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宇 喬雨萌
林桂枝與女兒楊京京。圖/本刊記者 梁辰
當初懷孕的時候,林桂枝周圍的人都一陣驚訝,這個被稱為“文案女王”、事業(yè)繁忙的奧美創(chuàng)意部上司怎么會選擇去當媽媽?林桂枝自己也很愕然,這明顯不是她的計劃,對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媽媽更談不上有什么想法,只是覺得懷孕了,必須要把小孩生下來。
剖腹產(chǎn)后第二天回到家,心中涌現(xiàn)的并非初為人母的激動感慨,僅僅是奇怪。她低頭看著自己還未完全消下去的脹肚,聽見不遠處的嬰兒在哭,意識到這個由她而來的生命已然脫離自己的身體,像是從漂流瓶里有去無回地倒了出來,從今往后就是獨立的了。
過去19年,她和許多父母一樣,也看著孩子經(jīng)歷過成績墊底、被同學排擠等問題,但她沒有賣力地為其報補習課,也沒有強行讓其改變個性。她提醒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可以在旁觀察、跟她討論,毋需過度介入。
看著用與“雞娃”背道而馳的方式灌溉下、如今比她高出一大截的女兒,林桂枝欣喜地介紹“這是我的靈魂伴侶”。衣食住行之外,兩人仍能找到許多話題,而且能夠心平氣和、友好自在地溝通,女兒不嫌媽媽啰嗦,媽媽不覺女兒蠻橫。她們甚至合寫了一本記錄兩人交流讀書的書《同窗》,并于2023年5月出版,“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們沒有任何計劃說我們必須要如何?!?/p>
在女兒楊京京看來,這種關(guān)系的出現(xiàn)既不來自刻意的培養(yǎng),也與地理上的遠近無關(guān),更像是水到渠成的巧合?!氨热缯軐W問題我都有興趣,她正好也有興趣?!钡陀^上,近一兩年陪伴女兒去英國讀書后,林桂枝還是感到兩個人的交流多了很多?!拔医K于明白,這個人可以在思想上跟我交流得很好?!?p>
一次二人在英國小鎮(zhèn)散步,拐進小路后看見前面有位老太太拉著兩只狗,其中一頭是獵犬,淺灰色,修長矯健,煞是機靈。當時她們不約而同喊了出來:“愛瑪(《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的狗!”
《同窗》的編輯羅丹妮最早聽說她和女兒的關(guān)系后,覺得“非常神秘”,“我就覺得還可以這樣,她倆還能聊書,而且《卡拉馬佐夫兄弟》這個書是很難讀的,我就非常好奇,我說你們要是讀下來,還能把聊的內(nèi)容形成文字,應(yīng)該非常有意思?!?/p>
受此啟發(fā),每逢周末,住校的女兒回家,母女二人就一起聊天、吃飯。平日,林桂枝便獨自乘公交車去市政圖書館,把聊天內(nèi)容整理出來。
她們聊《小紅帽》《灰姑娘》,“發(fā)現(xiàn)我們的看法跟小時候完全不一樣,一個人長大了,自然會長高,長高了便會看到以前見不到的東西”;也聊《沉思錄》《第二爐香》,林桂枝問女兒,“你覺得這個母親怎樣?”
京京回答,“她就是很莫名其妙吧,連看什么報紙都要經(jīng)過她的檢查才可以看?!?/p>
林接著問,“假如我是這樣的一個人?”
