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音
浙江,在地域文學視角下始終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區(qū)域:既由于它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輝煌壯闊的一頁,也由于它邁入當代文學階段之后的一度邊緣化乃至消隱。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重振文學浙軍”的口號開始,浙江省持續(xù)從戰(zhàn)略上、政策上和文學體制上對浙江文學的各個方面重新整合和促進。小說領域,承接自“尋根小說”的“吳越風情小說”形成獨特風景;而散文方面,不僅對本土文化的熱潮作出回應,還恰逢其時地匯入了“新散文”的洪流之中,呈現(xiàn)出比小說創(chuàng)作更加蓬勃的生機。從全國來看,雖然“新散文”的誕生晚于先鋒文學整整一個時代,但其命運和邏輯是有相似之處的。作家“注重散文文體的自覺探索,注重審美經(jīng)驗的獨到發(fā)現(xiàn)的寫法”[1],對散文的內(nèi)涵外延進行個人化的拓展,但創(chuàng)作觀念和創(chuàng)作自信的結果是“新”是舊,依然需要交由讀者來評判。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散文”的界說問題產(chǎn)生了動機和結果的分離和爭議,甚至陷入自相矛盾、自我糾纏的泥沼之中。這種矛盾和糾纏,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與散文學界和評論界的“作家濃度”較高有關,散文學者和散文評論家往往具備散文家的雙重身份,在理論化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作家視野裹挾進來;另一方面也與散文概念、散文文體的廣闊性、包容性和模糊性有關。
既談“新散文”,那必然有“舊散文”,但回望散文的歷史,或“載道”,或“唯美”,始終信奉“定體則無,大體則須有”[2],外延廣闊的同時,形成愈發(fā)固化和窄化的內(nèi)涵;正如同祝勇所說的那樣“表現(xiàn)出極強的依附性,在本質(zhì)上已經(jīng)成了一種體制性文體”[3]。故而,“新散文”需要解釋的,不僅僅是其“新”,也同樣需要重新解釋何為“散文”。在當下的散文界,這種解釋往往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一者向越發(fā)輕靈性情處去,一者向下深深扎入土地中。近年來,后者在浙江散文中所占的比重令人驚訝[4]:相較于其他地區(qū)的散文作家,浙江(包括浙江籍)的散文家們似乎特別關注地方。為何浙江的“新散文”當中能夠孕育出這樣的地方性?其一,與浙江現(xiàn)代文學的傳統(tǒng)有關。自20世紀以來,浙江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文學名家,其間自然有魯迅、茅盾、周作人、王國維、蔡元培、章太炎等回應世界潮流的啟蒙文學大師,同時也有充滿著江南性情的作家群體,較有代表性的如“白馬湖作家群”等。這些作家以江南風情(或說在南宋以后確立“文化中心”之后的江南,單指“浙江”的意味就十分顯豁[5])和吳越文化為基,走出了既富有新文學視野、又富有地域性的文學路徑,而散文正是他們的主要陣地之一。其二,與浙江的現(xiàn)代化進程有關。浙江自古以來就是水土豐饒、物產(chǎn)盈余之地,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整體格局和氛圍較全國其他省份更加開放,也是較早接觸外來文化和思想的窗口之一。同時,在現(xiàn)代化道路上,浙江始終是自信的,也是走在前列的,那么其現(xiàn)代性的生發(fā)當中,就不僅包含有“啟蒙”色彩,而且還有原生的、本土的、地方的色彩。當代文學始終懸而未決的“土”“洋”問題,在浙江作家眼中似乎并不需要作出取舍和抉擇。
