緒。例如《南鄉(xiāng)子·春情》(晚景落瓊杯)一詞,無論是開篇的“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作堆”還是結句“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均由對“云山”“江天”等荊楚地景的關懷、寄情懷于荊楚地景間,進而寄寓了東坡曠達、寧靜的心緒;能于酒杯中窺見荊楚晚景之翠秀,內心是何等閑靜;能從東風卷地注意到樓外荊楚江天之壯闊,心境又是何其放曠。再如《蝶戀花·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之中,以平淡自然之筆墨描繪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的荊楚地景,詞中上片即以對荊楚清秀祥和的地景之描繪,寄托了詞人“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暢快之情,字里行間中將東坡超曠、曠達之襟懷展露無遺。又如《定風波·重陽》(與客攜壺上翠微),雖為隱括詞,但仍舊寄寓了東坡自身的情懷。全篇先描繪重陽時分的荊楚地景,將詞人心跡寄藏于荊楚地景間,再于結尾處直抒己懷。詞中對荊楚地景的描摹從“翠微”之輕緲到“江涵”的開闊再到“云嶠”之壯偉。由朦朧到壯闊的荊楚地景,亦是詞人于重陽時節(jié)由淡淡愁緒到釋懷放曠的心緒轉化之反映,詞末“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便將東坡曠達的心境酣暢淋漓地一瀉而出,直截了當、余韻無窮。更有《江神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以“東坡”“雪堂”“北山”“小溪”等荊楚地景的描繪,傳達了東坡愿與陶淵明齊名,寄情山水田園間,恬然自得之志,流露出詞人隨緣委命、平靜自適的意緒。還有《滿江紅》(憂喜相尋)、《南歌子·和前韻》(日出西山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諸詞,皆通過“一江春綠”“亂山”“桑野”“山頭斜照”“照野彌彌淺浪”等荊楚景觀,寄寓了東坡于被貶失意中走出,趨于平靜、放曠、隨遇而安、恬然自釋的心境。
這些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蘇軾黃州詞通過寄寓山水所傳達的曠達、隨緣委命之心緒,亦同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釋然平靜的主要內容趨近,可見,蘇軾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黃州詞喜于表達寄托自然山水的曠達意緒之表征,與唐宋時期荊楚地區(qū)佛、道文化繁盛的特點是相近的。
因此,蘇軾黃州詞多表現荊楚地景,且蘇軾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黃州詞多表達寄寓山水的超曠心境之表征,同唐宋時期荊楚宗教文化中佛教與道教十分繁盛的特點是相通、趨近的。
四、“江海寄余生”——荊楚民風的野性與自然
荊楚地區(qū)的民風自古形式多樣,有牽鉤、競渡之戲,祀敬鬼神、荊楚歌舞等。就祀敬鬼神來說,這是因古代荊楚地區(qū)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從而民間淫祠與巫術盛行。荊楚人民對鬼神的祭奠主要源于對鬼神的崇敬和祈禱風調雨順、占卜吉兇之用。這些祀敬鬼神的活動,往往粗俗、迷信而無科學之言,卻也流露出原始的野性。同時,祀敬鬼神的活動,亦體現著荊楚人民對自然的崇敬,無不流露出荊楚人民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再來看荊楚歌舞,荊楚歌舞是發(fā)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祭祀舞蹈。荊楚歌舞的題材主要涉及采菱、揚荷、渡江等,與自然和田園生活密不可分,故荊楚歌舞也鮮明反映著荊楚百姓尚自然、淳樸、野性的風氣。因此,荊楚地區(qū)的民風自古有著崇尚自然、趨野性的特點。
與此同時,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也具有與荊楚民風相似的情緒體驗。細品蘇軾黃州詞,不難發(fā)現,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往往飽含著一任自然、遼闊、放蕩的情感。
蘇軾對荊楚地景意象的描繪時常使用與“江”“水” “?!薄吧健薄皹恰薄耙啊薄奥贰薄澳啊毕嚓P的詞藻。如《南鄉(xiāng)子·春情》中的“江天”“高樓”,《浣溪沙·再和前韻》(半夜銀山上積蘇)中的“銀山”與“濤江”,《哨遍》(為米折腰)中的“春水”“臨水”“登山”,《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念奴嬌·中秋》中之“江山”,《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里的“江?!?,《西江月·重九》中的“樓頭”,《玉樓春》(烏啼鵲噪昏喬木)里的“曠野”,《南歌子·和前韻》(日出西山雨)中的“桑野”,《浪淘沙》(昨日出東城)里的“綺陌”,《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中的“沙路”等等,如此的荊楚地景意象語匯在蘇軾黃州詞中不勝枚舉。“江”“水”“?!薄吧健鳖惖那G楚地景意象,以其實體性文學景觀本身的開闊高遠,而具有闊大之感和放蕩自然的意蘊。而“樓”“路”“陌”類的荊楚地景意象則是以其文學景觀的開放性、視野向外打開的特點,由此給人以遼遠自然與放蕩之意緒。如“樓”往往是人們登高眺遠之處,從而有自然遼闊意味;“路”“陌”本身就是四面延展開放之所,故而有開闊和自然的余韻。“野”類荊楚地景意象則是一方面具有開放景觀的表征,曠野是對外開放、空曠之存在,另一方面“野”的符號本身蘊含著野性意義,“野”之辭其所指是與自然野性不可分割的;因此,“野”類荊楚地景意象亦給觀者以放蕩開闊、自然的感受。
如此,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主要呈現放蕩、一任自然之意蘊與荊楚民風尚自然、多野性的特征是近似、趨同、不無聯系的。
五、“自愛湖邊沙路”——荊楚士風之高潔傲岸
