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期刊策劃和文學空間創(chuàng)造

      2023-09-08 04:36:11
      花城 2023年3期
      關鍵詞:何平花城文學期刊

      2017年,《花城》雜志推出了“花城關注”欄目,邀請評論家何平擔任主持人,旨在探求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邊界,展示獨立寫作者的可能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將作家和作品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場域中進行觀察,并找尋當代文學中更具年輕特質和創(chuàng)新態(tài)度的寫作,以及尚在傳統(tǒng)文學視野外的新生力量。欄目提出了“文學策展”的文學理念,突出問題意識,關注影視、故鄉(xiāng)書寫、科幻、搖滾、小鎮(zhèn)、青年寫作等文學熱點,6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也收獲了眾多名篇佳作。2023年3月,匯集“花城關注”欄目精髓的《花城關注:六年三十六篇》圖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選取6年來36位具代表性作家的36篇佳作,文體豐富,題材多元,既有橫向的覆蓋面,亦有縱向的深入度,拓展了以往的文學版圖,具有重要的坐標性意義。

      2023年3月26日上午,由南方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花城出版社主辦的“文學期刊策劃和文學空間創(chuàng)造——‘花城關注主題研討會”在越秀公園花城文學院召開。這是花城文學院成立后的一項重要文學活動。

      朱燕玲:我介紹一下“花城關注”這個欄目的緣起。當時我剛剛當主編不久,想做一個欄目。我覺得刊物應該是包容萬象之地,應該有它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態(tài)度,應該體現(xiàn)在編者對稿件的選擇和編排上,最直接的呈現(xiàn)就是欄目。當時《三聯(lián)生活周刊》特別火,我每期都買來看,非常羨慕他們能夠敏銳地抓住現(xiàn)實中人們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準確和深入的分析。如果文學不關注現(xiàn)實,那是死路一條;只關注小圈層的自娛自樂,變得陳腐落后,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讀者拋棄。

      最初我嘗試邀約一些對社會問題和文學問題同時都比較關注的,且有身份、可跨界的文化名人對談,但是發(fā)現(xiàn)時間上和操作上都有難度。后來我覺得《花城》還是需要立足于文學說事兒,這就是“花城關注”最初的緣起。我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個組織人負責此事,他的立場基本上和我們這個雜志是一致的;他還要熟悉文學界,用作家的文學作品來闡釋這種立場。

      何平沒有學院派的迂腐,對文學現(xiàn)狀和文學史都有非常清晰、犀利獨到的看法,所以我找到他,沒想到我們一拍即合,他一口答應了這個事。何平提出了“文學策展”的概念,很形象地歸納了我們的想法:他的視野極其廣闊,就像雷達一樣掃描文學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問題、抓住目標;他的趣味又非常寬泛,不會變成一種狹隘的糾纏,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給我非常大的驚喜;他的批評語言富有詩意,有飛揚的美感,非??少F。

      我們每期的討論都非常愉快,對選題的意見極其一致,每次我都覺得太好了,正是我想說的,正是我想做的,以至于后來在版面上就常常讓步。因為白天有工作,我們常常談選題談到半夜,談得非常興奮,我只能說我們兩個是至今還保有激情的老文青。

      謝有順:我覺得“花城關注”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誰關注;第二,怎么關注;第三,關注了誰。

      誰關注?首先就是《花城》這個平臺?!痘ǔ恰方o大家的一個牢固的印象,就是歡迎年輕的、新銳的、探索的,處于萌芽狀態(tài),帶有意志精神的東西。無法言說的熱情、熱愛,成為《花城》編輯部的特質。其次,何平教授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注人。他的視野和熱情都令人贊嘆?!痘ǔ恰愤@樣一個平臺,找到了何平教授這樣一個最合適的關注人,這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怎么關注?這種不僅發(fā)表作品,后面還有點評、訪談、關鍵詞的形式,其實也帶有對作家的評介,甚至某種引領。何平教授善于捕捉作家身上那種可能自己都還沒有定型、還不敢肯定的東西,把它拎出來。人的潛力有時候是被表揚、被關注、被贊美出來的。為什么有些作家在越受關注的時候,他創(chuàng)作量越攀升,越是寫得好?這跟場域的互動有很大的關系。很多人都以為寫作就是個人孤獨的旅程,其實也不盡然。他如何和這個時代互動,如何和同時代的人互動,我覺得也至關重要。

