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江健三郎:日本文學界的“良心”

      2023-09-09 23:47:48李柏
      世界文化 2023年7期
      關鍵詞:良心大江健三郎大江

      李柏

      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1935—2023)去世,享年88歲。他是繼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作為戰(zhàn)后日本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主張日本必須深刻反省歷史問題,是為數極少的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訪問的日本作家。他與中國淵源極深,一生視魯迅為精神導師,與莫言等中國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善于從不同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以作品來提醒世人,在面對黑暗和挫折時應該怎樣自處。

      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在日本四國島愛媛縣的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坐落在層巒疊嶂的森林之中,遠離城市的喧囂,村前有小溪潺潺流過。大江健三郎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母親大江小石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專門買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的童話《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開啟了大江健三郎探索文學的大門。

      在別人眼中,大江健三郎是個怪小孩。別的孩子都在捉迷藏、玩游戲,他卻喜歡看童話故事,還經常將童話故事和從長輩那里聽來的傳說加以想象編排,講給其他孩子。

      有一次,學校組織去海邊春游,回來后讓學生們寫游記。大江健三郎在作文中寫道,“我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慶幸,假如我家在海邊的話,波浪就會總在眼前鼓動,濤聲也將回響在耳邊,那可就無法安靜地生活了。”沒想到,這篇作文遭到老師的批評,她認為這樣寫對海邊居住的人們不夠尊重,同時她覺得山里的人“粗野不堪、吵吵嚷嚷”,這讓年幼的大江健三郎感到不滿。他回家后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連晚飯也沒能吃下去。

      第二天早晨,他沿著自家屋后的山路向下面的河灘走去,一路上摘了果子充饑。他一邊吃著果子,一邊看著對面的群山。突然,他似乎像頓悟了一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空氣清新如洗,林間小鳥在歌唱,路邊野花肆意綻放。自此,他養(yǎng)成了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10歲時,一場春雨過后,他寫下了一首廣為人知的四行詩,“雨水的水滴上,映照出外面的景色,水滴之中,另有一個世界。”

      1944年,大江健三郎的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兩個哥哥被征召入伍。在極度困難的時刻,母親大江小石用羸弱的肩膀擔負起養(yǎng)育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任,成了大江健三郎心目中最為尊敬的人。

      有一次,大江健三郎在森林里玩耍,不幸被突如其來的大雨困住,直到第二天才被消防隊員救出。此時的大江健三郎昏迷不醒,連醫(yī)生都放棄了診治。但大江小石沒有失去信心,連續(xù)幾日幾夜守護著自己的孩子,硬是把他從死神手上搶了回來。醒來后的大江健三郎問母親,“媽媽,我會死吧?”大江小石回答道,“你不會死的,媽媽在這兒為你祈禱。”大江健三郎又說,“醫(y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會死的嗎?我都聽見了。我想我會死的。”大江小石非常篤定地說,“你就是死了,我也會再生你一次?!?/p>

      正是這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母親,讓失去父親的大江健三郎重新獲得了生命存在的意義,開始了文學之路的追求和登攀。

      1954年,大江健三郎高中畢業(yè),進入東京大學攻讀法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師從渡邊一夫。渡邊一夫是日本知名學者,曾翻譯了法國著名作家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巨人傳》,將人文主義思想從歐洲介紹到了日本,大江健三郎深受其人文主義思想熏陶。

      1957年5月,東京大學校報舉行了名為“五月祭”的征文比賽,大江健三郎以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前去應征。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講述了作為東京大學學生的“我”和幾個同學在中年男人的雇傭下滅殺大學附屬醫(yī)院試驗用犬的經歷,以敏銳而清新的文筆,勾勒出當代青年的形象輪廓,宣泄了一種徒勞感和挫折感。這部小說在征文大賽中一舉獲獎,并得到了日本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自此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

      同年,大江健三郎還發(fā)表了中篇小說《飼育》,并以此獲得日本文壇知名度最高獎項之一的“芥川文學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讹曈芬詢和囊暯侵v述了“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在一個小山村的悲劇故事。在這部作品中,大江健三郎以故鄉(xiāng)四國的森林生活為基礎,探尋了主人公自我意識的覺醒。

      《飼育》的獲獎使年僅23歲的大江健三郎再次受到文壇的關注,并且逐漸成長為戰(zhàn)后日本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后數年,大江健三郎不斷有優(yōu)質作品問世,其中堪稱代表作的有《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和《個人的體驗》。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發(fā)表于1967年,是大江健三郎文學走向成熟的標志性作品。小說主人公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受挫后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效仿一百年前曾祖父領導農民暴動的辦法,組織了一支足球隊,鼓動以暴動的方式來抵抗政府的政策。在這部小說中,大江健三郎巧妙地將現實與虛構、當下與歷史、城市與山村、東方與西方文化交織在一起,通過描繪處于各種陰影下的對立和焦慮,探索人類如何走出那片象征恐怖的“森林”。憑借這部作品,大江健三郎獲得日本文壇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谷崎潤一郎獎”。

      《個人的體驗》則是大江健三郎在極端苦悶之中創(chuàng)作的一部以自身經歷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堪稱其文學道路上的里程碑。這部作品寫的是普通人面臨生活黑洞時的痛苦與無助,其中蘊含著人類普遍具有的傷痛。它試圖回答一個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災厄,我們該如何繼續(xù)自己的生活?

