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明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zhàn)爭中的一次偉大軍事行動,是對國民黨右派在北伐中,血腥鎮(zhèn)壓工農大眾和共產黨的強有力的反擊。他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結束了。南昌起義之后,共產黨人以一種嶄新面貌在世人面前出現。中國共產黨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武裝中國工農紅軍、自己的政權、革命根據地暨蘇維埃共和國。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從南昌開始,至1927年10月10日在陸豐結束,行程1430公里,總共70天。中國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條厚厚的血色之路從這里開始鋪墊通往最終的勝利。信仰驅動行動,在實踐中摸索正確理論指導。向烈士們致敬!向前輩們致敬!
一、共產黨為什么在廣州國民政府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進入高潮的時候,發(fā)動了針對國民黨右派的南昌起義?
共產黨和國民黨是分別代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根本對立的政黨。馬克思把這種對立描述為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為什么從1924年至1927年他們能走到一起完成了幾件彪炳史冊的偉業(yè)?
這兩個黨初期的經歷相同。清朝經歷了276年的時間,發(fā)生過5次大的農民起義。這些起義都是農民反對封建統(tǒng)治壓迫。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與此同時中國的知識界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化的探索。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的農民階級和弱小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面對的是清朝封建勢力、海外列強的壓迫剝削。敵強我弱,作為代表他們的政黨生存壓力巨大,需要盟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fā),湖北軍政府成立,有了中華民國的名號。兩個月內,全國15個省宣布獨立脫離清朝。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276年的封建王朝從此結束。辛亥革命之后不到100天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1916年的護國戰(zhàn)爭開始云南蔡鍔宣布脫離袁世凱并出兵討袁,各地響應。袁世凱在內外壓迫下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去世。當年民國政府有,南北統(tǒng)不起來,分崩離析。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革命只等后來人。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fā)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fā)展階段。20世紀初,隨著一批覺悟知識分子的產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開來,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條件。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后,國內實業(yè)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基本上都受過辛亥革命的洗禮和啟蒙,然后由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楣伯a主義者。1923年國共兩黨在蘇聯(lián)共產黨的撮合幫助下,綱領宗旨接近,最后達成攜手合作。
1923年7月16-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會議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孫中山開始與蘇聯(lián)共產黨接觸,接受蘇聯(lián)共產黨對他的幫助。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國民黨一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對帝國主義,“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反對“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經過此次大會,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