      關注誰?除了個別作家,絕大多數是我這個層面的讀者都不太熟的作家,我覺得這就是關注的意義。現(xiàn)在去評一個名家、名作,無非是找不同的角度,因為他的基本價值已經被認定了。但如果是一個新作家,一個陌生的名字,一篇作品給到你手上,還沒有被任何人閱讀過,沒有任何人做出評價,要你第一時間要對他的寫作做一個定位,就需要勇氣和膽識,如果沒有藝術的直覺,沒有藝術的判斷,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花城關注”特別留意年輕的、新銳的,有探索性、異質性的,不同于當下的庸常、流行和套路化寫作的東西,把這樣一個視野外的寫作群體吸納了進來。

      孟繁華:“花城關注”這個欄目堪稱一部創(chuàng)造史,我覺得也是對學院派的一個有力的反駁和提醒。如果沒有現(xiàn)場感,文學批評是沒有存在意義的。“花城關注”就是對文學現(xiàn)場的關注,還不是對那些成名作家的關注,而是對剛剛興起的青年作家的關注,這一點非常重要。魯迅積極評價的一些作家基本上都是青年作家,對老作家、老理論家,他基本上都是抨擊,或不屑一顧的。剛才謝有順說得特別對,一個年輕作家被關注、被表揚之后會極大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造力。另外,何平的重要貢獻是對批評文體的改變,他獲魯迅文學獎,我覺得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文章與過去學院派的文章相比,非常從容活潑、一針見血,這是何平了不起的地方。

      《花城》和燕玲主編能夠發(fā)現(xiàn)何平這樣的批評家,我的看法是,找到人就找到小說了,找到人就找到文章了。這個平臺在老一代和年輕一代之間起到了橋梁性的作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花城關注”也是對我們文壇的關注。

      楊慶祥:大家頻繁使用社會學、心理學,而很少使用文學概念,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知識,這些年的更新和迭代比文學要快很多。文學自身產生知識和概念的能力非常弱,所以對學院派來說,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是怎么創(chuàng)造文學的知識和文學的概念,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討論文學批評怎么去發(fā)展,怎么去建構。

      賀紹?。何覀兪歉纹絹淼轿膶W現(xiàn)場的。我認為推出文學新人絕對不是“花城關注”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欄目里,我們看到了何平從事文學批評的姿態(tài)和方式,這是一種主動介入到文學現(xiàn)場的批評姿態(tài),我把他叫作行動派文學批評家。如何讓我們的學院派文學批評更好地回到文學現(xiàn)場,何平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剛才大家都提到學院派批評,學院派批評有它的問題,但也必須看到它的優(yōu)點。我們過去缺乏理論支撐,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文學批評越來越不能適應創(chuàng)作的飛速發(fā)展。為什么?因為缺乏真正有效的彈藥,沒有理論和思想的支撐。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學院派批評,它把我們文學批評理論和思想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次。但是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它逐漸遠離現(xiàn)場,把自己禁錮在一個小圈里。

      怎么解決學院派批評的問題?我覺得何平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要行動起來。何平很有自覺意識去行動,比如他說應該像社會科學研究的田野調查和身體力行的行動、實踐那樣去處理和文學現(xiàn)場的關系。而且他受藝術策展人的啟發(fā),提出了文學策展人這樣一個概念。這種“文學策展”,是主動介入文學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新因素,把這些新因素用批評的方式篩選出來,甚至給它施肥,培植它,讓它能夠生長得更好,而不是讓它自生自滅。

