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
摘 要: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數(shù)量居世界第三,大部分從未整理公布。甲骨文書法從混沌到分期,其風格和特色,學術(shù)界存在不同看法。用故宮最新整理公布的甲骨文,證明晚商五期十余殷王,每一期,每一個殷王在位,其書法風格和特色都不盡相同,表面上是契手或刻手的創(chuàng)造,實質(zhì)上是時代風貌的反映和影響。
關(guān)鍵詞:故宮博物院 甲骨文書法 時代風貌 反映和影響
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不僅是甲骨文書法的珍貴資料,也是甲骨文書法研究史的珍貴見證。本文擬分三部分介紹故宮甲骨與甲骨文書法時代風貌。
故宮博物院殷墟甲骨概況
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 不含碎片) 有二一三九五片。據(jù)最新調(diào)查統(tǒng)計,包括私人收藏在內(nèi),世界現(xiàn)存殷墟甲骨約有十六萬片,故宮藏殷墟甲骨約占總數(shù)的13%,僅次于國家圖書館和臺北中研院,收藏量居世界第三。
故宮甲骨來源有三:一是公家調(diào)撥(含沒收),二是私人捐贈,三是院方收購。公家調(diào)撥最為大宗,最大一批為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舊藏北平華北聯(lián)合語言學校的甲骨。還有從北平大古玩商倪玉書、陳鑒塘處沒收后,轉(zhuǎn)而調(diào)撥給故宮的盜掘甲骨。私人捐贈主要有馬衡、李紹白、夏錫忠、薛貴笙等捐獻的舊藏甲骨。院方收購主要為大實業(yè)家謝伯殳委托富晉書社上海門市部代售的舊藏甲骨。
故宮甲骨僅小部分散見于劉鶚《鐵云藏龜》( 一九〇三) ,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一九一三)、《殷虛書契后編》(一九一六)、《殷虛書契續(xù)編》(一九三三),商承祚《殷契佚存》(一九三三),郭沫若《卜辭通纂》(一九三三),李旦丘(亞農(nóng))《鐵云藏龜零拾》(一九三九),胡厚宣等《戰(zhàn)后南北所見甲骨錄》(一九五一)、《戰(zhàn)后京津新獲甲骨集》(一九五四)、《甲骨文合集》(一九七八—一九八二)、《甲骨續(xù)存補編》(一九九六),彭邦炯等《甲骨文合集補編》等甲骨著錄書,大部分從未整理公布?!惰F云藏龜》是第一部甲骨著錄書,著錄的是殷墟最早出土的甲骨,故宮甲骨見于該著錄書,說明甲骨文書法從一開始就與故宮甲骨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宮藏馬》9,即《鐵云藏龜》125·1)。
故宮甲骨由于大部分從未整理公布,被稱為甲骨文獻最后的寶藏,一直受到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和期待。
二〇一四年,故宮博物院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獲批,正式啟動對這批殷墟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工作。本項目標志性成果名為《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預(yù)計最終完成會有六十卷冊。首批《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馬衡卷》《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謝伯殳卷》兩卷六冊,已于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出版。同時,故宮甲骨文的書法,也首次成規(guī)模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在此情況下,如何欣賞琳瑯滿目的甲骨文書法,就成為不少愛好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關(guān)于甲骨文書法的特色及評價,一直存在爭論。而要想了解這些爭論,還需要了解甲骨文書法的學術(shù)史。
甲骨文書法從混沌到分期
甲骨文書法從何時開始?一直就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可以追溯到孫詒讓的《栔文舉例》。
[1]該書撰成于一九〇四年,距甲骨文發(fā)現(xiàn)的一八九九年僅五年,作為第一部甲骨考釋書,對甲骨文研究無疑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
[2]但該書只是根據(jù)考釋需要,對部分甲骨文的字形進行了摹寫,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并沒有書法意義上的追求,不能算作書法作品。
學術(shù)界較為認可的,是羅振玉最早臨池集寫甲骨文書法,確切起點是上虞羅氏貽安堂石印《集殷虛文字楹帖》的一九二一年二月。