放眼文學主潮,當代文學的現(xiàn)代性問題,一直以來,都隱含著或中或西的文化選擇。似乎“現(xiàn)實”就意味著不“現(xiàn)代”,更不“先鋒”。許多具備現(xiàn)代性自覺的作家在“中”“西”之間來回搖擺,被評論聲音所左右。“我們一直沒有辦法解決鄉(xiāng)土敘事的現(xiàn)代主義難題”[6],某種程度上,這個難題在先鋒文學的發(fā)展和轉(zhuǎn)型路徑當中成為了無法回避和跨越的阻礙:當先鋒作家在90年代厭倦了模仿式的文字游戲、回歸現(xiàn)實(主要是鄉(xiāng)土)題材進行寫作時,學界和評論界往往以“分化”“下降”“轉(zhuǎn)型”視之,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這些小說作品當中的先鋒性。浙江新散文的地方化選擇,與先鋒文學的抉擇有相類之處。以文體和題材而論,散文傳統(tǒng)中對于個人經(jīng)驗、回憶、情感的書寫天然包含有對地方的親近,但在新散文生發(fā)的過程中,其實驗性(在此語境中也可理解為前衛(wèi)性和先鋒性)決定了它對地方書寫的重視是有意識的選擇。相較于小說中鄉(xiāng)土呈現(xiàn)的強烈“空間性”,散文往往無意于構建可視化的、完整和確鑿的空間,而以局部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散文家們擅長從生活日常中提取“物”或者意象,搭建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的藝術裝置。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提出,“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chuàng)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盵7]這就將“裝置”從“空間”當中釋放出來,賦予了其獨立性和可變性。
近年來,許多學者也注意到了當代文學中的現(xiàn)代性和地方性交織的特殊景象,作為伴隨百年當代文學的主流敘述的突出性質(zhì),鄉(xiāng)土題材的寫作近年來重回討論的中心,對全球化的再思索,對“中心”與“地方”的辯證關系的再考量,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共同話題。從雙重的動向上來看,隨著農(nóng)村和城市的步步交融,鄉(xiāng)土文學“內(nèi)容”的凋敝,如何看待現(xiàn)代性的鄉(xiāng)土“經(jīng)驗”和“想象”刻不容緩。略顯遺憾的是,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討論中,由于讀者和作者之間存在不言自明的“虛構”共識,“文學地方”與“現(xiàn)實地方”之間往往是平行關系,如果將小說中的藝術裝置提取出來,它們與其所在場所之間的對話關系難以充分挖掘;反顧散文,因其“真實性原則”,讀者對于散文作者是信任的,藝術裝置與地方的對話關系也是凸顯的。讀者在這種對話中,喚起“似曾相識”的經(jīng)驗和記憶,將作家的自我與讀者的自我聯(lián)系起來,在“文本”的重新建構中進一步強化情感的聯(lián)結。“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nèi)容?!盵8]
作為寧波象山土生土長的作家,賴賽飛的散文中處處展現(xiàn)著對于地方的關注,多數(shù)評論家也將地方風物和地方記憶的再現(xiàn)視作賴賽飛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而忽視了其間的理性建構。賴賽飛散文的地方性建構不單是本土的、現(xiàn)實的,同時也是裝置化的、現(xiàn)代的,并且一直處在自我挑戰(zhàn)與更新之中。在賴賽飛迄今為止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條非常清晰的發(fā)展線索:她自閱讀體會、生活感悟出發(fā),逐漸發(fā)掘鄉(xiāng)土風物中的美學特質(zhì)和思辨特質(zhì),進而進行有意識的敘寫和搭建,最終將其進行理性提煉和“裝置化”,使得一個文學地方產(chǎn)生更為普適和廣闊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相比于其他“60后”作家,賴賽飛似乎不急于投身某一種思潮或流派中,也不急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爭奪和證明自身的話語權力與能力,氣定神閑,自成一派,以面朝大海之姿態(tài),談論陸與海、人性和命運。