      僅僅讀這些作品可能感覺不到這些,但如果看這本《花城關注:六年三十六篇》目錄的關鍵詞和點評,你就可以看到,實際上他通過一個個新人,發(fā)現(xiàn)了很多文學的新生長點。他作為一個文學批評家,不是像過去一樣純粹做一名文學布道者,而是進入當代文學的大森林,去發(fā)現(xiàn)新的風景,發(fā)現(xiàn)新的現(xiàn)象。所以在這6年的“花城關注”里,他提到了文學想象力的問題、代際描述的局限問題、青年作家和故鄉(xiāng)的問題等等,我覺得這是“花城關注”這個欄目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潘凱雄:從1978年至今的這40多年,文學期刊一直是文學界很重要的板塊,從一開始的極度熱鬧到中間一大片倒下,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頑強存活的。面對時代的沖擊,一些期刊各施各的招,各想各的法。最初我們的變招還是在作品上打主意,比如說我記得有同題小說連載新寫實、新狀態(tài)等等。再往后走,應對辦法就是拓展、跨界,不斷拓寬原有的文學期刊邊界,不斷地在跨界?!盎ǔ顷P注”就屬于這一類。實際上它就是在跨出傳統(tǒng)文學期刊關注的那些點,包括推介一些剛剛冒頭的年輕作家,包括引入一些其他的藝術樣式,做電影的、做戲劇的,等等。意圖當然是吸引更多的讀者,讓自己存活下去,同時也是更好地履行文學期刊的社會責任、文化責任。

      因此,在我看來“花城關注”在當下還處在一個方興未艾的階段。“花城關注”雖然做了6年,但不意味著拓展和跨界已經終結了,其實還有很多可拓的,它的本質不在于拓什么,而是在于對期刊的認識和辦刊者的姿態(tài)始終保持關注。所以未來的“花城關注”,我覺得除了話題設計以外,在傳播上也應該想想辦法。這也是我們做傳統(tǒng)文學期刊必須關注、值得學習的地方,如果脫離了這個大潮,脫離了這個時代,就是自取滅亡。

      高興:現(xiàn)在很多刊物實際上都在拼湊,在應付,在媚上,在媚俗,但如果你要用心,要進取,要獨創(chuàng),要有特點,那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一件事情?!盎ǔ顷P注”,我覺得它體現(xiàn)了一種主動性、進取心、責任感,體現(xiàn)出策劃意圖、追求境界。另外它注重跨界,最近湖南衛(wèi)視錄了一個節(jié)目,有些民謠歌手的作品就被收錄在當時的“花城關注”中。而且我覺得這個欄目特別好的一點,是它始終緊緊地圍繞著文學文本。

      其實“花城關注”這種做法和《世界文學》也有相同之處,因為我們經常做一些專題、話題小結,例如老齡社會、移民難民問題,但“花城關注”以一種更醒目的方式凸顯,我覺得主持人的貢獻是特別大的。一個好的刊物并不是要討好讀者、迎合讀者,好的刊物一定是培養(yǎng)讀者、引領讀者,這是刊物最終的境界?!盎ǔ顷P注”其實是一個批評家和一個刊物一段比較理想的婚姻,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何平找到了朱燕玲,不是何平找到了《花城》,而是《花城》一直在等著何平的到來。

      張莉:“花城關注”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一個標志性的文學事件。從刊物歷史來看,《花城》在不同的時間都推出了青年作家,尤其是女性寫作,《祖母綠》《一個人的戰(zhàn)爭》《私人生活》都是在這里刊發(fā)的,它實際上是一個女性作家的大本營。

      在這歷史悠久的前提下,《花城》如何在這么多期刊中脫穎而出,再次引領整個文學期刊的風向標?很顯然,“花城關注”用6年的時間再次走到前臺來。它關注的話題非常新銳,包括女性寫作、科幻等等,它再次成為一個文學森林。“80后”“90后”,很多新銳作家的處女作或者代表作都是在《花城》發(fā)表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

      剛才潘老師也講到,文學期刊在今天面臨的是一個新媒體時代,我們今天人為地把視頻、網站算作了新媒體,把期刊算作了不那么新的媒體,而何平老師再一次讓《花城》成為新媒體的一部分。這個“新”一方面是說它有破圈效應,很多不是我們固定文學圈的讀者開始關注它,一方面是一些話題也開始對普通大眾有吸引力,我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使期刊成為新媒體的一部分,《花城》其實有著示范作用。

      關于文學公共空間,我們做文學期刊的時候很少意識到,公共空間性就在于它是各類媒體、各類文體的交鋒。在這個空間里,怎樣讓這些文體之間打破邊界,我覺得這是何平非常重要的一個開拓。在對無邊界感的文學公共空間的建構方面,何平做出了重要的推動。從何平的身上,我們可以重燃對學院派的信心,他沒有這么多邊界感,也沒有這么多門派意識,他非常耐心地扶持一代作家的成長。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大概意思就是優(yōu)秀的批評家,他不應該在嫩苗上跑馬,而是要扶持新作家。何平注重對青年一代作家的扶持,進而推動《花城》再次進入文學公共空間,這樣的實踐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向何平老師致敬。