[3]但羅振玉原為金石學家,他集寫的甲骨文書法,實際融入了不少金文和石鼓文的筆法,并不能算作真正的甲骨文書法。
[4]這在當時其實并非個案。我們知道:金石在清代為顯學,不懂金石學不足以談學問。而金石學家認為甲骨文是『銘刻』,屬于金石學的廣義分支。故自甲骨文發(fā)現(xiàn)以來,金石學家皆兼治甲骨文,不僅羅振玉、王國維,還有王懿榮、孫詒讓、劉鶚、端方、王襄、孟定生、馬衡等。金石學家習慣用柔軟的毛筆臨寫圓潤飽滿的金文和石鼓文,臨寫方折尖銳的甲骨文就很難得心應(yīng)手,融入金文和石鼓文的筆法是十分自然的。不僅如此,甲骨文有分期,各個殷王時期的甲骨文書法不盡相同,很長一段時間對此并沒有認識,臨寫甲骨文書法也難免有混沌之感。
劉鶚一九〇三年出版的《鐵云藏龜·序》僅稱甲骨為『殷人刀筆文字』。孫詒讓一九〇四年撰成的《栔文舉例·敘》僅謂『甲文既出刀筆,故庯峭古勁,觚折渾成,怳若讀古書手札』。皆籠統(tǒng)而言。可見其時對于甲骨文書法尚未窺測門徑。
董作賓一九三二年撰成、一九三三年發(fā)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主要根據(jù)當時中央研究院在安陽殷墟發(fā)掘所獲甲骨,將盤庚遷殷至帝辛(紂王)滅亡的晚商二百五十三年歷史分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盤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董氏分期的十個標準,第十個即為『書體』。所謂『書體』,據(jù)董氏此前發(fā)表的《大龜四版考釋》所舉斷代研究八事,[5]實際也就是『書法』。他先概說:從各時期文字書法的不同上,可以看出殷代二百余年間文風的盛衰。在早期武丁的時代,不但貞卜及所記的事項重要,而且當時史官書契的文字,也都壯偉宏放,極有精神。第二、三期,兩世四王,不過守成之主,史官的書契也只能拘拘謹謹,維持前人成規(guī),無所進益;末流所至,乃更趨于頹靡。第四期中,武乙終日游田,書契文字,亦形簡陋。文丁銳意復(fù)古,力振頹風,所惜的當時文字也只是徒存皮毛,不見精采。第五期帝乙、帝辛之世,貞卜事項,王必躬親,書契文字極為嚴密整飭,雖屆亡國末運,而文風丕變,制作一新,功業(yè)實不可掩沒。
然后給每一期『書體』貼上二字定性標簽:第一期是『雄偉』,第二期是『謹飭』,第三期是『頹靡』,第四期是『勁峭』,第五期是『嚴整』。[6]
郭沫若一九三七年撰成的《殷契萃編·序言》說: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shù)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數(shù)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照應(yīng),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草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鍾、王、顏、柳也。[7]
郭沫若的觀點,主要根據(jù)《殷契萃編》所收劉體智舊藏甲骨得出。郭沫若當時在日本,《序言》沒有提及董作賓的《研究例》,應(yīng)該是沒有見到,但對甲骨文書法的觀點,與董作賓竟然十分相似。試將二人觀點比較如下:董作賓:第一期『雄偉』;郭沫若:武丁之世『雄渾』。
董作賓:第三期『頹靡』;郭沫若:廩辛、康丁之世『草率急就』。
董作賓:第五期『嚴整』;郭沫若:帝乙之世『秀麗』。
郭沫若沒有涉及第二期和第四期書法,這里可以不論。武丁第一期的『雄渾』與『雄偉』,意思相同,無須多言。廩辛、康丁第三期的『草率急就』與『頹靡』,帝乙第五期的『秀麗』與『嚴整』,都只是角度不同,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郭沫若如果言及第二期和第四期書法,相信與董作賓也會大同小異。因為二人不僅都是甲骨學家,而且都是書法家,見解相同是很自然的。后來楊魯安、冼劍民等議論甲骨文五期書法,均未脫離董作賓的藩籬和窠臼,亦不足為怪。[8]
近些年來,學術(shù)界對甲骨文的組類和字體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貞人與甲骨實際契刻者并不完全統(tǒng)一,決定甲骨文書法風格的不是貞人,而是實際契刻者(后稱契手或刻手)。每組貞人集團,貞人和契刻者合計人數(shù)不少,甲骨文書法風格不可能整齊劃一,是顯而易見的。這樣,董作賓的五期『書體』說受到質(zhì)疑,也是顯而易見的。馮時、劉一曼曾聯(lián)合撰文,指出董作賓『對于晚商甲骨文書法風格的概括充其量也只能反映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因為從今天的研究成果看,某一位殷王時期顯然并不僅僅具有一類風格的文字』[9]。劉一曼、莫伯峰又各自撰文,對董作賓的五期『書體』按組類進行了更為全面的細化。[10]
他們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然則,董作賓,還應(yīng)該包括郭沫若,是否真的錯了呢?其實也未必!
