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求真
【摘要】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閱讀習慣以及接收新聞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媒體新聞報道方式也發(fā)生了新的變革。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深度報道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容易出現(xiàn)報道缺位等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挖掘深度報道的價值,需要及時調整深度報道策略。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工作者在開展深度報道期間應進行多角度解讀、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與路徑、建設融媒體平臺、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專業(yè)人才素養(yǎng),從而更加客觀、全面、深刻地完成深度報道。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新聞;深度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6.037
新媒體的誕生為傳播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新機遇,受眾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碎片化接收更多信息,信息的傳播效率也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升。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報道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碎片化閱讀習慣使人們更傾向于接收短視頻,而深度報道等需要消耗較長時間的報道形式正在逐漸沒落。深度報道可以對社會問題、現(xiàn)象進行深度探討,有利于多角度看待問題,開闊受眾的眼界與思路,是極具價值的新聞形式。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應該積極改進深度報道的策略,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采取合理方式完成深度報道,獲得受眾的廣泛關注與認可,發(fā)揮深度報道的價值與作用。
1.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新聞報道分析
1.1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特點
由于新媒體具備多種功能和優(yōu)勢,新聞報道的便捷性得到了提升,為新聞的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新媒體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等形式進行信息傳播,能夠幫助新聞以碎片化形式即時傳輸?shù)揭苿邮健⒈銛y式終端上,便于受眾隨時接收了解新聞內容。在此條件下,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在提高新聞覆蓋率和傳播率的同時,也能發(fā)揮新聞的價值。但由于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程度高,追求新聞的新穎與快速,往往容易忽略新聞的內容質量,很多新聞報道存在標題與內容不符等問題,而為了博取更多流量,很多新聞報道相對片面,容易調動受眾情緒,但也會造成受眾片面認知,無法了解事物的真相。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片面性、誤導性等,都不利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容易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2 新媒體時代新聞深度報道的意義
深度報道這種報道方式,能夠系統(tǒng)反映重大社會問題和新聞事件,可以深入挖掘事物的因果關系,揭露和展示事實全貌,是新聞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有利于調查事物的真相,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傳統(tǒng)媒體通過專門的深度報道版面全面挖掘新聞與社會事件的真相,在進行深入報道時高質量的報道內容可以吸引人們對問題的關注度,發(fā)揮新聞的實際作用,提升新媒體時代人們深入思考的能力,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意義。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可以滿足受眾的閱讀需要,能夠讓受眾通過新聞的深入挖掘,層層了解新聞發(fā)生的過程、始末,滿足人們對詳細信息獲取的需求,減少新媒體碎片化短新聞帶來的局限。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還可以促進新聞報道正向傳播,圍繞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全面研究,帶動調查社會問題的前因后果、事實真相。另外,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具有一定的社會預警作用,通過對深度報道的全面系統(tǒng)分析,可以發(fā)揮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能夠對事件引起的后果進行預測和分析,遏制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2. 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面臨的困境
2.1 新聞事實缺乏全面分析
深度報道需要應用較多的信息資源和資料,而新媒體時代,一些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深度報道時,為了追求速度,有時會忽視了報道內容的全面性與真實性,容易造成報道失實。深度報道需要對新聞發(fā)生的過程、始末、邏輯關系等進行深入調查,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信息接收速度不斷加快,也對新聞工作者的報道速度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很多新聞深度報道在采編時,為了追求速度,不重視新聞事實的實際調查、忽視了全面分析的重要性,在深度報道時缺乏多角度的分析與解讀,無法對新聞事件、社會熱點進行客觀深度的報道,容易造成受眾錯誤的認知,影響了深度報道的質量。
2.2 不符合受眾閱讀習慣