京京毫不猶豫地說,“我會離開你?!?/p>
聽到這話的母親也沒有任何不滿,只是中肯地附議,“自由可貴,離開很合理。”
前下屬東東槍將她們的互動稱為“傳說中的親子關(guān)系”。在新書分享會中,作為嘉賓的他驚嘆,“世上竟然有這種不像母女的母女,讀她們的對話的時候,感覺分不清誰是媽媽,誰是女兒,有時像姐妹,有時又像朋友。我在現(xiàn)實中其實并沒有怎么見過,可是在這本書里我們看到它是可能的,是非常真實的,完全是普通人不敢奢望的美好的母女關(guān)系?!?/p>
拜新書所賜,林桂枝成了眾人眼中的育兒專家。同事得知我要去采訪她時,立刻希望我能轉(zhuǎn)達她的困惑——前一天晚上她給6歲的女兒講《西游記》,講到一個片段時她說孫悟空好像不是很禮貌,而唐僧很禮貌,話還沒說完,女兒啪一下把書合上,生氣地說,你這么不喜歡孫悟空,那你就不要講了,我不要聽你講故事。我們與這對母女的對話就從這個困惑開始:
人:人物周刊 林:林桂枝 楊:楊京京
林:我覺得可能不應(yīng)該下那么多的道德判斷。
楊:好像把西游記變成一個教訓。
人:但是我同事會覺得,她也只是在表達觀點,就像你們在看書的時候也會表達你們的看法一樣。
楊:有點居高臨下。
林:今天我們是寫成稿子會這樣,可是我們以前很少會去說這個人如何如何。我們只是享受看書,而且多是些沒有目的性的書。比如《忙忙碌碌鎮(zhèn)》,講的是一個鎮(zhèn)里頭所有動物都很忙,沒有任何目的,也沒有什么禮貌;還有個繪本講一個湯匙的生活,它在抽屜里頭,它喜歡叉子,可是叉子永遠跟它隔著一個格,它就特別不開心,最后它們兩個一起上了月球。我自己覺得很好玩,她也覺得很好玩,我們不會說看這個書是為了從中得到什么教訓。
她讀小學時,我在奧美上班,很忙,每天晚上回家的時候她已經(jīng)睡著了,我覺得這個是很多職場媽媽都要面對的。我唯一能見到她的機會就是早上,所以我每天六七點就爬起來送她去上學,那個時候我在公司是最早上班的人,不是因為我努力,是因為我要早起送她。
把她送到學校之后,她去教室,我就去她學校的圖書館找書。她念的是國際學校,圖書館有很多書,基本上都是繪本,特別好看。一次借四五本,讓她自己看,周末如果我有時間也會跟她一塊看。
楊:小時候讀這么多很有趣的書,帶給我的一個好處就是讓我有了閱讀的興趣。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想要培養(yǎng)孩子,一定要給孩子讀一些有教訓的書或者講道理的書,其實小時候你會覺得那些道理很枯燥,再說作為小孩你怎么可能明白(那些道理)?我覺得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話很好,美德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自己做過才明白是什么,美德是實踐,并不是理論上的。再說哪怕你背下來了,你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覺得,看我多乖,而不是從心里想做好事,是吧?或者覺得我要是不做的話,會怎么受懲罰。這就像教條了,我覺得這樣不好。
牛津的市政圖書館,林桂枝天天坐公車到這里將她和女兒聊天的內(nèi)容整理成文字
春天,楊京京( 右一) 和牛津的同學在一起。圖/受訪者提供
人:你有提到父母從來都不會打壓你的一些怪的想法,甚至會很鼓勵,別的決定也都是這樣子的嗎?他們很少會說你要去干嘛,或是給你一些規(guī)定?
楊:規(guī)定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建議某一科你這么選的話可能拿分會比較容易,但你不愿意的話,選另外一個就可以。包括最后選大學的時候,我在牛津和多倫多大學之間猶豫,她說都挺好。
林:因為我不覺得這件事情是一個決定人一生的事情,對吧?不見得一定如何如何。
人:有什么事情你覺得是很關(guān)鍵、很重要,你一定會給很強的意見的?
林:當個好人很重要。比方說你看著一個人跌倒,你需要去幫他;你看到一個環(huán)衛(wèi)工人,你不要瞧不起他。我覺得這些是必須要堅持的。
人:看到路邊有乞討的人,你一定會幫助他嗎?
林:我?guī)缀醵紩?/p>
楊:我跟你的看法一樣,但爸爸看法不一樣。他很奇怪的,我小時候跟他吵這個,他說乞丐可能都是假的,可是你也無法確認啊。
人:你不會認為乞討的人其實可以靠自己去賺錢、去維持自己的生活嗎?