董作賓在談『第一期的雄偉』時,曾舉例說:例(1)為第一期的卜辭,這一版韋的筆法,是可以代表本期書體雄健宏偉的一例。亙的書法也有他的特點,字畫雖細,卻甚精勁;記卜兆的數(shù)字,也可以看出亙、韋兩人書體的不同。左行之二,右行之一、三、四,上吉皆韋書;左行之兩一字,不踟躕字,皆亙書。亙、韋均為武丁時的史官,可確定此版為武丁時物。兩個史官的書體各別,于此顯然可見。又此版填有朱墨,凡韋書皆填朱砂,亙書皆填墨,骨版也黃潤光滑,與朱墨絢彩,殊為美觀。
董作賓所舉例(1),即《殷虛文字甲編》3339,是武丁中晚期賓組大字甲骨文,貞人『韋』與貞人『亙』同版,右為『韋』,左為『亙』,二者書體確實大不相同。根據(jù)董作賓的解說,[11]顯然,他并非不知道同期甚至同版的甲骨文書法風格有可能不一樣。他只是拿這一版『韋』的筆法,作為第一期『書體』代表而已。與這一版相鄰的3337,也是同期賓組大字甲骨文,貞人是『』,書法風格相當硬朗,雖比前揭『亙』強,但較前揭『韋』仍有不如??赡芫褪且虼酥?,董作賓沒有將它選作第一期『書體』代表。董作賓還說過:『第一期也有不少的小字,大龜四版即其一例?!还粽J為武丁之世書法『雄渾』,是否也是根據(jù)貞人『韋』的刀筆,他沒有解說。但我們知道,《殷契萃編》收貞人『韋』的大字甲骨文不少,如871、1135等皆是,風格離『雄渾』似乎相距甚遠。即郭沫若認為武丁之世書法『雄渾』,實際另有根據(jù)。董作賓、郭沫若都知道,每一期,每一個殷王在位,甲骨文書法風格都是多種多樣的,那么,他們?yōu)槭裁粗贿x一種風格作為時代書法代表呢?這是由他們根深蒂固的文化史觀決定的!
故宮甲骨文書法時代風貌
說起文化史觀,堪稱源遠流長,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是西周『成、康之治』。
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輔佐,主張繼承文王的『明德慎罰』善政;成王死,康王繼位,沿襲不改?!妒酚洝ぶ鼙炯o》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黄鋾r政治穩(wěn)定,軍事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墩撜Z·八佾》記孔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灰馑颊f:西周文化是在夏、商二代基礎(chǔ)上建成的,所以才這么豐富多彩!我向往西周文化!
孔子對西周初年政治穩(wěn)定,軍事強大,經(jīng)濟繁榮等成就都不予置評,獨對文化昌盛進行贊美,使文化史觀成為中華民族的地地道道的『國粹』。衡量某個王朝是否正統(tǒng),文化是否正統(tǒng)是重要標準;衡量某個王朝是否盛世,文化是否昌盛是重要標準……而董作賓、郭沫若他們那一代人,從小受的都是中華傳統(tǒng)教育,毋庸諱言,文化史觀原本就是他們沉浸在血液里的固有觀念!