大會還通過了國民黨的施政綱領,提出了對外政策包括廢除清政府及軍閥政府同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的特權,爭取國家獨立自主等。大會還通過了接受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在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四十一人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于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
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這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他標志著大革命的興起,和轟轟烈烈的發(fā)展。國共兩黨開辦了黃埔軍校,農民運動講習所,處理北京政變,領導國民會議運動,進行北伐戰(zhàn)爭,最終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
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3年半的時間,共產黨從地下轉到公開合法黨員人數從54個黨員發(fā)展到5.8萬人,領導著280萬工人和970萬農民,還有3.5萬共青團員,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大黨。共產黨的先進性、人民性,大批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卓越活動和宣傳,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提高了共產黨的政治威望和社會地位。
1926年2月共產黨向國民政府提出北伐統(tǒng)一全國的議案。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通過該案。7月北伐正式開始。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最初北伐軍只有10萬人,北洋軍閥70萬。在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幫助下,國軍占領湖南后猛增30萬軍隊。國軍先后打敗孫傳芳拿下江西,浙江和福建。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馮玉祥、閻錫山加入國軍,北伐軍擁有70萬大軍。占領武漢后二次北伐,國軍的勢力大增,但在政治觀點立場上,他們和共產黨已經完全公開走到對立面上了。他們忍受不了共產黨領導工人沒收資本家的財產,忍受不了農民沒收地主的土地。
從1927年3月國民黨“清黨”開始到1928年上半年,各地軍閥都在“清黨”鎮(zhèn)壓工農運動,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1927年統(tǒng)計,黨員數量由大革命高潮時期的近6萬人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會會員從最高潮280萬減至幾萬人。近1000萬農民協(xié)會大多被解散。革命形勢進入低潮大革命最終失敗。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至此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的統(tǒng)一。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沒有共產黨人的幫助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
為什么蔣介石會發(fā)動“412”政變?在國民黨實力強大不需要共產黨,共產黨的做法侵犯了國民黨利益不能容忍的時候,兩黨決裂是早晚的事情。
孫中山晚年認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基礎,但農民尚沒有很好的組織和力量,難以對抗地主民團。孫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產國際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給農民”的激進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堅持以稅收和贖買來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現象。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不無遺憾地感慨:“用這種方法解決土地問題時,國民黨關于使用土地平等的說法當然只是一句空話?!边@就是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逾越不過去的分歧。
北伐軍接近上海的時候,蔣介石放慢了挺進速度,他坐看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和北洋軍閥打仗,他好漁翁得利。他在蘇聯(lián)訪問看到共產黨領導工人農民得天下,沙皇全家被殺了,地主資本家的財產被沒收,中國象蘇聯(lián)這樣,他不愿意。北洋軍閥和他爭地盤他也不愿意。與此同時上海他的老相識資本家黑幫勢力給他送錢,達成一致對付共產黨的同盟。多個列強國家也向蔣介石表示愿意支持。國民黨右派勢力準備好與共產黨翻臉。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四川、江蘇、浙江、安福建、廣西、廣東等省相繼發(fā)生以“清黨”為名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的事件。楊闇公、陳延年、趙世炎、蕭楚女、熊雄等共產黨人被殺害。