楊:我覺得我沒有權(quán)利去要求他應(yīng)該做什么,我不知道他的生活是什么,我不知道他的經(jīng)歷是什么。對于乞丐,你可以說他懶。但其實作為乞丐,他是丟掉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尊嚴,這個真的很可憐,很值得同情。
人:最后你爸爸也不會被說服?
楊:對,可是媽媽給我錢就行。
林:對,我給她錢,我說你就給他就好了。我覺得在這些事情上接受大家不一樣就好了,沒有必要分個是非對錯,大家可以討論,不是一個對立的關(guān)系。
人:我看你們在書里的討論,也是很舒服的那種感覺,不會說我認為一定如何。
林:可能這樣子才是一個我們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你真的關(guān)心或者愛一個人,你不要抓住他,不要非讓他如何,非得要你認同我,非得要你在我邊上,我做飯你一定要說很好吃。
楊:其實這不只是愛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父母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經(jīng)常有人說,考大學、去當官是給父母添光,我覺得如果你必須要求另外一個人來滿足你的話,那其實是你自己有問題。
林:我們的意思是,不要通過別人來實現(xiàn)你自己,如果你愛這個人,就愛這個人好了,別希望從他身上得到一些東西來確認你自己。就像那些俗氣的歌曲里唱的,你點亮了我的生命,或是你讓我完整了,我覺得是很扯的。你不能讓對方點亮你的生命,請你自己點亮你的生命,然后大家互相點亮彼此的生命。
人:你是很年輕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看法嗎?對身邊的人不能抓得太緊。
林:其實是后來(才有的)。實際上我們這些在外工作的女性都很容易有這種“抓”的做法,因為你的工作要求你這樣,項目你要盯緊了,不盯緊就會出事了,所以我必須要抓住。我以前就是這樣,而且很嚴重,當了媽媽之后都是這樣。
人:早期這種“抓”的心態(tài)比較嚴重的時候,你是怎么對待女兒的?
林:前幾天因為這個事情我們有一點不愉快,她覺得小時候我對她很嚴厲,我跟她的關(guān)系不好,可是在我的眼中不是這樣。在她的眼中,我整天上班,沒時間陪她,只是偶爾會跟她看書,聽她彈琴,她覺得我是一個權(quán)威的人。
楊:可能因為我小時候一直是一個很害羞內(nèi)向的人,我特別怕那些很權(quán)威的人,我總覺得媽媽有其它事情要去做,我又很怕她那些任務(wù)做不完。
林:聊到這件事有點不開心,她流眼淚我也流眼淚,我說你怎么會覺得以前我跟你的關(guān)系很糟糕,我很直接地告訴她,因為這件事我感到很傷心,我會把心里最深處的東西都講出來,她也會很誠實地把她的看法講出來,最后我說我明白你為什么這樣想,她也說我理解你為什么這樣想,就很好。我是很喜歡把事情聊開,看一看到底你的角度怎么看。
人:但很多小孩會很抗拒跟大人這么聊。
楊:我覺得小時候確實是比較難表達的,大了之后就好多了,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從別人的角度來看。
人:從來沒有不歡而散過?
林:很少,我們會聊清楚。而且不僅她在長大,我也在成長,我覺得成長是一生(的事)。通過很多事情,我們互相了解甚至體諒,這個關(guān)系就變成,有什么很內(nèi)心的事情,我都會告訴她。
楊:我覺得中國人有一個不太好,就是(習慣)很不清楚地含糊過去就可以了。
林:很多人會說,哎呀,畢竟是父母,畢竟是母女,就讓一下,小孩她不懂。我不覺得是這樣子,我覺得他們很多東西都懂。當然你說六七歲的時候可能不懂,可他們慢慢長大,很多時候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
人:后來觀念的轉(zhuǎn)變跟你做廣告有關(guān)系嗎?會不會令你的想法更加開放一點?或者說跟你自己成長的家庭有關(guān)系嗎?