      季亞婭:我認為圖書和期刊有兩種不同的編輯邏輯。圖書的編輯應該是為已經比較成熟的作品找到讀者,期刊的邏輯是要拉開時間差,和市場拉開距離,那個時間差特別寶貴。為什么我們不斷折騰?就是為了寶貴的那一點點熱點、鮮活的東西。我剛剛聽到燕玲姐講到她為什么要做這個欄目,非常有同感。一些期刊在某些年代確實是喪失了引領公共話題的能力。以文學為中心來呈現(xiàn)一個公共話題和公共空間,這是我們文學期刊現(xiàn)在想做的。

      但引領公共話題不是有記者就夠了嗎?為什么還需要文學?我覺得批評家辦刊最寶貴的一點,是他了解文學本身的形態(tài)。何平還用了一個詞——文學策展人,這又和學院派批評家有所不同。策展人的思路是對接現(xiàn)在已有的最熱點、最前沿的東西,不停地去制造話題。這兩種身份要高度吻合起來,才能達到理想中文學期刊應該有的樣子。它是一個公共的空間,它是一個肺,是一個呼吸的活體。為了這個活體,我們在不停努力,我們會面臨各種未完成的可能性。我們要找的永遠是這個時間差,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形態(tài),完美形態(tài)就交給圖書吧。

      徐晨亮:我自己給何平老師寫過小小的一個評論,我把他的批評實踐總結叫“返場學”。我就補充兩點:第一,“花城關注”不只是關注一般意義上的年輕、陌生的作者,它還關注比如慢先生、糖匪等自出版的或者說是地下運行的一些文學的聲音。我想借用一個人類學的比喻來形容這樣一個群體,大家都知道斯科特著名的那本書《逃避統(tǒng)治的藝術》里的贊比亞人。贊比亞這個地方生活了一個群體,在那時候是野蠻的、落后的山地居民,但在斯科特的解讀里,他說其實這些人正是為了逃離統(tǒng)治核心區(qū)域,自己選擇一種游耕的、流動的、散居的生活策略。甚至他們選擇不種稻米,因為稻米容易被集中收稅,所以他會種塊莖類的植物。我覺得他們并不是沒有開化,也不是被文明遺棄,而是主動選擇了游動于文明的控制范圍之外。

      我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前幾年我做一個作家問卷調查,“花城關注”是當時我特別重要的信息途徑,我按圖索驥去找了其中一些作家聊,希望他們參加一個活動。我直接得到的回復是,我跟你聊文學可以,但是你們這個活動我不參加,因為我不是文學界的。我希望大家看到這本書里的很多作者,可能在文學期刊界發(fā)表的作品就是這么一部,在“花城關注”以后,他并不是直接進入場域,還是繼續(xù)游牧在他自己的空間和知識里。我覺得這是這個欄目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把當代文學里面的贊比亞人呈現(xiàn)給我們看。

      第二,何平老師是文學地圖的描繪者。一個文學的國度里,不僅有都市,還應該有各樣的地貌、秋林、花園、叢林、沼澤、島嶼等。我覺得“花城關注”這個欄目呈現(xiàn)了文學不同的地貌,不是我們見慣的風景。

      最后再說一點,商業(yè)領域里有一個說法,叫“三流企業(yè)做產品,二流企業(yè)做生態(tài),一流企業(yè)做標準”?!盎ǔ顷P注”未來有沒有可能從里面總結提煉出一種新的文學標準?我想這可能是今天我們研討活動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因為 “花城關注”這個欄目雖然完結了,未來也許換成另外一種形態(tài),但從中提煉出一種全新的文學標準,或者更新已有的文學標準,這件事情只是一個開始。

