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晶晶
近年來,安徽省舒城縣不斷健全農業(yè)社會化服務體系,采取多種舉措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軌道。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1540 家,糧食生產托管服務面積37.9 萬畝,實現糧食平均增產200斤/畝,平均增收300 元/畝,幫助廣大農戶降低種植成本10%以上。
一是加大農業(yè)裝備與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先進適用農業(yè)機械推廣應用。舒城縣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落實補貼,服務主體和農戶群眾引進購置農機呈現新的較大增量。2022 年度共落實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資金267.36 萬元,補貼130 戶農戶及生產組織購置茶葉加工機械53 臺、水稻生產機械112 臺,縣級財政補助支持山區(qū)農民群眾購置電動修剪機、微耕鋤草機等茶園生產管理類機械1105 臺。
二是多種渠道典型推介宣傳,擴大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影響力。舒城縣十分注重對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相關政策的宣傳,通過廣泛動員新聞媒體,積極開展現場拍攝錄制,采取電視、網絡、傳單、短視頻等形式,讓廣大農民充分知曉接受服務的好處,讓服務組織全面了解有關政策要求,充分調動農戶和服務組織的積極性。
三是強化項目帶動示范引導,促進農民增收集體增益。舒城縣擁有耕地面積61684 公頃,茶園面積6500 公頃,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主產水稻和茶葉。2021 年初全縣計劃服務面積11 萬畝,實際完成11.44 萬畝,其中服務小農戶 2.3 萬余戶,服務面積11.02 萬畝。項目資金總額1053 萬元,主要用于支持水稻耕作、種植、飛防、收獲及烘干和茶園除草、修剪和防治等關鍵及薄弱生產環(huán)節(jié),服務帶動小農戶占比60%以上,有效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yè)生產有機對接,提高了主導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效益。通過實施社會化服務項目,小農戶將生產主要環(huán)節(jié)委托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有效緩解主要勞動力長期被束縛在自家田地、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的現狀,改變了農民打工和務農難以兼顧的難題,獲得更多務工和兼業(yè)收入,參與社會化服務項目的農民家庭增收明顯。
四是創(chuàng)新信用擔保融資模式,拓寬服務主體資金來源渠道。金融機構圍繞農業(yè)生產托管開發(fā)“托管貸”“畝均英雄貸”等產品,解決服務主體和農戶“融資難、融資貴”難題。農業(yè)保險機構通過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工作,增強農業(yè)保險產品吸引力,有效化解托管服務主體風險。截至目前,春季作物共收取保費557.19 萬元,承保油菜、小麥20.7 萬畝;秋季作物共收取保費2183.29 萬元,承保水稻35.68 萬畝。
五是做實“兩強一增”,打造農業(yè)生產大托管“糧好模式”。2022 年,舒城縣開展“兩強一增”行動,聚焦糧食安全等農業(yè)重點任務,推廣糧食生產托管服務。出臺《舒城縣農業(yè)生產“大托管”試點工作方案》,制定《農業(yè)生產托管服務標準指引》,科學確定糧食生產“耕、種、防、收”全過程托管、多環(huán)節(jié)聯合托管等托管方式。在該縣千人橋鎮(zhèn)黃城村、童畈村、興豐村等3 個行政村先行試點開展社會化服務“大托管”,遴選5 家全程機械化作業(yè)承擔服務主體組建農機服務專業(yè)合作社聯合社,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連片或生產需求組織小農戶集中進行生產托管,按照“保底收益+分紅”要求,逐戶簽訂全程機械化作業(yè)托管合同,與小農戶簽訂209 份,與糧食種植大戶簽訂83 份,從育苗到收麥到插秧,實行全程機械化托管。托管試點完成小麥機收7930 畝,完成機械化耕整地、無人機飛防、水稻機插秧1.02 萬畝,累計發(fā)放給托管農戶各類補貼1041.27 萬元,實現了農戶按需點單、服務組織靈活“上菜”,帶動糧食生產“大托管”模式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