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1934年生于浙江寧波,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同年考取本校生物化學專業(yè)研究生,師從劉思職院士,從事腫瘤生物化學研究。1988年后轉向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細胞衰老評價體系,揭示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基因調控及信號轉導機理;發(fā)現并克隆多個衰老基因,開展細胞衰老與整體衰老分子連接點的研究。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院士。
1934年8月,童坦君出生在浙江慈溪江北區(qū)莊橋鎮(zhèn),一個稻花飄香的小鄉(xiāng)村,家里事無巨細都由母親打點,父親則在上海的華成煙草公司當會計。雖然父親有固定的職業(yè),但畢竟只是個小職員,所以家庭條件比較艱苦。幼年的童坦君,甚至連雙合腳的布鞋都穿不上。由于營養(yǎng)不良,童坦君5歲時得了佝僂病,影響到發(fā)育,身材一直沒有長起來。
1942年,童坦君離開寧波,到上海投奔父親,并考入上海清心小學繼續(xù)讀書。清心小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注重英語教學,童坦君在這里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1947年,童坦君憑借優(yōu)異成績考入上海育才中學,這所中學教學質量好且學費低廉,是窮人家的孩子向往的學校。
1954年,童坦君考入北京大學醫(yī)學院醫(yī)療系,在追求民主與科學的“五四”精神影響下,童坦君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了科研小組,獲得了進入圖書館書庫的資格,有機會飽覽群書。沒想到意外再次發(fā)生,1959年童坦君畢業(yè)前夕,在臨床實習中被病人傳染上了肝炎,必須住院休養(yǎng)。這種情況下,童坦君不能參加工作分配,只能繼續(xù)讀研究生。當時生物化學是大家公認最難的學科,童坦君知難而上,考取了北京大學著名生物化學家劉思職院士的研究生,開始肝癌大鼠的氨解毒研究。由于刻苦努力,學業(yè)順利,1964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1978年,機遇降臨,童坦君通過赴美留學選拔考試,首先進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半年后轉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
在美國學習的時間里,童坦君接觸到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這些前沿科學開拓了他的眼界,使他察覺到世界醫(yī)學領域里衰老研究的新動向,萌發(fā)了回國轉向衰老研究的念頭。
在美國NIH讀博士后期間,一次童坦君和吳秉銓去參加一個華僑聚會,吃飯時談到回國的打算,大家覺得,中國即將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但目前只關注老年病的臨床治療和社會養(yǎng)老問題,而對衰老的基礎研究重視不夠,美國早已開展了該領域的研究,中國相對落后。
1981年童坦君回國后,恰好妻子張宗玉教授實驗室里要處理一批年齡較大的小白鼠,白白處理掉太可惜,于是他們就“廢物利用”用小白鼠做起了衰老實驗,且于1982年共同創(chuàng)建了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期間童坦君仍然跟隨劉思職院士做腫瘤研究。腫瘤是細胞過度生長導致,衰老是細胞停止生長導致,腫瘤和衰老之間是一對此消彼長的辯證關系。1988年童坦君第二次訪美回國后,開始專一開展衰老的分子水平研究。1992年,張宗玉因公派赴美一年,童坦君就此全面接手張宗玉的衰老課題進行研究工作。1993年,童坦君成功申請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衰老分子機理與生物學年齡的研究”,也是他第一個衰老領域的重點研究項目,共獲得58萬元經費支持,這在當時是非??捎^的資助。
最初從事衰老研究,童坦君主要是重復國外已有而中國還未開展過的項目。例如國外已開展端粒長度的研究,但中國人的端粒長度和外國人是否有差異?中國人的端粒每年縮短多少?男女是否有差異?測定端粒長度成為童坦君的一項重要工作。童坦君認為當務之急是追趕國際水平。局面逐漸打開之后,童坦君帶領其實驗室開始了創(chuàng)新研究,例如在基因水平上構建衰老指標、細胞衰老的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等。
2000年,童坦君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開展“衰老的細胞與分子機理研究”。此研究以國際公認的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為主要對象,童坦君團隊首次確定了p16與端粒及細胞壽命的關系,系統揭示了p16影響細胞衰老的分子機制以及p16在不同年齡細胞中表達的調節(jié)機制。這些發(fā)現對細胞衰老的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童坦君團隊承擔了“細胞衰老相關新基因的功能”的研究。
童坦君在負責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細胞復制性衰老的機制”研究中,圍繞細胞復制性衰老的分子機制,解析了衰老的分子途徑。
2010年以后,童坦君率領團隊成員進行了“長壽基因SIRT1在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轉錄調控研究”。
童坦君領導的衰老研究團隊,從無到有,開創(chuàng)了中國衰老基礎研究的先河,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論文多次被國內外引用,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作為第一批在美國獲得博士后證書的中國學者,童坦君感受到博士后制度為科學技術領域帶來的優(yōu)勢,他將博士后比喻為科研的突擊隊,認為博士后是培養(yǎng)科學精英的必經階段。博士后是處于創(chuàng)新思維最活躍的階段,要想提高中國的科學研究水平并趕超世界強國,必須建立高質量的博士后隊伍,充分發(fā)揮博士后的優(yōu)勢力量。
2005年童坦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后,在院士大會上,他圍繞著“提高質量,穩(wěn)步擴大”的理念,本著市場化這一基本方向,與方精云和曾益新兩位院士帶頭提出了中國博士后制度改革的提案。
首先,童坦君明確了博士后的定位。他認為博士后培養(yǎng)與研究生培養(yǎng)不盡相同。研究生以學為主,培養(yǎng)為輔,博士后則是“培養(yǎng)與使用相結合”,博士后是介于學生身份與工作人員身份的中間狀態(tài)。在“培養(yǎng)”博士后的同時,要強調“使用、效益和產出”三個環(huán)節(jié)。對此,童坦君建議引入博士后競爭機制與鼓勵機制。在既有封頂又有保底的情況下,根據博士后的資歷和業(yè)績給予相應的待遇和保障。
童坦君認為作為科學研究中堅力量的博士后,其數量要保證充足。他指出,國家應該增加投入,為博士后營造更好的科研環(huán)境以及生活質量,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加入到科研隊伍中,以穩(wěn)步擴大博士后隊伍。
資金在博士后制度市場轉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童坦君強調,單純地依賴中央財政專項經費招收博士后無法滿足博士后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經費來源多元化與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博士后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經之路。
作為科學家,童坦君根據多年科研經驗,考慮國家發(fā)展需求,分析并論證了博士后改革的必要性和舉措,適時提出建議。今天,在中國的科研院所和各個高校,博士后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科研力量,童坦君等多位院士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