以此維度視之,她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粗略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探索階段或稱“前”階段,這一階段她對題材進行多種探索,如2004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陌上輕塵》和其后的《春日讀秋詞》中,她的散文題材尚不算集中,有評論家將其總結為三類:第一類以日常生活和社會現(xiàn)象為書寫對象,其中大部分對家鄉(xiāng)風物有所涉及,但和有意識地進行地方性寫作有一定距離;第二類與古詩詞較為親近,講述讀詩詞、讀書籍的感悟;第三類“從古典詩詞導入現(xiàn)實”,形成古今交錯和對話。題材的分散流露出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閑適,此時的她,更多是在文字的海洋中恣意地打撈與品味。[9]
第二階段特別關注象山風物,賴賽飛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文學象山”的碎片化建構,這甚至成為了她身上最為深刻的標簽和烙印之一。在2012年出版的散文集《從海水里打撈文字》中收錄《蕩漾(外兩題)》,將“海洋食品寫得活色生香、形態(tài)畢肖,令人垂涎?!盵10]代序中,金健人將其作品概括為“海洋散文”[11],邱華棟評價“賴賽飛的作品首先是題材上的一大貢獻,寫海島、海洋,人在其中頑強的生存,給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獨特文本”[12]。在這一階段的嘗試中,她開始著力象山一地的呈現(xiàn)和推廣,通過對島民心態(tài)的理性剖析和感性體察,形成了個性化的抽象提煉,搭建出二元對稱的藝術裝置。賴賽飛對故鄉(xiāng)的熱愛毋庸置疑,筆下大部分文章都是關于家鄉(xiāng)風土、家鄉(xiāng)見聞;但她又并非簡單地記下“那人那事那處”,而是具備相當強烈的哲學意味和抽象意義。劉向東在《建構一種對稱與和諧》中最先關注到了這一點:“她的散文特色在于意蘊與結構的整飭、對稱與和諧?!盵13]文中舉例道,《快手的手》中“快”“慢”,《先天下之老》的“老”“少”,《眾生仰望》的“神圣”“普通”,都形成了某種結構和意蘊上的對稱。凸顯的二元對稱結構使得賴賽飛的散文顯現(xiàn)出明晰的“古典氣韻”:“不但其散文的語言、寫作手法和整體氣韻是偏于古典的,其更深層的情感體悟、人生思考主要也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基礎之上的?!盵14]當然,這些判斷注重的還是賴賽飛散文的文化立場和藝術特質(zhì),但賴賽飛搭建此種二元結構是否真的只提供了某種審美趣味?本文認為,賴賽飛自有意識地將二元結構植入地方書寫以后,形成了一個相當?shù)湫偷摹八囆g裝置”,二元結構的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折疊——展開的便捷,使得讀者的解讀、移位和重構成為可能,從而使她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跳脫出個人與地方的經(jīng)驗。
