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現忠
黨的二十大報告通篇貫穿著法治思維、法治精神,為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必將開啟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征程。建設法治中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其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基礎。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一項重要任務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法治社會建設單獨列出來闡述,強調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突出了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這是我們今后的工作重點和方向。
要建設法治國家,必須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是一個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法治社會是依法治理的社會,不是胡亂治理的社會;在法治社會,社會治理要依法依規(guī)進行。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研究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的動力機制及其推進方式問題,在深刻總結世界法治現代化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精辟闡述了三種不同的法治化動因類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自下而上的社會演進模式,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自上而下由政府來推動法治化模式,以及我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推進法治化模式。顯然,政府推動與社會演進交互作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法治現代化運動樣式,是我們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顯著特點,有助于快速完善我國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之所以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也是針對部分社會成員法治意識淡薄、沒有公共規(guī)則意識的現狀提出來的,比如社會上時有發(fā)生的老賴事件、高鐵霸座事件等。
建設法治社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堅持客觀、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系統(tǒng)、整體、協(xié)調推進路徑設計與實施。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要統(tǒng)籌考慮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要平衡當前與長遠、傳統(tǒng)與現代、局部與整體、上而下與下而上之間的關系,實現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
(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
要讓全社會信仰法律,需要引導和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在心理上擁護法律、在行動上踐行法律,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依法的行為習慣。法治精神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動力,是法律進入人的內心世界的價值支撐和思想指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需要加大力度,在全社會進行法治理念的宣傳,不斷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使之內化于心,形成頭腦中的固定意識,形成尊法、守法、用法、遇到問題尋找法律途徑解決的思維習慣。思維決定行動,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必然會帶來法治行為外化于行,這樣就會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豐富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文化,這是我們今天建設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血脈,要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法治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我國從秦朝開始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從秦朝的商鞅變法開始,我國逐漸形成中華法系。隨著封建國家的發(fā)展強盛,我國的法律體系也在隋唐時期發(fā)展成熟,最典型的代表法典就是唐朝的《唐律疏議》。中華法系是在我國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產生的,有其獨特性,在全世界獨樹一幟、影響深遠。中華法系與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等共同構成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法律體系。
我國古代法制包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思想和智慧。比如儒家思想主要是關注禮和仁,周公制禮,要求人們的行為要符合禮的規(guī)范性。在我國古代,通過禮來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禮是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當然,我們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只有禮是不夠的,還要有法。古代有出禮入刑的治國策略,“刑”在這里有法的意思。還有隆禮重法的治國理念,把禮和法相結合,注重教化,反對“不教而誅”。堅持以人為本、愛民如子的民本理念?!洞呵镒髠鳌ぐЧ辍氛f:“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币暶袢鐐c視民如子、愛民如子有相似的意思。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傷口一樣,小心翼翼,倍加呵護。堅持以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的價值追求。雖然古代社會也有法律,對犯錯的百姓有制裁措施,但是我們追求的是減少訴訟、天下無訟。希望通過道德教化、提升人們的道德素養(yǎng),來減少訴訟,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堅持以德為主、刑法為輔的慎刑思想。儒家思想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民眾,針對不聽從道德教化、不改變自己惡劣行為的人才用政令、用刑罰??梢娢覈糯幕前训赖陆袒旁谑孜坏模浯尾攀怯眯谭??!短坡墒枳h》提到:德禮與刑罰“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德與刑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才能如晨昏、春秋一樣相得益彰。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依法正確處理各類案件,做到不枉不縱,賞善罰惡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內外有別、親疏差異。堅持保護老弱病殘幼、鰥寡孤獨的恤刑原則。在刑法中體現仁德,對特殊群體比如女犯、病殘者以及鰥寡孤獨者進行優(yōu)待,加強對他們的道德教化,不過多進行體罰,體現了統(tǒng)治階級的寬仁思想。
這些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煥發(fā)時代價值,也影響著人們的法治意識,成為人們樹立法治自覺的文化基因。法律反映一個國家獨特的社會現狀,具有鮮明的歷史和時代特征。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注重從我國古代的法制中進行學習,挖掘精華、總結經驗和成敗得失,吸取有用的養(yǎng)分,為今天的法治社會建設提供依據和遵循。
(二)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的基礎性工程
