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新澤 徐建慧
色彩是美術學科關鍵的教學內容,認識和運用色彩,是學生進行一切美術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應帶領學生走進色彩的奇妙世界,利用色彩獨特的感染力,讓學生不僅享受美術,更能對大千世界無處不在的美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但是當前的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仍有一些不足,教師應提高重視,從實際出發(fā),改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以獨到的角度理解色彩,增強美術教學效果。
不同色彩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明黃色讓人感到充滿活力,淡綠色讓人感到清新,淺藍色讓人感到冷靜,紅色讓人感到熱情十足。教師在小學美術中加強色彩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同色彩的內在含義,體驗其代表的不同情緒或情感,透過美術作品了解畫家的內心世界,不僅是對學生視覺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更能起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作用[1]。
色彩在現(xiàn)實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自然界中的色彩、人造物中的色彩。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環(huán)境中的色彩,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從學生角度來說,這種觀察自然、挖掘生活中色彩的過程,也是開闊眼界的過程,可以使學生不斷完善關于美術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更獨到的眼光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
色彩是組成美術的基本元素,色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一些小學美術教師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不重視色彩教學,只是在課堂向學生講解美術作品的線條、形狀等造型,導致學生對色彩的不同美學價值、搭配方式掌握不當,不利于學生對美術的深度欣賞。
學生對美術色彩的熱情不足也是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的問題之一。通常情況下,色彩對小學生是有極高吸引力的,但是由于小學美術色彩教學規(guī)劃不當,一些學生在欣賞、表現(xiàn)色彩時遇到了很多困難,產生了不符合預期的學習體驗。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美術色彩的熱情降低,對教師教學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讓學生穿梭在色彩的國度中,能使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色彩的魔力,喜歡上色彩。教師若能在美術的世界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色彩學習資源,讓學生不僅有色彩可欣賞,還能形成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自然就可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色彩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色彩的熱情。
1.混合型資源
混合型資源,即能夠推進色彩教學和不同類型小學美術教學資源有機結合的資源。教師將混合型資源應用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魔幻的顏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歌曲《七色光之歌》導入課程,同時播放歌曲對應的MV 視頻。然后,教師根據視頻和歌詞內容,提問學生:“生活中都有哪些色彩?”當學生說出在生活中看到過的不同色彩和感受后,教師可根據本課“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認識色彩的特性,感悟色彩的變化”教學目標,一邊通過板書提出“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間色?”的問題,一邊在課件中出示相關學習資料,引導學生閱讀,總結“三原色”與“三間色”特點。隨后,教師出示提前準備的利用“三原色”和“三間色”完成的范畫,為學生創(chuàng)造欣賞契機,使學生在范畫中合作尋找“三原色”“三間色”,分析色彩對范畫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音樂、視頻、課外閱讀材料、范畫與問題,都是學生走近色彩的跳板,能使學生逐漸明確“色彩畫”特點,意識到以“三原色”“三間色”為代表的色彩的特點與魔力。
2.欣賞型資源
欣賞型資源,顧名思義,就是以滿足學生對色彩的欣賞需求為主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范畫”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越豐富,就越容易從中發(fā)現(xiàn)色彩,越能找到色彩的奧秘。但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美術欣賞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中,注意對欣賞型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色彩的冷與暖”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門神(木板年畫)》《丁香花(水彩)》美術作品以及《今天下雨了》《秋天》學生范畫,通過互聯(lián)網收集大量運用暖色的年畫圖畫和大量運用冷色的風景范畫,豐富學生欣賞主題畫作的選擇,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感受冷暖色表現(xiàn)的不同心情,圍繞冷暖色展開聯(lián)想。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前幾屆學生的繪畫作品視為教學素材,向學生提供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在該學習階段借助冷暖色創(chuàng)造的美術作品。寧靜的天空、寒冷的冬天、烈日和暖陽、金燦燦的陽光……大哥哥、大姐姐的畫作同樣能夠豐富學生對色彩冷與暖的認知,使學生學會用冷暖色表達情緒和對生活的感受。
喜歡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在小學美術色彩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游戲行為,教師若轉換“制止游戲”思路,迎合學生喜好,將游戲與色彩結合,打造游戲化課堂,讓教學氛圍“活”起來,就可以輕松地將學生對色彩的興趣調動起來。在興趣驅使下,學生會對色彩進行積極探索。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瓢蟲的花衣裳”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玩顏色”游戲,為學生提供五顏六色的油畫棒和白色卡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將顏色涂在卡紙上,觀察顏色的區(qū)別和變化。有的學生將紅色油畫棒和白色油畫棒混合在一起涂抹,發(fā)現(xiàn)卡紙上的顏色慢慢變成了粉色,還對色彩這一變化的原因產生好奇,詢問教師“為什么”,討論是否可以用白色和紅色混合的色彩為瓢蟲做一件粉色的衣裳。還有的學生將綠色、黃色、紫色等油畫棒的顏色混合,也發(fā)現(xiàn)了色彩的有趣變化,同樣提高了在美術課堂“學色彩”“玩色彩”的興趣。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融入游戲元素,既對當前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有益,也能使之后的色彩教學水到渠成。同樣,在四年級(下冊)“色彩的漸變”“色彩的明與暗”等教學中,教師也可開展此類游戲,使學生在玩中逐漸發(fā)現(xiàn)色彩的漸變規(guī)律,找到明與暗的秘密。