傳統(tǒng)媒體深度報道一般為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閱讀和接收的新聞內容,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習慣于接收碎片化、多樣化短視頻的條件下,深度報道的形式不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無法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很多傳統(tǒng)媒體在進行深度報道時,并不注重對新傳播形式、傳播路徑的利用,忽視了融媒體平臺的建設,深度報道的內容篇章過長,無法與當前受眾的閱讀習慣相適應,導致深度報道的閱讀量逐漸降低,影響了深度報道價值的體現(xiàn)。
2.3 深度報道的理性弱化
理性與客觀性是深度報道的重要特征,但在新媒體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受眾對于信息的時效性要求較高,且信息時代受眾更傾向于接收與自己觀點相符的信息類型,很多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報道的理性隨之下降。一方面,部分媒體為了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在來不及整理和證實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將新聞內容傳播出去,導致新聞深度報道邏輯性差,甚至存在較大漏洞。另一方面,為了獲取更多的閱讀量和流量,部分媒體在深度報道中一味迎合受眾心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導致深度報道的內容不夠理性,不利于受眾了解事物全貌。
2.4 同質化問題嚴重
由于深度報道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資源較多,很多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并不注重自主選題和自主挖掘新聞,而是直接對熱點進行重復報道或片面轉載、沒有站在獨特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雖然獲得了流量和熱點,但也造成了新聞的同質化,導致受眾的審美疲勞,無法提升深度報道的質量。
2.5 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人才
深度報道需要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對事件展開深入調查,對新聞邏輯進行深入解析。在新媒體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很多傳統(tǒng)媒體新聞工作者開始轉型,為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帶來了新的變化,也轉變了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觀念。為了追求所謂的流量與回報,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盡職調查和深入挖掘時間逐漸減少,肯在深入報道上下苦功夫的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也比較缺乏。
3.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深度報道策略
3.1 多角度進行解讀
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進行深度報道必須要注重多角度解讀,保證報道的全面性、客觀性,能夠深度報道事實。受到新媒體環(huán)境的沖擊,很多新聞報道為了追求流量而舍棄了全面性和客觀性,而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剖析事物內部、展示事實的報道形式,需要重視多角度解讀,做到客觀、全面,避免受眾產生錯誤認知。新聞工作者應該在新媒體語境下多角度地對新聞內容進行報道,從多方面作出分析,展示新聞的事實,讓受眾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新聞。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現(xiàn)場連線、追蹤報道等方式,借助信息時代的即時通訊條件,帶領受眾直擊新聞一線,傳輸新聞畫面,對現(xiàn)場的新聞主體,周邊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進行展示,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展示新聞實際情況,為受眾提供全面、客觀的新聞報道。在新聞深度解讀時,可以采用專家連線、群眾采訪、現(xiàn)場人員反饋等方式,站在多個視角、不同立場進行新聞內容的解讀,讓受眾在深度報道中感受不同立場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提升新媒體語境下人們看待問題的全面性。
3.2 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與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深度報道可以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與路徑,借助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傳播,增加深度報道的傳播覆蓋面,發(fā)揮深度報道的作用與價值。新媒體語境下,深度報道的形式迎來了新的變革,新聞工作者不單單可以通過文字、視頻方式進行深度報道新聞的呈現(xiàn),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質條件,打造圖片、文本、視音頻相結合的新聞報道方式,更加靈活地進行新聞排版,提升新聞深度報道的內容質量,提高報道的吸引力,使其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播。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深度報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采訪條件,各種現(xiàn)場直播、即時傳播內容可以第一時間借由新媒體的信息化傳輸渠道傳遞到媒體平臺中,在深度報道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新聞傳播形式,可進一步提升深度報道的真實性。另外,在深度報道傳播路徑中,應該重視頭條新聞、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彈幕網站等傳播渠道的特點,圍繞各自的受眾特征,主推傳播形式,科學地投放新聞深度報道,可以開放留言評論區(qū)、交流互動版面等不同的功能區(qū)塊,借助新媒體渠道的優(yōu)勢功能,增加受眾參與深度報道的積極性,擴大新聞的傳播影響范圍。
3.3 建設融媒體平臺