在觀察賴賽飛所搭建的藝術裝置時,首先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對稱結構。除了上文所舉例的篇章外,還有一些相當具有深意的對稱關系。如《船到鶴浦》和《一只船的安詳晚年》中,她不曾描述船只揚帆遠航的英姿,反而記下了船的“死亡”——一艘船如何完成在海上漂泊的使命之后,永久地回到港灣的懷抱,之后漸漸老化、腐朽,甚至被拆解回收;或者在航行中遇到不幸,無言沉沒,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她稱其為“夭折”。船的功能是負載,是出發(fā),是希望或不確定;而死亡是打翻這一切、吞噬這一切的力量。她講,“人生出來是為了活著,船造出來是為了揚帆遠航,可惜都有老的一天。就在那一天,一切都結束了?!盵15]在這里,賴賽飛明顯透露出透過船的命運講述人的命運的意圖,而“生”與“死”的對稱結構中間,還存在著一個轉(zhuǎn)折點:“那一天”。那一天之前,人和船都在努力地活著,努力地航行;而那一天之后,他們的存在開始被拆開,被肢解,被腐蝕。這一轉(zhuǎn)折,即是賴賽飛所關注的中心問題:人的命運,或世間諸事諸物的命運,從極盛走向坍塌衰敗,往往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對稱的“對象”之間產(chǎn)生了中心,這三者形成了一個牢固的裝置,可以打開和折疊,也同樣可以被移動和并置。例如在《浮生未若夢》中就有“大陸”—“海洋”—“小島”、“小島”—“海水”—“船”這兩組對稱裝置,依托著大海的存在,形成了兩組牢不可破的關系:“大陸與小島只是大小之分……陸人從容不迫得多,多以主人翁自居,只待四方來朝。島人獨霸一方仍持客居心理,對著遠方心向往之,顯得不安及不安分些?!盵16]“島是母船,注定停泊一輩子,船卻是不肯長大的島,更小、更動蕩,也更能讓人體會何為浮生?!盵17]兩組關系在“?!边@個中心重疊,將大陸、小島和船之間的常見關系顛覆了:通常被視作溝通大陸和小島的交通工具的船,獲得了與小島平視的資格;而大陸也在和小島的對舉中,失去了洋洋自得的資本。海既是阻隔,又是載體,大陸、小島和船之所以為大陸、小島和船,皆是由于海的存在。故而,賴賽飛得出結論——“浮生未若夢”。對于島民而言,“浮生”分明是及物的,“浮”是實實在在的浮,“生”也是實實在在的生,靠海吃海的島民們,在海上感到的是無比具象的“漂泊感”[18],甚至是苦難與恐懼。她慨嘆,“追究浮生若夢,這個懶洋洋的詞,一定出自某個懶洋洋的陸人之口,此地不奉行更不流行。”[19]
賴賽飛對二元對稱結構的鐘情或許是有意識的,亦或許是潛意識的。但裝置的搭建無疑為其形成端莊、和諧的散文結構及深刻的哲學思考提供了幫助。有不少評論認為賴賽飛的散文大氣穩(wěn)重、文字中帶有男子氣[20],或許正來自于此。有了裝置中心的存在,她對象山風物的書寫就有了魂靈,有了傳達觀念和哲思的途徑。不過,在《烏塘記》及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賴賽飛很快展示出她游刃有余的架構能力,她所搭建的藝術裝置也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
第三階段,地方性脫離具象的“地方”,內(nèi)化為散文的底色,其藝術裝置也發(fā)生變形和移位。2022年最新出版的《烏塘記》中,賴賽飛選取了“烏塘”作為整部文集的文學空間。由“烏塘”的命名及后文的蛛絲馬跡猜測,或許這一空間的藍本是由家鄉(xiāng)象山與舟山市的烏石塘捏合而成的。烏石塘在朱家尖島中心鎮(zhèn)大洞岙東的樟州灣西岸、南岸,環(huán)臥著兩條“烏龍”,北側(cè)一條長500多米,當?shù)厝朔Q“大烏石塘”;南側(cè)一條在朱家尖大山南麓,長350米,稱為“小烏石塘”。兩條橫臥著的海塘,全由烏黑發(fā)亮的鵝卵石構成,形成大氣磅礴、亦真亦幻的對稱結構。在文集的開頭一篇,賴賽飛以第一人稱寫道“我是烏塘自然村人,島上自認正宗的群體成員之一”[21],這與她本人籍貫不符,是為虛筆;同時,文集從始至終沿襲著這一設定,講述烏塘的人與事。故而這部文集的文體表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搖擺:既像散文,又像小說,或者還像“非虛構”和報告文學,具有明顯的“新散文”式的實驗特質(zhì)。其中的單篇散文首次見刊時間參差不齊,但最終,賴賽飛將它們?nèi)眶酆?,挪置到了“烏塘”這個文學空間中。