而文化史觀認為,時代的盛衰得失,在文化上都會有標志性反映。如同『世溷濁而不清』,必然『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屈原《楚辭·卜居》)一樣。盛唐之詩,原本什么風格都有,但最能代表時代風貌的,只能是氣壯山河的作品,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王昌齡《從軍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李白《將進酒》)。晚唐之詩,最能代表時代風貌的,也只能是『亡國之音哀以思』的篇什,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許渾《咸陽城東樓》)。至此,再看董作賓、郭沫若給每一期,每一個殷王在位,所定『書體』標簽,就會明白他們的用意。
我們知道:盤庚遷殷后,曾有短暫繁榮,但到弟小辛、小乙相繼即位,殷道復(fù)衰。小乙卒,子武丁即位。
《史記·殷本紀》說武丁『思復(fù)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三年之喪完畢,大概還沉寂一段時間,才『舉(傅說)以為相,殷國大治』;后來『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fù)興』。史稱『武丁中興』!武丁在位五十余年,如果分為前后兩期,其甲骨文書法:前期以組為代表,屬于積淀期,筆法大體從容古拙,闊綽平穩(wěn);后期以賓組為代表,屬于勃發(fā)期,『雄偉』和『雄渾』的大字書法才頻繁出現(xiàn)。聯(lián)系正值『武丁中興』時期,以『雄偉』和『雄渾』作為第一期武丁時代『書體』標簽,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武丁卒,子祖庚、祖甲兄弟相繼即位?!妒酚洝ひ蟊炯o》對祖庚未加褒貶,但稱祖甲『淫亂,殷復(fù)衰』?!渡袝o逸》《今本竹書紀年》則稱祖甲是頗有作為的君王。從第二期『書體』標簽『謹飭』看,祖甲應(yīng)是能夠堅守祖制的君王。因為『謹飭』意謂謹慎自飭?!簳w』如此,時代亦應(yīng)如此。祖甲卒,子廩辛、康丁兄弟相繼即位。《史記·殷本紀》對廩辛、康丁未加褒貶。甲骨文記廩辛、康丁與羌方及其他方國戰(zhàn)爭頻繁,相關(guān)占卜亦應(yīng)接不暇。第三期廩辛、康丁的『書體』:董作賓概括為『頹靡』,意謂萎靡衰敗;郭沫若斥之為『草率急就』,意謂草草對付。與時代風貌若合符節(jié)。康丁卒,子武乙即位;武乙卒,子文丁即位。
《史記·殷本紀》說武乙『無道』,游獵被雷震死。古今兩本《竹書紀年》均記文丁三年『大邑商』的母親河『洹水一日三絕』。這對殷商王朝來說是更為嚴重的自然災(zāi)害。自然災(zāi)害難以預(yù)測,必然給人們帶來恐懼。第四期『書體』標簽『勁峭』——筆力雄健險峻,令人驚心動魄。也是時代風貌的真實反映。文丁卒,子帝乙立;帝乙卒,子帝辛立?!妒酚洝ひ蟊炯o》說帝乙時『殷益衰』;帝辛殘義損善,天下謂之紂,尤好淫舞靡樂,長夜之飲,終被周武王滅亡。第五期帝乙、帝辛『書體』:郭沫若說帝乙『秀麗』;董作賓說第五期『嚴整』。皆與時代風貌大相徑庭。什么原因?也許與《史記·殷本紀》說紂『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容易制造假象有關(guān)。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下文還會評說。至于董作賓、郭沫若所定晚商各期各王『書體』標簽,還可以用故宮甲骨文書法繼續(xù)印證。
故宮甲骨文各期各組都有,由于拓本質(zhì)量較高,能夠真實反映書法原貌。
第一期武丁賓組卜辭最多。賓組的貞人也最多,包括賓、韋、、爭、內(nèi)、古、亙、永等幾十人。《謝伯殳卷》也有貞人『韋』大字甲骨文,同樣字口填墨,雖然不及前揭《殷虛文字甲編》3339貞人『韋』者『雄偉』和『雄渾』,但比前揭同書3337貞人『』者要大氣有力,與中興氣象吻合(《宮藏謝》89)?!惰F云藏龜》所收大多都是第一期武丁、賓二組甲骨,可惜拓本質(zhì)量太差,難以充分利用。其見于《馬衡卷》者,拓本質(zhì)量較高,有賓組貞人『爭』大字甲骨文,棱角分明,硬朗堅挺,甚為豪雄,也是中興氣象的反映(《宮藏馬》106)。
第二期祖庚、祖甲主要是出組卜辭。出組有貞人十幾人,包括出、大、行、兄、尹、犬、旅、洋、即、喜等。也有一些甲骨沒有貞人,屬于『王自貞』者。