      黃德海:“花城關注”這個欄目回答了兩個方面的邊界問題:一是那些杰出的業(yè)余者怎么介入這個場域的問題,二是老牌名家如何介入新欄目的問題。有一句話說得好:“脫去野性,遠離禽獸,回歸自然?!笨雌饋砗苊?,但其實因為在說話的人眼里,自然不是荒郊亂石,不是一團亂麻,而是一片精心營造的空間,其間亦可生活,亦可沉思。不論是對于那些杰出的業(yè)余者,或者是對于所謂的老牌名家、新興作家來說,核心問題都是我們如何營造這樣一個空間,而刊物或者一個欄目就是這樣一個空間。

      楊慶祥: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些作家可能只出現(xiàn)過一次,他永遠游牧在他自己的地域里,沒有進入到我們正典的書寫里。我們有時候為了抵抗正典的腐朽,會夸大邊緣者的地位和作用。當然他們可以刺激正典的發(fā)展,但從整個精神生產的譜系來說,老牌經典作家在整個人類文明和文化的書寫過程中,我覺得還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這個主流和邊緣的問題。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邊緣作家也許沒辦法持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或者他的價值觀念沒辦法有足夠的能量轉化為正典的一部分。但他們無疑可以構成一個對話的部分,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包括我們講學院派批評和現(xiàn)場批評也是要辯證看待。

      何同彬:在我眼里,何平兄就不是一個學院這樣一個空間能夠容納的學者和批評家的形象。他把文學理想都傾注在“花城關注”上,他對被文學現(xiàn)場忽視掉的一些民間作家群體的關注,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李壯:一個好的文學行動,其實能夠對一個作品文本有效地形成意義的增值和再闡釋。這也充分說明“花城關注”這個欄目做的時候不是一個庸俗意義上的、機械意義上的組稿勞作,而是有一種充滿主觀能動性的策劃行動,我覺得這一點特別重要。

      樊迎春:我認為“花城關注”可以視作文學的自我搶救和自我生長,但它可能不是一顆文學的速效救心丸,應該是文學的健身房,是一種健康的、緩慢的,但是持久的和有效的生長,這是我對“花城關注”的一個基本理解。

      我覺得批評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發(fā)現(xiàn)作品,同時闡釋它,最后的批評應該是高于作品的,至少跟歷史、現(xiàn)實和所在的社會形成一種有效的互動,不然就不能被稱為有效的批評。這種批評首先需要比較包容的閱讀和審美的趣味。在這個意義上應當致敬“花城關注”,致敬何平老師。

      申霞艷:從時代發(fā)展來說,文學無疑會受到圖像、聲音、多媒體的沖擊,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潮流。我記住了一個數字,2028年,我們的紙質媒體極有可能會被消滅,因為我自己花在手機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我是從自身的經驗感覺到一種媒體的危機。但我們依然需要內容,我覺得在“花城關注”里還有非常新的內容,包括人工智能寫作,包括對邊疆、邊緣地方作家的關注,包括對生態(tài)文學的關注,包括對非常年輕的、業(yè)余作家的關注。這是我覺得《花城》仍然讓我對傳統(tǒng)期刊充滿希望的重要原因。

      郭冰茹:我突然有一個擔心,我覺得如果我們以策展人的方式來呈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其實把很多評價的權利讓給了讀者。比如我們去看一個藝術展,每個人的主觀判斷會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我們要思考,在做文學批評或者做文學欄目的時候,我們如何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反正現(xiàn)在讀者是分層的,本身文學作品也是多元的,作為一個批評家,如果他能夠盡可能呈現(xiàn)出多元創(chuàng)作文本也好,形式也好,其實是想要以一種更開闊的胸懷,以更多元的藝術觀念,去打造文藝創(chuàng)作的平臺,我覺得也是一件蠻好的事情。

      陳培浩:何平老師在這6年期間找到了無數的方式來進行金蟬脫殼,進行他的騰挪閃移,使不可見的可見,使未出場的出場,使還沒有成為可能的變成一種現(xiàn)實,這是讓我特別感慨的。我在看這個欄目的時候總是想到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這個男爵柯希莫已經上樹了,他說他不下樹,但我就很擔心,不知道柯希莫在樹上的生活方式究竟要如何展開。不過何平老師下樹了,用了6年時間,我覺得這非常難得。如果我們從知識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講,你一開始是一個挑戰(zhàn)者,最終你成了權威者,你成了泰斗。如果你自己把梯子撤掉了,下不來了,恐怕就沒有辦法再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者。但我一直覺得何平老師其實已經下來了,他是愿意再出發(fā),再重新去創(chuàng)造的,這是讓我特別敬佩的。