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對深度報道而言極為重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新聞應該關注自身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利用融媒體拓展傳播路徑、擴大傳播范圍,更好地進行深度報道。融媒體可以將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條件整合起來,形成功能強大的傳播矩陣,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深度報道工作。在新媒體語境下建設融媒體平臺,利用多種形式完成深度報道,可以更好地貼合受眾認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考慮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平臺的要求,對融媒體平臺的所屬范圍、設置渠道、工作方式等加以明確,通過融媒體平臺的建設推動傳統(tǒng)新聞的轉型與發(fā)展。融媒體平臺建設不僅是將新聞內容轉換為信息化、網絡化投放,更需要結合傳統(tǒng)媒體改革的要求建立立體化傳播矩陣,能夠通過多種媒體形式的融合,讓深度報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取得良好的發(fā)展。
3.4 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新媒體語境下深度報道需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利用信息化條件收集新聞素材,并借助信息技術對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更快速地完成新聞采編。深度報道不僅需要深度地調查研究,還需要對大量的新聞素材和內容進行采編,新媒體條件下新聞采編工作得到了改進,新聞工作者應該善于利用這一時期信息技術條件,提高新聞采編處理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條件,在網絡上搜集深度報道所需的各類信息數(shù)據(jù),結合實際采編的新聞內容,對事件的真實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展開信息挖掘工作,提高報道的真實性。也可以借助網絡信息監(jiān)測,通過大數(shù)據(jù)收集熱點信息,對目前輿論態(tài)勢進行分析和研究,預測事物的走向等,通過信息技術對輿論熱點展開分析,利用深度報道進一步引發(fā)社會思考,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3.5 提高人才專業(yè)素養(yǎng)
深度報道的專業(yè)人才對于新聞質量而言至關重要,在新媒體語境下更需要提高人才的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新聞工作者的崗位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完成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新聞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堅守職業(yè)道德,具備極強的社會責任意識,避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為了博取流量和受眾眼球,而忽視新聞的內容質量。傳統(tǒng)媒體應該積極培養(yǎng)專業(yè)化、高水平的新聞工作者,在提升新聞工作者信息技術與新媒體傳播知識的同時,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與責任意識,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新聞人才能聚焦于新聞深度報道質量,避免為追求速度和流量,導致報道失實等問題。
4. 結束語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深度報道工作缺位情況比較常見,深度報道缺乏全面分析、不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理性弱化、同質化嚴重等,都不利于深度報道價值的發(fā)揮,另外專業(yè)性新聞工作者的缺失也加劇了其問題的嚴重性。在新媒體語境下進行傳統(tǒng)媒體新聞深度報道,需要考慮深度報道的價值與意義,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條件,對深度報道的方式進行改進,豐富其報道內容,提高新聞深度報道的專業(yè)性,讓受眾能夠通過深度報道了解新聞事實,開闊思維,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侯雪雁.在快新聞時代感受深讀的美好——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深度報道生產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3,14(06):165-167.
[2]王琳雅.新媒體時代新聞深度報道效果提升方法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1):109-111.
[3]方芳.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新聞深度報道效果[J].新聞前哨,2022(10):54-55.
[4]徐佳.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考驗與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01):32-34.
[5]牛大力.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增強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傳播力[J].記者搖籃,2021,25(10):109-110.
[6]許秉智.開掘新聞深度,占據(jù)理論高度——淺談傳統(tǒng)媒體如何在融媒時代發(fā)揮優(yōu)勢[J].全媒體探索,2021(02):39-40.
[7]胡安川.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困境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1):75,77.
[8]趙景鑫.新媒體視閾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7,1(09):35.
[9]張銳敏.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深度報道發(fā)展分析[J].電視指南,2016,22(12):247,257.
[10]鄭幼智.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報道要與時俱進[J].青年記者,2015,14(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