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風(fēng)向晚
讀小學(xué)時,我便被《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中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一句所吸引,宋代王觀將流動的水波比作美人含情的雙眸,而觀其微蹙的黛眉,則聯(lián)想到起伏的山巒。這讓“山”這一自然景觀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硬朗與阻隔感,還添了些嫵媚的意味。文人自古鐘愛青山的意象,譬如辛棄疾,號稼軒,他曾將青山納入不同的詩篇,醞釀出各異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表達(dá)。
慶元四年,山河猶多嬌,故人已零落。這一年,稼軒五十八歲,已被投閑置散數(shù)年,謫居于停云堂。年少意氣風(fēng)發(fā)時,他也曾“愛上層樓”,憑欄而立,把吳鉤看了,把欄桿拍遍,猶覺意難平。而如今,花甲之年將至,摯友四散飄零,自身猶是落寞孤寂、壯志難酬,卻也能真正沉下心來,靜坐在庭前獨賞水光山色了。風(fēng)吹散他鬢角的白發(fā),他欲開口沉吟,卻又嗆了風(fēng),一陣咳喘,只得低嘆一句“吾老矣”??磥?,我是真的老了吧,他自嘲地笑了笑。
然而,稼軒雖悲戚自哀,但不沉湎墮落;雖功業(yè)無成,但不頹靡喪志。年華易逝,知音難覓,這世間還有什么能令他歡喜呢?只見他把一腔深情傾注于青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稼軒愛青山瀟灑多姿,佇立于水天相接間,孤傲而安寧。不僅如此,他還暗自揣摩青山的“心意”,想必青山也以他為喜。因身懷“寧愿終身沉寂,也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傲岸之“情”,再賞青山崇高偉岸、綿延不絕之“貌”,如此看來,便是“情與貌,略相似”了。此時。在稼軒心里,青山不僅是自然風(fēng)物,還是落寞之時感情的唯一寄托,更像是心心相印的知己,一見如故。
曾幾何時,稼軒游于松菊堂,琴音婉轉(zhuǎn)悅?cè)诵?,舉杯邀客共把盞,別有一番風(fēng)韻。談及青山,他吟詠道:“卻怪青山能巧,政爾橫看成嶺,轉(zhuǎn)面已成峰?!币粋€“巧”字便寫出青山鮮活生動,富有靈氣,不論是連綿起伏的嶺,還是高峻聳立的峰,鐘靈毓秀、婀娜多姿的青山令游者意猶未盡,樂趣無窮,令人不禁會反思:面對同一境遇,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便有不同的答案。
不過,稼軒雖對青山頗為喜愛,但并非總是與之相看兩不厭的。途徑郁孤臺時,只見江水浩渺,徑自東流,他觸景生情,念起舊事:當(dāng)年金兵猖狂,隆祐太后被窮追至此,如今國恥未雪,而朝廷茍安江南,自身仕途又一籌莫展,空有滿懷悲憤無處發(fā)泄。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奔谲幰詽h唐故都長安代指宋都汴京,雖身不在,但心中牽掛不盡,向西北望,渴望從開闊的風(fēng)景中看到希望,可惜被層巒疊嶂的山脈阻隔了視線。此時,稼軒眼中的青山不再嫵媚多姿,它遮攔了行人倉皇的步履,卻擋不住四海奔流;它擋住了岌岌可危的汴京城,卻攔不住靖康以來流失的國土。這讓我又想到趙鼎《行香子·草色芊綿》中的那句“舉頭見日,不見長安。謾凝眸、老淚凄然”。兩位詞人所詠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令人嘆惋。
“當(dāng)時未見青山老”是年少時純粹的勇氣和理想化的信念,如今回首,青山巋巍,便是人間堆滿遺憾,也依然不悔一路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