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驅動課堂朝著理想方向前進的問題即驅動性問題,驅動性問題屬于核心問題,區(qū)別于一般的問題類型,其需要從教學目標中衍生出來,在提出后能夠真正使學生的思維朝著教學目標的方向轉變。
一、明確單元編排意圖
現(xiàn)行版本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形式為主要結構,在此基礎上以普通、文體及策略等單元類型進行內容上的填充,使不同的單元在主題的引領下會有著不同的文本組成,而且也會有各自的側重點。由此可見,不同單元下的不同文本組成也要求著語文教學需要將目標建立在對單元整體的深入解讀基礎上,如此才能夠真正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價值,使學生在閱讀與學習的同時,挖掘到其內涵,獲得更高層次的提高與進步。那么問題驅動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也同樣要圍繞教材單元文本的編排特點來展開,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慈母情深》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中出現(xiàn)的哪些場景令你感受到了母親的愛,用筆標注出來并談一談你的想法?!?/p>
二、解讀教材助讀系統(tǒng)
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中為學生們編排和設計了助讀系統(tǒng),對于幫助學生自主理解和吃透單元主題與文本內涵有著一定作用。助讀系統(tǒng)根據(jù)單元的構成也包括有導語、基本語文要素、插圖、習題等內容,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jù)需要來進行選擇借鑒思考和完成鞏固。當然,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對文本有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去選擇助讀系統(tǒng)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來突出對學生某項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
三、挖掘文本內涵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以致用的觀點,那么回歸語文課程本身,我們知道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語言,服務于自身的成長與生活。換言之,這也正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即對于語言的實際運用,所以教師在設計驅動性問題時就可以從語言運用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斟酌和推敲。例如,在《珍珠鳥》一課中,本文雖然可以看出有明顯的借物抒情之意,但細讀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此文并不同于以往所讀的借物抒情類文本,而且加上描寫對象本身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細致觀察到,所以教師可以就本文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思路來設計一個問題:“作者究竟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描寫他與鳥兒之間的故事?”基于問題,挖掘細節(jié),文中許多擬人化的動詞正是解開這道謎題的關鍵,基于細致觀察的重要前提下,還能夠看出作者對于用字用詞的嚴謹和貼切。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離不開問題,一個小小的問題往往能夠驅動著課堂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從教師的提出問題到學生解決問題,都是一次次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