只有人人都有法治意識,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依法辦事,法律才能擁有權威性,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全民守法才能建設法治社會,擁有誠信守法、公平正義的法治環(huán)境,才能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安寧。始終要強調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堅定捍衛(wèi)法律。因此,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除了宣傳法治的重要性,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之外,還要讓人人懂法,把法律知識傳授給人民群眾。普法是全民守法的重要內容和基礎環(huán)節(jié)。要重視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要防止普法的形式主義。全民守法需要一個由被動(消極服從)走向主動(價值認同)、他律(外在要求)走向自律(內化于心)的過程。要讓人們信任法律,擁有法治意識,執(zhí)法部門要做到嚴格執(zhí)法,司法部門要做到公平公正司法。法律的權威性是建立在嚴格執(zhí)法和公正司法之上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國家執(zhí)法和司法部門在工作過程中要做出表率,執(zhí)法司法的過程同時是普法的過程。只有通過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huán)境。這種普法,群眾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群眾看來,實踐、社會現實就是最好的普法。
普法要注意打破陳規(guī),實現普法形式守正創(chuàng)新。在基層普法的過程中,采取掛橫幅、貼標語、喊口號、墻上繪圖等方式的傳統(tǒng)普法載體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這種方式,群眾容易接受,需要長期堅持這些做法。但是,在一些地方比如過去計劃生育嚴禁超生、違反規(guī)定嚴厲處罰的標語在鄉(xiāng)村社區(qū)至今常見,不但混淆了群眾視聽而且與現在的政策法律相悖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更換體現現在政策法律的內容。另外,要創(chuàng)新基層普法形式,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網絡載體,建立鄉(xiāng)村(社區(qū))公眾法治宣傳平臺,實現法治信息手機、網絡即時推送等方式,補足線上普法的不足與短板,從而實現線下線上普法有機結合。
普法就要明確普及哪些法律,明確普法重點。要把與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多加宣傳和普及。要加大力度宣傳憲法,宣傳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法典,要重點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思想和黨內法規(guī)??赡苡行┤瞬焕斫鉃槭裁窗研麄鼽h內法規(guī)納入“八五”普法規(guī)劃的內容。因為十八屆四中全會把黨內法規(guī)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體系。
(三) 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社會建設要落實到社會治理中,否則法治社會建設就像空中樓閣。社會治理必須依法依規(guī)治理,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才能保障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社會治理要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基層群眾中?;鶎邮巧鐣卫砗蛧抑卫淼幕?,只有把基層治理好了,國家和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基層安則國家安。法治社會與基層社會治理密切相關,只有在基層治理中依法辦事,才能建設法治社會。
不同于法治政府建設的剛性要求,法治社會建設更傾向于韌性治理。當外界情況出現不確定性或者波動時,能夠快速恢復平衡狀態(tài)體現的就是社會的韌性。韌性治理要求治理過程要有柔韌度,充分發(fā)揮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力量來治理。楓橋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楓橋經驗要求充分發(fā)動和組織群眾,發(fā)揮群眾的自治力量來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自治力量,每個人都嚴格要求自己遇事找法、解決問題依法,我們就能形成公開透明的法治環(huán)境和依法治理的社會風尚。這種韌性治理還體現在對困難群體的關懷關愛上,關注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殘疾人關愛幫扶服務,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需要我們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
(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原則。黨的領導是保障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方向和成效的根本。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艱巨而繁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充分發(fā)揮黨在政治、組織、能力、機制等方面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和引領帶動作用,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使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方向不偏移,才能凝聚起強大合力、構筑起堅強堡壘,才能確保上下貫通、左右協(xié)調,保證法治文化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在黨的領導下,法治文化建設才能保證人民民主,代表人民的意志,表達人民的心聲。
二是堅持依法治國原則,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國家和社會的運行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充分發(fā)揮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對全社會的約束規(guī)范作用。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時候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和準繩,不得違反法律法規(guī),而應嚴格依法辦事。強化法治宣傳,任何個人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引導基層群眾在法治軌道上化解矛盾糾紛、保障自身權益。
三是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要聚焦人民需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需求導向和服務導向,切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法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保障人權,我國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要尊重和保障人權。此外,在法律制定和運行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以人為本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特征和鮮活的精神要素。
四是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法律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維護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如果沒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法律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是法治社會內在的價值追求。要有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在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正義的準則,如此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要加快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和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進行法律援助和救助,公平公正解決群眾矛盾和糾紛,確保群眾的利益。
五是堅持程序正當原則。只有程序正當,群眾才能夠在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程序設計要公平,群眾就會認為這個結果是公正的,而不管事實上結果公正與否。
六是堅持吸收借鑒原則。一方面,要積極借鑒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要積極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以開闊的眼界和胸懷,密切關注世界范圍內法學理論研究和法治發(fā)展趨勢,批判性地開展研究,創(chuàng)造性地予以借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是排外的,而是開放的、包容的,它吸收人類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精華。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