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 具有多發(fā)性特點,屬于慢性進行性氣道阻塞性疾病。其會造成肺部氣流受限, 導致患者死亡, 尤其是年齡大、體質弱、身體基礎條件差的老年人, 傷及肺部的同時還會傷及肺外器官[1], 嚴重情況下患者存在生命危險, 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經濟負擔以及精神壓力。據有關數據顯示, 目前,我國COPD 且年齡>40 歲的患者發(fā)病率高達8.2%[2]。臨床上針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會綜合多種治療方式,其中藥物治療是常規(guī)治療方式。本研究為探討糖皮質激素藥物與氨茶堿對COPD 緩解期患者運動耐量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特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COPD 緩解期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COPD 緩解期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齡41~65 歲, 平均年齡(53.2±6.1)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肺功能分級達到Ⅱ~Ⅲ級, 且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8 版)診斷標準[3], 經臨床確診為COPD 的患者;②均處于COPD緩解期且入組前未有糖皮質激素藥物使用史;③患者及家屬均在知曉本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表示愿意配合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氨茶堿及糖皮質激素用藥禁忌證患者;③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 無法配合治療患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將10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 女22 例;年齡41~65 歲, 平均年齡(53.3±6.1)歲。對照組中男26 例, 女24 例;年齡40~66 歲, 平均年齡(53.1±6.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祛痰、吸氧、解除痙攣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應用布地奈德(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475)霧化吸入治療, 劑量為200 μg/次,b.i.d., 早晚用藥, 霧化吸入結束后使用清水對口腔進行清潔。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氨茶堿(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7021896)小劑量治療,劑量為100 mg/次, 口服, b.i.d., 早晚用藥。兩組均以3 個月為1 個治療周期, 用藥后每周隨訪, 觀察疾病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胸悶、咳嗽等不適癥狀完全消失, 肺部干、濕啰音消失, 生活能力完全恢復為顯效;各類癥狀較治療前顯著好轉, 干、濕啰音減弱, 生活能力恢復, 仍需進一步治療為有效;各類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為無效[4]??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及運動耐量,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EV1%、FEV1/FVC。運動耐量變化情況應用6MWD 進行檢測, 告知患者步行6 min并對其步行距離進行測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FEV1、FEV1%、FEV1/FVC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FEV1、FEV1%、FEV1/FV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FEV1(L) FEV1/FVC(%) FEV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12±0.21 1.80±0.42a 49.12±4.04 64.80±5.30a 50.27±4.20 78.95±2.14a對照組 50 1.15±0.17 1.46±0.25 48.22±5.10 55.47±4.21 51.01±3.17 64.21±4.21 t 0.785 4.919 0.978 9.747 0.994 22.070 P 0.434 0.000 0.330 0.000 0.322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6WMD 比較 治療前, 兩組6WMD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6WMD 顯著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WMD 比較( ±s, m)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WMD 比較( ±s, m)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76.31±18.01 289.67±38.64a對照組 50 178.22±16.21 225.61±32.48 t 0.557 8.974 P 0.579 0.000
COPD 作為臨床常見呼吸道疾病, 目前對其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其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 多認為與吸煙、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及自身抵抗力、營養(yǎng)情況、接觸過敏源、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等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有關, 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疾病呈慢性進行性發(fā)展并對肺功能產生損傷, 誘發(fā)呼吸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5-8], 此外, 有相關文獻表明, 飲食護理在提高COPD 緩解期患者生活質量方面也存在研究價值。日常飲食在尊重患者習慣, 遵循飲食原則的基礎上避免飲食變化過大, 患者較為容易接受[9-11]。目前, 臨床上對于COPD 緩解期患者的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
布地奈德等糖皮質激素藥物為COPD 緩解期常用藥[12], 其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 能增強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溶酶體膜的穩(wěn)定性, 抑制免疫反應和降低抗體合成, 從而減少組胺等過敏活性介質的釋放。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COPD 的常用藥物, 可與氣道上皮細胞中的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并抑制各類炎性因子釋放, 對減輕氣道炎癥、改善氣道受損具有積極作用[13-15];同時, 通過緩解呼吸道炎性細胞浸潤深度達到改善咳嗽、咳痰癥狀的目的[16]。糖皮質激素還能減輕抗原抗體結合時激發(fā)的酶促過程, 抑制支氣管收縮物質的合成和釋放而減輕平滑肌的收縮反應, 但長期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會引起很多不良反應,例如:①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②誘發(fā)或加重感染;③誘發(fā)高血壓和動脈硬化;④骨質疏松、肌肉萎縮、傷口愈合延緩;⑤誘發(fā)精神病和癲癇;⑥抑制兒童生長發(fā)育等, 而且還會有停藥反跳現象和停藥癥狀[17,18]。糖皮質激素單獨應用短時間內較難達到改善癥狀、延緩病情進展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建議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治療以提高治療的效率。氨茶堿是國際指南中認為治療COPD 的三線藥物[19]。氨茶堿作為支氣管擴張藥可在服用后降低腺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 提高細胞內環(huán)腺苷酸(cAMP)活性發(fā)揮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及抗炎的作用[20]。同時, 藥物可抑制細胞釋放Ca2+, 增強呼吸機收縮能力并預防呼吸肌疲勞;通過加快血流量,促進心肌收縮達到提高運動耐量的目的[21]。有相關研究指出, 氨茶堿作為一種常用的支氣管擴張藥物, 具有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緩解支氣管痙攣、降低機體敏感性及抗炎作用, 且能增強膈肌收縮力, COPD 診治指南中指出[22,23], 短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對改善肺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長期規(guī)律使用可預防COPD, 與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氨茶堿與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長期規(guī)律用藥不僅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在提升患者運動耐量及肺功能方面也具有較好的作用[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FEV1、FEV1%、FEV1/FV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6WMD 顯著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改善COPD 緩解期患者肺功能并促進其運動能力恢復。
綜上所述, 聯(lián)合氨茶堿與糖皮質激素對COPD緩解期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促進其肺功能恢復并提高運動耐量, 對控制病情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