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棗莊市人民警察訓練中心,山東棗莊 277000)
在處理民事糾紛問題方面,公安機關介入顯然比其他方式更具有公信力,而且效果更好,有助于節(jié)省人力以及時間成本。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公安機關在民事糾紛調解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所參照的法律法規(guī)存在漏洞、處理方式單一、缺乏靈活性,而且部分單位民警數量有限,工作量增加時無法保證工作效率與質量。因此,對公安調解民事糾紛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由公安機關負責調解的民事糾紛范圍如下:一是法律法規(guī)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司法部門也表示應該由公安機關出面進行調解的社會問題;二是從職責劃分來看,屬于公安機關職能范圍的日常民事糾紛。以上兩種情況均屬于公安機關民事糾紛調解的范疇。
就實際情況來看,民事糾紛的范圍其實并不明確,而且其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涵蓋了交通、住房、企業(yè)經營、財產繼承、婚姻家庭等多方面內容。目前,我國在民事糾紛處理方面,大致有3 種方式:一是調解,二是訴訟,三是仲裁。其中調解主要由基層公安機關負責,和后面兩種民事糾紛解決途徑相比,調解更加直接、高效,無需花費太長的時間,是更多人的首選方式。公安機關本身就具有調解民事糾紛的職責,并且在法律中對此也有明確規(guī)定:
(1)《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對于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民事糾紛行為,公安機關需要依法予以調解,對于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處理;(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guī)定,如果出現交通事故,公安機關在了解整個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并且做出分析判斷之后,可以對當事人雙方進行調解,明確責任與賠償相關事宜;(3)贓物的歸屬糾紛調解。如果買方在非惡意目的的情況下買到了贓物,犯罪人應該將買方支付的金額如數歸還,且將贓物物歸原主。如果無法歸還資金,公安機關有權利進行協調;(4)刑事案件中涉及的民事糾紛的調解。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后,我國調解制度已經趨于完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公安機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部門的形象,在民事糾紛調解中更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雖然說仲裁和訴訟也是有效的處理途徑,但是需要經歷的流程更加煩瑣,訴訟人或是提出仲裁方往往更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結果。只用撥打一個電話,或是直接前往派出所就能夠與公安機關取得聯系尋求幫助,而且調解的人性化特點更加突出,這也是這種方式更具有認可度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各種民事調解方式的使用率來看,調解的使用率最高,而民事訴訟的使用率相對比較低,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事訴訟的流程非常復雜,而且往往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不具備及時性。雖然說民事訴訟的專業(yè)性更強,比民事調解更為嚴謹,但正是因為如此,其經歷的流程也更加“固定”,需要提交一系列的證明材料并接受審核。二是,民事訴訟的結果更加理性,但大多數民事糾紛往往都是個人理性與感性交織的產物,具有理性的結果可以解決矛盾,但是沒有關注人的心理感受。
除了公安機關之外,城鎮(zhèn)居委會、農村村委會等也是具有民事調解權利的主體和組織,人們在遇到糾紛和矛盾時,往往也會向小區(qū)居委會、村委會申請幫助。這些組織成員大多由中老年人構成,生活經驗豐富,在處理簡單的生活矛盾時效果比較好。在我國舊社會,人們活動范圍比較小,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地區(qū)限制,鄰里關系十分親近,遇到民事糾紛時也更傾向于向民間組織尋求調解。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工作生活的范圍越來越廣,人心更加復雜,逐漸對民間組織失去信任。一些組織是由群眾自發(fā)成立的,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或是在處理民事糾紛時很容易夾雜個人情緒,受主觀判斷的影響比較嚴重,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公正。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公安機關在調解民事糾紛時仍然存在著一定問題,比如說法律法規(guī)體系不完善,沒有對調解范圍做出明確的劃分。作為一種效率更高、應用更為普遍的民事糾紛處理方式,為了更好地展現公安機關調解的作用與價值,需要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
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不足,導致被荒廢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因為調解協議的法律約束力度不足,即便當事人不履行協議也不會受到處罰。缺乏法律效應會引起矛盾進一步激化、民警關系不和等問題,由于法律效力不足,協議中不占據優(yōu)勢的那一方會“鉆空子”,拒絕履行協議,導致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反復調解又會給公安機關帶來資源浪費。原有的調解協議無法發(fā)揮其作用,公安機關的工作能力也會受到人民群眾的質疑,影響政府部門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1]。
隨著我國人口基數的增加,企業(yè)數量增多,社會矛盾與民事糾紛越來越多樣化,這增加了公安機關的工作量,有限的警力很難去應對大量的民事糾紛工作。目前,我國只將一部分民事糾紛歸于公安機關民事調解,其他的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民事糾紛工作量比較大,和部分當事人溝通起來十分困難,很多問題當時無法解決,容易造成事件過度積壓的問題。為了體現出公安機關民事調解的可靠性,必須要在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規(guī)定調解的范圍、權限、準則等,打造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讓民事糾紛調解更加高效[2]。除了上文提到的幾種情況屬于公安機關民事調解的范圍之外,以下事宜也可以通過公安機關進行調解。