以新散文的新標準[22]而論,《烏塘記》中記敘的人與事,或許有一定的虛構成份,但其敘述的“真誠性”則不容懷疑。譬如離鄉(xiāng)又回鄉(xiāng)之后,穿著流行的中式棉麻衣褲,卻被“島上的長者”們背后嘀咕“粗頭亂服,哪里會是有錢人!”[23]又或是被“當面追究所干之事,什么行當?我說是寫……往下不能說‘字’,又再沒有別的字眼可說”[24]。較之過去的恬淡文風,多了不少調(diào)侃自嘲。又譬如在《無配角連續(xù)劇》中選舉一事冒出的插曲,因當?shù)胤窖粤晳T以“頭”字作后綴以表親昵,一位名叫“楊光”、平素被打趣地喚作“光頭”的候選人,選票上赫然將他名字寫為“楊光頭”,引來圍觀群眾的哄堂大笑。[25]此情此景置于一場鄉(xiāng)間選舉再合理不過,再加些浙東方言之趣,顯現(xiàn)出生活真實的肌理。
《烏塘記》在形式上的新變,暗含著更加深層的意味。如果說過去的二元對稱結構在她的散文中顯得渾然天成又漫不經(jīng)心,在《烏塘記》中,它漸漸浮出水面,同時也變得越發(fā)錯綜復雜起來。如果將整部文集視作一個敘事上和情節(jié)上的整體,那么它所講述的大略是(且不止是)烏塘群島的商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過程。她通過多個典型又精妙的側(cè)面,勾勒出了這些變化:荷花地的新居,大烏塘村的選舉,父親與“我”的手機通話,老太太念經(jīng)的“市場化”,等等。這個過程將城市與鄉(xiāng)村作為二元對稱的兩個端點,而隨著兩端愈來愈強的彼此吸引和靠近,裝置也逐漸折疊了起來,其中心逐漸變得模糊不清。賴賽飛無疑對此過程懷有幾分難言的抗拒和哀傷:“相信沒有父親的熱心與堅持,在我這里,完成一體化的城鄉(xiāng)將再次割裂,變成完全徹底的二元結構?!盵26]城市與鄉(xiāng)村,亦即在過去的作品中鮮明地各執(zhí)一隅的大陸和小島,其間無法彌合的距離被不可抗拒地打通了:大烏塘、小烏塘之間建起了大橋,天塘村和小烏塘也修通了旅游公路——“當人都合了,山啊海啊,還怕有什么不能合的?!盵27]村鎮(zhèn)的交通便利了,大家的日子好過起來了,但“合起來”的過程中,原本停駐在大海之上的“中心”就隱去了它的存在,島民曾經(jīng)的良田與家園在精神意義上失落了。
在《烏塘記》中,不但二元對稱結構的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兩個端點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失衡了起來。從整體而言,“城市”——“鄉(xiāng)村”是一對大的二元結構,其間的關系非常明了,城市的文明表征對鄉(xiāng)村文化倫理明顯的壓制和吞食:例如《烏塘記》里村干部心心念念成立“非遺”館,“一轉(zhuǎn)身,卻發(fā)現(xiàn)村子里里外外煥然一新”[28],舊物早被頭腦靈活的商人們收購一空。從細部而言,村與村、島與島之間的二元結構也很少再有勢均力敵的關系,總是一方壓制另一方,如大烏塘村對小烏塘村的“兼并”,天塘村島內(nèi)人敞開歡迎的島外人和游客——這些關系不再是并置的、靜態(tài)的和對稱的,兩者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時時刻刻為烏塘帶來新的變化。
作為藝術裝置而言,《烏塘記》中的“城市”和“鄉(xiāng)村”比此前的“大陸—海洋—小島”走得更加深遠,不單由于其多變性,還由于其與公共空間的交互性。這也是本文足以提出其作為藝術裝置價值的前提。在《烏塘記》之前,賴賽飛的散文多數(shù)與海洋的情感更加密切,而或許是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散文之外的探索、寫下了《囑托》這一長篇報告文學之后,她的眼光終于落在了島外的世界。原本遙遠的、目不可及的。甚至成為一個虛擬的指稱的“大陸”,變得具體、栩栩如生起來。在散文《烏塘記》中,開篇即提出了“時間”的話題。她用精準的感觸判斷:“自從抓住了時間——意思是不再單純沉浸其中工作或睡覺,而是學會動不動跳出來,站在時間外面——起碼站在后面對它丈量、估值,人們便學會了對它動手,等到他們動過手腳,烏塘時間也被明碼標價,有了商品的屬性?!盵29]“時間”正是區(qū)分鄉(xiāng)村(或巴赫金口中的“田園詩”)價值邏輯與現(xiàn)代價值邏輯的最重要的標尺之一。鄉(xiāng)村的時間是四季輪回的,不但在平原農(nóng)耕地區(qū)是如此,靠海吃飯的島民亦是如此;他們的時間幾乎不向前流動,呈現(xiàn)出回環(huán)、閉合,甚至神圣性,總是藉由周期性地重復一些與時節(jié)有關的神圣行為來回到始源時間的包圍之中。故而,在商品經(jīng)濟盛行、城市的力量一步步靠近鄉(xiāng)村之時,回環(huán)被打破,價值被重估,鄉(xiāng)村也被拉入了線性的時間流中解構和重構了。
