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為了烏有而創(chuàng)造。
——羅伯-格里耶
讀不懂一篇小說,在我并不意味著冒犯。作為讀者,參與故事的方式,從來不止一種。何況懂與不懂間,橫亙的是智識與感覺交匯的河流,能泅至何處,遠非意愿所為。所謂懂,以認知為目的,強化小說的工具性,這無可厚非;可一味執(zhí)著于懂,往往容易敵視不懂,然而恰恰是在不懂之處,語言成為語言,敘述回歸敘述,“在其中,沒有任何別的,只有字詞的聲響”(格里耶語)。當小說不再欲求身外的東西,感受小說和參與小說的方式,自然也會發(fā)生變化。
萬勝的《房間》、于永鐸的《涼灣櫸樹下的號聲》,正是不好懂的那類小說。
尤其前者,足以讓人信心盡失地破碎讀懂的執(zhí)念。萬勝用敘事設計了一場智力測驗,測試結(jié)果的差異,會使人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然而,那些愿意傾聽“字詞的聲響”的讀者,卻可以略過這些結(jié)論,直接去感受房間里那不知名女人的真實與虛幻。她不再年輕卻依然美麗的容貌、她袒露無遺一波三折的情感生活、她對情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矛盾心態(tài),都伴隨意識流式的熨帖敘述一一呈現(xiàn)。雖然小說結(jié)尾人偶流淚、意識復活的意象化細節(jié)難以拆解,但確鑿無疑的是,不論女人活著還是死去,不論這一切是想象還是現(xiàn)實,女人對男人刻骨銘心的愛意,已讓她再也走不出這個“房間”。
如果說,作為典型的游戲之作,《房間》的難懂在于刻意制造的情節(jié)“障眼法”;那么,《涼灣櫸樹下的號聲》的敘述副線本身即是一個誘人的謎團,是一條從小說主線延伸出去的幽深的分岔小徑。在這條線索里,水銀般的月光從銅管小號的吹奏聲中流瀉而出,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秘的多維世界。這輕盈的世界,以它的盡善盡美通透澄明,俯瞰著人間無窮的罪惡與苦痛。也正是在它的映襯之下,敘述主線里的陰間亦是陽間,行走其中的,盡皆陷于苦厄的孤魂野鬼。而復仇這個古老的命題,在這里則恰到好處地成了串聯(lián)小說形而上與形而下世界的敘事符碼,一如主人公老張——正是往返于陰陽兩界的他,在河邊一棵突兀的櫸樹下,用小號吹起了《月光曲》,以緩慢悠長的樂句重現(xiàn)著他哀慟的地府之旅,和小女孩兒露兒充滿磨難的人生。
可我真聽“懂”涼灣櫸樹下的號聲了嗎?我不知道。我能確定的只是,通過于永鐸蘊藉曼妙的敘述,而不是現(xiàn)實中聲波震動對耳膜的沖擊,我真實地體驗到了德彪西音樂世界的美。當然了,參與結(jié)構(gòu)這美的,除了令人唏噓的故事,更有形而上思想的角力:惡與罪,應如何懲罰?又該由誰來懲罰?惡人會懺悔嗎?復仇的人如何能得到救贖……借著德彪西的《月光曲》,于永鐸對生死善惡的終極命題進行了嚴肅的思考,甚至還嘗試著做出了回答:對惡的懲戒,必須由第三者來執(zhí)行。
相較為閱讀設置障礙的《房間》、構(gòu)建多重敘事維度的《涼灣櫸樹下的號聲》,小說意蘊更多地附著于故事和情節(jié)上的《空地》和《歡樂的葬禮》則好懂得多。不謀而合的是,這兩篇小說都著意表現(xiàn)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并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在被命運無端地踹上幾腳后,陷身于現(xiàn)實或心理的流離失所之境時,人應該如何自處?無論是《空地》中失去親人、土地和家園的老鍋灰,還是喪失雙腿、女兒和家庭的李程達,都成了徹頭徹尾的畸零人。比起物質(zhì)生活的有所依附,內(nèi)心的漂泊無依絕望窒息,才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程達在為活著的自己舉行葬禮后,雖然被拐賣的女兒意外地回來了,可就像被逼無奈選擇出走的老鍋灰一樣,未來的一切依然未知。
雖然和盤托出了對上述四篇小說的讀感,可無論在何種意義上,我都不能妄言讀懂了它們。然而,盡管如此,困于房間中踽踽獨行的女人的溫柔訴說,涼灣櫸樹下凄迷哀婉、蠱惑性十足的聲聲小號,打碎權(quán)力和婚姻算計的老鍋灰的內(nèi)心戲劇,在自己葬禮的喧鬧中自縊的李程達那無休止的抱怨聒噪……又都未曾伴隨著閱讀的結(jié)束而離我遠去:付久江富于節(jié)奏和質(zhì)感的語言,易可準確、練達、犀利、幽默的敘述,萬勝對意識流描寫的駕輕就熟和對科幻題材的試水,于永鐸臻于化境的敘事功力和對形式探索一如既往的堅執(zhí),更在懂與不懂之外,烙印在了我頭腦里。
“小說北2830”是一個已經(jīng)跋涉了17年的民間文學組織。17年來,在召集人也就是被大家叫作“村長”的鞍山作家潘洗的組織下,他們定期交作業(yè),開改稿會,聘請導師,在闖蕩文學的道路上攜手并進?!爸慌拇u、不獻花”,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他們組織活動的一大亮點,改稿會即是不講情面的“批判”大會。當然了,“炮聲隆隆”的改稿會也是交流創(chuàng)作、暢談讀書的文學沙龍,興之所至,詩酒人生。近年來,志同道合的寫作者不斷加入,充實了隊伍,如今“小說北2830”已發(fā)展壯大到了19人,成為遼寧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是為許多青年作家所關(guān)注和向往的藝術(shù)之家。而我眼里他們最可貴的地方,即在于對最初夢想的信守與實踐——“寫不一樣的小說”。本次小輯刊發(fā)的這四篇作品,不僅以各自獨有的方式精當?shù)卦忈屃诉@一文學宣言,而且呈現(xiàn)出他們?nèi)碌膭?chuàng)作面貌。
作者簡介
牛寒婷,沈陽人,本科學經(jīng)濟,研究生讀文學。從事編輯工作十余年,現(xiàn)為《藝術(shù)廣角》副主編。曾獲第十屆遼寧文學獎文學評論獎。
[本欄目責任編輯 黑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