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西班牙內戰(zhàn)后,佛朗哥政權對女性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控制,限制女性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權利,推廣傳統(tǒng)的家庭角色和性別刻板印象。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通常被認為是次要的,她們的角色是為了滿足家庭的需要,而且應該服從父親或丈夫的意愿和權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生育率,例如提供生育補貼和大家庭獎勵等,整個社會都在傳播父權制的價值觀,期望女性成為勤勞、自我犧牲和樂于助人的母親。女性在婚前對父親言聽計從,婚后對丈夫唯命是從,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個性。
時任西班牙全國女性部長、佛朗哥的妹妹皮拉爾·普里莫·德里維拉在馬德里成立了長槍黨的女性分支,推動實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限制婦女的權利和自由。例如,17 至35 歲單身或喪偶無子的女性均要參加為期六個月的社會服務,學習如何扮演好女性角色。皮拉爾還于1953年創(chuàng)作了《好妻子指南》, 該指南提出了11項讓丈夫保持幸福的法則,其中包括:“在丈夫下班回家之前,要將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準備美味的晚餐,還要收拾打扮自己,做一個溫柔且有趣的妻子,吸引丈夫。丈夫在家時,不可以使用洗衣機及烘干機,要看護好吵鬧的孩子,為丈夫創(chuàng)造安靜的居家環(huán)境。”[1]
在父權主義盛行的時代,女性的生活是非常苦澀、殘酷的。從底層女性到上流社會的女性,她們都受到了父權制度的壓迫和社會偏見的束縛。底層女性的生活更加艱辛,她們往往需要承擔家庭的重擔,包括照顧孩子、做家務、賺錢養(yǎng)家等。由于缺乏教育和社會資源,她們很難擺脫貧困和不公平的待遇,被迫接受男性的支配和掌控。而上流社會的女性則更多地受到了男性的物化和性別歧視。她們往往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追求美貌和服從,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自由。盡管她們有追求夜生活和享受人生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往往是虛假的,因為她們需要接受男性的審判和社會的評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思想和自我認識往往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和扭曲。她們被迫接受男性主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這種壓抑和扭曲導致了她們可悲可嘆的人物命運,成為男性的玩物和社會的受害者。
西班牙內戰(zhàn)后,充滿浪漫色彩的愛情小說一度深受女性讀者喜愛,而這類小說正如另一位西班牙女作家卡門·馬丁·蓋特所說:“完全扭曲了事實?!保?]因此,《一無所獲》作為當時首部由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非愛情類小說,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轟動??ㄩT·拉福雷特從真實、全新的視角,帶領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不是一味地美化女性的社會地位,為她們制造幻想。
在佛朗哥政權時期,夏娃和圣母瑪利亞這兩類女性形象常被用來作對比,以強化對女性的控制和限制。[3]夏娃被視為原罪的象征,代表著女性的墮落和罪惡,是一種負面典型。而圣母瑪利亞則被視為純潔和完美的象征,代表著女性應該具備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這種差異化的塑造方式使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被限制和削弱,夏娃的形象強調了女性的罪惡和墮落,將女性置于道德和社會的邊緣,使女性的行為和身份都受到質疑和限制。而圣母瑪利亞的形象則對女性進行了規(guī)范,要求女性要具備純潔、善良和順從的品質,使女性的自主性和個性得不到發(fā)揮。這種塑造方式強化了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統(tǒng)治地位,使女性的地位和權利被削弱?!兑粺o所獲》這部小說刻畫了兩類女性形象,一類是以姨媽安古斯蒂阿斯、舅媽格洛麗亞為代表的傳統(tǒng)女性,另一類是以安德烈婭和埃娜為代表的新女性。