      1994年10月13日對于大江健三郎是個極其特殊的日子。當天他正在家中休息。突然,電話鈴聲響起,他的兒子大江光照常拿起話筒。只聽他對著話筒說了聲“不”,然后將話筒遞給父親。大江健三郎聽出了對方的聲音,是他熟悉的一位瑞典教授。這位教授半開玩笑反問道,“你是在對諾貝爾文學獎說不?”大江健三郎還沒來得及回答,對方緩慢而又鄭重地說道,“我謹通知閣下,瑞典文學院決定由您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大江健三郎仍沒有什么反應,他簡單表示感謝后就掛上電話,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然而,早已聚集在大江健三郎家門口的記者們已經猜出了端倪。當大江健三郎打開房門,向眾人示意時,現場一片歡騰,鎂光燈頓時閃個不停。大江健三郎榮膺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通過電波瞬間傳遍了全世界。他成為繼川端康成之后,時隔二十六年第二位獲此殊榮的日本作家,其獲獎理由是“以詩的力度構筑了一個幻想世界,濃縮了現實生活與寓言,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擾與悵惘”。

      其實,對于大江健三郎而言,沒有他的兒子大江光,就沒有大江健三郎的文學。

      1960年,大江健三郎和同學伊丹十三的妹妹由加理結婚,不久后生下長子大江光。這個孩子一出生就處于瀕死的狀態(tài),頭部長著一個腫瘤。醫(yī)生斷言即使通過手術大江光也可能終生智力低下,甚至成為植物人。

      這對事業(yè)正處于上升期的大江健三郎是個致命的打擊。他開始陷入憂郁和苦悶之中,內心十分自責,總覺得是由于自己的問題才生下這么一個兒子。這種負罪感和精神的壓力讓他一度投水自盡,所幸被救了回來。

      這種精神的壓力在大江健三郎同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個人的體驗》中有充分的體現。主人公“鳥”生了個先天殘疾的嬰兒。他本來夢想去非洲探險,生怕自己被這嬰兒拴住手腳,可又不敢親手了結他的生命,于是選擇了逃避。他將新生兒棄置于醫(yī)院,一心盼望他衰弱而死,自己則鉆入舊情人的溫柔鄉(xiāng),用性與酒麻痹自己。

      不難看出,這是大江健三郎自己內心陰暗面的寫照。大江光的出生就像一條裂縫一樣,撕開了大江健三郎的內心世界。是逃避,放棄,還是扛起責任?大江健三郎在苦苦思索。

      經過一番激烈掙扎之后,大江健三郎決定要接受現實,把孩子養(yǎng)育成人。他和妻子堅持為兒子治療,三口人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他都要幫助行動不便的兒子蓋上毯子,這件事儀式般地持續(xù)了很多年。正是大江健三郎這樣的態(tài)度以及全家人對孩子的寬容與理解,他們發(fā)現了大江光身上的一個閃光點:對聲音的敏感。

      大江光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對母親的召喚也毫無反應。有一天,大江健三郎帶光外出,旁邊樹林里傳來一聲鳥叫,光突然說了一句,“這是秧雞?!贝蠼∪蓜x那間愣住,以為自己幻聽了。他停下腳步,屏息凝神靜靜等待,終于,他聽到光重復說道,“這是秧雞?!彼矘O而泣。這是光第一次開口說話。

      不久之后,大江健三郎發(fā)現,光對聲音的認知從鳥鳴擴展到了音樂。他在音樂上頗有天賦,僅聽一小段樂曲,就能準確說出作曲家、作品編號、幾章幾段。大江健三郎便著力培養(yǎng),開始在家教光彈鋼琴、識五線譜,之后再去找老師學作曲……

      長大之后,大江光奇跡般地克服了先天殘疾,成長為日本知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先后獲得了“日本金唱片大獎”和“日本唱片大賞”企劃獎。

      撫育智障兒子成長的經歷對大江健三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后期的文學作品如《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和《個人的體驗》表現出了深刻的人道主義關懷。很多讀者評價說,在他娓娓道來的文字中,獲得了面對不幸的勇氣。而大江健三郎說:“ 是光的音樂,讓我找到了一種安寧的感覺?!?/p>

      和英國印度裔作家奈保爾被稱為“印度的背叛者”一樣,大江健三郎對日本來說,也可謂是“故鄉(xiāng)的敵人”。他主張日本應對歷史問題深刻反省,才能得到亞洲各國的原諒并與世界進行平等交流。1994年,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拒絕接受日本天皇親自授予的“文化勛章”,理由是日本天皇對發(fā)動“二戰(zhàn)”負有直接責任。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不接受國家的任何勛章,死后也不接受。這是我的遺囑!”