賴賽飛將這組二元結構放入現(xiàn)代都市共有的公共空間,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突感和對話感。正如前衛(wèi)藝術領域頗負盛名的雕塑《傾斜之弧》[30],“城—鄉(xiāng)”結構在沿海地區(qū)的凸顯在某些方面并不值得樂觀,往往伴隨著鄉(xiāng)村倫理的貶值、島嶼文化的破壞,甚至長久來看,還有海洋生態(tài)的危機隱患。在此處,藝術裝置與其所在空間的關系是割裂的,甚至是尖銳的。浙江作家當中,關注文學現(xiàn)代性中的生態(tài)處境的不在少數(shù),賴賽飛在《烏塘記》中的實踐,主要有三點特別引人注意:
首先,處理細部的書寫能力。長期對家鄉(xiāng)風物的書寫,使得她在行文中擁有極強的洞察與再現(xiàn)能力。如《烏塘記》集中的第一篇《那年落腳荷花地》,她將荷花地寫得浪漫至極又現(xiàn)實至極:海堤之內(nèi)圍墾起來的荷花地,仿佛一個溏心雞蛋,在勉強硬化的地面之下,藏著萬丈稀泥。過去村民在其上搭建的房屋,打不了地基,又須得考慮臺風,只好建得輕輕巧巧,以免壓死人?!八哪_落地的茅屋,如蜻蜓輕輕地停在荷花或荷葉上?!盵31]而現(xiàn)在有了混凝土建筑,大家迫不及待地向海塘深處楔進巨樁,極力為自己的房屋找一個支點,否則“你以為建造了房屋,事實上房屋還是船,住進去,睡夢里都在航行?!盵32]房屋的穩(wěn)定,為村民們提供了心理的“安全”,卻割斷了他們的夢與海的聯(lián)結;浪漫的表述之下,也含著對土地過度侵入的隱憂。
其次,文意氣質(zhì)的典雅端莊。或許是由于賴賽飛在古代詩詞方面的閱讀功底和審美習慣,她并不鐘情現(xiàn)代主義的三維甚至四維結構。她所選擇的二元對稱結構天然具有古典和詩性的特質(zhì),“在詩歌中,由于相似性被投射到毗鄰性上,使得一切轉(zhuǎn)喻帶有輕微的隱喻特性,而一切隱喻也同樣有轉(zhuǎn)喻的色彩。”[33]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繼承和發(fā)展了索緒爾的理論,基于語言的二元對立原則,指出語言的隱喻(metaphor)和轉(zhuǎn)喻(metonymy)之間存在某種結構,他將其命名為“語言對立兩極結構”。詩歌語言的格律、韻腳和對偶充分地利用了這種結構,譬如作為詩歌的《創(chuàng)世紀》,“《創(chuàng)世紀》是通過語言去表述一系列的二元對立概念的,比如光與暗、天與地、陸與?!盵34],又譬如中國古代詩歌的“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35]——律詩對偶的兩項基本要求“聲音要平仄相對”“意義要同類相對”同時結合了語音與語義的相似和相悖,產(chǎn)生強烈的隱喻效果和浪漫主義色彩。這種古典的、對稱的、和諧的二元結構在賴賽飛的散文中反復出現(xiàn),一方面加強了其辯證色彩和理性特質(zhì),另一方面也為其書寫蒙上言短意長的詩歌氣質(zhì)。
最后,文學立場的彌合與包容。賴賽飛的散文一直以恬淡、寬厚見長,鮮見厲聲厲色之態(tài),這使得她在處理沖突關系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對于歷史車輪的前進也并不抗拒。海洋作為她自幼熟悉和親近的所在,既是哺育她成長的家園故土,也是創(chuàng)作靈感和心靈所系之處;很難想象一位對海洋如此了解和深愛的作家,會從心底里歡迎島外文化的侵染。但她依然觀察變化,擁抱變化,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試圖為故鄉(xiāng)也為自己找到新的平衡與立足之地。正如吳秀明所總結的那樣,“如果我們將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文學作品稱為黑格爾所說的‘嚴峻的風格’,將珠江流域的文學作品稱為‘愉快的風格’,那么,把長江流域尤其是吳越地區(qū)的文學作品稱為‘理想的風格’,無疑是貼切的?!盵36]賴賽飛的散文既能夠扎根鄉(xiāng)土,又有對宏大問題的探討能力,為浙江當代散文的繁榮探索出一條特色與方法并重的路徑。