      李德南:除了與《花城》整體風格的一致,“花城關注”也有自覺的、獨特的策劃意識,這使得它不但在《花城》雜志當中,而且在眾多的文學期刊欄目中,都是一個非常耀眼的存在。這首先體現(xiàn)在欄目主持的方法論上,何平稱之為“文學策展”。反對簡化,試圖呈現(xiàn)文學現(xiàn)場的多樣性,并且通過“文學策展”的形式來呈現(xiàn)豐富的可能性,是“花城關注”一直堅持的原則。主持人把自己作為方法,也把自己作為問題,也是這個欄目很獨特的方法論。簡單地講,就是他在主持欄目的過程中,不單是呈現(xiàn)自己的成功經驗,而且會注重把自己的失敗經驗作為問題來提出。這使得“花城關注”是有機的,也是多聲部的?!盎ǔ顷P注”每期設定一個主題,而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之間的觀念,又構成呼應。

      唐詩人:我覺得“花城關注”這樣一種批評與創(chuàng)作共生的現(xiàn)象,可能也可以視作一種新的文學自覺的表現(xiàn)。這種文學自覺包括很多老師提到的對理論批評本身的反思,也包括對文學創(chuàng)作在今天怎樣介入時代的反思。

      笛安:我想說一個我覺得可能容易被各位評論家們忽略掉的理解,就是說我們作為小說創(chuàng)作者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你要想寫當下的生活其實很難,比如說你要寫今年的情境和去年的情境,把它文學化,其實比寫十年、二十年前更困難。但是“花城關注”持續(xù)不斷地在鼓勵小說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去書寫,一定要去提煉當下,哪怕沒有那么完美,這個事情也一直要做。我覺得這是何平老師堅持的一件非常有意義且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有一個朋友說:我們不可以把講述當下的陣地完全拱手讓給電視劇。這句話我非常同意,年輕作家們寫作的時候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缺陷,但當代文學對于當下世界的這種關注跟書寫是必須要堅持的一件事情。

      何平老師為什么經常找民謠歌手,找實驗電影的導演來寫小說?為什么總是找一些不同圈子的人來參與小說寫作?我覺得可能可以這么理解。每一個行業(yè)實際上都有一個自我產生新人的機制,何平老師不斷引入這些并不是文學行業(yè)里的人來寫作,是為了提醒一下年輕作家們,你們的視角不是全面的,也要看到別人的視角。

      最后,我從來就不相信文學性只存在于文學作品之內,所以我覺得這也是“花城關注”一種非常重大的意義。文學性質蘊含在各種各樣的題材之內,并不只是我們幾個人坐在這里討論小說或者評論,文學未必是這么窄的一個概念?!盎ǔ顷P注”恰恰呈現(xiàn)給我們這么多的可能性。這就是我想要表達對“花城關注”所有的感激與贊美。

      朱婧:“花城關注”自2017年第1期開欄到2021年共推出30 期,關注的小說家、散文寫作者、劇作家和詩人近百人,有三分之二的作家是沒有被批評家和傳統(tǒng)的文學期刊所充分注意到的。30期欄目涉及的30個專題包括:導演和小說的可能性、文學的想象力、代際描述的局限、話劇劇本的文學回歸、青年作家“傷心故事集”和故鄉(xiāng)、科幻和現(xiàn)實、文學邊境和多民族寫作、詩歌寫作的“純真”起點、散文的野外作業(yè)、散文寫作主體多主語重疊、“故事新編”和“二次寫作”、海外新華語文學、搖滾和民謠等等。

      “花城關注”體現(xiàn)出“返場”的文學批評路徑,也參與建立“行動”和“對話”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范式,重理論和實踐、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等的結合,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人文學科引入田野調查的廣闊前景?!皩υ挕敝傅氖亲骷?、評論家、讀者等諸多群體之間,不同文學部落、圈層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提升了批評的品質和效能,本質上是重建文學經由批評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聲回到整個社會公共性和國民審美。“行動”,意即批評家打破書齋式的靜態(tài)文學生產,主動介入到文學現(xiàn)場并提出問題。