《謝伯殳卷》有『王自貞』小字甲骨文,布局松散,字與字的間距亦甚寬懈,欹側(cè)取勢,柔若無骨,全無力道可言(《宮藏謝》327)。《馬衡卷》也有『王自貞』小字甲骨文,則布局嚴密,字與字的間距亦甚緊湊,筆畫粗細相當,結(jié)體端嚴工整,甚至有一種不必要的拘謹(《宮藏馬》227)。前者顯示時代正在衰落,后者顯示時代仍在堅守,這種兩面性,可能正是時代風貌的真實反映。還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大字甲骨文極為少見,可見『武丁中興』的時代風貌確實一去不復(fù)返了。
第三期廩辛、康丁主要是何組卜辭。何組有貞人十幾人,包括何、、彭、、口、、逆、寧、教等。
也有一些甲骨貞人殘缺,根據(jù)書體、辭例、材質(zhì)判斷屬于何組者。《馬衡卷》有貞人『』小字甲骨文,字形雖尚工整,但刻畫頗嫌草率,一條卜辭,『夕』『月』不分,兩處串行,顯示對布局用字缺乏基本考量(《宮藏馬》249)。《謝伯殳卷》有殘缺貞人小字甲骨文,布局隨意,刀筆無力,『』字上下兩部分過于松垮,很容易誤會為兩個字(《宮藏謝》477)??傊?,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聯(lián)系當時軍旅喧囂、征伐擾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第四期武乙、文丁主要是歷組卜辭。當然,這是傳統(tǒng)觀點。現(xiàn)在多把歷組前移到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時期。歷組僅有一個貞人,就是歷。也有一些甲骨不記貞人,根據(jù)書體、辭例、材質(zhì)判斷屬于歷組者。前揭馮時、劉一曼聯(lián)合撰文,對『歷組』書法給予極高評價,稱:『書家大膽變更舊法,獨辟蹊徑,所書作品結(jié)體新穎,樸厚古茂,奇姿百出,鋪毫收縱,力能扛鼎;章法參差錯落,氣象萬千,變化無窮;刀筆韻味方勁古拙,令人耳目一新,頗堪咀嚼回味。』[12]因為與大字甲骨文暌闊久矣,這里從《馬衡卷》和《謝伯殳卷》各選一片大字甲骨文進行比較?!恶R衡卷》者,頗多錯落感:布局看似整齊劃一,但字與字實際大小相間;刀筆看似堅硬有力,但鋒芒顯露處卻暗藏變化(《宮藏馬》259)?!吨x伯殳卷》者,頗多神秘感:布局左緊右松,行文左瘦右肥,似乎暗藏先張后弛的寓意。最后『不用』之『不』字,采用的是巫師跳舞的造型。這種造型僅見于歷組。尤其值得奇怪的是,甲骨文書法原無波磔,這個『不』字竟然帶有一絲波磔的味道(《宮藏謝》355)。都給人一種詭異莫測的感覺。應(yīng)與當時自然災(zāi)害嚴重,令人畏憚憂詟有關(guān)。
第五期帝乙、帝辛主要是黃組卜辭。黃組貞人不多,僅有黃、派等幾人。不少為『王自貞』者。前揭馮時、劉一曼聯(lián)合撰文,對『黃組』書法也給予極高評價,稱:『書風則體現(xiàn)了破體之后重新獲得的平衡,它由規(guī)矩而出,又重回于規(guī)矩之中,法度謹嚴,結(jié)體精致,雖亦兼折刀之筆,而溫醇爾雅,一切皆自然而然,達到了新的更高的境界?!籟13]黃組卜辭以小字甲骨文為主。這里從《馬衡卷》和《謝伯殳卷》各選一片『王自貞』小字甲骨文進行比較。《馬衡卷》者,全篇線條靈動,風姿綽約(《宮藏馬》312)?!吨x伯殳卷》者,每個字都精雕細刻,端莊平穩(wěn)(《宮藏謝》489)。但繁華易逝,過猶不及。正如晚唐詩和南宋后期詞,氣韻久頹,希冀以摛藻填補,每首詩詞必有艷語佳句,卻難免秀麗中見靡漫,嚴整中顯凌亂,驪歌聲里,白楊蕭蕭,隱現(xiàn)王朝末世社會風貌。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甲骨文書法,確與時代風貌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文化是國家、民族、社會的靈魂。書法是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誠偽,社會的良窳,形成的時代風貌,在文化上都會有反映,在書法上自然也都會有反映。甲骨文書法,在晚商二百五十三年,五期十余殷王,每一期,每一個殷王在位,都不盡相同,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表面上,是契手或刻手的創(chuàng)造,實質(zhì)上,是時代風貌的反映和影響。這是學習甲骨文書法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