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炆娟
初到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以下簡稱“安定小學”),我遇到了許多優(yōu)秀的同事,他們師德高尚,業(yè)務水平精湛,理論功底深厚。隨著對安定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了解,我明白了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2015 年,我成為安定小學“青年教師培養(yǎng)導師團”成員之一。導師團每周都要開展一次教學研討活動,8 位成員輪流上課。為了上好研討課,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閱大量教育教學類書籍,觀看專家、名師的教學視頻,一再琢磨自己的教學設計。導師團的唐鐵生老師非常熱心,每一次教研課之前,都會針對我的教學設計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聽課后還會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提出優(yōu)化建議。
記得執(zhí)教《清貧》一課時,我對學生提出以下幾點要求:默讀課文2 到8 自然段,分別畫出文中描寫方志敏和兩個士兵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在空白的地方適當作批注。唐老師肯定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指出:“本單元前面兩篇文章已幫助學生習得學習方法,即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這節(jié)課要引導學生將此方法遷移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由扶到放,從而真正落實‘略讀課文是學習自主實踐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碧评蠋煹脑捵屛颐靼琢耍航處熞澜滩木幣诺挠靡庖约澳畴A段的教學要求和目標,不斷提煉課文中的語文要素,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錢學森》《推敲》《錢塘湖春行》《孔子游春》等研討課的執(zhí)教,逐漸讓我明白了如何從教材中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知道了為學生提供拓展性資料的方式及時機,懂得了語文課堂上除了要有感性的體悟,還要有理性的思考。加入學校導師團的那幾年,我解讀教材的能力和課堂教學力得到很大提升,開設了多節(jié)公開課,也在各級賽課中多次獲獎。
2016 年至2018 年,我成為“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姜樹華工作室”的一員。我第一次從師父姜樹華那里聽到了“專業(yè)發(fā)展”這個詞語,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除了上課,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如認真讀書,開展反思和研究。
我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著重閱讀三類書籍:教學內容優(yōu)選類、語文思維發(fā)展類、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類。從書籍里獲取的理論知識拓寬了我的視野,幫助我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則是我驗證教學理念的實踐基地,兩者相輔相成。我會將自己在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案例記錄下來——《例談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將自己未能達成教學目標的遺憾與反思寫下來——《語文課堂,讓思維飛起來》,將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提出來——《第一課時教什么》。一篇篇論文的發(fā)表,成為我繼續(xù)研究的動力。
在師父的指引下,我開始聚焦教材中的“口語交際”,關注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有效商討,嘗試開發(fā)有關民間文化的校本課程,和工作室的小伙伴們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從如皋市微型課題“‘商討教學’模式下的有效討論”“部編版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中的‘一二三’”到南通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地方民間文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再到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橋梁式’寫作課程建構的研究”,課題研究級別的升級,見證著自身研究力的提升。
2019 年至2021 年是我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期,王愛華老師的“三味課堂”和李繼東校長的“游戲課程”指引著我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省青年教師優(yōu)課競賽特等獎,獲評南通市學科帶頭人。但是焦慮感幾乎接踵而來。我的內心很清楚,自己已經(jīng)進入事業(yè)的高原期,如何突破專業(yè)發(fā)展瓶頸這一問題時常困擾著我。
2021年9月,我接到黃年忠校長的通知,原來是安定小學即將成立“‘三友’青年教師同心社”,對年輕教師和骨干教師進行全面培塑,有梯度地分層培養(yǎng)“教學新手”“教學新銳”“教學領銜”,此次聘我為“教學領銜”。作為“教學領銜”,我要對學校的“新銳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論文寫作和課題研究方面的指導。我的內心立刻澎湃起來:這不正是幫助我突破自我、尋求方向的及時雨嗎?
無論是青年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還是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領導力都至關重要。網(wǎng)絡的發(fā)達讓青年教師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渠道,但同時也帶來弊端——自己不研讀課文、不認真?zhèn)湔n,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直接“拿來”的問題。鑒于這一點,我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封閉式備課、賽課,課后一一進行點評;鼓勵青年教師不斷轉變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學領導力,從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短短一年半時間,學?!靶落J教師”成員中有2 人參加市級比賽獲一等獎,1人成為“如皋市雉水名師工作室”的成員。
佐藤學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中說:“它不是‘珊瑚般的學習共同體’,而是‘交響樂般的學習共同體’,音色、音階都不同的樂器發(fā)揮其差異,和諧地發(fā)出音響的表象?!蔽蚁脒@正是對“團隊”一詞最好的描述。如果說,學校導師團和名師工作室給了我“木秀于林”的機會,那么“三友同心社”就是形成“秀木成林”奇觀的重要抓手。未來,我將繼續(xù)保持生長的姿態(tài),和其他教師一起尋得向上的力量和適切的方法,讓“秀木成林”的風景線早日在安定小學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