基于信息技術形成的教學手段具有直觀、具象等特點,可以在小學美術課堂智能還原或表現(xiàn)色彩,幫助學生敲開感受色彩的大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多渠道感受色彩之神奇。
1.通過情景傳遞色彩
以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下冊)“漂亮的包裝紙”一課為例,漂亮的包裝紙上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包含各種各樣的色彩,可以滿足學生在這一階段探索鮮艷色彩的需要。而在生活中,漂亮的包裝紙無處不在。考慮到學生年齡較小,收集包裝紙的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中收集各種包裝紙照片,通過多媒體依次展示給學生,并通過問題“你喜歡哪一種包裝紙?它上面有哪些顏色?”引發(fā)學生對包裝紙色彩的觀察和描述。多媒體能夠很好地還原包裝紙上鮮艷的色彩,在這種直接的觀察中,學生自然可以具象地感受色彩帶來的不同體驗[3]。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意控制不同照片在多媒體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讓照片的色彩之間形成對比,讓學生觀察。比如,在同一頁PPT 內,教師既可以出示紅白相間的包裝紙照片,也可以出示白綠相間的包裝紙照片。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下,學生對“對比色”的感知也更強烈,有利于以后對“對比色”進行針對性學習。
此外,在“蔬果變變變”“家鄉(xiāng)變了樣”等緊密關聯(lián)生活要素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情景,將不同色彩的蔬果照片、不同色彩的家鄉(xiāng)建筑照片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最簡單的方式觀察身邊的色彩,感受其搭配規(guī)律。
2.幫助學生了解色彩的變化
色彩是充滿變化的,混合不同顏色,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色彩,在光影的變化下,色彩的視覺效果也會發(fā)生變化。學生在小學美術中不僅要認識最常見的色彩,還要了解色彩的變化。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動態(tài)呈現(xiàn)信息的功能,幫助學生了解色彩的變化[4]。
同樣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魔幻的顏色”為例,在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三間色是兩種原色調配而成的顏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調配三間色”動畫,通過“黃色色塊+藍色色塊=綠色色塊”“紅色色塊+藍色色塊=紫色色塊”以及“紅色色塊+黃色色塊=橙色色塊”的內容,將用“三原色”按照一定比例調配“三間色”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學生通過觀察,能自然地理解“三間色”的形成過程,理解“三間色”“三原色”六種色彩之間的特殊關系,強化對色彩的感受和認識。
藝術源自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的蹤跡,時時可感色彩的魅力。特別是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中,花草樹木、飛鳥魚蟲都有絢麗、神奇的色彩。小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的向往無須贅述,所以隨著年級的提升,根據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教師還可以將美術課堂搬到生活中,在大自然中進行色彩教學。
1.尋找自然中的斑斕色彩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自然探險”“叢林采風”等活動,帶領學生尋找大自然中的斑斕色彩。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下冊)“動物的花衣裳”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認識動物的造型特點”,設計“動物園半日游”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時間,將學生帶到動物園中,組織他們觀察各種小動物身上的花紋和顏色。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動物身上有哪些色彩?”“你會用哪些色彩來區(qū)分不同的小動物?”等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不同動物色彩特征的討論,為學生在畫作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還原小動物真實的色差奠定基礎。
2.留住自然里的五顏六色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自然中開展美術寫生活動,讓學生利用隨身攜帶的畫板、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等工具,一邊觀察和欣賞,一邊將自然里的五顏六色留下來,培養(yǎng)學生搭配色彩、表現(xiàn)色彩的能力[5]。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色彩的和諧”一課為例,本課是對“色彩的對比”的延伸,也是一節(jié)獨立的色彩課,教師可先以《憶江南》中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引出教學主題,滲透自然元素,讓學生做好在自然中學習色彩的心理準備。隨后,教師可以講解“鄰近色”以及“用鄰近色表現(xiàn)畫面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鄰近色”增強畫面和諧性,增強對“和諧的色彩”的理論認知。然后,教師可以提出“走出教室,在學校周圍寫生,用畫筆留下自然的和諧之美”,讓學生以校園周邊的動植物和建筑為參照,在青山綠水中開展“運用色彩”美術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先近距離觀察自然中的和諧色彩,再在用鄰近色作畫的實際操作中,創(chuàng)造色彩的和諧美,增強對自然色彩、自然之美的認知。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中的色彩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視覺和情感體驗,還能鍛煉學生對美術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教師要在尊重學生游戲化學習特點基礎上,豐富教學資源,積極探索社會與自然生活中的美術和色彩。