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李瓊
腸道息肉是一種高發(fā)的消化道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飲食習慣、便秘、炎癥刺激等多種因素相關,若不及時治療,極易發(fā)展為結直腸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2]。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是常見的腸道息肉治療方法,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痛苦少。但臨床發(fā)現(xiàn),行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術前普遍具有焦慮緊張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將影響患者手術配合度,進而影響術后康復[3]。完善術前訪問護理服務,提高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緩解其術前緊張情緒,有利于提高手術安全性[4]。
King 達標理論是探討人際間交互過程的系統(tǒng)理論。該理論注重個體、人際關系及社會系統(tǒng)之間相互作用,已普遍應用于多個社會領域[5-6]。近年來,國內外諸多護理學家開始將King 達標理論應用于精神障礙患者、新生兒、腫瘤患者、腦卒中患者等多種對象的護理實踐中,達標理論已被證實適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護理情境中。King 達標理論聚焦人際關系,以感知、互動、溝通、交流的方式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7]。護理實踐中達標理論重視護士與患者的相互關系,依托有效的心理疏導,降低患者負面情緒。
選取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民醫(yī)院2021 年1-6 月收治的53 名行擇期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 年7-12 月收治的60 名患者作為觀察組,共113 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術前均經結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息肉,息肉直徑為0.5~1.0 cm;符合內鏡下結腸息肉摘除術手術指征;均為首次手術者;認知及溝通能力良好,可配合完成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功能障礙、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視聽說障礙及理解障礙者。2 組患者一般資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術前訪視 手術前幫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手術當日陪同手術醫(yī)生進行查房,并向患者簡要介紹手術方法、相關流程和一般注意事項。
1.2.2 觀察組患者接受基于King 達標理論的術前訪視 (1)評估階段。①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調查。②自制量表,調查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包括腸道息肉產生的危險因素、可能引起的結果、治療方法、預后等。③調查患者對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的了解程度,包括治療手段、手術風險、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圍手術期心理調節(jié)等。④采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評估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該量表1979 年由Spielberger 等[8]編制,因其簡捷易用被廣泛應用于各類人群焦慮狀況的評估和相關研究中,共包含S?AI 及T?AI 2 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中各包含20 個項目,各項目得分為1~4 分,總得分40~160 分。該量表Cronbach系數(shù)為0.872,信效度良好。⑤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抑郁程度。該量表是1965 年由Zung 研發(fā)的標準化自評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9],共包含20 個項目,各項目得分為1~4 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該量表Cronbach 系數(shù)為0.883,信效度良好。⑥采用醫(y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10]對患者應對方式進行調查。⑦調查患者社會心理現(xiàn)狀,包括是否擔心手術疼痛、手術風險、住院期間無人照料、術后復發(fā)、病情惡化、術后自理障礙、醫(yī)療費用、工作受影響等情況。(2)計劃階段。護理人員針對各個患者問卷調查結果,與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結合患者需求與院內條件,共同制定術前護理計劃。(3)實施階段。①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采用口頭宣教(10 min)、發(fā)放并講解宣傳冊(10 min)、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30 min)的方式,對腸道息肉產生原因、積極治療的重要性、治療手段、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生活習慣調節(jié)等方面進行宣教,糾正患者對腸道息肉及其與治療相關的不健全認知。②心理調節(jié):護理人員向患者傳授冥想放松法、音樂療法等放松療法,患者自行練習,以緩解術前緊張心情。針對調查結果,對存在不同心理擔憂問題的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為其擔憂的問題制訂具體可行的執(zhí)行方案,降低其心理負擔,幫助做好術前心理建設。③術前飲食干預:術前1 d 進食1 000~1 500 ml 易消化的流質食物,手術當天早上6∶00,給予患者復方聚乙二醇電解散137.12 g,配置成4 L 的溶液口服,至患者排出水樣糞便,并做好腸道準備,以防術后感染及術中出血。(4)評價階段。干預完成后,再次評估患者腸道息肉相關知識知曉率,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等掌握程度,評估患者術前焦慮、抑郁、社會心理問題等,對未達到干預目標者再次進行術前護理干預。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及醫(yī)學應對方式情況;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采用醫(yī)院自制量表,從腸道息肉產生原因、預后、手術方法、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調查,各項目得分為0~20 分,得分與知曉率成正比;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穿孔、潰瘍、出血;術前訪問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量表,從術前健康教育、術前準備工作、護理專業(yè)性及護理態(tài)度等4 個方面評估患者術前訪問滿意度,各維度得分為1~5 分,得分與滿意度成正比。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2 組間均數(shù)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均數(shù)資料行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2 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2 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況比較(分,± s)
