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在金庸構建的武俠體系中,劍法代表了最厲害的技擊術。練成邪氣的“辟邪劍法”,那必是天下無敵、東西方都不敗;練成正義的“獨孤九劍”,也是縱橫于世、難遇對手,只好孤獨地“求敗”。而金庸筆下最厲害的刀法,應該是《雪山飛狐》中的胡家祖?zhèn)鞯斗ò桑∪欢@僅僅是武俠小說家想象出來的武術世界而已。在現(xiàn)實世界的實戰(zhàn)中,劍的殺傷力、攻擊力其實遠遠不如刀。
劍縱橫天下的時代只是在先秦,先秦的國王、貴族、武士、刺客、戰(zhàn)場上的士兵,都使用劍。這個時期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鑄劍師,比如歐冶子、干將、莫邪、徐夫人、燭庸子;也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寶劍,比如太阿、純鉤、魚腸、巨闕、龍泉。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踐使用過的青銅劍,千年不銹,如今已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先秦的人當然也使用刀,只不過在青銅時代,刀的質地較脆、軟,難以發(fā)揮劈砍的威力,因而在實戰(zhàn)中的應用不如劍之廣。秦漢之后,隨著鐵器的普及,刀的時代才宣告全面來臨,劍逐漸退出江湖,被鐵制的環(huán)首刀取代,戰(zhàn)場上基本已經(jīng)不使用劍了。這也是為什么那些著名的寶劍都誕生于先秦,而漢后卻少有名劍問世的原因所在。
據(jù)陶弘景《刀劍錄》記載,三國時期,“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作十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鑄造的劍才“十口”,當然不可能分配給士兵使用。差不多同時期,蜀主劉備命令工匠蒲元“造刀五千口”,司馬炎命人“造刀八千口”,可見士兵上陣殺敵所用的武器是刀,而不是劍。
宋人曾公亮、丁度著《武經(jīng)總要》,收錄了當時戰(zhàn)場上的各類兵器,其中常用的格斗兵器也是刀與槍。刀有八種: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槍有九種:雙鉤槍、甲鉤槍、環(huán)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棱槍、槌槍、大寧筆槍。而劍只有兩種,而且都是“厚脊短身”之劍,可以像刀那樣砍殺。
在成書于元明時期的小說《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所使用的武器,也以刀、槍為主。大刀關勝、美髯公朱仝、行者武松、青面獸楊志、赤發(fā)鬼劉唐、立地太歲阮小二、拼命三郎石秀、病關索楊雄等好漢,都使刀;豹子頭林沖、小李廣花榮、小旋風柴進、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金槍手徐寧等,則是使槍的高手;此外,使斧頭的,使棍棒的,使鞭的大有人在。
唯獨使劍的很少見,只有寥寥數(shù)人:鐵面孔目裴宣用雙劍,鎮(zhèn)三山黃信有一口喪門劍,公孫勝有一口松紋古定劍,宋江也有一口錕铻劍。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格斗功夫都比較差勁。黃信上戰(zhàn)場還得使用刀,宋江行走江湖時也帶著一把樸刀,而公孫勝的寶劍卻是用來施展法術的,嚴格來說,是法器,并不是武器。
明代的抗倭名將俞大猷著有一本《劍經(jīng)》,其自序說:“猷學荊楚長劍,頗得其要法?!笨雌饋碛釋④娨彩且幻脛Ω呤?,可是他的這本《劍經(jīng)》,卻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里面介紹的技擊術,跟劍法毫無關系,而是——棍法。一些想學劍的朋友,看到《劍經(jīng)》喜出望外,翻開一看,大失所望。其實并不是俞大猷想騙人,在戰(zhàn)場上,一口長劍的攻擊力,真的不如一根長棍。
但是,劍在失去武器功能的同時,也在往象征化、符號化、禮器化的方向發(fā)展。它擁有了特別的文化內涵,成為尊貴身份的象征、符號,只有那些地位高貴的人才具有佩劍的資格,其典型者為玉具劍與班劍。玉具劍就是飾玉的劍,劍要以玉裝飾,當然不可能拿它當殺人利器,而是想顯示劍的尊貴;至于班劍,實際上就是沒有殺傷力的木劍,所謂“班劍無刃,假作劍形,畫之以文,故曰也”(《五臣文選注》)。前文說過,孫權命人鑄造“十口劍”與“萬口刀”,那一萬口刀顯然是發(fā)給普通士兵當武器,而十口劍則應該是賞賜給將軍級別的人物,作為軍事統(tǒng)帥的信符。