荊楚士大夫之風,自古便有著高潔、傲岸的傳統。荊楚地區(qū)的著名士人以莊子為濫觴,其后還有屈原、宋玉、王逸、孟浩然等③。他們其中無論是崇尚儒家還是道家,抑或是趨向佛教,皆有共通的高潔、傲岸、卓然不群之品格。如屈原《離騷》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語,以美人自況,形象生動地托出了屈原自己高潔孤傲,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意、情操。《對楚王問》中展現了宋玉在回應楚王刁難時,以郢都唱客為喻,旁敲側擊、深沉含蓄地傳達了高潔君子向來傲岸不群,故世人往往與我不和之意;并以“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之句,鏗鏘有力地道出了對高潔、傲岸不群品質的堅持與追求。孟浩然的《夜歸鹿門山歌》,以“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之語,傳達出自己不愿流俗而歸隱山林,眾人不解、我獨清高的潔身自好品質。
荊楚士風的高潔傲岸,和蘇軾黃州詞中通過對荊楚地景潔凈純澈體驗的鐘情來傳達自身高潔、卓然不群品質的特點是相一致的。
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蘇軾黃州詞一共49首,其中有許多詞篇皆以對荊楚地景潔凈少塵特質的中意,來反映東坡內心孤傲、高潔的人格情操。如同《南歌子·再用前韻》(帶酒沖山雨)中,以“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之語作結,道出了東坡對荊楚地景之獨愛,再通過“湖邊沙路”的荊楚地景意象之少泥、去塵染的表征,深沉蘊藉地傳達了東坡內心高潔、不愿沾染世俗凡塵的品格。又如《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詞中“松間沙路凈無泥”之辭,明白曉暢地道出了蘄水蘭溪旁松間沙路的潔凈無塵。開篇便以濃墨勾勒松間沙路無泥潔凈之狀,無不流露出詞人對荊楚地景潔凈之特點的鐘情,亦側面反映了詞人本身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渡诒椤罚槊渍垩└怯伞安酱渎雌閸?,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等語,通過“翠麓”“泛溪”“暗谷”“春水”等美好純澈的荊楚地景意象,委婉傳達了東坡愿縱情于荊楚山水田園之間,享樂于自然之中,遠離朝堂喧囂之志;其后更是以“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直截了當地抒發(fā)了東坡愿臨水登山、寄情于荊楚山水之間,不愿受俗事困擾、耗費精力追求功名利祿之志意。辭章之間,通過對縱情荊楚地景的寄托,或蘊藉或直截地表達了蘇軾高潔傲岸的品格操守。再像《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南歌子·和前韻》(日出西山雨)等詞,皆有“臨皋煙景世間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林斷山明竹隱墻”“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盡日行桑野,無人與目成”之句,通過表現“臨皋煙景”“江?!薄傲謹嗌矫鳌薄罢账t蕖”“桑野”等荊楚地景的秀美、清澈與開闊以及詞人對這些荊楚地景之獨鐘與贊美,婉轉地表露了東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孤傲的情操品性。
由上可見,蘇軾黃州詞通過對荊楚地景之鐘情來表達自身傲岸高潔的品格之表現,與荊楚地區(qū)自古以來潔身自好、高潔偉岸、孤傲不群的士風一脈相承,是對荊楚地區(qū)高潔傲岸之士風的承繼與發(fā)展。
六、結語
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與荊楚文化有著密切關系。首先,蘇軾黃州詞中荊楚地景意象多呈現為荊楚山水意象的表征,與荊楚地貌水網密布、山巒眾多的特點密切相關。其次,蘇軾黃州詞多呈現荊楚景觀以及含有荊楚地景意象的黃州詞多傳達寄寓自然的超曠襟懷之特點,同唐宋時期的荊楚宗教文化中佛教與道教繁榮蓬勃的表征是相通的。再者,蘇軾黃州詞中的荊楚地景意象多表現一任自然、放蕩的意味與荊楚民風的自然、野性是近似的。最后,蘇軾黃州詞多通過獨鐘于荊楚地景來表達傲岸高潔的品質,是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荊楚士風之發(fā)展與承繼。
注釋:
①張正明、劉玉堂:《荊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②喻斌:《荊楚道教論綱》,《武當學刊》1993年第1期。
③夏日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古代荊楚地區(qū)著名文人及其成就》,《政策》1997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
[2]饒學剛.蘇東坡在黃州[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3]譚新紅.蘇詩詞全集[M].武漢:崇文書局,2015.
[4]林語堂.蘇東坡傳[M].張振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5]趙佳.蘇軾黃州詞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6.
[6]修夢琦.行旅文化視野下唐代荊楚地區(qū)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7]施昂.晚唐五代詞的文學地理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8]郝舒暢.荊楚文化影響下蘇軾在黃州的嬗變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7.
[9]呂文雪,費團結.論李漢榮散文中的地理意象[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
[10]白振奎.陸游文學世界中的地理意象與空間想象[J].文史知識,2007,(12).
作者簡介:
李敏,第一作者,女,安徽合肥人,佳木斯大學,在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詞學研究。
舒耘華,通訊作者,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主要從事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