4月l5日,李濟深、錢大鈞、古應芬等在廣州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
4月l7日,武漢國民黨中央正式發(fā)布免除蔣介石各個職務的命令。并決定將“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所統(tǒng)率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各方面軍及總預備隊,均歸軍事委員會直轄”。
同日,蔣介石與一批‘右派’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南京召開政治會議,發(fā)布清黨通電,并發(fā)出秘字一號命令,通緝共產黨的首要分子197人:首要為鮑羅廷、陳獨秀,其次為林祖涵(即林伯渠)、瞿秋白、毛澤東、惲代英、周恩來、劉少奇、張國燾、彭湃、鄧穎超、蔡和森、方志敏等人。一些非共產黨的‘左派’人士,如沈雁冰、柳亞子、鄧演達、章伯鈞等,也在通緝之列。
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無論軍閥之爭、黨派之爭多么激烈,清共他們是一致的。
5月21日,第35軍軍長何鍵部下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fā)動“馬日事變”。這一事變是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開始叛變,并準備與南京蔣介石集團合流的信號。他們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xié)會及其他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這個事變是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國民黨右派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右派公開合流的信號。
湖南、湖北的農民運動繼續(xù)發(fā)展,兩省農會會員增加到七百多萬人;有些地方的農民群眾自動起來插標分田。許多地主出身的國民革命軍軍官,更加仇視農民運動。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亂后,兩湖的土豪劣紳紛紛反攻倒算。共產國際做出《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其中指示開展土地革命和動員二萬名左右的共產黨員和五萬革命工農,組織一支可靠的軍隊。
6月28日前后周恩來,張?zhí)装盐錆h總工會糾察隊絕大部分槍支和糾察隊員陸續(xù)轉移到賀龍葉挺的部隊。
二、七月中旬中央開始醞釀準備起義
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捉M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兼常委,陳獨秀停職。會議決定發(fā)動湘鄂粵贛秋收暴動,聯(lián)合第二方面軍張發(fā)奎開回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
7月13日,中共中央發(fā)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政局宣言》,宣布“本黨黨員退出國民政府”號召“國民黨黨員群眾及一般民眾起來反對背叛革命的國民黨中央及其政府”。隨即又發(fā)表《國民革命的目前行動政綱草案》。這個宣言對南昌起義后的宣言和革命委員會組閣是有影響的。
7月15日,武漢汪精衛(wèi)集團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取締共產黨案”,正式宣布和共產黨決裂,隨即在武漢大肆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提出“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
7月16日吳玉章奉中共中央指示由武昌到達九江,立即成立了國民黨中央辦事處,以接應我黨“同志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到南昌去繼續(xù)參加革命工作”。
7月16至18日,中共中央在武昌召開臨時中央常委會議,決定了以在“東征討蔣”口號下云集九江,南昌一帶的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葉挺率領的十一軍二十四師和朱德原第三軍軍官教導團等為基礎,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指定聶榮臻為前敵軍委書記。
7月20日,李立三、譚平山、鄧中夏、葉挺、聶榮臻等在九江舉行談話會。會議根據形勢的變化,認為“我們應該拋棄依張(發(fā)奎)之政策,而決定獨立的軍事行動。決定在軍事上趕快集中南昌,運動二十軍與我們一致,實行在南昌暴動”的計劃。會后,李立三、鄧中夏上廬山與翟秋白、鮑羅廷等商易,翟等“完全贊同這項意見”。
7月21日,朱德秘密返回南昌。
7月23日,惲代英、賀龍等到達九江。譚平山“將在南昌舉行暴動計劃,探賀龍之意見,賀表示甚為熱烈”。賀龍對起義的態(tài)度共產黨已經摸清。
7月24日,瞿秋白“把南昌的決定(即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一一編者)由潯帶到漢口”,中央常委開會。對南昌舉行暴動的計劃,“中央常委及國際代表都表示贊成”,并決定以周恩來為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組成前敵委員會,組織和領導南昌起義。