      1963年,大江光的出生讓大江健三郎第一次直面自己對生活的恐懼和絕望,也是從那年起,他多次赴廣島調查原子彈爆炸造成的慘劇,走訪了許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并把這些人物一個個記錄下來,寫成隨筆集《廣島札記》。

      重藤文夫是大江健三郎在走訪過程中結識的朋友。重藤曾參與過廣島核轟炸后的醫(yī)療救治,后來還擔任了廣島原子病醫(yī)院院長。他向大江健三郎講述過一個故事,讓大江健三郎深受觸動。重藤在前線曾經遇到過一位年輕醫(yī)生。這位醫(yī)生在面對滿地的尸體和救助不完的傷者之后,痛苦地對重藤說:“只憑我們的力量,根本無力拯救這些遭受巨大災難的人。這些慘劇和愚昧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今后我們怎么還能像個正常人那樣繼續(xù)活下去呢?面對這么多無法拯救的受傷者,我們還要想方設法去救他們,這一切不是徒勞嗎?”重藤不斷寬慰這位年輕的醫(yī)生,但這位醫(yī)生最后還是無法忍受痛苦,自殺了。

      這段令人震驚的故事深深地刻在大江健三郎的心里。戰(zhàn)爭之殘酷,不僅僅是針對那些直接面對死亡的人,連帶與戰(zhàn)爭相關的其他人包括救助人員都可能陷入痛苦之中。他在書中表達了自己反對戰(zhàn)爭的堅定決心,“已經厭倦戰(zhàn)爭了,已經厭倦戰(zhàn)爭了,這是親身體驗過廣島原子彈爆炸的人們發(fā)自心底的悲痛吶喊,是難以用文字和語言表達的期盼和平的真誠呼喚?!?/p>

      也許正是出于對廣島受害者的深刻認識,大江健三郎也開始關注起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1994年12月,大江健三郎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fā)表了題為《我在曖昧的日本》的演講,將南京大屠殺列為20世紀人類三大人道主義災難之一,敦促日本擺脫曖昧的態(tài)度,勇敢地承認歷史罪過,回歸到亞洲人的亞洲來。

      2006年9月,大江健三郎來華訪問,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過程中,大江健三郎面色凝重,一言不發(fā)。當他來到埋著白骨的“萬人坑”前,聽到講解員介紹這里的死難者大都是老弱婦孺時,他原本蒼白的臉有點漲紅,雙手不停絞動著。他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甚至有些站立不穩(wěn),被陪同人員攙扶著走出了紀念館。

      按照預定計劃,當天晚上大江健三郎要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姜根福和夏淑琴會面。組織方出于對其健康狀況的考慮,建議取消,但大江健三郎一口回絕。在見到兩位幸存者時,大江健三郎首先鞠了三個躬,誠懇說道:“南京大屠殺時,我只有兩歲,現在我71歲了。這一次,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到南京來?!痹跁嬷?,他表示要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訪問觀感發(fā)表在日本主要媒體上,讓日本的年輕人更好地反省戰(zhàn)爭責任,認識歷史,加深對和平的理解。

      批評家弗雷克·詹姆遜曾評價說:“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最尖銳的社會批評者,從來不認同官方和傳統(tǒng)的形象。他和日本其他作家都不一樣,最無日本傳統(tǒng)的陳腐的民族主義氣息……”

      大江健三郎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深厚的緣分。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前曾到過中國,在北京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大江健三郎9歲時,酷愛文學的母親大江小石送給他一本魯迅小說集,父親還給他講茴香豆的“茴”字是如何寫的。大江健三郎最喜歡的是魯迅作品里關于童年的描寫,比如《社戲》《故鄉(xiāng)》等,對書中的人物閏土也十分喜歡。

      23歲時,大江健三郎受到魯迅短篇小說《白光》的啟發(fā),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奇妙的工作》。小說發(fā)表后,他興奮地拿給母親看。也許感覺到了兒子的沾沾自喜,大江小石諄諄教導說,“我沒上過東京的大學,也沒什么學問,只是一個住在森林里的老太婆。但是,魯迅老師的小說,我都會全部反復地去讀。你要是看了魯迅老師的《野草》,就知道里頭有一篇《希望》吧。你看了《希望》嗎?”