      淡豹:像我這樣的文學新人,其實真的是靠何老師的主持和訪談,靠一個定位,獲得了我們文學生涯里的第一篇評論。這個評論有認可的作用,同時也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么寫,我們自己的價值是什么,這些東西我們自己往往是不清楚的。我曾經是人類學的博士生,之后做過媒體,在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是拼命想要寫更像小說的小說,想要拋棄自己身上那些民族志的特點。

      幾年過去了,我認識到何老師當時評語里面的力量,也學會了如何把民族志寫作和小說寫作更好地結合到一起。我覺得文學能夠帶給我的是我終于可以用感受性的語言去描述感受,而不是用理論性的語言去描述感受,能夠用虛構的方式去解決我所一直不能夠解決的一些倫理問題,這是不可替代的。

      索耳:這幾年有一本在年輕人里特別火的書,叫《把自己作為方法》,我覺得何平老師不僅僅提出了方法,他更通過把文學這種不提供價值或者說價值虛化的、具有非常多審美路徑的東西,演化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我覺得這是“花城關注”、何平老師和《花城》雜志做這個欄目的原意。

      叢治辰:何平教授本身當然是一個學院中人,但是在我印象里,他一直在做各種越界的嘗試,在試圖沖破和活躍在我們看來最固化的學院機制。他不單單是在選擇這些作者,而且也是在不斷地沖擊文體的意識。總而言之,我覺得無論從視野還是從眼光上來講,何平最值得我學習的是動態(tài)平衡能力。今天有一個詞是守正創(chuàng)新,動態(tài)平衡是在守正和創(chuàng)新之間不斷地游移,跳躍,自由地游走,同時又在無形的狀態(tài)里,讓他所做的事情成為有形的東西的這樣一種能力。

      何平:我想簡單講兩點:第一,我是一個有溫情的人。開始做這個欄目的時候,我完全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我覺得這就是我對話的價值。我并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批評家,在這樣一個對談中,我可以作為一個有溫情的人、有缺陷的人,我把我所有的局限性都呈現(xiàn)出來。

      第二,我是一個幸福的人。剛才培浩說得特別好,他說我現(xiàn)在能夠自己下樹了。如果說現(xiàn)在“花城關注”長成了一棵小樹,我一個人肯定爬不上去。在這個過程當中,是無數人扶我一起上的這棵樹。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我下樹的時候不是從樹上跳下來或者掉下來,而是有這么多的朋友扶我下樹。感謝各位,也感謝《花城》的同人讓我們很體面、有尊嚴地“下樹”了。

      最后我要說一句話,這句話還被放在了《花城關注》這本書的前面,叫作“記憶并存念愛、溫暖和熱誠的文學旅程,感謝所有的同路人”。

      責任編輯 許陽莎

      猜你喜歡
      何平花城文學期刊
      春意鬧花城
      源流(2023年4期)2023-05-29 03:39:56
      Beautiful Scenic Spots in the “Busy Flower City”“繁華花城”的美麗景點
      晉源區(qū)召開稻花城項目推進會
      花城看花
      嶺南音樂(2021年2期)2021-05-28 01:05:34
      9.到那邊哭去
      Topological Dark Matter from the Theory of Composite Electroweak Symmetry Breaking?
      找不同
      益壽寶典(2018年12期)2018-08-18 02:05:40
      河南文學期刊社長(主編)座談會在開封舉行
      牡丹(2018年34期)2018-01-25 12:07:00
      更名
      益壽寶典(2017年21期)2017-09-15 11:46:10
      文學期刊 當“內外兼修”
      牡丹(2015年2期)2015-05-30 10:48:04
      宜昌市| 德安县| 敖汉旗| 承德县| 霍邱县| 莒南县| 宿松县| 岳普湖县| 北宁市| 南阳市| 仲巴县| 仁怀市| 垦利县| 长顺县| 张家港市| 自治县| 岫岩| 乌拉特后旗| 雷波县| 马尔康县| 竹山县| 罗甸县| 平遥县| 伊川县| 噶尔县| 广丰县| 新和县| 上饶市| 拜城县| 靖州| 金昌市| 酉阳| 乌拉特后旗| 枝江市| 宜川县| 潼南县| 永靖县| 广安市| 罗源县| 萝北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