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強
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周代晚期,便因發(fā)達的商業(yè)而聞名;自遼金以降,建都于此;元代之后,更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舊北京的歷史遺存和標志也在逐漸地消逝著。宮殿、陵寢、園林、寺廟、會館、故居,這些歷史文化的實物,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文物古跡,得到了保護與修復,人們可以從這些實物中去了解歷史,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也有許多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地點與建筑,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云,片瓦無存,只能在文獻中尋找一些輪廓和痕跡了。至于那些不見經(jīng)傳的掌故軼聞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則往往被更多地湮沒了。
北京是數(shù)個世紀的文化和藝術中心,一個古老、輝煌文明的驕傲,把中國締造出來的最優(yōu)秀的著作、藝術和建筑攏在齒墻之內(nèi)。這座城市的一些古老遺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近兩千年前。侯仁之先生曾談及,初到北京“好像忽然投身于一個傳統(tǒng)的、有形的歷史文化的洪流之中,手觸目視無不渲染鮮明濃厚的歷史色彩,一呼一吸,都感覺到這古城文化空氣蘊藉的醇郁。瞻仰宮闕廟壇的莊嚴壯麗,周覽城關市街的規(guī)制恢宏,這一切所代表的,正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歷史文化的‘訴諸力。它不僅訴諸我的感官,而且訴諸我的心靈,我忽然好像把握到關于‘過去的一種實感,它的根基深入地中。這實在是我少年時代所接受的最偉大的一課歷史教育,是我生平所難以忘懷的?!?/p>
若想對北京進行恰到好處的欣賞,就必須對其過往有通透的了解,不只要了解文人階層的精神氣質(zhì)和統(tǒng)治階級的治國之道,還要對中國的至理名言、百姓俚語、街談巷議都相當熟悉。我國專門記載社會生活與風俗習尚的著述很多,如梁代的《荊楚歲時記》、隋代的《玉燭寶典》、宋代的《歲時廣記》,以至現(xiàn)代的《北平風俗類征》,等等。而記載地方名勝及風物的著作則更是不勝枚舉,如《東京夢華錄》《唐兩京城坊考》《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燕都叢考》等,都是這一類著作。人們依賴這些文獻去了解已不復存在的文物古跡,了解若干年前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與人際關系。而這本《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將帶著讀者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走進北京的心魂深處。作者劉東黎先生,是一位文化學者。著有《北京的紅塵舊夢》《月涌大江流》《印象玫瑰》《江河在上》《黃花落 黃花開》等多部作品。京味文化學者崔岱遠先生贊其為“真懂北京的人”。
《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一書中山水、園林、城墻、胡同等形象,是把我們的思維引向遙遠時間和空間的符號。世界上任何一處經(jīng)度和緯度的交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再美的風景,也不是孤島上一座昨天才剛剛建起的花園。時光流轉(zhuǎn),大地上的一切并沒有隨風而逝,歷史和地理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交錯,從而構建出一個城市的內(nèi)核,它既融合在地理之中,亦無法剝離出歷史之外。“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度,它賦予地理學時間與意義”。
元大都的規(guī)劃設計,依傍積水潭,確定了全城的幾何中心和中軸線。宮城、皇城、大城的正門,以及鐘樓、鼓樓、天壇等重要建筑,都坐落于全城的中軸線上。至明清兩代,中軸線更為突出。中國傳統(tǒng)國都的設計思想在這里達到了頂峰。
故宮、天壇、長城和頤和園等名勝的雄偉、壯闊和恢宏集齊了人們的想象力,也象征著千年古都的滄桑歷史:萬里長城產(chǎn)生了千百支哀怨反抗的民歌,哀痛那些無數(shù)無名徭役的悲慘命運,譴責著統(tǒng)治者的黷武和野心;瓊?cè)A島上的白塔,見證了遼道宗耶律洪基為蕭皇后建妝洗樓的美麗動人傳說;提起頤和園,人們就會想起昏庸的西太后曾經(jīng)挪用了本來用于興建新海軍的兩百四十萬兩白銀;被蔣友仁神父贊譽為“一座地上的天堂”的圓明園卻在1860年被燒毀。
今天,走在北京的街頭,抬頭就看到路牌標志。你可知在鼓樓附近,有條豆腐池胡同?胡同里面曾有個豆腐作坊,做的豆腐遠近聞名,據(jù)考證,這條胡同原名“豆腐陳胡同”,但北京人說話愛帶兒化音,尾字吞音,“豆腐陳兒”便慢慢訛成了“豆腐池”。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年輕時剛到北京的時候,常到豆腐池胡同來拜訪他的老師楊繼昌先生。而他與楊開慧的愛情故事,便是從這條胡同開始的。
書中還談及許多,代表著宣南文化的天橋、琉璃廠、湖廣會館、法源寺;京城水系:什剎海、積水潭;新文化發(fā)源地:燕園、紅樓;位于總布胡同的“太太們的客廳”……劉東黎先生一路帶著讀者穿行在北京的街巷里,流連在北京的歷史遺跡或舊址之間,找尋那些關于這座古城恒久的價值和情感。使對于北京歷史比較生疏的讀者,也可以在首次到訪北京,漫步于紫禁城的庭院和太和殿,或者頤和園波光粼粼的水邊時,不會感覺迷茫。誠如作者所言,“掩卷之余,在幽靜的燈火闌珊處,文化北京變?yōu)槲覀冃睦镒顪厍榈牡咨l(fā)著濃厚的書卷氣息和滄桑的歷史感,如同一幅盡收人間繁花似錦、悲歡離合的煌煌長卷,穿越世事和歷史的風雨,緩緩展現(xiàn)于每一個關注北京的讀者面前?!?/p>
作家遲子建先生將她的推薦寫在書的封底,“作者沿著地理的印記,踏上尋求歷史的旅途,將北京的城市記憶和個人的體驗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八百年的古都風韻,構筑了一道蒼涼而優(yōu)美的文化景觀?!?/p>
作家張煒先生認為,“北京城市氣象與文化精神的殊勝之數(shù),除卻風物,亦在人事。劉東黎先生筆下的北京,很有書卷氣和歷史感,平和的敘述中蘊藏著詩意,為我們提供了想象北京的另一種方式。雖然那些舊夢年代久遠,但前一代人的文化遺澤,至今葆有暖人的溫度。”
除了文字,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一書中有三十幅插畫。其作者唐亮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鋼筆畫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水彩畫協(xié)會會員。其作品豐富、風格鮮明、名聲赫然,在中國獨樹一幟,形成以“線之情”命名的唐派繪畫風格。唐亮先生以線條和色彩將一座座老房子、舊集市,以及形形色色風格迥異的建筑、場景和人物利用簡練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來。厚實中見明快,通俗中見雅麗。以心、以情與萬物交融,直擊心靈,令人浮想聯(lián)翩,有如身臨其境,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