姨媽安古斯蒂阿斯是個愛干凈、有講究的女人,作者這樣刻畫她的房間:“窗明幾凈井井有條的房間,似乎是家里的另一個天地?!保?]出門時,她還總是戴著一頂插著羽毛的氈帽。她自恃清高、冷漠,不把家里的任何一個人看在眼里,始終站在道德制高點,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他人身上,并對家人施以語言暴力。然而姨媽的道貌岸然、雙重道德標準是她為人詬病的導火索。年輕時與上司相愛,因家庭背景差異被迫分手,在上司成家后仍與其維持著地下戀情。因此,除了外祖母外,家里沒有人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她。她是佛朗哥統(tǒng)治時期的受害者,因為那時的主流觀念認為,女人只有兩條出路,要么踏入婚姻,要么走進修道院。長久以來,宗教和道德的束縛讓她飽受煎熬,無法掌控命運,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她為了維護“家族的名譽”,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選擇成為一名修女。不僅如此,她也是父權社會的捍衛(wèi)者。她對家中每一位女性都充滿敵意,尤其在對待安德烈婭時,她將自己的控制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例如不允許安德烈婭隨意出家門,不允許她與舅媽交朋友,禁止她與周圍的男性交往,還強迫她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安古斯蒂阿斯已經(jīng)完全被父權制度洗腦,將該制度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視為理所當然,而且將這些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她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被壓迫的狀態(tài),還會將這種觀念強加給他人。
舅媽格洛麗亞是個邋遢、粗俗、輕浮的女人,同時還有自戀人格,她極度關注自己的外貌和身材,但忽略了自己內在的充實和豐富,因此顯得非常膚淺和空虛。她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并將這些當作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她的幸福感不是來源于自己,而是來源于他人的贊美和關注,所以她無法了解真正的自我。內戰(zhàn)爆發(fā)后,年輕貌美的格洛麗亞與溫柔的丈夫胡安相識,二人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經(jīng)受戰(zhàn)爭摧殘的胡安出現(xiàn)了精神問題,整個人變得暴力且喜怒無常,衣衫襤褸的格洛麗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不僅要忍受貧窮和饑餓,還要忍受丈夫的拳打腳踢。她是反叛的,不愿去迎合丈夫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愿逆來順受。盡管她想要逃離這種環(huán)境,卻缺乏付諸實踐的勇氣和實力,因為對她來說,房子和婚姻就是她人生不可或缺的避難所,離開這些會讓她感到無助和恐懼。在悲慘的命運面前,她顯得十分被動,勢單力薄的她無法下定決心離開丈夫的庇護,只能日復一日地活在羞辱和恐懼之中。
埃娜的母親瑪格麗達溫柔善良,她時常帶給安德烈婭家一般的溫暖。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她在年輕時曾主動追求自己的愛情,然而由于父親的阻撓,她放棄了真愛并匆匆嫁給了父親為她選擇的對象。在嫁給了有錢丈夫之后,她對丈夫百般順從,對子女無比疼愛,過上了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然而,在這種安定富足的生活背后,是不斷的自我犧牲,還有無盡的空虛寂寞。在父權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非常被動和受限。女性往往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她們的生存往往依賴于男性的支持和保護。同時,女性的思想和行為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她們被教育要順從丈夫和家庭,不過多關注自己的個人利益和自由。在這樣的社會中,女性往往被物化為男性的財產(chǎn),缺乏獨立的思想和行動能力。即使像埃娜的母親這樣來自上流社會的女性,也不得不迎合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標準,忍受種種不公和委屈,甚至放棄自己的個性和追求,以便獲得社會的認可。
安德烈婭雖然失去了雙親,但她堅強勇敢,依然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這是我頭一次獨自夜間旅行,可我并不膽怯。一個人無拘無束地在夜闌人靜時漫游,我倒覺得是一種愜意的刺激性的歷險?!保?]18 歲的她帶著裝滿書的手提箱,勇敢前往大城市巴塞羅那學習哲學和文學,她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然后進入職場實現(xiàn)個人價值。然而,當她邁入阿里巴烏大街上的那棟古老破舊的房子時,便開始不斷遭受打擊,“渾渾噩噩的日子像灰色的大石頭壓在心頭……理想與歲月逐漸失去了重要性”[4]。她是一個叛逆、自由的女孩,在遭受姨媽在精神和身體上的禁錮時,她敢于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反抗,不讓她去“不正經(jīng)女孩”才會去的街區(qū),她就偏要去;不讓她在街上抬頭看人,她就偏要東張西望。反叛的她還和一群年輕的波希米亞藝術家成為朋友,不僅吸煙、喝酒,還將有限的零用錢都揮霍在衣服、香水和鮮花上。然而,在和這些藝術家朋友在一起時,她總是被要求為其他人準備三明治等零食,理由僅僅是因為她是一名女性,即使她能留在那個圈子,也始終是個邊緣人。