表2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況比較(分,± 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STAI 為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DS為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例數(shù)STAI干預前118.18 ± 13.69 117.56 ± 15.37干預后84.15 ± 10.88a 108.46 ± 11.74a 4.567<0.001干預后31.15 ± 5.14a 43.45 ± 6.41a 11.309<0.001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53 SDS干預前50.03 ± 6.78 49.09 ± 7.15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醫(yī)學應對方式中面對維度得分高于干預前,回避及屈服維度得分低于干預前,且面對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回避及屈服維度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醫(yī)學應對方式比較(分,± s)
表3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醫(yī)學應對方式比較(分,± 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60 53面對干預前18.88 ± 2.41 18.95 ± 2.74屈服干預后6.11 ± 1.74a 7.85 ± 1.86 5.136<0.001干預后22.46 ± 3.15a 18.31 ± 2.98 7.167<0.001回避干預前15.56 ± 3.21 15.07 ± 2.29干預后13.02 ± 2.78a 14.89 ± 2.83 3.538<0.001干預前7.91 ± 1.63 8.02 ± 1.77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調查量表各維度及量表總得分均高于較干預前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前后對照組患者各維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分,± s)
表4 干預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分,±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01
項目腸道息肉產生原因干預前干預后腸道息肉預后干預前干預后手術方法干預前干預后術前準備干預前干預后術中配合干預前干預后術后注意事項干預前干預后總得分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53)t 值9.753 P 值<0.001 12.15 ± 2.15 17.89 ± 3.11a 12.43 ± 2.44 12.69 ± 2.47 7.423<0.001 13.79 ± 2.74 18.15 ± 2.79a 13.66 ± 3.15 14.03 ± 3.11 17.031<0.001 10.98 ± 1.82 18.11 ± 2.23a 10.43 ± 1.86 11.07 ± 2.15 10.924<0.001 11.56 ± 2.36 17.79 ± 2.63a 12.07 ± 2.27 12.46 ± 2.54 13.35<0.001 10.06 ± 1.84 16.69 ± 2.98a 9.79 ± 1.85 10.43 ± 1.77 12.913<0.001 9.83 ± 1.79 16.85 ± 3.15a 9.74 ± 1.95 10.45 ± 1.87 19.344<0.001 68.37 ± 5.16 105.48 ± 7.47a 68.12 ± 11.96 71.17 ± 11.21
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前訪問滿意度調查量表中各維度得分及量表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前訪問滿意度比較(分,± s)
表6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前訪問滿意度比較(分,±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60 53術前健康教育4.79 ± 1.04 3.43 ± 0.86 7.516<0.001術前準備功能4.83 ± 1.17 3.87 ± 0.89 4.856<0.001護理專業(yè)度4.46 ± 1.21 4.01 ± 1.11 2.050 0.043護理態(tài)度4.81 ± 1.41 4.11 ± 1.73 2.368 0.020總分18.89 ± 2.81 15.42 ± 1.80 7.700<0.001
息肉是指黏膜表面突出的贅生物,其性質多樣,包括增生性組織、炎癥組織、良性腫瘤、腺瘤等[11-12]。小息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等,大息肉則可能引發(fā)腸梗阻或嚴重腹瀉,及時摘除腸道息肉可有效預防以上并發(fā)癥及直腸癌。內鏡下息肉摘除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是臨床常見的息肉摘除手段[13-14]。但手術依舊具有一定的侵襲性,不少患者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而術前訪問是住院患者接受健康教育、了解手術流程等相關知識的主要方式。另外,術前訪問可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耐度,提高其手術配合度及治療滿意度。
King 達標理論由個人、人際及社會3 個系統(tǒng)組成,關注人際關系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通過互動性溝通,使醫(yī)患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感知,共同溝通并確定需要達到的目標,促使醫(yī)護人員、患者、家屬共同參與研究,相互促進,以此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促使疾病恢復,控制疾病進展。護士通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過程,與患者相互影響,共同參與,提高臨床護理效果[15-16]。既往研究報道應用King 達標理論使精神分裂患者遵醫(yī)行為良好率達到了96.7%[6],證實了該理論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基于King 達標理論的術前訪視,首先對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術前檢查資料、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焦慮抑郁、醫(yī)學應對方式及社會心理負擔等進行調查,全面了解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心理、身體負擔及疾病知曉率。調查結果顯示,內鏡下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主要通過門診及網絡了解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低,且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此外,普遍存在焦慮及抑郁癥狀,主要擔心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惡性、術后復發(fā)及住院期間無人照料等問題。針對上述調查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護理人員通過King 達標理論與患者進行多種形式的溝通交流,滿足患者對疾病、手術等知識的需求,充分滿足患者治療期間的社會、疾病管理等需求,糾正患者負性認知及不良行為,調動患者內在潛能,與患者共同制定干預措施,并通過加強健康宣教、完善心理調節(jié)、做好術前準備等手段,提高患者對手術及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緩解其術前焦慮緊張情緒。并在最后評估階段再次評估患者心理及身體狀態(tài),對于未達到干預目標者再次進行護理干預,保證每例患者的術前護理干預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行常規(guī)術前訪視的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經干預后,其焦慮、抑郁量表得分均更低,且觀察組患者醫(yī)學積極應對方式得分高于干預前,負面應對方式得分明顯降低,提示基于King 達標理論的術前訪視可有效改善患者手術應對方式,提高圍手術期配合度。此外,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腸道息肉及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有明顯的提升,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對術前訪問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基于King 達標理論的術前訪視可有效緩解腸道息肉摘除術患者術前負面情緒,提高其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改善其醫(yī)學應對方式,降低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