同日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等繼續(xù)召開第二次九江會議,根據賀龍的態(tài)度在軍事方面,更進一步決定“軍隊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舉行暴動。并急電中央征可否”;在政治方面,決定“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集中政權、黨權、軍權之最高機關,以反對寧漢政府中央黨部,繼承國民黨正統(tǒng)”,等等。
賀龍1951年回憶“我們從武漢出發(fā)時,武漢政府還沒有共開叛變,還要東征打蔣介石。許多共產黨員,以及很多被反革命追撲的兩湖各地農民協(xié)會的委員長都跟著我的部隊。但是到了九江,情況就變了,說我的部隊太紅,朱培德要我和葉挺到廬山去開會。當時葉挺住在黃琪翔的司令部,在鄱陽湖(甘棠湖)中的一座廟里。朱培德走了以后,葉挺同志、葉劍英同志和我,三個人在湖中小劃子上開了一個會。我們談到并決定了三件事:第一、考慮是否到廬山去,他們問我去不去?我說不去,他們同意了,并說這樣很好。第二、張發(fā)奎命令隊伍集中德安,我們研究不到德安,開牛行車站,到南昌去。第三,決定葉挺的部隊明天開,我的部隊后天開,我的車先讓給葉挺?!?/p>
7月26日葉挺、賀龍率部相繼到達南昌。周恩來到達九江,在談話會上指出“應該以土地革命為主要的口號”統(tǒng)一了大家認識。周恩來交代聶榮臻設法將在馬回嶺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約定南昌起義后,周恩來從南昌發(fā)一列火車到馬回嶺,火車一到聶榮臻把輜重裝車運走,隨后部隊開往南昌。當時25師下轄73團、75團,周士第任73團團長。73團是由獨立團擴編,前身是1924年11月周恩來親自組建的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7月27日,周恩來、李立三等在南昌二十軍一師師部江西大旅社宣布中共中央決定,正式成立前敵委員會,并討論了起義計劃?!爱敃r因軍事的準備來不急”,前委會“遂改定于三十日晚舉行暴動”。
同日,張國燾到達九江,提出要重新“討論這回在潯發(fā)動的事件”,企圖拖延南昌起義,遭到惲代英、廖乾五等一致反對。
7月28日,周恩來到二十軍部會見賀龍,正式通知他共產黨準備起義的時間和具體細節(jié),并委任他為起義軍總指揮。
7月29日,早、午,前委連接張國燾自九江發(fā)出的兩封密電。張國燾在密電中說“暴動宜慎重,無論如何我到再決定”。當時前委決定:暴動決不能停止,仍繼續(xù)進行一切準備。汪精衛(wèi),孫科,張發(fā)奎,朱培德在廬山開會決議;嚴令賀龍葉挺限期將軍隊撤回九江,第二方面軍實行清共。參加會議的還有蔡廷鍇,他的第十師由葉挺已帶往南昌。
7月30日,張國燾到南昌,前委當即召開擴大會議。會上,張國燾在報告中曲解中央意見與國際電文,認為起義“應極力拉攏張發(fā)奎,得到張之同意,否則不可動”,遭到周恩來等多數人的反對。因張“系代表中央意見,不能以多數決定,故未解決”。三十日起義的原定計劃被迫推遲。
同日,賀龍部召開團以上軍官會議,葉挺部召開營以上軍官會議。分別傳達起義的決定和戰(zhàn)斗任務。
7月31日,再開前委會議“又辯論數小時之多”。這時張發(fā)奎來電,稱其“準一日到南昌”。張國燾乃被迫“表示服從多數”。會議當即決定于八月一日凌晨四時起義。午后,賀龍以第二方面軍代總指揮的名義下達了作戰(zhàn)命令。為配合起義,中共江西省委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為瓦解敵人,朱德宴請并軟禁了敵第二十三、二十四團的團長、副團長等。由于發(fā)現第二十軍一團副營長趙某叛變,前委決定將起義時間提前兩小時。譚平山、周恩來等出面組織國民黨特別委員會,聯(lián)絡國民黨左派與我黨一致行動。
三、南昌起義開始
8月1日凌晨,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四軍、第十一軍各一部以及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等共二萬余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殲敵三千余繳獲槍枝“共五千支,子彈七十萬發(fā),大炮數門”。上午,在原江西省政府所在地西華廳,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qū)特別市海外各黨部代表聯(lián)席會議。選舉產生了革命政權機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并通過了革命政綱——《聯(lián)席會議宣言》。
午后七時,參謀團為實現“回粵去號召農民暴動,實現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之目的討論了起義部隊南進廣東的路線問題。決定由贛東經潯鄔直取東江。
1959年10月18日,賀龍回憶“起義時,我穿的白襯衣,也戴條紅領巾在脖子上,打完仗把衣服脫下來都染紅了。樓下(大旅社)右邊房子里是手槍連、警衛(wèi)連。實際上是有兩個手槍隊、一個步槍隊。那時不準出去的,只準穿便衣出去。11時半就開始了,原定12時,聽到打音(吹號)就行動了。
同日南昌《民國日報》發(fā)表7月31日由22名國民黨中央委員聯(lián)合簽署的《中央委員宣言》。
2日南昌市軍民五萬多人舉行聯(lián)歡大會,慶祝起義勝利和革命命委員會成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發(fā)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令》,任命了革命委員會機關、江西省政府和起義部隊的負責人。
