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琴
目前,課堂教學由以教師“講”為主導的講授式調(diào)整為以學生“講”為主的訓練式學習。學生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效果相比之前有較大改觀。下面,具體對比分析“講”與“練”不同模式對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及策略。
一、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而對于有多年教齡的我,在課堂教學中仍常用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顯現(xiàn)不足。
(一)總認為把深奧、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淺顯,把歸納整理好的知體系清晰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就可以避免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可以少走彎路,感覺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以獲得現(xiàn)成的知識。而實際上學生的聽是要與老師的講保持同步的。學生以聽講代替了思考,即使有思考也無法參與到課堂中。這樣就把學生在獨立思考中碰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忽略了。結果是學生覺得聽明白了卻說不清楚,遇到問題無從下手,不能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對知識加以遷移應用。
(二)課堂教學中老師總考慮怎么講,不講不放心,總覺得不講學生學不到知識。這樣,不知不覺中學生究形成了依賴心理,一切問題等老師講解,老師講得越清晰,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越強,嚴重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教師只顧講而沒有關注學生的學。講授式的教學把握不好就轉變成了灌輸式的課堂。教師只是在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教師也不能及時獲得學生的信息并加以反饋。導致學生接受知識效率不高。
(四)有數(shù)據(jù)顯示課堂專注聽講的時間大約是15~20分鐘,而整堂課的講授對自律性不佳的學生來說,20分鐘以外的時間所能接受的信息量相當有限。
二、訓練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關于教學內(nèi)容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由學生在課堂或課下完成,老師檢查對照后依據(jù)學生錯題情況,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講解。教師的任務是傾聽和點評,優(yōu)勢明顯。
(一)當學生題目分析精彩的時候,聽者會不約而同地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分析題目遇到阻礙,經(jīng)過老師巧妙的點撥引導或小組成員的補充完善,學生順利完成展示任務而滿臉興奮。老師每一次善意、恰當、充滿鼓勵和愛的點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二)學生課下帶著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經(jīng)過深度思考和反復推敲而完成任務,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程度。在討論、分析、講解和展示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表現(xiàn)為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學生通過個人在活動中的充分參與獲得了個人的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的共同交流中,分享個人體驗。這樣的課堂是參與、包容、欣賞、分享、綜合生成的,是有生機的、有活力的課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扎實。
三、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教師考慮的重中之重?;趯W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性,筆者認為抓好落實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主要拉力。
(一)管好課堂。授課的同時一定管理好課堂盯住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打瞌睡、走神、做與學習無關的事,老師要對學生善意提醒及時制止。
(二)認真糾錯。很多習題學生做過、討論過,老師也講過。課上覺得沒有問題了可幾天后遇到類似的題又迷茫了,不會做了,其實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和弄懂。針對這一問題,一定要認真糾錯。要求學生對練習檢測中的每一道錯題都用紅色筆在錯題旁邊認真糾錯,堅持不懈養(yǎng)成糾錯習慣;要求學生找出錯題的原因(粗心、審題不清、提取信息不足、概念原理不清、思路不對、答題不規(guī)范);總結解析錯題的方法并寫出解析過程;要求經(jīng)常翻閱做過的試卷和練習,做到一天一小翻三天一翻;定期歸類整理錯題并收集保存,每周查漏補缺,一段時間后再次自我檢測。這樣學生對錯題經(jīng)過了做了錯、錯了講、講了再做、定期回顧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之前沒明白的、沒弄懂的知識就通透了很多。
(三)固牢基礎。在每一次測試中,對學生出現(xiàn)的基礎性知識錯誤,要進行單獨輔導交流。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講解、繪圖、默寫、抽背)督促學生掌握。
筆者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反思,認為一堂課的教法、學法應該是互相融合的。老師怎么講、講什么,學生如何練、練什么,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如何互動,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