劍的這一功能轉化,有點像膠卷相機在大眾市場被數(shù)碼相機取代之后,并沒有被市場完全淘汰,而是演變成奢侈品,成為攝影發(fā)燒友炫耀品位與情懷的裝備。假如說膠卷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品質比數(shù)碼相機的高得多,恐怕難以使人信服。只不過是膠卷沖印讓人覺得充滿了情調和情懷,而數(shù)碼成像卻不具這樣的文化功能罷了。
我們知道,宋朝以前,貴族與高官有佩劍的待遇,《晉書·輿服志》記載:“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其后惟朝帶劍。晉世始代以木,貴者猶用玉首,賤者亦用蚌、金銀、玳瑁為雕飾?!笨芍獣x代以降,貴族與高官佩帶的劍是玉具劍與班劍。他們佩劍,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尚勇”、武功高強,而是要顯示自己的血統(tǒng)、地位、身份高貴,用佩劍的禮儀,將自己與一般平民區(qū)別開來。
而且,什么級別的貴族與高官應該佩帶什么規(guī)格的劍,禮法上都有嚴格規(guī)定,按《隋書·禮儀志》:“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并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边@里的“象劍”,即木劍,是班劍的另一種叫法。
有些人說,唐朝之后,士大夫不再佩劍,說明了中國人“尚勇”精神的流失。這是無稽之談,佩劍禮儀的消失,其實是“唐宋變革”背景下,建立在血統(tǒng)與身份基礎上的社會政治結構逐漸解體的結果。
由于劍具有象征高貴身份的符號意義,而刀沒有這一功能,因此,刀雖然名列十八般兵器之首,實用性遠大于劍,但與劍相比,身份卻低了一等,以至于有所謂“劍是君子所佩,刀乃俠盜所使”的說法。為什么劍客與刀客留給人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原因就在這里。
在兵器市場上,劍與刀的價格也相差很大。劍有如奢侈品,數(shù)量稀少,但價格昂貴;刀是普通日用品,數(shù)量巨大,價格便宜。出土的《居延新簡》與《敦煌漢簡》記錄有漢代西北邊地的一部分兵器價目,其中,“劍一,直六百五十”“貰賣劍一,直七百”“貰賣劍一,直八百”,也就是說,一口劍的價格大約是650~800錢。那么刀的價錢呢?“尺二寸刀一,直卅”“出錢十八買刀”,一口刀才18~30錢。
換言之,在漢代,劍的價格是刀的二三十倍。
這是因為鑄造一口劍的工藝比刀更復雜嗎?還是因為鑄劍需要比刀更多的材料?我覺得都不是。核心的原因在于劍具有奢侈品的屬性與功能,而刀沒有。佩一把劍可以使自己顯得身份特高貴,而佩一把刀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士卒、盜賊。在這樣的符號功能區(qū)隔之下,刀怎么貴得起來呢?只有極少數(shù)告別了“平民身份”、被附加了特別內涵的寶刀,才賣得出好價錢。市場是殘酷的,“實用”從來不是獲得昂貴價位的保障,“格調”才是。
關于劍與刀的這一符號功能區(qū)隔,另一位武俠小說家古龍在《飛刀又見飛刀》的序文中有精彩評論:
刀不僅是一種武器,而且在俗傳的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可是從某一方面來說,刀是比不上劍的,它沒有劍那種高雅、神秘、浪漫的氣質,也沒有劍的尊貴。劍有時候是一種華麗的裝飾,有時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刀不是。劍是優(yōu)雅的,是屬于貴族的,刀卻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有關于劍的聯(lián)想,往往是在宮廷里,在深山里,在白云間。刀卻是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出世以后,從剪斷他臍帶的剪刀開始,就和刀脫不開關系,切菜、裁衣、剪布、理發(fā)、修鬢、整甲、分肉、剖魚、切煙示警、揚威、正法,這些事沒有一件可以少得了刀。人類的生活里,不能沒有刀,就好像人類的生活里,不能沒有米和水一樣。奇怪的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刀遠比劍更殘酷、更慘烈、更兇悍、更野蠻、更剛猛。
大概也是想替刀鳴不平吧,古龍在他構建的武俠體系中,打造了幾柄令人印象深刻的傳世名刀,如蕭十一郎的割鹿刀,魔教的圓月彎刀。也塑造了幾位遠比“劍客”有魅力的“刀客”:李尋歡,小李飛刀,例無虛發(fā);傅紅雪,蒼白的手,漆黑的刀,孤獨而高貴。
(源自《原來你是這樣的大俠:一部嚴肅的金庸社會史》,層林染薦稿,有刪節(jié))
責編:王曉靜實習生:黃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