同日,聶榮臻,周士第率領第25師73團,74團二、三個連,其中有個機槍連,75團1000多人,由馬回嶺趕到南昌。前委對起義軍初步整編后,決定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名義。起義軍總共16個團四個營,共三萬余人,離最初計劃動員5萬人相差不遠。
3日《中央委員各省區(qū)特別市海外各黨部代表聯(lián)席會議宣言》和《執(zhí)監(jiān)委會對時局言》在南昌發(fā)表。這兩份宣言斥責了蔣介石、汪精衛(wèi)等破壞孫中山“三大政策”的行為,闡述了革命委員會的政治綱領。
同日,朱德率第九軍(實際約一營人)、蔡廷鍇率第十一軍第十師-為先頭部隊,離開南昌向廣東進軍。
4日葉挺部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二十五師離開南昌南下。同日第十一軍十師師長蔡廷鍇率部脫逃折往浙江。
5日前委、革委機關和賀龍率領的第二十軍撤離南昌,一些參加聯(lián)席會議的代表返回原地開展工作。
南昌起義第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發(fā)動了針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從此大革命時期結束,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紅軍、開辟蘇維埃政權的時代開始了。
8月3日,中共前敵委員會組成的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政府、發(fā)表的是22名國民黨中央委員聯(lián)合簽署的《中央委員宣言》、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為什么會是這樣?“八七”會議在這個宣言發(fā)表4天以后才召開,57天以后,在流沙會議上“八七”會議的精神才傳達到全體起義領導。國共合作以來,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關系非常融洽。和右派決裂,怎么保持和左派的關系?在宣言里把右派開除是不夠的。對四軍有感情對張發(fā)奎抱有幻想,不但給他在起義軍里留有職位,連國民革命軍番號都保留。毛主席9月9號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旗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對任何問題的認識都有過程。打出共產黨的旗幟和沒打旗幟的對比,就是從實踐到理論的識別積累和進步。
四、南下至長汀
8月4至5日中共中央分別致函中共廣東、湖南等省省委要求“把南昌政變的意義向城市和鄉(xiāng)村作極廣大的宣傳,并牽制敵軍對南昌的壓迫。”
6至8日起義部隊相繼抵臨川。前委決定休整,停留一周。在此期間,正式組建了第九軍和第二十軍第三師。天熱高溫,每天行軍百十里路。士兵負重250發(fā)至300發(fā)子彈,沒有吃的喝的,軍心不穩(wěn),逃兵在增加,丟槍丟子彈很多。沿途沒有農民在支援,國民黨反對派宣傳很猖狂。在史料記載中,沒有看到有關起義經費的來源,只看到文件里寫道“軍餉一天天困難起來”。
1924年5月黃埔軍校開辦,國民黨請共產黨幫助解決生員不足的困難。我們黨借水養(yǎng)魚滲透安排不少共產黨員在國民黨的軍隊中,培養(yǎng)了很多共產黨的軍事人才,另立了一個山頭,這讓國民黨右派咬牙切齒的恨,后來“清黨”針對的就是這部分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軍閥之爭派系之斗他們都接觸參與過。起義軍走出南昌城,開始獨立帶兵,糧食、彈藥、軍響、服裝、兵員補充、傷員安置等,還有土地問題、工農運動、軍事行動、對蔣汪政策、對帝國主義列強政策、同時出現的問題都需要答案,每一步都在付出代價。建軍到建國22年,這種敵強我弱的局面,到解放戰(zhàn)爭中期才徹底扭轉。
8月7日,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和黨內同志的要求,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李維漢、翟秋白、張?zhí)?、鄧中夏、任弼時、顧順章、蔡和森、毛澤東、陸定一、王一飛等21人。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共中央秘書處處長鄧小平。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也出席會議。會議主席李維漢,實際主持人瞿秋白。會議第一項議程,由毛澤東在會上批評陳獨秀右傾錯誤:第一、在國民黨問題上,黨中央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中始終沒有當“主人”的思想;第二、在農民問題上,黨中央不支持農民革命;第三、在軍事問題上,“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毛澤東強調“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會議通過了《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