(1)由民間糾紛引起的刑事訴訟案,情節(jié)比較輕的可以由民事機關展開民事調解。通常來說,如果當事人已經向人民法院提交了訴訟,那么這些案件不歸公安機關管理。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訴訟經歷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復雜煩瑣,而且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對于情節(jié)比較輕的刑事案件,可以移交給公安機關處理,如打架斗毆、私闖民宅、誹謗等;(2)雙方情緒過于激動的民事糾紛。很多民事糾紛和矛盾都是由當事人雙方情緒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如果事情無法妥善解決,在極端情緒下可能會導致事件進一步升級和惡化,甚至演變?yōu)樾淌路缸锇讣9矙C關在處理這類案件時,一定要牢牢把握當事人的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調解,讓當事人雙方冷靜下來。這類事件往往無需進行訴訟或仲裁,由公安機關進行民事調解,是最直接的手段。
目前,社會關系的進一步復雜化也加劇了矛盾的多元化,如果沒有按照當事人意愿去處理糾紛,很有可能升級成為惡性事件。因此,公安機關必須要采取合適的手段去解決民事糾紛。
公安調解說到底還是一種執(zhí)法行為,公安機關是執(zhí)法機關,想要提升調解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必須將其納入法治范疇中,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民事糾紛調解中的法律效力、調解范圍、執(zhí)法監(jiān)督等。
4.1.1 賦予調解協議以法律效力
目前,公安調解制度難以落實到位的主要原因在于,調解協議效力并不明確,由于調解協議效力涉及國家權力配置,因此,除了法律之外的其他規(guī)范,無法發(fā)揮其真正作用。立法機關應當針對調解協議以及調解制度,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推動其規(guī)范化與制度化發(fā)展。在多數情況下,公安調解協議書不具備有力的法律效力,強制執(zhí)行力比較差,在民事糾紛調解中,很容易出現“投入多但是收效甚微”的情況,導致大量資源被浪費[3]。從這個角度來看,完善相關法律十分有必要,提升調解協議的執(zhí)行力,如果當事人不按照相關規(guī)定履行協議,公安機關以及另一方當事人有權利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4.1.2 明確公安機關調解民事糾紛的范圍和條件
在面對民事糾紛時,如果公安機關將其全部納入自身工作范圍,勢必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往往還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如果完全置之不顧,一律拒之門外,顯然也與公安機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違背。從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來看,并沒有對公安機關在調解民事糾紛這方面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無論是處理范圍還是調解條件都非常不明確,這也是基層民警在處理糾紛時推卸責任、過于隨意的主要原因之一[4]。因此,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確規(guī)定,哪些糾紛應該由公安機關進行調解,哪些糾紛涉及專業(yè)知識,由人民法院進行處理。這樣一來,公安機關能夠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都放在合適的案件與糾紛中,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群眾的滿意度。
4.1.3 完善民事糾紛調解與民事訴訟的制度銜接
公安機關在民事糾紛調解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規(guī)范的行為,比如說證據收集不全面、不按照規(guī)定制作筆錄、互相推卸責任、和當事人“打持久戰(zhàn)”、調解力度不足等。因此,需要依靠法律法規(guī)明確公安調解的期限、范圍、程序等,如果當事人雙方無法達成共識,那么需要及時終止調解,以免耽誤時間。對于糾紛矛盾仍然存在異議的,由當事人向當地人民法院提交訴訟,一方面能夠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也節(jié)省了公安機關的資源以及時間成本,充分展現國家機關的嚴肅性。
首先,想要全面提升公安機關民事糾紛的調解能力,必須建立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民事糾紛調解雖然也會耗費一定的資源和精力,但是和掃黃打非、刑事案件、辦理治安等業(yè)務相比,調解工作受重視的程度一直都比較低,一些機關不愿意在這方面投入太多,這也是該方面工作無法做出驚人成績的主要原因之一[5]。因此,應當提高調解工作的地位,明確考核標準、考核范圍,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通過科學的工作標準對調解能力進行考評,在制定標準時,一定要考慮到這幾個方面:一是以量化、具體、可衡量的標準為主;二是標準要具有可行性,避免嚴重偏離實際;三是在制定考評標準時,必須要聽從經驗豐富的民警的意見,并由上級領導人員予以審批。
在調解考核機制落實的過程中,必須將考核結果與獎懲直接掛鉤,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取得理想的實施效果。一是成就激勵。當前民警文化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升,參與工作不單純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在對其進行激勵時,可以塑造先進榜樣,大力宣傳光榮事跡,或是崗位提拔晉升等,表達上級領導對基層民警的肯定與認可。二是能力激勵。對于公安機關的管理人員而言,可以適當地給予民警一些壓力,挖掘其潛力,充分展現其個人價值。三是物質激勵。對民事糾紛調解中表現優(yōu)異、考核評價結果優(yōu)秀的民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
其次,定期開展能力培訓,讓民警形成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了解國家法律對公安調解的各項要求,全面強化調解能力與水平,以提升工作成效。上級公安機關在制定培訓計劃時,一定要重視調解能力的提升,列支專項經費,做到??顚S?,通過多樣化的培訓形式讓民警了解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面對民事糾紛和矛盾時,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強化駕馭復雜局面的水平,讓當事人滿意。公安機關可以邀請一些大學教授、經驗豐富的調解人員、律師、法官等前來開展講座,利用民事糾紛中的經典案例向民警科普一些基本的調解技巧。
雖然說公安機關在民事糾紛調解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和其他方式相比,這種手段的優(yōu)勢最為突出,而且還擁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需要對現存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法律層面出臺相應的法規(guī),明確劃分公安機關在民事糾紛調解的范圍、權限、職責等,同時全面提升民警的業(yè)務能力,增強溝通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公安機關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公信力,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