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安大傻子”的夢
1990年的那個盛夏,大榆樹小學四年級的“安大傻子”做了一個夢。他告訴班主任和同學們說,自己夢想成為科學家,然后發(fā)明一個什么機器,能把北京的工人體育場變大一點,也不用變得特別大,只要稍微變大那么一丟丟,把自己和那兩個讓體育老師刷下來的倒霉發(fā)小裝進去就成。
記得第一次看《我的九月》是90年代初的某個夏天,在后圓恩寺的兒童劇場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那時的我年齒尚幼,還沉淪在“一年級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的尷尬范疇,看著熒幕上的“安大傻子”,就仿佛看見了自己的現在和將來。30多年以后,隔著電腦屏幕重溫這部電影,又好像看到了一代人的過往。
電影里“安大傻子”就讀的大榆樹小學,實際是當時北京兩所小學嫁接融合的產物。室外場景的拍攝多數選在東城區(qū)交道口南邊的寬街小學,也就是今天緊鄰平安大街的僧王祠。班主任“高二傻子”帶領學生們上課的那座木頭紅樓,還有樓門口那棵造型奇特的龍爪棗,眼下則保存在老宣武區(qū)師大附中的校園里。
1901年11月2日,作為晚清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清廷在今天和平門路口東南角的位置設立了五城中學堂。1912年前后,和平門路口的西南角,現在實驗一小的校址上,又成立了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就是今天北師大的前身。為了方便師大學生就近實習,馬路對面的五城中學堂變身師大附中,還把校園西側以木頭紅樓為核心的一片區(qū)域單劃出來,增設了師大附小。80年代末,也就是《我的九月》拍攝前夕,師大附小順應當時的教改浪潮,改名為宣武實驗小學,成了“安大傻子”的半個母校。
比這部電影開拍再早大概60來年,師大附小周圍的胡同里還發(fā)生過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小英子,家住宣武門外椿樹上二條。六歲那年的夏天,父親叮囑她別再像以前那樣瘋跑瘋鬧,有工夫要多練練字。秋天一到,開學了,就送她去師大附小報道,當小學生。懵懂中的小英子憧憬著開學后的生活,盼望著夏天趕快過去,最終等來的卻是父親的突然亡故,家道中落,親友離散,曾經完美無缺的生活如夏花般凋零飄落。故事的結尾,她坐在馬車上,帶著忐忑和疑慮,告別無憂無慮的童年,也告別了自己熟悉的那個北京,低徊哀婉的歌聲由遠及近……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2001年,《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已經作了古人,“安大傻子”也到了大學畢業(yè),忙著到處投簡歷、找工作的年紀。宣武實驗小學的師生整體并入馬路對面的實驗一小,他們曾經的校園重新成了師大附中的一部分。時至今日,偶爾還能看到某位三四十歲的中年人,站在附中正門的鐵柵欄外面向里張望,看著那座木頭紅樓,緬懷自己的青蔥歲月。
中戲門口叫小芳
“安大傻子”上小學的那個年代,正好是北京實行小升初就近入學,也就是“大波轟”的初始階段。憑他的成績,畢業(yè)后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隨大流,和多數同學一起升入某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中學。不知道成了中學生的他會是個什么樣子?是不是能夠一改往日的懦弱窩囊,爺們兒一把?激情燃燒,在青春期略顯稚嫩的是非觀感召下,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掃平他眼中的各種不平之事,就像1993年的校園劇《第三軍團》里唱的那樣……我們剛知道分辨是非,我們還沒學會虛偽,我們已明白愛與仇恨,還沒有懂得容忍……
再或者,身處花季雨季的“安大傻子”會和一場校園愛情不期而遇。急于扼殺早戀苗頭的班主任沒有興師動眾地請家長、開班會,而是效仿《十七歲不哭》里的馮老師,平心靜氣地告訴他說,人生就像一列火車,按部就班地從起點開往終點,如果你覺得沿途的風景很美,實在忍不住想下去看看,那也沒關系,可以下去玩會兒,只不過,等你再回到車上的時候,坐的肯定不會是同一班火車,也不會再按原先的時間抵達終點了。
馮老師口中的“火車”從初中開到高中,前后六年,無論怎樣峰回路轉、花樣百出,最終都要殊途同歸地以一場高考作為收尾。這是很多人孩提時代的終點,也是眾多校園劇偏愛的結局。它意味著一段舊時光的結束,也意味著一段新時光的開始。亦如《校園先鋒》的結尾,骨折痊愈的學生臨進考場前,一腳踹斷了依仗多日的拐杖,象征性地離開父母、老師的扶持庇護,學會獨自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雨磨礪。
至于高考后的路應該怎么走,決定權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里。你可以選擇日復一日的苦讀,繼續(xù)當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學生;也可以翹課、泡吧、睡懶覺、談戀愛、夜不歸宿,不負責任地揮灑青春,然后像電影《手機》里的幾位女生那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被老師堵在學校門口。
2003年的電影《手機》中,老師雪夜抓學生的經典橋段發(fā)生在西城區(qū)定阜街的輔仁大學舊址。這所老學校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墻頭上媲美盧溝橋的石獅子,還有圍墻外面每年春天沿街怒放的泡桐花。為了適應電影拍攝的需要,《手機》劇組臨時在它門口掛了塊牌子,寫上了“市直戲劇學院”6個大字,實際影射的卻是交道口南大街,棉花胡同的中央戲劇學院。為什么這么說呢?
《手機》小說的原文講到雪夜抓學生的段落,有個被電影省略的細節(jié),說的是女老師為了忽悠女生老實交代,采用攻心戰(zhàn)術,讓男主角嚴守一從學校外面端回來一份砂鍋面。現在棉花胡同中戲新校門的對面,還能找到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小賣部。20多年以前,小賣部的前身是一個專賣砂鍋米線和面條的小飯鋪,老板是位中年北京爺們兒,也許是為了蹭那個年代流行歌曲《小芳》的熱度,買賣字號起名就叫“小芳米線”。
再見,肖童
大概是因為校園環(huán)境美得自帶流量,98版《永不瞑目》把女主角歐慶春的“工作單位”也放在了輔仁大學。跟她發(fā)生情感糾葛的男主角肖童,名義上在“燕京大學”就讀,實際的取景地卻是當時的北方交通大學,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交大。電視劇里除了北交大的思源樓、圖書館和宿舍區(qū),出鏡頻率最高的當數標志性的學校南門,還有門前兩排高高大大的躥天楊。只不過那時的交大門口還沒有北京海洋館,也沒有凌空橫穿動物園,連通車公莊大街的高架橋。
按照劇中父母的一廂情愿,陽光帥氣的肖童原本應該在這座校園風平浪靜地過完自己的大學生活,然后去美國繼續(xù)深造,將來謀個好出身??上г旎?,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認識了歐陽蘭蘭。那之后,肩負特殊使命的歐慶春又不請自來,兩人在交大圖書館門前的談話讓肖童的命運發(fā)生了徹底轉折?!队啦活俊分凶詈笠粋€與校園有關的鏡頭,就是因為抽了“加料”香煙,被學校開除的肖童背著行李,黯然走出學校南門,坐上紅黃相間的公共汽車。用劇中旁白的話說,此時的他走得很平靜,跟平時放假差不多,雖然這個“假期”長得好像一個永遠醒不過來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