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作報告。強調黨今后的任務是“要以我們的軍隊來發(fā)展土地革命”。實現這一斗爭策略的具體方針是:第一、要更加注意與資產階級爭領導權: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爭取群眾;第三、要在暴動中組織共產黨人占多數的、工農民權獨裁的臨時革命政府。接著,會議通過了《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最近職工運動議決案》《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
大會選舉臨時中央政治局。蘇兆征、向忠發(fā)、瞿秋白、顧順章、彭湃、任弼時等9人當選為正式委員,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張?zhí)?、張同燾、李立三等7人當選為候補委員。這次會議在我黨歷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轉折性會議。由大革命失敗轉入土地革命戰(zhàn)爭,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它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共產黨指明了出路和方向。
抵贛東重鎮(zhèn)撫州。發(fā)現教導團和第六團在行軍途中減員很大,即命周逸群就任第三師師長,指揮這兩個團。在撫州,由于一些參謀人員的逃跑,使得原定軍事計劃有完全泄密的危險。賀龍與周恩來、葉挺、劉伯承等遂決定將原由撫州到尋烏的計劃,改為到瑞金后,由長汀、上杭取東江。
同日《漢口民國日報》載張發(fā)奎電“(一)本軍24師張參謀長由南昌逃回,據稱叛軍計劃,5號由南昌開拔完畢,向撫州逃竄,限16日到鄔集中,向潮梅入寇,進取廣州等語,請即電轉知李任潮、黃紹雄,嚴密防堵?!?/p>
8月9日,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湖南省委決定9日開始破壞粵漢和株萍鐵路,11日各縣起義,16日長沙起義。這次秋收起義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而將起義部隊統(tǒng)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決定任命周恩來為中央軍事部部長。
8月10日,南方局成立。周恩來為南方局成員,南方局軍事委員會主任。
8月12日,陳毅被周恩來任命為11軍25師73團指導員。
8月13日,起義部隊到達宜黃。從宜黃開始,起義部隊沿途開展了打土豪的斗爭。
8月18日,起義部隊到達廣昌。此后,起義部隊分為兩路:第十一軍為右縱隊走寧都;第二十軍為左縱隊走石城。兩軍平行向瑞金進軍。
8月22日,中央指示廣東省委:
一、葉、賀之師須迅速到達目的地占領東江,遲則恐被李(濟深)、張、朱等聯(lián)合圍擊,如能早拿住東江兩個星期,則反客為主可以進擊敵軍奪取廣州。
二、東江須立即開始廣大的暴動,發(fā)表政治的口號為葉,賀內應。
三、為牽制李、黃軍隊起見,對兩[西]江及南路亦須立即有軍事的動作和農民暴動。
四、省委須立即派出原路交通(步哨)與賀、葉通消息并為之作向導。
8月中、下旬,為統(tǒng)一思想,賀龍以兼代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的頭銜,發(fā)表了告本方面軍全體官兵書,進一步闡明重申“八一南昌舉義”的宗旨和偉大意義,揭露了蔣介石、汪精衛(wèi)等國民黨新軍閥的反革命面目,申明了堅決“擁護革命委員會”和為“實現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斗”的決心,并強調了行軍的紀律。
8月25日,左路縱隊快接近瑞金城的壬田時,發(fā)現敵錢大鈞部有兩團之眾在壬田布防,想阻攔起義軍南下,賀龍當即率第二十軍的第一、二兩師全部及第三師教導團一、二總隊攻擊前進,經激烈戰(zhàn)斗,始將敵全線擊潰,并于次日占領瑞金城,殘敵逃往會昌。
8月26日,在瑞金,從繳獲的敵人文件中得知,敵錢大鈞、黃紹竑兩部約18個團的兵力在會昌一帶集結,企圖阻擊起義軍。賀龍與周恩來、葉挺、劉伯承等認為不破會昌之敵,起義軍有后顧之憂。遂決定先全力消滅會昌之敵,然后折回瑞金,再轉道長汀、上杭,直下潮州、汕頭。并部署葉挺指揮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五師為右縱隊,經洛口向會昌西北之敵主攻;朱德指揮第二十軍第三師教導團和第六團為左縱隊,向會昌東北之敵助攻;賀龍率領第二十軍第一、二兩師為總預備隊,位于瑞金附近,策應支援各方。
8月30日,經過一天的激烈戰(zhàn)斗,將敵全線擊潰,勝利占領會昌城。次日,一部分開始返瑞金休整。
南昌起義之后農工委員會提出“沒收200畝以上大地主土地”的口號。農民評議“如果是沒收200畝以上大地主的土地,便是耕者無其田?!钡饺鸾鸷笄靶l(wèi)修改這一提法,只說沒收土地沒有數字,這項政策還是一句空話。其實中國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4月27日至5月9日召開的時候,通過了一個《土地問題議決案》“將土地無條件的轉讓給耕田的農民?!蔽錆h國民黨土地委員會也提出一個《解決土地問題的決議案》。這個決議案規(guī)定肥田不超過50畝、瘦田不超過100畝的都算小地主。按這個標準很少有沒收的土地。共產黨的土地提議被國民黨擱置,起義軍南下途中對土地問題還在摸索。土地問題不解決好,我們得不到農民的理解和幫助。
31日前委決定開始實施由長汀、上杭入東江的計劃。
同日朱德率第二十軍第三師教導團、第六團從會昌撤回瑞金。
9月2日,第二十軍為前鋒離開瑞金,越過贛閩交界處的武夷山。同日敵黃紹竑部五個團由洛口進攻會昌,被第十一軍擊退。
9月5日,二十軍抵達福建的長汀。葉挺率第十一軍由會昌回瑞金。
9月7日,第十一軍開往汀州。
(注:本文作者為賀龍元帥的女兒)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