林:不會,完全沒有關(guān)系。我覺得自己能夠成長,還是靠自己去自省、檢討。通過這幾年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包括我說愛不能抓這件事情。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子,年紀大了,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好像所有事情都必須要轉(zhuǎn)一轉(zhuǎn),要大翻牌,就好像蛇脫了一層皮,好像蝴蝶蛻變,你從那個殼里出來之后會明白一些事情。
人:在對女兒的教育中,你先生的方式是怎樣的?
楊:我爸經(jīng)常陪我玩,小時候我一直比較喜歡他。我們常常在家里演《西游記》里的情節(jié),他經(jīng)常是豬八戒,我經(jīng)常做猴哥。
林:因為她爸爸是唱昆曲的,所以很懂這些表演。她小學的時候每一天都把《西游記》原著揣在兜里,隨時拿出來就翻,那本書都翻爛了。
楊:《西游記》的語言其實不難,我們就把它背下來,然后演出來,我覺得很好玩。在通天河那段,豬八戒打了金魚精兩耙,我們就用塑料片來symbolize(代表)金魚的鱗,很好玩。
人:近幾年你跟父親的交流可能就少一點?
楊:對。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傳統(tǒng)、很保守,很難改變,對我來說也比較難接受。我知道如果我們開始討論的話,肯定會跟他有不同意見,所以就沒必要去搞一些不太和睦的事。
人:你媽媽有沒有一些觀點也會讓你覺得偏保守偏老舊?
楊:我覺得媽媽很不保守,她挺開放,而且很多角度是獨一無二的。
林桂枝與女兒楊京京在咖啡館交流。圖/本刊記者 梁辰
人:比如有哪一些是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
楊:她不相信孝。
林:我不相信孝道。我不覺得父母跟兒女之間是什么恩情,我一直都不認為是這樣。我覺得愛本身就應(yīng)該是沒有條件的。可是孝成為了一個條件,因為你假定你對他有恩,所以他要回報,這個是盡孝道。小孩誕生是因為一對男女發(fā)生了關(guān)系,這是一個生理現(xiàn)象。這個小孩沒有被征求同意就來到這個世界,生這個小孩的人是有責任把他養(yǎng)大的,你撿一條狗你都要把它養(yǎng)大,因為它是一個生命。你把孩子養(yǎng)大之后,對他要有無條件的愛。
楊:我覺得“無后為大”是一個很過時的道理了,因為其實有些人就是不適合有家庭,我覺得我自己就不適合有家庭,包括我媽也不適合有家庭。家庭讓她失去了很多自由,她沒有家庭會更好,當然有家庭她也做得很好,可是沒有家庭她會更開心。
其實我覺得媽媽很可惜,她一直想寫東西,她想寫她心里喜歡的東西,可是她這么多年做文案做廣告,活得這么辛苦,都是因為家庭要靠她。
林:也不是很辛苦,我覺得廣告的錢其實很好掙。
楊:錢很好掙,可是她沒有辦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林: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很難的。我做了很多年廣告,衷心覺得精神凌駕于物質(zhì)。我覺得今天物質(zhì)的豐盛程度讓人忘了自己的存在,所以需要更多的物質(zhì)去確認自己的存在,但實際上確認自己的存在不應(yīng)該是這樣。比方說我讀《包法利夫人》,通過那么出色的一個作家,我讀到那個男人進去看到包法利夫人,他的太陽穴在動,(從這些文字里)我能感受到我存在。
楊:我覺得廣告試圖告訴你的是,你的快樂是可以從別人、別的東西中得到,可是真正的快樂應(yīng)該來自你自己。當然并不是所有書都會告訴你這樣的道理,不過你可以從一些書中學到。
林:比方說我剛才講愛是不能去抓的,包括父母的愛,包括你對男朋友的愛,對吧?《挪威的森林》講的就是不能抓住愛,村上春樹還是很高級的。男主角渡邊喜歡的就是一個并不愛他的人,他一直很愛對方,但他沒有要求對方對他有任何的回報。他沒有抓住這個人,完全是像對待一只小鳥一樣,我給你谷物,我給你水,你來的時候喝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