注釋:
[1]1998年《大家》雜志開欄語。
[2]【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校注·卷之三十七·文辯》,胡傳志、李定乾校注,遼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22頁。
[3][22]祝勇:《一個人的排行榜:1977—2002中國優(yōu)秀散文》序,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21頁。
[4]統(tǒng)計來源為浙江散文學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度散文選本,陸春祥主編。
[5]王嘉良:《輝煌“浙軍”的歷史聚合——浙江新文學作家群整體透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6]陳曉明:《“歪擰”的鄉(xiāng)村自然史——從〈木匠和狗〉看中國現(xiàn)代主義的在地性》,《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
[7][8]徐淦:《裝置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 1頁,2頁。
[9][14]鄭翔:《古典氣韻中的現(xiàn)實關懷——讀賴賽飛的〈春日讀秋詞〉》,《文學港》,2011年第5期。
[10]南志剛:《物態(tài)·人情·心境——讀賴賽飛的散文〈蕩漾〉》,《文學港》,2017年第9期。
[11]金健人:《濤聲里的細語——賽飛海洋散文的藝術特色》,《從海水里打撈文字》,寧波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12]邱華棟:《名家評說》,《寧波日報》四明周刊,2017年12月1日。
[13]劉向東:《建構一種對稱與和諧——讀賴賽飛〈快手的手〉等三篇散文》,《文學港》,2017年第8期。
[15]賴賽飛:《一只船的安詳晚年》,《從海水里打撈文字》,寧波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頁。
[16][17][18][19]賴賽飛:《浮生未若夢》,《從海水里打撈文字》,第110頁,112頁,111頁,113頁。
[20]韓小蕙:《名家評說》,《寧波日報》四明周刊,2017年12月1日。
[21][23][24][25][26][27][28][29][30][31][32]賴賽飛:《烏塘記》,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8頁,11頁,12頁,37頁,53頁,49頁,38頁,109頁,105頁,5頁,5頁。
[30]在美聯(lián)邦政府的邀請下,1981年,理查德·塞拉為紐約聯(lián)邦廣場特別設計了《塞拉之弧》這件大型雕塑。雕塑由一面巨大的、由生鐵鑄成的弧形墻面橫穿廣場,故意割斷了公眾通行的主要道路和視覺空間。經(jīng)強烈抗議,該作品1989年被拆除。
[33]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M]//T.A.Sebeok(ed.)Style in Language].Cambridge:MIT Press,1971:370.
[34]方漢泉:《二元對立原則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7期。
[35]車萬育:《聲律啟蒙》,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
[36]吳秀明、道文:《社會文化轉(zhuǎn)型與“文學浙軍”的現(xiàn)代境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第3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