      那天晚上,大江健三郎連夜趕回東京。在回去的火車上,他拾起母親送給他的書,翻到了魯迅的《野草》。他仔細讀著,仿佛讀著遠方朋友寫來的信。他深刻感受到魯迅文字的力量,自己的沾沾自喜已經碎成了齏粉……

      大江健三郎一生視魯迅為精神導師。他曾說:“我的血管里流淌著中國文學的血液,我的身上有著中國文學的遺傳基因,沒有魯迅、郁達夫等中國作家及其文學作品,就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p>

      2009年1月16日,大江健三郎專程拜訪位于北京阜成門的魯迅博物館(魯迅故居)。突然,他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經過一番尋找,才發(fā)現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蹲在一個角落,淚流滿面。事后,他解釋說,那段時間寫作遇到瓶頸,又逢好友去世,自己近乎抑郁,看到魯迅之后,內心的痛苦再也壓抑不住了,才會一時失態(tài)。

      多年以來,大江健三郎與中國互動頻繁。早在1960年,他就作為日本文學訪華團成員到中國訪問,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國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還與郭沫若、巴金、老舍、茅盾和趙樹理等著名作家見面,對中國文化第一次有了直觀了解,也結交了這些作家朋友。

      大江健三郎和作家莫言的友情更讓人津津樂道。

      大江健三郎出生于1935年,莫言出生于1955年,兩人年齡相差20歲,但彼此卻亦師亦友。早在大江健三郎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就開始向世界文壇推薦莫言的作品,甚至很早就發(fā)出預言,認為莫言一定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2年春節(jié)期間,大江健三郎跟隨莫言到他的老家山東高密過了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年。在三天的行程中,莫言陪同大江健三郎參觀舊居、吃餃子、睡土炕,兩人還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深入交談,話題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他們的友誼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大江健三郎覺得,他和莫言都是從自己出生的小村莊出發(fā),把離開家鄉(xiāng)后的感想和傷痕通過文學手段推向世界,從這一點看,他們二人十分相像。莫言覺得大江健三郎如魯迅一樣,也在尋求“絕望中的希望”。

      2012年,大江健三郎的預言變成現實,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據說,大江健三郎的家里珍藏了一瓶茅臺,要等莫言獲獎的時候,與莫言一起喝。這次,茅臺酒可以開封了。

      可惜天不假人。2023年3月3日,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溘然長逝,享年88歲。他去世之后,《朝鮮日報》發(fā)文予以悼念,“大江先生走了,留下的卻是‘日本的良心’”。

      莫言曾對大江健三郎有著精準的評價,“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撐著大江先生不懈地創(chuàng)作? 我想,那就是一個知識分子難以泯滅的良知和‘我是唯一逃出來向你們報信的人’的責任和勇氣。”

      大江健三郎的一生充滿矛盾。他筆耕不輟、自律,追尋和平、反戰(zhàn)與美好的事物,這是他的光明面;同時,他也會被重壓壓垮,時而抑郁發(fā)作,陷入內心的晦暗,這些是他內心的黑暗面。也正因為這樣,他的作品才更顯冷靜客觀,不但呈現出個體內心的沖撞與掙扎,更對社會的“原罪”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解剖,復雜、真實而有力,打動了全世界的讀者。

      需要指出的是,大江健三郎一生反對軍國主義,督促日本正視歷史,告誡世人要防止歷史重演。單從這一點而言,借用《朝鮮日報》的提法,大江健三郎可以說是日本文學界的“良心”。

      猜你喜歡
      良心大江健三郎大江
      百萬雄師過大江
      心中的大江
      搞笑秀
      大江健三郎:父子當共生
      潤·文摘(2018年12期)2018-05-14 09:01:45
      “自在的存在”:惡心·荒謬·自欺——論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之虛無存在
      大水拷問城市“良心”
      大江和堤岸
      電梯的“良心”
      南方周末(2015-07-30)2015-07-30 20:00:17
      擁有自己的生活
      擁有自己的生活
      阿荣旗| 绥化市| 文昌市| 大洼县| 拉萨市| 江阴市| 鄂托克旗| 都昌县| 商城县| 宜州市| 砚山县| 宁武县| 富裕县| 多伦县| 辽阳县| 磐石市| 太仆寺旗| 乐清市| 金平| 邛崃市| 霍城县| 延吉市| 平顺县| 澎湖县| 阜平县| 盐池县| 葵青区| 晋中市| 罗平县| 琼结县| 贵州省| 平武县| 上蔡县| 台北县| 清涧县| 海口市| 弥渡县| 菏泽市| 莫力| 册亨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