起初,安德烈婭是一個單純、天真的女孩,她懷揣著夢想和理想,并努力付諸實踐。然而,在經(jīng)歷了層出不窮的考驗和打擊后,她逐漸傷心失望。雖然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但她不依賴任何人,也無法依賴任何人。在家中頻繁上演荒誕鬧劇時,她試圖尋求同輩的理解。但是由于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能力置辦化妝品和服裝,安德烈婭感到自卑,所以始終無法完全融入校園環(huán)境,享受美好的大學生活。年輕的她在精神上是不獨立的,埃娜疏遠她,她便陷入孤單和寂寞之中。她開始還對愛情抱有灰姑娘式的幻想,在彭斯約她跳舞時,她充滿期待與幻想,感覺自己就像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即將在舞會上成為公主。然而真實情況是,她在舞會上感受到了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階級差異,她和灰姑娘同為無依無靠的年輕女性,童話里的灰姑娘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現(xiàn)實中的她是不可能得到跨越階級的愛情的。從此,不再對愛情與婚姻有所幻想,不再依賴他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和未來。
安德烈婭在小說中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人生起伏和成長過程,她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人生打擊后,逐漸轉變成為一個追求自由、獨立思考的成熟女性。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雖然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但也正是這些磨難讓她逐漸認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也讓她逐漸明白自己應該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人。在小說的結尾,安德烈婭離開巴塞羅那,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這一舉動不僅展現(xiàn)了她的勇氣和獨立性格,也代表著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需要拋棄傳統(tǒng)觀念和束縛,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命運。安德烈婭的成長歷程不僅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女性從迷茫到自我覺醒的過程,更向我們傳遞了一種關于女性獨立、自由的價值觀。在當時西班牙社會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安德烈婭的經(jīng)歷和選擇也對那個時代的女性提供了一種現(xiàn)代、前衛(wèi)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安德烈婭的好友埃娜充滿青春與活力,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她視野開闊,富有智慧,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外向且獨立,人緣極佳。比起普通人,她更欣賞與眾不同、有棱有角、生活豐富多彩的具有藝術家氣質的人。對她來說,頹廢但是會拉小提琴的羅曼是充滿魅力的,破舊不堪的房子是魔幻的,有錢卻無趣的追求者是無法忍受的。她敢愛敢恨,在得知母親年輕時曾被羅曼背叛過后,她便懷著報復的心態(tài)接近羅曼,卻發(fā)自內心的欣賞他的才華,并被他身上的神秘感深深吸引。如果說主人公安德烈婭的成長略顯被動,那么埃娜的成長是完全主動的。她敢于掙脫束縛,挑戰(zhàn)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再追求傳統(tǒng)的完美女性形象,而是追求自己的獨立和自主。這種新的女性觀念和價值觀后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認同,成為西班牙社會中的一股強大力量。
小說中的幾位女性人物個性迥異,受戰(zhàn)爭、家庭、社會的影響,她們的命運也不盡相同。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底層社會的女性還是上流社會的女性,她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和限制。尤其在佛朗哥時期,政府對女性進行了更為嚴苛的限制,這讓女性在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壓力。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像埃娜、安德烈婭這樣的女性,從現(xiàn)實中覺醒過來,不再接受傳統(tǒng)的束縛和限制,開始追求女性的獨立和自由。她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現(xiàn)狀,而開始積極地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覺醒和追求獨立的精神,不僅使她們成為小說的閃光點,也讓讀者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潛力。小說的作者卡門·拉福雷特亦是如此,她通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女性發(fā)聲,喚起了整個西班牙社會對女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她的作品也激勵了后來的一代女性作家,為西班牙文學注入了更多的女性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